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八月十五话中秋(散文)

编辑推荐 【江南】八月十五话中秋(散文)


作者:辽宁阜新史庆有 举人,3372.0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39发表时间:2014-09-04 08:34:22

【八月十五话中秋】
  
   农历八月十五是我国传统的中秋节,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八月十五恰在秋季的中间,故谓之中秋节。我国古历法把处在秋季中间的八月,称谓“仲秋”,所以中秋节又叫“仲秋节”。
   中秋之夜,月色皎洁。古人把圆月视为团圆的象征,因此,又称八月十五为“团圆节”。古往今来,人们常用“月圆”、“月缺”来形容“悲欢离合”,客居他乡的游子,更是以月来寄托深情。唐代诗人李白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宋代王安石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等诗句,都是千古绝唱。
   中秋节是古老的节日,祭月赏月是节日的重要习俗。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社制,民间有中秋祭月之风,到了后来赏月重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中秋赏月的风俗在唐代极盛,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宋代、明代、清代宫廷和民间的拜月赏月活动更具规模。我国各地至今遗存许多“拜月坛”、“望月楼”等古迹。北京的“月坛”就是明嘉靖年间为皇家祭月修造的。每当中秋月亮升起,于露天设案,将月饼、石榴、枣子等瓜果供于桌案上,拜月后,全家人围桌而坐,边吃边谈,共赏明月。这迎合了一句民间民谣:“心到神知,上供人吃。”现在,特别是国务院为中秋申遗,将中秋列为小长假,祭月拜月活动已被规模盛大、多彩多姿的群众赏月游乐活动所替代。
   吃月饼是节日的另一习俗,月饼象征着团圆。月饼的制作从唐代以后越来越考究。苏东坡有诗写道:“小饼如嚼月,中有酥和饴”。清朝杨光辅写道:“月饼饱装桃肉馅,雪糕甜砌蔗糖霜。”看来当时的月饼和现在已颇为相近了。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到唐朝初年,中秋节已成为了固定的节日。《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人民生活中主要的节日之一。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西湖游览志余》中说:“八月十五谓中秋,民间以月饼相送,取团圆之意。”《帝京景物略》中也说:“八月十五祭月,其饼必圆,分瓜必牙错,瓣刻如莲花……其有妇归宁者,是日必返夫家,曰团圆节。”
   中秋节时,云稀雾少,月光皎洁明亮,民间除了要举行赏月、祭月、吃月饼祝福团圆等一系列活动,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除月饼外,各种时令鲜果干果也是中秋夜的美食。
   中秋节起源的另一个说法是:农历八月十五这一天恰好是谷子成熟的时刻,各家都拜土地神。中秋可能就是秋报的遗俗。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晚上的月亮,因天高云淡感觉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但设宴赏月仍大有人在,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社会的进步,已经让人们每一天的生活都像过年、过节一样,今天的中秋让我想起童年时的中秋,那时候因新中国诞生不久,人民生活还不十分富有,但中秋节总还是要过的,现在想想真的有些苦涩,让人回味。
   在我的记忆中,每逢中秋节生产队都要给全村人杀几只羊、一头牛。杀羊简单,队长找来副队长,所谓的“班子”成员一商量就定下来,挑几只当年的小公羊,每人分半斤左右肉,全村老少,皆大欢喜。但杀牛可不行,要上报到公社。经公社审批才可以杀。不然,谁私自作主杀牛,那可有滥杀耕牛之嫌,弄不好可是要定罪的。邻屯王队长就因为过节杀牛没上报,让群专队打过一顿鞭子。
   不过听老人们讲:过节杀牛上级也是睁只眼闭只眼,都能及时批复,上报的往往都是老弱病残的,有时候还派人来看看,但来的人看了就走,绝不留在杀牛现场。而在实际上为了多给大家分点,队长会选头出肉多的,谁都知道队长的好意,没人上告,队长总是平安无事的。
   不过有一年过节杀羊可见过一次血腥事,现在说起来都好笑。
   生产队有一个不成文的规定:谁杀羊谁要羊睾丸。在那个年代,一年也见不到多少肉,大羊睾丸有3两左右,对许多馋人也是很大的诱惑。
   张大哥平时心眼不太全,说话听三不着五。这天看会杀羊的李老弟弄了好几个羊睾丸,他的虎劲上来了,队长刚将一只羊从羊圈赶出来,他抢过李老弟的刀按倒羊割下羊睾丸放下刀就跑,羊在那儿痛得直叫唤。李老弟一看自己的外快被抢,心里不痛快,手里提着刀子就在后边追,嘴里喊着:张大哥,你干啥?我啥也不干!刀子给你,羊(卵子)睾丸归我了。队长一看两人手里都血乎拉哧,还有提着刀的,忙将两人喊住,一问怎么回事。两人说了半天才明白。你们两人也太不像话,为一副羊(卵子)睾丸打起来,也不怕丢人。张大哥实在,忙说,只要羊(卵子)睾丸归我,你管我叫(卵子)都行。队长一看张大哥认门了,忙同李老弟讲:你别为了那么点肉同他一般见识了,给他一副算了。李老弟也不好再深追,但后来张大哥的绰号“卵子”可被人们叫出去了。
   暑假回家,遇到张大哥,问:如果再杀羊还抢羊睾丸吗?他也笑了,现在自己家就养一群羊,啥时候想吃就杀一只,一年四季不缺羊肉,谁还为吃那么点肉动抢,那得多“可耻”,别再提过去的事了!不过,那东西是活羊肉,好吃。有还吃,但绝不会再抢了。
   此时的中秋已经不是彼时的中秋了!
  
   【回老家过中秋的感觉真好】
  
   今天回老家过中秋节,感受到家乡浓浓的节日气氛,更感受到中秋越来越被乡亲们接受,中秋在人们心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个传统的节日增添了许多现代的气息。
   在我的记忆中有句农谚:“三春不如一秋忙。”是在告诉人们,中秋是个忙碌的季节,都想做到颗粒归仓,农民是没有时间闲下来安心过节的。而今,却让我这土生土长的农业干部“懵了”。刚一下车,二弟就迎了上来,随着几位邻居也过来了,我问了起来:这样的好天气怎么都没下地,大忙季节怎么有闲心在家过中秋?二弟笑了,乡亲们也都笑了!二弟告诉我:在我们自然屯,几年来由于土地平坦、肥沃,收成好,人们的日子好了起来,家家都置办了全套的农业生产机械,人们已经彻底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割地已经是机械化了,大大的节省了时间,过节都放假,也在享受中秋小长假的滋味。说着自己也笑了。
   二弟的话让我为之一振,真的那样?我心有疑惑地问了句。
   哥,你有什么不信?东头张大哥你是知道的,那可是我们屯有名的“小抠”,一个子掰两半、分几次花的主儿,他是不信机器的,但也被征服了。去年秋天,他家10亩地大豆,一大早就领着老婆和儿子、媳妇去割,也是凑巧,他家邻地也是大豆正在用机器收割,看着人家“唿唿”不一会就割一大片,他们谁也割不动了,都在那儿瞧。一家人一算:10亩地4个人好好干也得2天,还累得茄皮子色,如果雇机器也就半天,200元就足够了,4个人打一天零工的收入还用不了,就这样,他家的大豆也用机械收割了。老保守转变了,他这件事还成了话柄,从那以后能用机械割的地,再也没人用人力割了,这机械收割的速度也忒快了!二弟的话让我明白了,农业机械让中秋不忙了!
   我们的话题还没说完,邻居儿子接未婚妻回来了。大高个、水灵灵的媳妇下了车,在大街上就给我们点起了烟,还要双手捧着划火,我们连连摆手,在邻居老弟的劝说下这才免了。
   在我的老家,有一个习俗,必须接未婚媳妇来过中秋节,这同中秋节是团圆节不谋而合。
   不过未婚媳妇来过节,准公公、婆婆可要掏腰包的。当年流传着“木匠凿一天,不如铁匠冒股烟;铁匠冒股烟,不如锡匠粘一粘,锡匠粘一粘,不如新媳妇装袋烟”的民谣。
   未婚媳妇进门要给准公公、婆婆点烟、倒水。讲究的是要用双手捧着,嘴里要叫着叔叔、婶婶。要亲切自然、心口一致。不过这烟可不白点、水不白倒,临走的时候准公公、婆婆原则上是给买一套衣服,从头换到脚,还要给一笔零花钱。
   在这里我想起了我当年处对象的时候,第一次邀女朋友到我家认识老人,我们俩虽然处了很长时间,丑媳妇难免见公婆。虽然我母亲早已去世,但还有爷爷、父亲,按本地习俗,新媳妇第一次进门,老人总得给点礼品,爷爷、爸爸已把权力交给了我,买什么二位全然不管,由我做主。我曾数次跑了当时所在单位周围最大的商店,苦于钱少,自己认为一件合适的东西也没相中。后来在同行朋友们的参谋下,买了一件半袖衫。现在说起来感觉有点不好意思。女朋友第一次上门只给买件半袖衫真很寒酸,最少也应买一套甚至更多,但在当时,一是没有,二也没钱。不过那件半袖衫还是满有品位的,她穿了许多年,并收藏了起来。
   我问二弟,对未婚媳妇上门人们要掏多少钱,对掏钱这事现在人们是怎么个想法。二弟的回答让我耳目一新。
   如今谁家都一个孩子,给儿子搞对象花点钱,谁也不当回事,平日里拼命地干,都是为了孩子们的今天。给孩子们花是很正常的事,再说这年头农业收成好,两麻袋绿豆就能卖2000元,儿媳妇上身,还有谁在乎那点钱,有香粉谁不往脸上擦。
   两麻袋绿豆就能卖 2000元,谁也不在乎给儿媳妇花钱,出自一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口中,好大的口气,听了让人心里舒服。
   回老家过中秋节真开心。

共 377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从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来历说起,引经据典,通过大量的历史文献及诗词歌赋,讲述了中秋节的来历、别称、发展过程,以及民间过中秋的一些习俗。让读者感受到了浓浓的节日气氛和传统文化精神,感受到了一种丰收的喜悦和团圆的欢乐。尔后,作者笔触回到现实,讲述了自己小时候过中秋的一些趣事,通过杀羊宰牛的事件,通过张大哥与李老弟为争一只羊睾丸而起的闹剧,反映了当时生活条件的艰苦和人们对温饱的渴望。而上级和群众,在面对违反规定自主杀牛事件上的姑息,也显示出那个年代民风的淳朴。然后,通过现在回家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截取与二弟见面的一个片断,通过二弟的叙述,证明了新农村大胆改革,引用现代化设备和手段生产的好处,以及新农村农民生活的富足面貌和幸福指数的提升。表达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全文语言朴实,诗文史料有根有据,叙述有章有法,传统与现代相结合,更突出地表现了社会的进步,和人们对幸福、安定的生活的渴望和满足。不错的文章,读来令人受益颇深。推荐阅读。【责任编辑:重庆霜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重庆霜儿        2014-09-04 08:54:04
  中秋佳节即将来临,让人倍添几许愁丝。读作者的文字,仿佛闻到了家的味道。充满烟火味的中秋!欣赏。问好史有庆老师,祝中秋节快乐!
重庆霜儿
回复1 楼        文友:辽宁阜新史庆有        2014-09-04 12:44:10
  中秋,一个国人团聚的日子,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故乡永远在我们心里。祝节日快乐,秋安!
2 楼        文友:重庆霜儿        2014-09-04 08:55:37
  第一次为老师编按,内心惶恐,不足之处,多担待并请直言批评。再祝秋安!
重庆霜儿
回复2 楼        文友:辽宁阜新史庆有        2014-09-04 12:45:58
  老师的点评很精彩,一回生,二回熟,愿老师工作顺利,愿江山越办越好。
3 楼        文友:履泽        2014-09-05 13:30:49
  很老练的文字啊。。欣赏了。。期待更多精彩。
时光飞逝,岁月变迁,记忆燃烧的温暖,一如从前。
回复3 楼        文友:辽宁阜新史庆有        2014-09-05 16:19:22
  谢谢关注,节日快乐!只是没能打动更多的编辑老师,没能获得精华......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