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散文】夏石——老兵心中抹不去的圣地

编辑推荐 【雀巢散文】夏石——老兵心中抹不去的圣地


作者:星点 童生,873.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98发表时间:2014-09-04 05:30:50
摘要:兄弟二人同时参战,家乡传言命丧沙场,待产的孩子又夭折,妻子、母亲以泪洗面,直到战争结束才真相大白……

夏石,我国西南广西边陲小村。今天搜寻卫星地图时,鼠标在中越边境放大多少倍才能找到这一村名,现在叫夏石镇。
   就是这个不起眼的小地方,1979年那场对越自卫反击战,将士们在此停留时间虽然不长,却留下许多战前泣血故事,也给我留下终生难忘的回忆。
   1979年,一个“同志加兄弟”的友好邻国,一反常态,为了极端的扩张政策,背信弃义。入侵柬埔寨的同时,占我南沙诸岛,驱赶毒打我中国侨民,并疯狂蚕食我边疆领土。
   2月上旬,我们部队进入一级战备,所有军人不得外出和与家人通信,随时做好出征作战准备。
   军长韩怀智受昆明军区司令员杨得志之命,率领所属师、团长去云南前线查看地形回来。干部停止转业,新兵及时补入连队,部队迅速从乙种编制扩充为甲种编制,我们54军要整军参战。两日后,开始向广西边境机动,而不是先前说的去云南边境。
   战争来了,生死未卜,军人的使命所在,谁也不会考虑个人得失。大家一个共同的心愿,服从命令听指挥,去战场上实践自己的诺言。一时间,决心书、血书纷飞,参战情绪异常高涨。
   飞驰的专列上,指战员们无暇观赏沿途祖国秀丽河山,所经之地,沿途百姓自发来到沿途铁路线,向军列招手致意,车下车下,人们目光里闪动着泪花,默默地目送子弟兵们的本次远行。
   “此地无声胜有声”。期望和决心同在,使命与托付并存,战争结果如何,要靠这一代的军人去验证。
   战争刚刚打响,满载着军人和装备的一列列军车,迅速从内地向中越边境机动,东线战区的参战官兵,多数在这里完成长途跋涉,也是从这里进入战区。
   专列终于到达广西宁明站,人员、车辆、火炮等迅速卸载,改汽车向夏石机动。此刻的夏石村,成了后防与前线的枢纽地。短暂的休整轻装后的军队,从这里开向了前线。
   夏石村,曾经是多个军、师、团的临时指挥所。在夏石村短暂的停留期间,我们161师有了新的代号(53463部队),我所在的高炮营,也是在这里领到了唯一一份急需的战区军用地图。
   根据前线通报,也是在这里,我们师属高炮分队在原编制的基础上重新整合,有了双重身份——既炮兵又步兵。
   在这里,全体官兵领到并学会了人手一册的战场必备翻译短语,诸如“缴枪不杀”、“我们宽待俘虏”之类;
   在这里,我们为了多带子弹,扔掉了棉被换成了毛毯。“的确凉”也换成布军装,在这里还穿戴上见所未见的钢板防刺鞋和能抵御子弹的钢盔;
   在这里,我们履行了“剃头宣誓”——推掉寸发,个个成了“秃瓢”。还在各自的衣、帽、鞋、领章上,全都标明部队代号、姓名和血型,说是为了战场负伤后好包扎救护,也是为了万一“光荣”了好对号入座;
   在这里,战士们焚烧掉自己心爱的笔记本和怀揣的往来情书,做到干干净净的去,干干净净地走,不给敌人留下任何字据;
   在这里,战士们把交待父母兄弟姐妹的话(也叫遗书),一同梱进了轻装下来并随时可能寄回家乡的小包裹。
   当时我们家兄弟二人分别去了战场,互无音信,死伤不明,家乡得不到我俩的消息,有人不知是猜测、还是传言,说我们兄弟俩在战场已经阵亡。
   议论我们兄弟战场阵亡的消息是真是假,那只是别人的猜测,但这对于善良的农村母亲和我妻子来说,精神遭受到的撞击可是不小。
   那年春节刚过,我的妻子正赶十月怀胎,预产期逼近,听到别人的传言,妻子和母亲陷入极度的焦虑和悲痛之中。全家人无心吃饭,整日泪水相伴,黙默地祈祷和盼望我们兄弟俩有个好消息。婆媳俩不敢到有人的地方打听,生怕这传言变成真的事实,白天在家蒙在被子里偷偷地哭,晚上她们就到村外没人的地方放声哭;全家人整日在悲痛之中。
   妻子可能是因为悲伤过度,出现了早产征兆,半夜疼痛难忍,父母不愿半夜麻烦别人,就立即用人力车冒雪把妻子送到几里外的乡卫生院。
   妻子由于整日悲痛不吃饭,身体十分虚弱,到卫生院后,医生经过一番折腾,说妻子病情严重让立即转院。
   黑灯瞎火,当时又没有机动车,去县里的60里路因大雪白天都不通车,妻子和肚里的孩子危在旦夕,往本县医院送已不可能,父母二话不说,用板车拉上妻子往就往30里外的舞阳县医院赶。
   天黑路滑,一路上母亲不停地喊着妻子的名字,生怕她睡了过去,父母亲深一脚浅一脚地在雪地里跑,到后半程时,妻子已经没有了应声的力气。终于赶到医院,妻子因失血过多而昏迷,医生们紧急抢救,大人的生命保住了,而我们的第一个孩子就这样夭折了!
   屋漏偏逢连阴雨。那些天,孩子夭折,妻子卧床不起,母亲因思念两个儿子而精神恍惚,给病床上妻子做饭切菜时又把手指头切了,伤口感染恶化始终不见好转。
   两个儿子生死不明,媳妇难产,孩子夭折,自己的手肿劲又不消,母亲就双手合十喃喃自语地祈祷“大难临头,上天有眼,保佑我们这个家别散了!”
   那场速战速决的战争结束了,直到一个多月后,我们兄弟俩在内地广西休整时给家里报了平安。当母亲和妻子知道我俩平安而又双双立战功时,婆媳俩抱在一起哭作一团。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而我们兄弟俩是幸运的,没有像当初家乡人传言命丧沙场。与死神擦肩而过的人知道生命的珍贵,尸留异乡的战友们更值得惋惜,愿普天下的家庭太平,让战争远离每个期待和平的家庭。
   夏石村,35年过去了,我没有忘记你这个名不见经传的边陲小镇,在我心中,你永远是一块抹不去的圣地!
  

共 2167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经历了战争的人都深恶战争的残酷,经历了生死的人都更加懂得生命的珍贵。作者是一位经历了战火洗礼的英雄战士,所以他更加珍惜那个见证了战士们浴血奋战的边陲小镇——夏石村。作者没有刻意地描写小镇的风光,而是着意写出了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在那场特殊的战争中的特殊地位和作用。尤其是听到传言的家乡亲人的一段叙写,让读者明白了,在战争中作出牺牲的不仅仅是战士本人。推荐阅读。编辑:邵魁先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邵魁先生        2014-09-04 05:56:08
  真想知道作者和作者的弟弟的近况。
回复1 楼        文友:星点        2014-09-04 06:43:18
  谢谢编辑邵魁先生加按语推荐!您想知道我和弟弟现在的情况,回答您提出的问题:我70年入伍,85年转业后在当地通信行业工作,去年正式办理退休;弟弟小我3岁,74年入伍,86年转业在当地审计部门工作,人老实实在,拼命工作,积劳成疾又不去医院诊疗,去年5月终因心脏病突发倒在工作岗,英年早逝,单位按规定为弟弟审报并批准为因公牺牲,死后享受了应该享受的抚恤待遇。再次握手致谢!
2 楼        文友:辽宁冷玫瑰        2014-09-04 21:08:41
  战争,受难的永远是平民百姓…… 向英雄的老兵致敬!
以文会友,以文结缘,景在路上,边走边玩。
回复2 楼        文友:星点        2014-09-04 21:33:50
  握手致谢!
3 楼        文友:闲妹        2014-09-05 11:05:02
  同一个战场不同的命运。问好战友中秋快乐!
欢迎来到室雅兰香社团,共筑辉煌。
回复3 楼        文友:星点        2014-09-05 11:45:49
  谢谢战友到访加评。同祝节日快乐!
4 楼        文友:碎月岁月        2014-09-05 17:50:22
  作为读者,很希望是站在这婆媳俩的地位来看这次战争,何况散文本来就忌于太多的纪实。所以同样从读者期待看,如果用婆媳俩的地位展现这次战争,可能是【月子】征文的很好的题材。问好作者,期待。
回复4 楼        文友:星点        2014-09-05 19:31:05
  说的有道理,原本就是纪实,单纯为“月子”征文,变换角度可能更贴切。谢谢你指点!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