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笔尖为暖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笔尖】与记忆随行(散文)

精品 【笔尖】与记忆随行(散文)


作者:东栏一株雪 举人,4289.2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796发表时间:2014-10-25 11:20:22

初秋微凉,一丝丝秋韵弥散开来。再次踏上许久没有感受那泥土芳香的故乡,一切都在变,一切又都在记忆深处。
   不再是泥泞的乡间土路,而是宽敞的柏油路。时代在变迁,故乡的变化更是巨大。汽车飞驰,城市的高楼林立抛向脑后,喜欢看车窗外满眼绿野与稻花飘香的金黄交错,宛若绿与黄为主色调的画卷。偶尔看到鸟儿从树上的鸟窝飞来飞去,间或有微微发黄的叶子点缀在绿色里,有些灵动的美,是急着要飘落吗?大自然是一幅奇特无比的水墨画,美不胜收。
   我要去的故乡,确切地说应该是母亲的故乡,因为儿时时常会住在外婆家,所以我也常把那里当做是自己的故乡。那里的水土养育了母亲善良淳朴的个性,感谢母亲教育她的儿女不争、不贪、不嗔、不求,用一颗感恩的心善待所有。如果不曾在那里生活过,是不会有那么多回忆和眷恋,童年的美好印记大多数留在那里。
   母亲的故乡,就是现在的曹妃甸区。它之前叫唐海县,据史料记载,那里原为一片沿海荒滩,后随滦河水系不断冲击形成陆地。民国后设县政,分属丰润县和滦县。1949年11月被国家农业部接收,更名“渤海区农垦管理局柏各庄农场”。1956年定称“河北省国营柏各庄农场”。1968年划归省直属,改为河北省柏各庄农垦区,行使县级行政职权。1982年9月22日改建唐海县,隶属唐山市管辖,保留国营柏各庄农场名称,实行建制县和农垦企业双重体制。2012年7月11日,国务院撤销唐海县,设立唐山市曹妃甸区。
   曹妃甸区资源丰富,盛产水稻、对虾、芦苇、淡水鱼、河蟹、河豚等,素有“北方小江南”的美誉。在冀东一带,一提起“柏各庄”大米就会想起唐山,可以说在当时“柏各庄”大米就是唐山的代名词了。因为其水土适应种植水稻,那里的人民常年以大米为主食,儿时记忆里外婆家就没有见过其他杂粮。1994年唐海县被国务院确定为绿色食品基地县,“柏各庄”大米、“天源”精制免淘米等享誉海内外,并在全省首批取得绿色食品标志权。
   这里矿产以石油为主,冀东油田贯穿全境。曹妃甸港口的建成,拉动了区域经济发展,更是给区域带来了活力。
   唐山港曹妃甸港区的选址,也是有历史渊源的。史料载,民国初年,孙中山先生怀实业救国振兴中华之志,考察了直隶沿海,在《建国方略》中指出“拟建不封冻之深水大港于直隶湾中”,建筑“与纽约等大”的北方大港,并对北方大港的地理环境、经济腹地、发展远景进行了详细论述。后人没有辜负孙中山先生的愿望,建成了北方深水不冻大港。据资料统计,2012年,曹妃甸港区完成货物吞吐量1.95亿吨。在曹妃甸港区的有力带动下,唐山港以3.64亿吨的货物吞吐量排名全球港口第十位,增幅16.8%,增幅位居全球十大港口之首。历史是最好的见证,见证了国家的昌盛与经济的腾飞。
   驱车驶入曹妃甸景区,第一站先去游览曹妃湖的美。之前,只是泛泛的听说一点关于曹妃湖的名字由来,这次由表弟做向导,更深入细致的了解一番。回来在网上搜索更加详细的资料,一个凄美动人的传说。曹妃甸地处唐山市南部沿海,原是一座东北、西南走向的带状沙岛,为古滦河入海冲积而成,至今已有5500多年的历史,因岛上原有曹妃庙而得名。“曹妃甸”又名“沙垒甸”,是古代渔家避风的一个小海岛。这个小海岛是如何得名的呢?
   相传唐太宗李世民未当皇帝时,号称唐王,一次率兵追赶叛军,在渤海湾一个无名小海岛上,搭救了一名被一群叛军调戏的渔家姑娘曹娴。由于长途跋涉,东征西杀,再加上乘船追赶叛军遇上狂风大浪,唐王李世民病倒在船上。被唐王搭救的渔家姑娘,知道救自己的恩人病倒在船上,便日夜守护在唐王身边,为唐王煮米饭,熬鱼汤。唐王李世民见这位渔家女长得俊俏,温柔体贴,就封这位姓曹的渔家女为贵妃。唐王病好后答应曹贵妃,等平乱后,班师回朝时带她回京都长安(现西安)享受荣华富贵。后来唐王东战西征十余载统一了中国,班师回朝却忘了这个在海岛上捕鱼为生的渔家女。可是当地老百姓却把姓曹的渔家女供为皇后,这位渔家女一辈子没出嫁,后来老死在这个荒岛上。当地渔民为奠祭这位被唐太宗封为曹贵妃的的渔家女,在这个小海岛上建造一座“曹妃庙”,从此这个岛屿得名“曹妃甸”。
   站在湖岸,放眼湖水绿波微澜。幻想着是曹妃的眼睛在眨着,企盼唐王的归来吗?又或是曹妃穿戴绿罗纱在湖上为唐王轻舞。湖中央的三座小岛是天然的鸟巢,成为多种鸟类居住繁衍的天堂。据说,鸟儿是通人性,它们或许是曹妃的守护神,怕她一个人孤寂来相守吧?湖是静止的,又是流动着的、和谐的美。动静皆宜,人生有期盼也会有失望。一湖秋水可以淡然,人生随缘即是安好,凝神一片感慨。
   驱车不远的路程,进入曹妃甸湿地迷宫景区。远远望去苍茫的芦苇映入眼帘,而此时此刻萦绕耳边的则是诗经里的那首《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蒹葭萋萋,白露未晞。所谓伊人,在水之湄。溯洄从之,道阻且跻,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蒹葭采采,白露未已。所谓伊人,在水之涘。溯洄从之,道阻且右。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湿地迷宫门口,一位戴口罩的女士引起了我的注意,其实主要是那一幅幅已经装裱好的画令我好奇和驻足。栩栩如生的荷,灵动的喜鹊站在梅枝头,含情的月,斜阳里的归舟,摇浆的渔翁,垂钓的老者……简短攀谈,原来这是她纯手工的芦苇画。现在在当地做芦苇手工艺画的人越来越少了,因为费时费眼,一幅画会付出许多,大多数放弃了这门手艺,她是为数不多依然执着坚持作画的人。画中鸟儿的羽毛竟然做的那么惟妙惟肖甚是令人惊叹,能用芦苇把细小的羽毛活灵活现,是需要功底的。画的价格不等,按大小以及难易程度收取,我想着这也应该是对画作的肯定和尊重,每一人都有体现自己价值的所在。第一次见到芦苇画,而且是在故乡的土地上,攀谈间了解到之前当地曾经有一家这样的工厂,后来工厂倒闭人员流散到各处。传统的工艺应该传承,老祖宗留下的文化需要保护和发扬。后来我得空特意网上搜索关于芦苇手工艺画的相关资料,资料介绍,芦苇手工艺术画可以分为:水乡风情、人物、动物、花草植物、允仿名人字画五大类。芦苇画无人工色,非常环保,堪称“绿色艺术画”,是纯天然、纯绿色、纯手工制品。该产品以芦苇的叶、杆、花穗为原料,经艺人剪、烫、贴、润等十几道工序精心创作而成,由于采用了特殊处理工艺,故可长期保存。芦苇手工艺画以其构图简洁,意蕴无穷令游人眼前一亮。第一次见就让我有亲切感,是因为它附有的乡土气息,没有墨痕的装点和粉饰,却是将人与自然融合,一幅幅妙趣横生,把人类带进了原生态的乐园。
   湿地迷宫是托湿地资源开发建设的,占地3000亩,由湿地迷宫区、接待中心、湿地探索区、垂钓中心四部分组成。这让我想起了儿时的芦苇荡,表弟说就是在那基础上开发的。儿时小伙伴常去芦苇荡里抓鱼摸虾,有些水鸟还会在芦苇荡里筑巢,那时候我们时常会捡拾到鸟蛋,拿回家给父母看,有野鸭蛋,有天鹅蛋等等,那时候只是乐趣,当然也是美味了。偶尔还会看到刚被孵化出来的小鸟,绒毛还没有长出,觉得它们好可怜。是被它们的妈妈遗弃了吗?或是它们的妈妈出去觅食,淘气的男孩子会恶狠狠的把它们一把抓死结束了幼小的生命,那个时候不懂得什么是益鸟要保护,农家的孩子大多数是自己撒欢淘气长大。父母辛劳耕作无暇给他们很好的教育,每当想起觉得当时是在扼杀一条脆弱的生命。原谅当时的不懂,希望这样的事情不会再发生。
   湿地迷宫区运用了太极八卦的图形元素,对现状鱼塘、芦苇进行整合,建设迷宫水道,游客可乘坐游船穿行其间,体验湿地游赏的乐趣。湿地探索区设置了休闲区域,以木栈道、木质平台等设施为主,步行进入,每位游客既与湿地生物亲密接触,又保护湿地原生态平衡。垂钓中心设置在迷宫的西南角和东南角,据说那里可充分享受自然垂钓的乐趣。行程紧凑,无暇去垂钓。来享受大自然,还是喜欢信步在木栈道上,微风轻轻拂面,满眼的芦苇随风舞着,白绿色或褐色芦苇花相间,又似乎是在用热烈的掌声欢迎我们的到来。行走在半路,表弟不见踪影,回头寻去,表弟停在芦苇前挑选着什么。等到他追赶上我们,一截翠绿芦茎在他口中却是优美的音符跳跃。突然想起儿时也常用芦茎吹凑,只是似乎成了遥远。而此刻那时的玩趣勾起更多的回忆。
   想起天国的母亲,想起母亲在世时讲给我的一个个故事。白天母亲出一天的工,与男劳力做同样的活为了多挣工分,夜深又在灯下纺线、织布、做针线活,那时候就会缠着母亲讲故事,那个时候不懂心疼母亲的辛劳,长大后一直在惭愧当初的不懂事。可是母亲总是不厌其烦的讲她从外公那里听来的故事给我听。那时候家乡的方言不是叫讲故事,农家的土话叫“讲瞎话儿”或是叫“讲瞎会儿”,长大后我理解成就是讲故事的意思。母亲没有文化,但是母亲讲的故事都是正能量的,教我如何做人的故事。每每忆起母亲,虽说是瘦小的身躯,但心里母亲依然是那样伟大。关于芦花的故事,一直印象深刻,因为母亲教我做善良的人。故事说:一个渔户人家,妻子死后撇下一个幼儿,渔夫续弦后生养了一个儿子。那个继母在渔夫面前假装对那个长子疼爱,只要渔夫一出海就虐待长子。有一年冬天渔夫出海打渔回来,看到穿着厚厚棉衣的大儿子瘦弱在发抖,而那个小儿子穿的薄却满脸红润。渔夫问及,继母说反正她没有偏心,给长子做那么厚的棉衣,给小儿子都不舍得用棉花。渔夫百思不得其解,顺手抓了一下长子的棉衣大吃一惊,触摸到了梗节。撕开衣服一看芦花乱飞,渔夫大怒欲拳打脚踢之妻,长子跪求不要动怒,还说继母万般好之类的话。继母为此感动,从此待长子如亲生。母亲常讲要宽善与人,严自己。
   木栈道,芦苇花,蓝天,偶尔头顶盘旋飞过的鸟儿。擦肩而过的游客,口音上听出不是本地人,是大自然的召唤,把八方游客聚于此。一位老者,应该是一位喜欢摄影的人,多角度、多方位的抓拍芦苇荡的美。咕咕的水鸟叫声间或从芦苇荡里由远而近传来,青蛙不时的来和一声,调皮的鱼儿时而浮出水面,时而潜入水底不见了踪迹。一弯碧绿,一片苍苍,白色的游艇忽而穿越水面,激起朵朵浪花。没有城市的喧哗,只是一片清新的世外桃源,拥抱这清新自然,一份浅醉,令人流连忘返。
   欣赏着一路风景,或有轻手抚摸寂静绽放的芦苇花,柔柔的没有娇态,没有芬芳却是静态的美。记得小时候看到村里有人用芦苇花扎扫帚,也有手巧的女人做芦花靴,花絮可填枕头,取之于大自然,原生态的充分利用。嫩芦根也曾经是儿时的美味,有一丝的甜,拔出来在河水里洗去黑泥嚼来也是一份美滋滋的享受。后来查阅相关资料得知,芦叶、芦花、芦茎、芦根均可入药。记忆中外婆曾经用芦叶来包裹糯米做粽子,芦叶散着淡淡的香,或许是这些原生态的美味给了我们农家人的健康,那时候很少听谁得了绝症之说,感谢那清凌凌的水和肥沃的土地养育我们健康的长大成人。
   继续行走抵达湿地迷宫区内的一个瞭望塔,塔下面贴有警示严禁四人以上同时登塔瞭望,我想势必是为了安全考虑而在此警示的。瞭望塔是用原生态的树干搭建而成,有几处树皮已有脱了。或许是多人登塔的缘故,感觉到了略微的摇晃,但这丝毫也不能减低瞭望的欲望。放眼俯瞰,饱览湿地风光,尽收眼底。感受大自然的赋予,更钦佩人类的巧夺天工,如果把这里比喻成一幅画卷,我想,大自然是底色,人类在执一支神笔,把它绘成一幅绝美的长卷。
   这个季节,已是昼短夜长。当斜阳开始凝视这一片土地的时候,我们驱车赶往嘴东码头,想去碰运气是否会赶上满载而归的渔船,想看鱼虾满仓的场景。码头没有想象的繁华和热闹,倒是许多大小船只停泊在码头,很是一番景象。有几位渔民悠闲的整理着渔网,等待下一次出海。渔民是禁止旁人登上他们的渔船的,渔家有渔家的规矩,尤其是女人更不可以上船,表弟又讲到,渔民每次出海前是要祭拜的,我想应该是祭拜海神的护佑吧。每个人都应该尊重自己的生命,生命的长度我们无法掌控,但期待着些许的美好是人心所愿。
   不能登船乘风破浪,下一站天然的海边游玩倒是很尽兴的。金乌慢慢西垂,一缕缕霞光泼洒在海面,远远望去海天一色。站在岸边,一只不知名的鸟飞向霞光,刹那间浮现出王勃笔下“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画面。如果你不是亲临此景此境,凭想象绝对不会有那么美轮美奂的感触。浅滩处,挖蛤蜊的人影在移动,斜阳的一抹余晖里,他们只是一个个海边画里的剪影,远处模糊的可以看到一艘巨轮,岸边时而会有指甲盖大小的螃蟹从石缝里钻进钻出,偶尔会有一只大一点的爬出来,你若是想去抓它,不小心还会被它的大钳子夹住手。同行的人却是其乐融融的抓玩着,然后再放它们归入大海。因为身体原因,只能岸边欣赏斜阳下的海滩,向晚的风吹来,感觉到了凉意,海风向来是冷于内陆的,拿出手机抓拍摇曳在晚霞里的秋草,飞来飞去的鸟儿还是跑出了我的视线,羡慕他们自由自在的飞翔。

共 7069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抒情散文,随着作者的回家乡——母亲的家乡——感受那泥土的芳香,用眼前的柏油马路、高楼林立、美丽风景,与尘封的记忆相比,衬托时代的变迁,故乡的变化,体现思念故乡、热爱故乡、赞美故乡之情。故乡的历史变迁、物产资源、传奇故事、优美风景,随着作者返回故乡的脚步(车辆),一一道来,井然有序,并有机穿插自己的所思所想所感,十分自然。特别是想起在天国的母亲,想起母亲讲述的故事,想起母亲自己的艰苦生活,想起故乡的一草一木,思念母亲、思念故乡的情感像匆匆流水,自然流淌。作品在写作上有三个方面的显著特色:一是情景交融。移步换景,睹物思人,借景抒情,手法十分娴熟,读来流畅自然。二是富有美感。对故乡的风景,精细描绘,再现美景;对故乡的传奇故事,进行精选和回忆,体现故乡的传奇美;文笔也十分优美,语言富有张力。三是接地气、正能量。作品没有陷入对母亲的无限思念,也没有拘泥于景色描绘,而是抓住故乡的一些细节,一些富有烟火味的人间琐事,进行系统介绍,在一草一木中体现对故乡的热恋!好作品,推荐共赏!感谢赐稿,期待精彩继续!【编辑:航帐】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1026002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航帐        2014-10-25 11:56:38
  很深情的文字,欣赏!
我手写我心! 航帐文友群:231199696,欢迎参与交流!
回复1 楼        文友:东栏一株雪        2014-10-25 11:59:51
  诚谢航帐社长精彩编按和点评,秋凉遥祝安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