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博物馆赏览集(散文)

编辑推荐 【荷塘】博物馆赏览集(散文)


作者:水墨灵溪 秀才,2467.96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43发表时间:2014-12-01 21:57:24
摘要:我一度认为,博物馆是了解一座城市的最真实、最原始的写照,它在风云变幻中见证了历史的前退,见证了岁月的变迁、见证了春秋的轮回。我们将它还原回去,那曾经的风风雨雨便逐渐浮出了尘土,浮出了早已远去的时代。

【荷塘】博物馆赏览集(散文) 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射出流逝在岁月深处的过往。熟说往事越千年,已尘封。灯火尽处,不又是一番灿烂如辉......
   ——题记
  
   【中国国家博物馆——历史深处的岁月】
   几千万年以前,乃至更遥远,人类的足迹已然踏入了我们的这个星球。从茹毛饮血的原始社会始,我们的祖先已经走进了这段注定被历史所掩埋的岁月。从云南上那蚌村的元谋人,至风靡全国的北京人,以至陕西蓝田人和山西丁村人的相继重现天日,古老的岁月,才慢慢掀开了它如谜般的神秘面纱。
   走进国博,感觉像是向古代社会穿越了去,当亲眼目睹到了红山文化中的典型玉器玉猪龙时,心潮澎湃如涌。渐渐地跟随着展厅,从远古走至明清,逐渐地展览华夏文明各自时期的代表作品。这些珍藏于国家博物馆的文物,分布于我国各自地区。虽然地域不同,但从它折射出我国各个时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仰韶文化西水坡的龙虎蚌塑图案,人面鱼纹盆,皆是一个个灿烂的辉煌史。
   国博的存在,是整个中华民族的存在,是整个炎黄子孙华夏民族大团结的存在。这段薪火相传的往来中,岁月静静流过,它用一种无名的语言承载了历史车轮的滚滚而过。进入国博,幽深的画面,刺激着我这颗怦然心动的心,它好像在告诉我,催促着我,鼓励着我,铭记历史,杨帆当下。说实话,对这段历史,我对她有着非常浓厚的兴趣,我想通过亲身的观察来感受文学,历史,哲学,宗教,地理,人类,语言,种族,艺术,美术,雕塑,书法,绘画,戏剧,农学等诸多体裁的创作风格,以提高和丰富我的知识。在国博,最多让我接触的是,通过考古工作者的努力,出土的文物,它们像一群静止不动却饱含沧桑的地下来客,接纳着每一个来欣赏它们的友人。
   远古时代是一个野蛮荒蛮的过渡期,是一个与大自然不和谐的发展期。历经风云变幻,渐而人类文明演绎上了它不朽的传说。从黄河流域到长江流域,分布着数以万计的考古学文化。其中的马家窑文化、仰韶文化、齐家文化、龙山文化、河姆渡文化以及西南地区的三星堆文化和悬棺文化,无一不证明岁月在迁流、文明在前进。历史是一面镜子,它可以照射出流逝在岁月深处的过往。无论是沧海桑田,还是日去月升,它都静静等候着有心人去发现、去采集。熟说往事越千年,已尘封,灯火尽处,不又是一番灿烂如辉吗?
   国博亦是一座历史的珍藏库,又是一座人类文明的丰碑。翻开沉睡如封的它,一股历史的味道沁人心脾,令人透彻心扉。它把我国封建时期的各个时代、各个地区的文化精髓都系于一身,可谓是海纳百川、包容万物。在中国,这种的情怀,这样的气魄,非国博所特有。尽管国博深沉,但它散发出的余味,却让每个欣赏它的人心之一震。谁能想到,在东方还沉睡着这样一条巨龙,用强大的文化支撑和承载着这个国度。在人类文明诞生的史前社会,在食不饱、温不暖的恶劣条件下,我们的祖先开始了漫长的跋涉,他们逐水草而居,形成了游牧民族,临水而居,发明了地穴式、干栏式等居住条件,他们的毅力被世世代代传承了下去,他们的品质也被后人所弘扬,所彰显。我相信,我们华夏民族以五十六个不同民族都有着一种顽强拼搏,敢于与任何困难作斗争的坚持。国博这段尘封已久的往事,经岁月磨砺与风雨的洗礼,定会散发出更醇更美的香味,向全世界飘散而去。
   中国的文明始于远古,中国的文明终于国博。这段文明延续了很长时间,也演绎了很长时间。从夏商周,春秋战国,秦汉,魏晋南北朝,到唐宋元明清,不仅时空上有间隔,而且地域上也有间隔。所以,这段岁月真的很沉厚,很丰富。它积淀了无数才华横溢儒学仕子的毕生之血,同时也传承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聪明智慧的经验,这为文明的前进、历史的进步有着巨大的推动作用。或许,更确切的说,这为中国古代文明的改革做出了历史性的突破。
   国博,中华民族永垂不朽的魂,她似一颗璀璨的明珠,屹立于东方,照耀着东方。这让它静静地注视着每个人的到来与离去,感受着花开花谢、四季轮回的变更。我们只需做的,用最虔诚的祝福来默然相望,用心底最忧伤的呼唤,悄悄地追随她与她同命相连。我想用苍苍莽莽的记忆去铭记她,用凄凄凉凉的心跳来感触她。因为这是一段不可磨灭的历史,是用无数双手铸造的幸福之路。假若没有这些先驱者,缔造者,我们的世界会变得这么美好,这么和谐吗?功过是非,就让历史去诉说吧!我们能做的仅仅是用心去聆听,去感受,去发现这段已尘封的岁月。希望在憧憬的未来,这一途,历史仍不忘!
  
   【周口店古人类遗址博物馆——人类文明之脉】
   我们生存的这个星球,于整个宇宙而言,微小的仅如一粒尘埃。在这里,很久很久以前,人类才进化来到这里。历经风消雨歇,时序轮回,人类的足迹才在这里踏出了脚印。自此,人类如同其他种群一样,接受着进化。
   谈及周口店,最先让我联想到的是爪哇人。这是印度尼西亚最早发掘出的古人类化石遗迹,因为受当时各方面条件的限制,没有人承认这是一处远古直立人化石的遗迹。直到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奥地利古生物学家斯丹斯基等人,在中国华北地区北京考察时发现了周口店——这个从来没有被人注意过的一个小村落。这一发现,“中国猿人北京种”也随之一起扬名中外。这之后,这个北京西南从未无人问津的小村落,立时吸引了来自世界各界专家和研究者。然而,此时的这个小村庄周口店,曾经孕育过“北京人”的周口河,已缓缓干枯。一座低矮的龙骨山,蜿蜒般伸向了河旁。莫不是安特生等人震惊世界的发现,这座低矮的小山,是不会在世界上得到扬名的。
   说起这一年,是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日子。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考古学文化——仰韶文化的发现年份。这些发现,安特生的贡献最大。虽然在这之前,中国的考古已拉开了帷幕,但是考古学的分支“田野考古”,却还是处于停滞的状态。周口店北京猿人的发现,不但拯救了印尼的爪哇人,同时也证明了英国植物学家达尔文所著《物种起源》的正确性。
   人类是从南方古猿逐渐进化而来。在周口店,著名的考古学家裴文中首次发现了北京人头盖骨,紧接着人类在旧石器时代活动过的画面,渐渐地浮出了尘土。随着一个多世纪的考古发现和考古发掘,周口店“北京人”,证明了这是一处人类文明之脉的发祥地。
   周口店“北京人”的发现,为人类的起源提供了富有说服力的证据。从考古发掘来看,无疑确定了这是人类从古猿进化到智人的中间环节的原始人类。这一发现,揭开了人类历史的序幕。早在旧石器时代初期,周口店“北京人”,已经学会了手脚分工的劳动。同时也表明了在人类莽荒的初期,文明之火在这里熊熊燃烧。
   自安特生所发现的地点后,历经数代考古专家的不懈努力和孜孜不倦,田野考古这一缺憾也渐渐得到弥补。这为后来发掘安阳殷墟,郑州商城等殷商文化和历朝历代的文化类型作了提前的铺垫。周口店是人类种群活动过的地方,这里汇聚了古人类的智慧。我们不知道曾经的这里环境是多么的恶劣,远古人类又是面对多么大的生存威胁?尽管这样,人类的求生意识还是很顽强,坚持了下去。倘若人类的文明之脉在这里停止,那现今的人类又该是怎样的呢?
   昔日的周口河早已枯竭,但这处遗迹却始终不休地闪耀着人类文明的焰火。岁月远去,龙骨山还在。历经数以千年的风雨洗礼,此时此刻,定格了流逝了的过往。
   这处地方,集结了许多考古人的汗水。他们为人类的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同时也为人类种群的研究挥洒尽了筋骨。他们的魂灵,永远地在此驻足,永远地也将长眠不休。周口店,这个令人既感伤又兴奋的名字,或许,也便成为了历史长河中的烟云。想起了,若隐若现,不想了,朦朦胧胧。
   也许,周口店,那时候就和安特生的《中华文化西来说》一文一样扬名中外了。可是,我们后人只记得,曾经而过的周口店,是我们人类的文明之脉。
  
   【首都博物馆——中华文化的巡回】
   谈及首都博物馆,不由的让我想起了老首博。在首都博物馆还没有落成之前,老首博还蜗居在北京的孔庙中。新首博的落成,给那些锈迹斑斑的文物重新找到了家。这让原本拥挤的孔庙,顿时清冷了下来。
   当我第一次走进首都博物馆时,登时不知所措。我完全被它的宏大、独特和馆藏文物的精美深深地为之折服。这座神圣的艺术殿堂,此刻吸引了无数的游客。我随着对外开放的展厅,一个个地亲眼目睹。那些智慧结晶下的精美艺术,真是让我由衷的钦佩。新首博里的展品,陈列的基本,都是来自北京当地出土的文物以及北京的文化精粹。
   在诸多展厅中,人流最为拥挤的,是两个独立的临时展厅。展厅中每隔月余,便陈列着来自全国各地的精美文物。我曾经得缘见到过来自东北白山黑水间、闽江流域、赣江流域、太湖流域、黄河流域,以及三晋大地上的出土的文物。我想在以后的岁月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地域文物来到这儿,出现在京城的博物馆中,似乎这就是中国文化的巡回展一样。
   我经常去首博,或独自一人,或与友相伴。每一次的临时展,我都不错过。心里总是对他牵肠挂肚,仿佛就是自己的意中人一样。初次邂逅首博,是由于一部纪录片《一个博物馆和一座城市》。看完后,我被深深地吸引。首博,北京的见证者,它经历了风消雨歇,经历了苦难彷徨。它从幽暗的岁月中,挣扎着醒来,以一副崭新的身姿傲立与中国。
   首博的展出,每一次都是一次意外的惊喜。从展出文物到追溯历史,都能让人一目了然,它的布局、构图、色彩全都引人瞩目,让人顿生欣喜,我想这就是一种别样的展出。
   首博的展厅,从老北京民俗到北京老字号,从国粹京剧到老北京的历史,无不折射出北京人的勤劳与智慧。除此之外,临时展也让我受益无穷。它让见到了我们泱泱中华大地上,曾经灿烂的文化传承与发扬。在历史更迭的潮流中,一篇篇的宏伟篇章,再现了生活在这片土地上民族大家庭的团结与和谐。我记得,在参观《白山黑水海东青》的临时展时,被白山黑水间的瑰丽风景,陶醉得心驰神往。也总想若能只身一人在白山黑水间游走一番,那人生便不虚此行了。博物馆的美,我想在于他能给人一种归属感。从失落的古文明身上,寻找到那遥远的过往。
   文明的截流,往往是血腥的,又是惨无人道的。看了每个文物的背后,一幕幕的内幕才幡然解开。文物的传播中,几番欢喜,几番悲伤。自从曹操盗人坟墓始作俑者起,无数的文物被洗劫一空,留下了仅仅是让人感到深深的哀叹和无奈。文明的传承中,有的人为之付出了生命,有的人也为之献出了青春,也有的人把心血沁到了这里,这些都是我中华文化的传播者。
   首博的变迁,充分说明了我们对他的需要。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曾经的文明将受到空前的摧毁。那段烟消云散的历史,将逐渐被后人淡忘,博物馆是见证历史的证人,我们应该好好地去发扬和传播,为了我们的子孙后代,为了我们五千多年的封建文化,我呼吁我们现在从铭记历史开始。因为历史永远不会倒流,更不会永远后退。
  
   【江西博物馆——赣鄱大地的地下文明】
   适逢闲空,在春日迟迟里亲自感受了一下烂漫的春色。这个时候,大自然往往把最美的东西赐予了人类。春,象征着常青,象征着神秘的色彩。
   穿越时空的隧道,因缘际会认识了来自赣鄱大地的地下文明。这些来自长江中下游南岸,东南大三角里的文物,把它的神奇展示给了我们。首先,是青铜器。这足可以称得上是一座地下的艺术宝库,它是继河南安阳殷墟,四川广汉三星推之后的第三个商王朝后期的青铜文明的沉睡之地。它沉睡了三千年,似乎从来都没有想要过苏醒。人类总是在无意中创造与发明。1989年的一次意外,使得这些来自新干大洋洲青铜器出现在了我们现代人的视野里。看到这些品类齐全,造型奇特,铸工精湛,纹饰华美的一件件青铜器,我顿时真的有点目瞪口呆,瞠目结舌。这些是我们的祖先造出来的吗?
   跟随着讲解员的介绍,其中两件青铜器倍加惹人注意:其一是兽面纹耳扁形夔足青铜鼎,其一为伏鸟双尾青铜虎。这两件器物,栩栩如生,各部位的神情姿态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虽然历经三千载岁月的掩埋,但至今依然华美端重,不失古之色彩。这可谓是祖先们鬼斧神工之作。这些青铜器的出现,推翻了长期以来流行的江西在汉代以前是蛮荒之地的说法,从而证实了江西曾经在青铜时代,有过和中原文明的并行发展,平分秋色的历史阶段。这对江西的稻作文明、青铜文明提供了最为充分有力的证据。
   其次,是江西陶瓷。稍微对陶瓷有点知识的人都知道,中国的瓷都是江西景德镇。提起景德镇,名闻天下,四海皆知。从江西上饶市万年县仙人洞出土的世界上最早的陶器起,陶的历史,已经有了两万多年的岁月了。自商周、秦汉、两晋以来江西的陶瓷,经历了从原始走向成熟的阶段。丰城洪州窑、吉安吉州窑、南丰白舍窑、景德镇湖田窑等,都曾经是古代中国著名的制陶作瓷的窑场。在古代中国,西方人把英文里陶瓷译作了中国。可见,陶瓷对中代中国发挥了多么重要的作用。最让我记忆犹新的,是一位中年的女讲解员,很认真地为广大参观者讲解有关陶瓷的发展历史。其中,不免会夹杂着些专业名词术语,开变了,窑变了,施彩,涂釉等。她着重讲解了宋代以来的五窑"官、哥、钧、定、汝"以及民间传闻的秘色瓷。她的讲解诙谐幽默,生动有趣。有时还专门引用了专家们对五窑的辨别方式,比如,汝窑是金丝铁线,秘色瓷是如冰似雪等。偶尔,讲到会心之时了,就会做出一系列的动作来,进行模拟比划。江西陶瓷,它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无法替代的地位,形成了具有世界影响的陶瓷文化。

共 12591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组博物馆游记。作者游历了十个博物馆,各有千秋。给作者的震撼,那也是很大的。借助作者的游记,许多没有去过这些地方的读者,略知一二了,总有一个博物馆,成为他们心中向往的目标。每个博物馆,在作者的笔下,都有侧重点。记叙、抒情交织在一起,偶尔也能看到议论,作者正是将多种表达方式,灵活运用,才给读者的心目中,构建离开一种想象的空间。从外到里,从古到今,不管作者采选用的是哪一种视角,都给了读者一种美的享受,这简直就是一场博物馆盛宴,让人流连忘返。那内蒙草原的美,当淡雅向往。作者在文末,感慨清纯走远了,往事如昨,但是“偶尔突兀中想起了,抿嘴莞尔一笑。曾经的过往,不再伤痕累累。蓦然间,原来生命早已走过了那段时光。”富有哲思,令人羡慕!一篇厚实,全面的博物馆精彩游记,值得品茗细读,倾情推荐共赏!【编辑:清风淡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清风淡雅        2014-12-01 21:58:35
  感谢作者赐稿给【荷塘】!问好!
在清风徐来的日子里,捧卷诗词,斜倚在竹椅里,笑看流年……
2 楼        文友:清风淡雅        2014-12-01 21:59:00
  从外到里,从古到今,不管作者采选用的是哪一种视角,都给了读者一种美的享受,这简直就是一场博物馆盛宴,让人流连忘返。那内蒙草原的美,当淡雅向往。作者在文末,感慨清纯走远了,往事如昨,但是“偶尔突兀中想起了,抿嘴莞尔一笑。曾经的过往,不再伤痕累累。蓦然间,原来生命早已走过了那段时光。”富有哲思,令人羡慕!
在清风徐来的日子里,捧卷诗词,斜倚在竹椅里,笑看流年……
3 楼        文友:清风淡雅        2014-12-01 21:59:30
  祝你在【荷塘】写作愉快!佳作连连!
在清风徐来的日子里,捧卷诗词,斜倚在竹椅里,笑看流年……
4 楼        文友:陕西派        2014-12-01 23:02:52
  看来你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了,这篇文,不知够不够纸媒水平。
5 楼        文友:潮仙        2014-12-03 09:41:19
  青春确是离我远了,留与我的,只是那些在时光飞逝、春秋轮回下若隐若现的无言伤痛。偶尔突兀中想起了,抿嘴莞尔一笑。曾经的过往,不再伤痕累累。蓦然间,原来生命早已走过了那段时光......欣赏佳作。问好学习!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