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难以忘却的记忆

精品 难以忘却的记忆


作者:我为卿狂 布衣,216.9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037发表时间:2014-12-09 19:32:44


   那时天气比现在冷得多,年前年后总有几场纷纷扬扬的大雪降下来,地面上结了一层厚厚的冰,滑滑的,走上去随时都有跌倒的危险。但这些阻止不了人们走亲串友的热情,乡村弯弯曲曲的小道上,随处可见擓着篮子掂着提兜的人们,随时可以看到一不小心跌倒在地的行人,随处可见散落在雪地间、道坎旁的丸子、馒头和水果,笑声不绝于耳,宛如一幅生动的农家喜庆图。
   但我不喜欢去大姑奶奶家走亲戚。大姑奶奶从我记事时起就很老了,满头的白发,满脸的皱纹,额前带着一个插花描云的宝石蓝色帽带,住着根拐杖,驼着背,颤颤巍巍地走路。但她目光很犀利,看人的眼神像刀子一般。
   大姑奶奶家住在一个叫黄口的村子,距离我们有二十多里路,我和爸爸每次去都要走好长时间。对于远道而来的娘家侄子,大姑奶奶很不欢迎的样子,脸上显示出一种冷漠的表情。不给爸爸让座,也不让爸爸喝水。太阳都照到屋西山了,才慢条斯理地从厨房里端出几碗不咸不淡的饭菜来。可爸爸还没有拿起筷子,大姑奶奶又开始如数家珍般念叨她曾经如何如何帮衬娘家人,娘家人如何如何对不起她等等,一脸的阶级斗争和痛苦状,说着说着就会声泪俱下、泣不成声。爸爸也就吃不下饭,陪着她伤心、掉泪。天黑了,大姑奶奶的话才说个差不多,我们听了一天的责备,最后往往饿着肚子回家。
   我对大姑奶奶很反感,就埋怨爸爸不该去看她。爸爸宽宏大量地说:“你大姑奶奶是我的姑姑、你爷爷的亲姐姐啊!她现在老糊涂了,我们不能和她一样。再说,她年轻时也确实帮衬咱们很多,如果不是你大姑奶奶,可能爸爸早就饿死了,哪里能有你啊?她想念叨就让她念叨个够,说出来她心里就痛快了。”爸爸的一席话,让我觉得很有道理,但依然不愿意去,潜意识里把带着帽带的大姑奶奶和电影里面的地主婆划上了等号。
   但和大姑奶奶一娘同胞的二姑奶奶,却是天底下最慈祥的老太太。二姑奶奶家在安徽省砀山县曹庄镇的老张庄村,距离我们很远,但我最喜欢去她家了。
   二姑奶奶当时五十多岁的样子,不过二姑爷老态龙钟的,起码有七十岁。妈妈说:你二姑爷比你二姑奶奶大很多,婚姻是包办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不愿意也不中。心里除了对二姑奶奶的亲近之外,也参杂进了一丝怜悯。
   二姑奶奶很疼爱我们,知道我们要去,总要迎出村庄很远,一边接过篮子,一边拉住妈妈的手,不停地说着亲热的话。煮饭时也是把最好的东西全部拿出来,还一个劲地往我们碗里夹菜,生怕我们吃不饱。
   饭后拉家常,二姑奶奶把娘家人情况一个不落地询问一遍,知道收成好、日子过得顺当,二姑奶奶高兴得直抹眼泪;要是谁家有了难心事,二姑奶奶会着急地问:“后来怎么样了?我能帮上点忙吗?”
   也是在一个年后,善良而勤劳的二姑奶奶突发急病撒手人寰,竟然比大她十多岁的二姑爷早走了许多年。得到二姑奶奶很多疼爱的我,没能为她老人家尽一点孝心,至今想来还心存愧疚。
   元宵节
   时间在喜庆的日子里过得特别快,一晃到了正月十五元宵节。
   “年三十的火,元宵节的灯。”元宵节这天,灯是要亮上一夜的。
   元宵灯有多种,外婆会用面团蒸一只面灯,里面放满猪油,一根布灯芯,点燃后放在灶台;妈妈用胡萝卜或者辣萝卜切下一段,中间掏出一个凹坑,也放进猪油和布灯芯,点燃后放在门槛旁。这两种灯的制作原理就如我们孩子的猪蹄夹子灯一样简单容易。
   爸爸带我们制作出的花灯,相比而言就复杂了许多,要先准备好篾条,细铁丝也可以;然后备好纸张,不能太厚,太厚了不透明,作出的灯不亮堂,最好是彩纸,白纸也成,可以在上面画上图画;除此之外还要有做底座用的秫秸挺子、糊纸用的浆糊。制作过程是最有意思的事,先把篾条用水泡上,这样可以增加柔韧性,以便随意握出想要的灯架。然后用彩纸粘贴在灯架周围,下面固定好底座,上面穿一根细铁丝作提手,一个简单的灯笼就做好了。复杂些的可以扎莲花灯、八角灯等,各家大人都使出自己的拿手本事,让孩子们挑一盏漂亮的花灯,也为了显摆一下自己的手艺。
   爸爸最擅长做莲花灯,花瓣形状非常逼真,颜色也是由淡转深,漂亮极了。在底座上放上一根蜡烛,嘴里唱着“大花灯,小花灯,正月十五闹花灯”的童谣,故意走成莲花碎步的样子,觉得自己就是荷花仙子了,心里的惬意和自豪,简直没法说。有几个淘气的男孩子也许出于嫉妒,故意和我捣乱,对我又推又搡的,脚下一滑,灯笼着火了,赶紧又是扑又是救的,还是只剩下了灯笼架子。即便没有这些淘气鬼儿,大人们也会故意吓唬我:“霞,你花灯下面怎么有条虫?”我从小天不怕地不怕,就是怕那软乎乎蠕动的虫子,吓得急忙扔掉灯就跑,后面却传来一阵哈哈大笑声,才明白自己上当受骗了。哭着喊着找爸妈告状,他们笑得前仰后合,说:点灯笼点灯笼,就是点到十五的,十五到了,灯笼着了,日子就红红火火过好了。方明白,爸爸费心费神做出的灯笼,原来就是为了烧的啊。我抹着眼泪转泣为笑,心里还在想着:等明年爸爸给我扎个更好看的灯笼,到时我是不会再相信关于虫子的谎言了。
   乡村的元宵节,没有社戏,没有耍狮子舞龙灯,没有鼓乐齐鸣,却依然热闹非凡,韵味绵长。而大人们在元宵灯的辉映下,已经开始安排粟蚕桑麻,盘算着春种秋收了。
   二月二
   元宵节一过,年就算过完了。农忙开始了,学生的寒假也结束了,人们又开始了又一年忙碌的生活和工作。
   不过且慢,还有二月二呢。根据民间传说,这天为主管云雨的龙王抬头之日,所以二月二也叫“龙抬头日”或“春龙节”,表示春季来临,万物复苏,蛰龙开始活动,一年的农事活动即将开始。
   人总会想起好多名堂来犒赏自己。在我们老家,流传着“二月二,不做活;撅着腚,吃大馍”这样一句顺口溜。
   如果说冬至拉开了新年的序幕,那么二月二就是新年的尾声了。二月二这天,人们可以放下所有的活计,把馍囤翻腾个底,把肉盆翻腾个底,热上一篦子馒头,用鸡蛋裹在肉片外面煎炒出一大盘子腊肉,再把所有的年货收拢在一起炖个大杂烩。吃饱喝足之后,就要甩开膀子大干苦干了。
   于是,在二月二的闲逸中,又开始盼着下一个春节的到来。童年的时候,快乐就是这么简单,吃上几只水饺几片肉,穿上新衣新鞋,兜里揣几角零钱,小木箱里储存几只鞭炮,尝一个甜甜的水果糖,挑一个漂亮的花灯,幸福就已经溢满心扉。
   时光流转,冬去春来,一晃三十多年过去了,爸爸、外婆相继离开了我们。每年一入腊月,总会想起这些陈年旧事,想起爸爸、外婆在世的快乐日子,过年种种,总和他们息息相关,离开了爸爸和外婆,年也失去了色彩。
   但在我心灵深处,却有一种从泥土里长出来的情结。童年的春节,透着一股质朴的民风,坦荡着故乡人淳厚的情怀,那么温暖、快乐、清晰、明净地镌刻在我的记忆里,已然成为一首生动的民歌。
   人越长大,童年的往事越清晰。也许,我是老了,心甘情愿活在一种记忆里……

共 13052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作者洋洋洒洒的文字例数了腊月到二月里的每一个节气,以及节气带给家人的欢乐,从冬至开始,用生动细腻的文笔描写了家人制作冬至饺子过程,其乐融融的场面令人感怀;腊八粥的沿承有着佛教传说,外婆的腊八粥有着外婆独特的烹调技术,外婆对亲人的爱通过腊八粥一览无余,成为作者难以忘怀的舌尖上的美味;祭灶是年的前站,这一天是外婆最忙碌的一天,通过作者生动的文笔,可以看出外婆对祭灶的重视;备年是繁琐的,除了洗涤衣物,清理卫生外,更重要的是为年备好吃、用,杀猪、蒸馍、买鞭炮……;除夕是腊月最后一天,也是最为忙碌的一天,爸爸的毛笔字写出了年的喜庆,中午、晚上,外婆与妈妈做出的佳肴给家人带来舌尖上的美味。守岁是除夕里的重头戏,压岁钱是孩子守岁的真实想法;年的味道在相互拜访中演绎的更加浓烈,穿新衣,放鞭炮,一排喜气洋洋;利用闲暇,走亲戚,联络平日忙碌而不能相聚的感情,有喜有悲,让亲情更加浓郁;元宵节的灯展示出作者父亲的心灵手巧,也展示出一种民间艺术;二月二是春的象征,是农家一年休息的最后结束日,也是人们期盼新一年的开始。篇章贯穿四个月,这四个月是农家人休闲的日子,也是以年为中心的忙碌日子。整篇文字行文顺畅,篇章中对细节的描写尤为生动, 一篇充满生活气息的好文,推荐共赏!【编辑:阳媚】【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4121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阳媚        2014-12-09 19:35:43
  打开文章,扑鼻而来的是浓郁的乡土气息,那些熟悉的记忆一一展示在作者的笔下,感觉别样的亲切。问好友友,期待你更多佳作!
回复1 楼        文友:我为卿狂        2014-12-11 09:42:04
  谢谢点评!
  
   童年的记忆,总是那么刻骨铭心。新年将至,回望人生最初的一幕,用文字记录下来,怀念亲人,温暖自己。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