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雀巢散文】 叶嘉莹的“诗”经人生

精品 【雀巢散文】 叶嘉莹的“诗”经人生


作者: 白丁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660发表时间:2014-11-03 10:04:21

【雀巢散文】 叶嘉莹的“诗”经人生
   许多人都说,连她的小女儿都建议,说加拿大的医疗设备先进,生活环境也好,应该留在温哥华养老。然叶先生自己却觉得,留在那里,没有生命的意义与价值。因为在外国工作,不足以完成一个中国古典诗词教师的使命。因为国学的根脉在中国,要把这种根脉传承下去,就必须的回到中国。她决心要把自己对于诗歌中之生命的体会,告诉给下一代年轻人,一个九十高龄的老人,还在探索与实践者生命的意义与价值,这对常人来说,不能不说是一种鞭挞与榜样。她说,“我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边的美好、高洁的世界,而现在的年轻人,他们进不去,找不到一扇门,我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让大家能走进去,把不懂诗的人接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这一辈子不辞劳苦所要做的事情。”
  
   八
  
   叶先生的课,我深愧无福亲聆。不过,叶先生讲诗说词的书,我倒是读过几册。
   叶先生说诗词,很有一套,相比其师顾随先生有过之而无不及。先生喜欢比较着讲诗词。她将王国维、李商隐、王维这三人列在一起,进行对比与分析。她说,此三人都惯写寂寞,惯写孤独,然寂寞与孤独的又各有不同。说王维在寂寞孤独中还能够自得其乐。比如:”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说李商隐的寂寞孤独中没有王维般的自得其乐,倒有另外一种很滋润的情调。比如:“云母屏风烛影深,长河渐落晓星沉”。与他们二者比,王国维的寂寞孤独却一无自得其乐,亦无任何情调而言,他的寂寞与孤独里,有一种肃杀而凝静,有类似一种哲人对人生的悲悯。比如《蚕》之“蠕蠕食复息,蠢蠢眠又起”与“茫茫千万载,辗转周复始”,其里就有一种无形的悲悯,悲悯众生过着像蚕一样愚蠢的、劳苦的、毫无意义的生活,但却不自知,不觉醒。更可悲的是,纵然是有些自知的,却也被一些外因及内心局限着,跳不出这样的生活去,真真无奈。
   叶先生讲诗,还经常提到“感发”一词。
   先生总说,读一位作者的诗,就得先了解他的人。比如,你读杜甫的《秋兴八首》,就应该先了解杜甫其人,知晓他写这些诗时,是人在四川,却心怀长安的境遇,才能在诵读之中,感受到诗人的生命心魂,感受到他万分沉郁的心绪。再比如,你在读陆放翁的《沈园》时,你就要了解陆是在与妻子分离很久后又在沈园相遇的,你才能体会到他再见沈园时,看着那老柳不飞花,想到自己的衰老,回忆起与所爱之人般般件件的凭吊之情。这就是一种感发。
   叶先生还以自己为例,讲说她的一生,及她的婚姻生活的不顺遂。因为没能找到一个懂自己、爱自己、疼惜自己、呵护自己的伴侣,遂每有读到“开时不与人看,如何一霎濛濛坠”一句词,就觉自己是静安先生笔下的杨花,根本不曾开过,就掉落了。这种参照,也是一种感发。
   叶先生还说,“感发”可以是对人的,也可以是对物的,“感发”亦是可以由一及二,由二及三的,并举王国维《人间词话》三境界为例,比如说你在读“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时,你不单会想起相思离愁,还会想到成就一番大事业大学问的境界;你在读到“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时,你不仅会想到男女之情,还会想到为追求理想而殉身不悔的精神;你在读到“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时,不仅想到了林花凋零的景色,还会想到生命的短暂与无常。这种推此及彼的联想,更是一种感发。
   类如以上之例,先生就是那般那样的将古诗词里只可意会的情境,像唠家常一样的经过剖解、分析,然后传递出来。经过先生这样一讲,你再去读这些作品时,真的就觉与古人毫无光阴的隔阂,仿佛是友人间促膝而谈,又似是心与心的造访,灵魂与灵魂的碰撞。
   叶先生还说,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
   所谓的“心灵不死”是指什么?先生说,《诗品·序》里讲,“气之动物,物之感人,故摇荡性情,形诸舞咏。”春花秋草四时万物的变化,能使人内心感情摇荡,并产生一系列的共鸣,人就把它用诗歌写下且表现出来,这就是在培养一颗活泼的、有生命的心灵,即不死之心。因为人只有对宇宙间不属于你同类的草木鸟兽有了关怀,你才能对同类的忧患苦难有所关怀。比如辛弃疾写“一松一竹真朋友,山鸟山花好弟兄。”,正因为他能把松竹花鸟看作朋友兄弟,方才会有一颗收复北方失地振兴国威之心。再比如范仲淹写“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正因为他能细密感受到天地之秋色、以及秋烟之寒凉,才能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与胸襟。
   其实,若按先生推此及彼的想法思来,诗,何止是让我们的灵魂不死,诗,亦可使我们民族的灵魂不死!
   叶先生还有一段话讲的特别真挚。她说,中国的经济发展的很快,这是好事,然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万万不能丢失了自己民族淳朴的文化传统。时下有些人,只会数银行里的存款有多少,自已拥有的房子有几间、几套,或者,只注重外表的美,争先恐后的去做美容的手术,却不知道,“岁月不居,时节倒流”,人只有内心的美才是恒久的。还有一些人,只知道追求自己的利益,而丢失了最起码的文明、道德。殊不知,情操、品格是自己的操守,不是为别人守的。一个人不能只活在物质世界,那样的人经不住任何打击,也经不住任何诱惑。浑浑噩噩一辈子,无法尽到一代人的责任,只是白白浪费粮食。学人文学科的,更应该担当起把民族精神命脉传承下去的责任,每一代都有每一代的责任,要承前启后,各自负起自己的责任来,不能让中国古代优秀的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在自己这一代损毁、丢失。叶先生说的真好!
  
   九
  
   回念叶先生的一生,从一个童稚天真的小女孩开始,到而今九十岁高龄的耄耋老人;从一个对古诗词的懵懂爱好者,到对古诗词的著名教研者;从最初只为谋生才走上三尺讲堂的师者,到最后把古诗词文化传播到大洋彼岸的使者。叶先生的一生都在为古诗词忙着,且以古诗词作为自己的精神栖所,在其里活着。古诗词因她在世界各地散发着魅力与活力,她因古诗词而战胜无尽的艰难与忧患。先生这一生走来,分明真切的感觉到了、体悟到了古诗词的美好与力量,于是,她竭尽全力的想把自身的这种体悟与感发传递出去,想以自己的诗歌生命去激发别人的诗歌生命,想把古诗词这根血脉传承下去。一个诗样的柔软女子,就是秉持着这样一份对古诗词虔诚之心,一路走来,担负着家庭的重责,担负着教育的重责,担负着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责。想一想,真真是不简单!
   “我用自己剩余的生命做着我终生热爱的古诗词的教研工作。”叶先生这样说。
   屈指算来,先生从十一岁开始写诗,从二十二开始执教,至今已近七十年之久,真可谓是著述等身、桃李满园了。过转这一年,先生就九十二岁了。作为有幸沐泽其作的读者,心下惟愿先生康健,惟愿先生奋笔,惟愿先生能继续谱写她美丽的“诗”经人生……
  

共 12894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读过几篇杨蓉的文章,不由得感叹她文笔的沉稳、淳厚、丰盈、灵透。无论写人还是记事,无论风景还是物语,都透出一种浓厚而又空灵的韵味。这一篇写叶嘉莹老先生的诗和人,诗“经”与人“生”相融,用诗歌书写人生沧桑变幻,人生阅历又丰盈了诗歌的主题。叶老先生九十多年的患难人生,其艰辛与负重怎可三言两语表述而出,但她的坚韧与乐观使她因古诗词而战胜无尽的艰难与忧患,使她的诗词和她的人生都充满了魅力与活力。正如她自己所言:“假如生活发生不幸,当你将之用诗来表达的时候,你的悲哀就成了一个美感的客体,就可以借诗消解了。”诗词消解了她的悲愁,诗词也让她的晚年焕发光彩与美丽。我们没有亲耳聆听老先生的诗词讲座,但从文章中已经深深感受到了老先生身上无限的人格魅力。推荐阅读。编辑:天海蓝蓝。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41103004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晴翠儿        2014-11-03 15:31:12
  一个热爱古诗词、传播古诗词、一生伴随古诗词的老人,担负教育重责、担负传承重任,肯定有着不同凡人的崇高梦想,肯定执着于传统文化的一往情深,肯定坚定不移于这个信念:“诗,让我们的心灵不死”。读罢,沉思,感怀————敬重,唯有敬重!
回复1 楼        文友:山西杨蓉        2014-12-07 22:22:39
  最近大忙,迟为回复,致歉。
   问候晴翠儿,冬安。
2 楼        文友:邵魁先生        2014-11-03 18:20:21
  敬重叶老,敬佩杨蓉。
回复2 楼        文友:山西杨蓉        2014-12-07 22:24:02
  最近大忙,迟为回复,致歉。
   问候先生。
3 楼        文友:李显坤        2014-11-04 16:07:12
  内心极其钦佩叶嘉莹先生,学问早已做到了佳境。
回复3 楼        文友:山西杨蓉        2014-12-07 22:24:31
  李老师,可忙?
4 楼        文友:李显坤        2014-12-08 15:41:50
  年底杂事多,静不下心来。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