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难以忘却的记忆

精品 难以忘却的记忆


作者:我为卿狂 布衣,216.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34发表时间:2014-12-09 19:32:44


   在我们村里,一家杀猪,全村都有肉吃。杀猪的人家会把全套的猪下水送给屠夫,然后做上满满一锅的大肉炖粉条,招呼来男女老少们。平时农村难得有肉吃,只有这时大家才有机会放开肚皮大快朵颐。大家一边吃一边说笑,那种热闹和亲近,现在想来都感动得落泪。
   爸爸把年货一样样买回家后,外婆负责加工成半成品,以备过年时可以手到擒来。馒头要蒸、糖稀要熬、果子要做、瓜子要炒、豆腐要磨、丸子要炸……
   蒸馒头是最为关键的事情,为了备够自用、待客以及走亲串友的馒头,外婆要和上好几大盆面。天冷怕不发酵,外婆就把面盆放在床上,上面覆盖上好几层棉被。
   蒸馒头的时候,爸爸烧锅,外婆、妈妈揉面,婶子大娘们也会过来帮忙。先往锅里添上半锅水,罩上一个大蒸笼,揉好的馒头一个一个排放整齐,连续放上三、四笼后,盖上大锅盖,再在锅盖上面放一只盛有半碗凉水的碗。外婆说,碗里的水烧热后,馒头也就熟了。
   爸爸往炉膛里塞进好多劈材,狠劲地拉着风箱。我和妹妹跑进跑出,一刻也不愿意消停。不一会儿,就能闻到馒头的味儿了。再过一阵子,外婆用手试一下碗里的水,很威严地说:“熟了,下锅吧。”
   掀开锅盖,白白胖胖的馒头带着一股浓郁的香甜味儿出现在眼前,令人馋涎欲滴。爸爸把笼一屉一屉端下来,用簸箕把馒头放到事先洗刷干净的秫秸箔上。我急急拿起一个,暄暄的,很有弹性;狠狠咬上一口,美美的,虽然烫得吸溜着嘴,还是觉得很享受。
   馒头一锅接一锅地蒸,几大盆面要全部变成馒头,需要差不多一天的时间。我和妹妹最初的新鲜劲儿早已过去,肚子也吃得浑圆。有时侯不耐烦了就问:“啥时候能蒸完啊?”话没落音,就招致外婆一顿呵斥:“大过年的,完什么完?多得是!”过年时要多说吉利话,尽管大人们一再叮嘱,但小孩子没记性,稍不留意犯忌讳的话就会脱口而出。我们吐一下舌头跑开,后面传来妈妈一阵笑声。
   馒头蒸好之后,下步就是炸丸子。外婆炸出的丸子分好几种,有菜丸子、粉条丸子、绿豆丸子、地瓜丸子等。也会炸些藕夹和薯片、焦叶子等,用作待客。但她不会炸麻花,妈妈就去请贵田叔。贵田叔是唐奶奶家的上门女婿,人很老实厚道,随叫随到,而且干起活来干净利索。那时吃的多是提清棉油,色泽特好看,炸出的东西又酥又香,可以一直吃到正月十五。走在村子里,空气里荡漾着浓郁的油香,你会感到新年迈着咚咚的脚步,已经走进村子,走进家家户户,走进大人小孩的心里。
   备年对于我们孩子来说,也是一个不容忽略的环节。儿时常挂在口边的顺口溜是“腊八祭灶,年夜来到;小妮儿要花,小小(男孩儿)要炮”。我虽然从小长得端庄秀气,却天生一幅男孩子脾气。在别的女孩子缠着父母要新鞋新衣的时候,我关注的却是自己的小军火库。
   过年时节,爸妈变得格外大方,会不时给几个硬币。妹妹舍不得花,让外婆用碎布片缝制一个钱包挂在脖子上,得到的银子一分不花地存储进去,我则拿到小卖铺,换来三只、五只的鞭炮,收藏在一只标有红十字的小木箱里,每天晚上睡觉前都要数一遍,次日早上起床后再数一遍,生怕被妹妹拿去放了。还经常抱着小木箱在小伙伴面前炫耀,那个自豪啊,比考试得了全校第一都受用!
   为了节省开支,有时也会和小伙伴们一起自己制作摔炮。先买点硝石,从南坑挖块胶泥,再找些牛皮纸和小石子。用牛皮纸把硝石和小石子裹成短段,用胶泥封住,狠狠地往地上一摔,只听“砰”的一声脆响,我们呵呵大笑。
   除夕
   在此起彼伏的爆竹声中,时间走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除夕。
   腊月三十,年头岁尾,这一天要做的工作很多。
   外婆一大早就已经起床,我和爸爸买来的猪肉几天前就用食盐、生姜、花椒和茴香腌制停当,今天就要下锅煮了。那时候大家手头都很紧,过年割猪肉也就是十来斤的样子,还要招待七大姑八大姨的一班子客人,外婆不敢早煮,怕看不住我们这群馋猫。年三十煮肉是我们家约定俗成的规矩。
   只见外婆把各种佐料洗干净后用一块细纱布包裹起来,放在半开的水里,然后把大块五花肉切成大小均等的方块放进锅里,先大火加热,烧开后改用文火慢炖,只见热气从锅盖缝隙间溢出来,丝丝缕缕纠缠着飘向屋顶,满屋子都是扑鼻的香气,深深吸溜一口咽到肚里,五脏六腑都是熨帖的。
   我们眼巴巴地捱到中午,总觉得这半晌的功夫漫长得像又等待了一年。直到外婆一声令下:“开饭喽!”我们一溜烟地跑到锅台前,张着嘴、瞪着眼瞅着外婆拿着勺子的手,盼望能往自己碗里多舀进几个肉片儿。
   儿时总喜欢吃肥肉,觉得香喷喷的特解馋,有时都能吃上一大碗。妈妈说:“好好吃饭。吃饱了帮爸爸写春联。”
   高小毕业的爸爸算是家乡的秀才了,从我记事时起,村里过年的春联、婚丧嫁娶的帖子几乎都是爸爸去写。妈妈早就准备好了大张大张的红纸,在爸爸磨墨的时候,我们已经把红纸裁成长条状。爸爸把纸条铺展在八仙桌上,饱蘸墨汁,扬腕运笔挥毫,红纸上就出现了一行遒劲有力的大字。那时候的春联大都选自毛泽东诗词,如“四海翻腾云水怒,五洲震荡风雷激”、“为有英雄多壮志,敢叫日月换新天”等等,也有的是一些口号,如上联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万岁!下联是:伟大的领袖毛主席万岁!横批是:社会主义好。对联写好后,爸爸还要自我欣赏般地吟诵着上面的句子走前几步、退后几步细细端详一番,然后指挥我们把写好的对联拿走,摆放到别处晾干。
   早在妈妈刚刚拿出红纸的时候,小孩子们就将爸爸开笔的消息传播出去了,一会儿功夫,小院里来了很多找爸爸写对联的乡亲。爸爸从来是有求必应,一帧一帧地写下去,我和妹妹忙碌着、自豪着。
   那时,集市上也卖有春联,门框上是字,门心上是秦叔宝和尉迟恭等传说中的门神,花花绿绿的倒也好看,但大家似乎更喜欢爸爸亲笔书写的春联。除了可以节省几分钱之外,应该也是为了享受那种熙熙攘攘写大字的氛围吧。
   我长大后,爸爸就让我来写。起初很腼腆,自己铅笔字都写不成个儿,怎么敢拿毛笔呢?“没有关系,慢慢学。”在爸爸鼓励下,我胆怯地提起笔,颤抖着手写出了第一幅春联。妈妈说:不好看,字不成样儿。爸爸却说:俺闺女写的好。今年咱家就贴你写的春联了。
   西邻保重叔是位上门女婿,他性格温驯憨厚,人也老实能干,不仅对两位老人关怀备至,和周围邻居交情也不错。口碑很好的一个人,可就是不识字,他家的文字活儿都被爸爸承包了,写春联,当然也不例外。看到我拿起了毛笔,保重叔也说:“霞妮儿,你也给我家写吧。”“行。”我爽快地答应下来,因为他不识字,我写得好坏他也不知道。
   考虑到保重叔不同一般的身份,我略加思考后,给他自编了两幅对联。堂屋门上的是:“女孝婿贤财兴人丁旺,尊老爱幼幸福乐无疆。”横批:“春满人间”;厨房门上的是:“油盐酱醋调出天下美味,酸辣苦甜尽享幸福人生。”横批:“个中芬芳”。对联一出,满庭哗然,乡亲们赞不绝口,都说:“这妮子人小鬼大,不简单!长大了绝对不会再去摆弄那几块土坷垃。”爸爸也很高兴,一个劲地夸我有思想、有能耐。此后再写对联,我和爸爸改变了过去的陈词滥调,而是按照各家情况来几句原创,也给新年增加了一项“观赏评判对联”的内容。
   在我们忙着写对联的当儿,妈妈和外婆已经开始包好了中午要吃的饺子。午饭后,爸爸搅拌出半碗面糊来,带我们贴春联。王安石《元日》诗云:“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家万户瞳瞳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说的就是这种场景。
   傍晚的时候,男人们还要去上坟。爆竹声此起彼伏地响起,那是阴阳两隔的亲人们正在冲破时空的界限进行对话,向先人们汇报自己一年来的成果,也请他们回久别的家中一起去守岁。
   爸爸每次上坟回来,眼睛都红红的。妈妈说他想爷爷了。时隔多年,当我也有了失去亲人之痛后,方能体会到爸爸当日“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凄凉心境。
   除夕最看重的是晚上的年夜饭。外婆会破天荒地作出一大桌子饭菜,鸡鸭鱼肉应有尽有,一年到头难得开几回荤的我们,敞开肚皮一直吃到喉咙眼儿还不肯放筷。大人们笑呵呵地看着我们狼吞虎咽的样子,不迭声地提醒:“吃慢点,多的是,保管你们吃个够。”“鱼肉刺多,注意点。”父亲知道我喜欢吃鸡翅和鱼头,不时把这些夹给我,直到我成年后他仍保持着这个动作。
   除夕之夜,我们老家有守岁的风俗。爸爸在堂屋燃起了一个老树根,喷香的火苗烤得房屋里暖烘烘的,外婆和妈妈忙着包第二天一早要吃的饺子,爸爸也跟着擀皮儿,我们把新鞋新衣整整齐齐放在枕边,就一门心思地等着那几个压岁钱了。
   终于,你五分他一角的开始发钱了,我和妹妹兴奋得小脸蛋儿红扑扑的。“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小心谨慎地把压岁钱放在枕头下,妹妹算计着她的钱袋子可以添银进两,我则盘算着自己的小军火库又可以增加多少储备量。
   在稀稀落落的爆竹声中,我们进入了沉沉梦乡。
   过大年
   睡梦中,噼噼啪啪的鞭炮声似乎一直就没有间断过。
   过大年,是不许叫别人家门的。早起的小伙伴们不敢破这个规矩,就一个劲儿往我们院子里扔摔炮,终于惊醒了我和妹妹。
   透过窗棂看去,外面还是黑乎乎的。“天寒地冻的,起这么早干什么?再睡一会儿。”外婆在西厢房里发话了。“起得早过得好,这是您教我们的啊。”我一边说,一边飞快的穿好了衣服,爸妈和妹妹也陆续起床了。
   打开房门之前,要先放一个开门炮,寓意炸去往年所有的晦气,在新的一年里红红火火。
   推开家门,一拥而入的除了小伙伴们,还有硝烟和浓浓的硫磺气味。爸爸开始生火,锅里昨晚就添上了半锅水,篦子上也放好了蒸馍。水快烧开的时候,外婆也起来了。
   其实,平时外婆是我们家里第一个起床的,偏偏过年这天老是最晚。妈妈说:外婆年龄大了,不景年。现在想来,也是这个道理。我们孩子期盼过年是因为可以有新衣美食,外婆过年可是又老了一岁啊!她本能地拒绝衰老,希望和我们相处的时光长些、再长些。
   大年初一吃饺子,而且是素饺,寓意一年素素净净、平平安安。下饺子时还要放长长一挂鞭炮。这个任务当然是非我莫属。小时候会用棍子挑着一串鞭炮,由爸爸点着后我举着放。长大点,便是自己在地上摆好一串鞭炮,用火柴点燃后匆匆跑掉。炮还没有响完,小伙伴们便一拥而上,用脚把它们踩灭,然后捡拾那些没有引燃的鞭炮。有时候刚拾到手里会“啪”的一声爆响,捡炮的孩子“妈呀”大喊着连蹦带跳地跑开,甩手不止,会引来一阵哈哈大笑。
   饺子下好后,照例是神仙先品尝,然后我们自己享用。妈妈包饺子时会放进去枚硬币,说谁吃到硬币谁有福。一般情况下,带有硬币的饺子总会出现在我碗里。长大后虽然没有多少福气,但起码没有妹妹那样辛苦,要知道妈妈的话会应验,当时多包些带有硬币的水饺,让我们人人都有份。
   大年初一还有很多道道,如吃饺子叫“抢元宝”,饺子剩下叫“年年有余”,早起后不扫地叫“留财神”,不往外倒水叫“藏金水银水”……
   不过,这一天也是一年中最高兴最清闲的一天。吃过早饭后,孩子们穿着簇新的衣服成群结队地各家蹿腾着拾鞭炮,大人们也三一堆两一团地游走于长辈间拜年。那时平常很少有零食吃,但过春节家家户户都会装出好多盘待客的物什,如米糕、芝麻糖、红薯片、麻花、南瓜仔、葵瓜子、花生等等,大都是自家做的,这对于难得有零食吃的我们来说,就是人间佳肴了。偶尔碰到谁家里装了饼干或者糖果,只要盘子端上桌,马上会被小朋友们一哄而上给瓜分掉。
   到八九点光景,全村子都跑遍了,口袋里也塞得满满的,回家卸完后,又跟在大人后面拜“溜年”。大人们总是慢条斯理的,孩子们的年拜完了,他们才刚刚开始宗亲往来,联络亲情,谈天说地,能一直持续到正晌午。
   午饭过后,常听到外婆叹息着:年走远了啊!但在我们孩子的世界里,好像新年才正式开始。
   走亲戚
   童年时代,最喜欢跟着爸妈去走亲戚,除了可以改善生活、得到些许压岁钱外,还因为对外面的世界充满了好奇和向往,换一个村庄,好像换了一片新天地。
   过罢新年,从初二到正月十五都是走亲戚的日子,“初一崽,初二郎,初三初四拜姑娘”,初一看奶奶爷爷,初二出嫁的女儿回娘家,外孙看姥娘。因为外婆跟我们同住,我们年初二没有亲戚走,只好眼巴巴地看着小伙伴们坐在架子车、自行车上兴高采烈的出发。初三之后,七大姑八大姨的即便是那些平常很少联系的主儿,都要在新年过后走个遍儿。礼物也很薄,条篮里放些丸子、蒸馍、果子、油条等物,但礼品要成双。也有的走亲戚会带个肉方子,一般很少有人留,因为都知道谁家割几斤肉也不容易,还要用作待客呢。最上面的粉条是用来撑篮子的,这样看上去礼品很丰盛的样子。大家都是这个样子,也不觉得什么虚啦实啦的不好意思。

共 13052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作者洋洋洒洒的文字例数了腊月到二月里的每一个节气,以及节气带给家人的欢乐,从冬至开始,用生动细腻的文笔描写了家人制作冬至饺子过程,其乐融融的场面令人感怀;腊八粥的沿承有着佛教传说,外婆的腊八粥有着外婆独特的烹调技术,外婆对亲人的爱通过腊八粥一览无余,成为作者难以忘怀的舌尖上的美味;祭灶是年的前站,这一天是外婆最忙碌的一天,通过作者生动的文笔,可以看出外婆对祭灶的重视;备年是繁琐的,除了洗涤衣物,清理卫生外,更重要的是为年备好吃、用,杀猪、蒸馍、买鞭炮……;除夕是腊月最后一天,也是最为忙碌的一天,爸爸的毛笔字写出了年的喜庆,中午、晚上,外婆与妈妈做出的佳肴给家人带来舌尖上的美味。守岁是除夕里的重头戏,压岁钱是孩子守岁的真实想法;年的味道在相互拜访中演绎的更加浓烈,穿新衣,放鞭炮,一排喜气洋洋;利用闲暇,走亲戚,联络平日忙碌而不能相聚的感情,有喜有悲,让亲情更加浓郁;元宵节的灯展示出作者父亲的心灵手巧,也展示出一种民间艺术;二月二是春的象征,是农家一年休息的最后结束日,也是人们期盼新一年的开始。篇章贯穿四个月,这四个月是农家人休闲的日子,也是以年为中心的忙碌日子。整篇文字行文顺畅,篇章中对细节的描写尤为生动, 一篇充满生活气息的好文,推荐共赏!【编辑:阳媚】【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121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阳媚        2014-12-09 19:35:43
  打开文章,扑鼻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那些熟悉的记忆一一展示在作者的笔下,感觉别样的亲切。问好友友,期待你更多佳作!
回复1 楼        文友:我为卿狂        2014-12-11 09:42:04
  谢谢点评!
  
   童年的记忆,总是那么刻骨铭心。新年将至,回望人生最初的一幕,用文字记录下来,怀念亲人,温暖自己。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