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从头收拾旧山河(散文)

精品 【流年】从头收拾旧山河(散文)


作者:袁道一 布衣,393.2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712发表时间:2015-05-21 19:18:11


   袁世凯复辟帝制的活动,将军气愤至极,他决心以武力“为四万万人争人格”。于是他表面上装出不关心政治的样子,常去北京八大胡同,与名妓小凤仙厮混,以蒙蔽袁世凯,暗中却多次潜赴天津,与老师梁启超商量讨袁计划,并初步拟定了赴云南发动武装起义的战略设想。9月初,他派专人送密信给在美国的黄兴,告以国内形势和发难计划。又与云南总督唐继尧及在京有关人员,通过信使、密电联络,准备反袁,并以治病为掩护,到天津与梁启超密商反袁部署。袁世凯对将军一直有猜疑,加上曾任云南陆军第一师参谋长的路孝忱上京告密,得知云南唐继尧反对帝制,袁世凯即对各方函件检查甚严,并密令军政执法处派人重点对蔡锷的住宅进行搜查。
   将军知事紧迫,遂借此称病告假赴天津,住进一家医院,与黄兴派来的张孝准密商出走办法。11月19日深夜,改名化装,坐上一艘运煤船到日本,然后转上海赴香港,经越南而辗转入滇。袁世凯得知蔡锷脱离控制离京赴滇后,密电云南蒙自关道周坑和阿迷(开远)县知事张一鲲,防止蔡锷入滇异动,务须跟踪谋杀,若已入滇境,须沿铁路侦查捕杀。12月12日,袁世凯称帝,改总统府为新华宫,下令从1916年起废民国纪年,改为“洪宪元年”,宣告将于元旦日举行“登极”大典,此时举国反袁浪潮更加高涨。
   将军抵达昆明,云南民心大为振奋。12月21日至22日、将军与唐继尧、李烈钧等连日召开会议,决定发动讨袁护国战争。12月23日,唐继尧以开武将军督理云南军务,任可澄以云南巡按使的名义,向袁世凯发出通电,要求他取消帝制,惩办复辟祸首筹安会杨度等13名元凶,明正典刑,以谢天下。通电限定袁世凯要于12月24日上午10时以前答复,否则将举兵讨伐。24日将军和戴戡又联名向袁世凯发出通电,对袁进行最后忠告,要求他永除帝制。可袁世凯对云南的警告不予理睬。25日,将军与唐继尧等人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发动护国战争。蔡锷任护国军第一军总司令,唐继尧为云南军政府都督,组成护国军三个军,分别从四川,湘西和广西三个方向出师讨袁。蔡锷为第一军总司令,率4个梯团(旅)约8000人入川,拟对川边敌军突然袭击,出奇制胜,夺占叙州(今宜宾)、泸州诸要地,再北攻成都、东取重庆,尔后挥师东下,会师武汉。
   民国五年(1916年)1月1日,袁世凯举行“登基”大典,护国军当天檄告天下,痛数袁世凯十九大罪状,号召全国人民共讨袁逆。1月10日,蔡锷率第一军全体官兵3100余人,在“拥护共和,誓灭国贼,万苦千难,舍命不渝”的誓词声中,从昆明出发,分左、中、右三路,向四川叙府、泸州、綦江进军。敌军有北洋军伍祥祯、冯玉祥部及川军共四个师,密集于叙、泸前线。面对强敌,护国军全体将士毫不畏惧,英勇出击,一战而攻下叙府。l月27日,贵州宣布独立。2月2日,川军第二师师长刘存厚在纳溪响应护国起义。正当护国军节节胜利之际,袁世凯调曹银、张敬尧两部援军到达阵前。将军在众寡悬殊、后援无继的情况下,放弃叙府、纳溪,退守大州驿,依险固守,并毅然宣布:“要死就死在这里,再退一步,非我辈死所。”他命令官兵休息待命,自己却不分白天黑夜,逐排同士兵谈话,温语慰勉,士气复振。是时,蔡锷写有《军中杂诗》:“蜀道崎岖也可行,人心奸险最难平。挥刀杀贼男儿事,指日观兵白帝城。”又写:“绝壁荒山二月寒,风尖如刃月如丸。军中夜半披衣起,热血填胸睡不安。”期间,将军常以游击方式,袭击袁军,在老百姓热情支持下,全歼张敬尧两个主力团,稳定了战局。3月15日,广西宣布独立、讨袁。将军乘机反攻,连克江安、南溪等县,敌军死伤惨重,全线动摇。接连乘胜将北洋军三个师、三个混成旅和部分川军歼灭或击溃,护国军第一军军威大震。同时,在桂粤和湘黔,护国军第二、三军也不断击败北洋军。
   护国军以弱于敌人的兵力,在饷弹两缺,后方接济时断的情况下,与号称精锐的北洋军奋战数月,虽没有夺占泸州,却牵制住了敌军主力,阻止了敌军的推进,有力地配合了其它方向军队的行动,推动了全国反帝制运动的发展壮大。泸州前线总司令张敬尧,见胜利无望,在1916年3月31日与蔡锷达成停战协议。护国运动的正义和护国战争的节节胜利,使全国各地护国讨袁烈火越烧越旺,袁世凯已无可奈何,被迫于1916年3月22日宣布取消帝制,仍自称大总统,企图保持他所窃取的统治地位。但全国反袁形势不因袁世凯取消帝制的花招而有所缓和,仍继续迅猛发展。袁世凯集团内部也日益分裂,广东、浙江、陕西、四川、湖南等省,相继宣布独立。6月6日,袁世凯在众叛亲离的忧愤中气绝身亡。至此,护国运动取得了伟大的胜利,粉碎了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迷梦,再造了共和。
  
   四
   1916年7月6日,将军任四川督军兼省长。7月29日,将军到成都视事,全城悬挂国旗,各界人士列队欢迎。他着手整编川军,统一财政,终因积劳成疾,喉结核日益恶化,无法坚持工作。他电告北京,请求辞职,8月7日获准离川。他草草处理了川省善后事宜,即于9月东渡日本治病。10月31日,黄兴在上海逝世,蔡锷病中闻噩,哭之甚哀,亲自负痛写了祭文和挽联,并函托张嘉森代表往祭黄兴。挽联云: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曾送我海上,忽哭公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痛九州人。11月8日上午,将军戎马一生,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抱病出征,积劳成疾,终因医治无效,病逝于日本福冈,年仅34岁。将军在遗嘱中写道:“我统率滇之护国军第一军在川战阵亡及出力人员,恳饬罗佩金等核实呈请恤奖,以昭公允;锷以短命,未能尽力为民国,应为薄葬。”
   蔡锷逝世,举国悲痛。1916年12月21日国会决定追认蔡锷为上将军,1917年4月12日,将军魂归故里,北洋政府在长沙岳麓山为他举行国葬,将军成为民国历史上的“国葬第一人”。安葬于岳麓山。诸多名人故友纷纷悼念将军,写有许许多多的挽联、祭文,歌颂其历史功绩,表达极度哀痛之情
   孙中山为他亲书挽联:平生慷慨班都护;万里间关马伏波。
   梁启超:知所恶有甚于死者;非夫人之恸而谁为?
   康有为:微君之躬,今为洪宪之世矣;思子之故,怕闻鼙鼓之声来。
   唐继尧:所至以整军保民为要图,众论之归,大将慈祥曹武惠;平时惟读书致用相敦勖,公言不死,秀才忧乐范希文。
   丁怀瑾:成不居首功,败不作亡命,誓师二语,何等光明,故一旅突兴再造共和;下无逞意见,上无争利权,遗书数言,如斯深切,问举国朝野奚慰英灵?
   小凤仙闻将军辞世,悲痛欲绝。其挽联则是在庄严肃穆的伟人事迹中的一段小插曲,小凤仙的挽联和祭文据说都是衡州狂士王血痕所代撰。这两副挽联,当时传遍天下。第一副:不幸周郎竟短命;早知李靖是英雄。第二副:万里南天鹏翼,直上扶摇,那堪忧患余生,萍水姻缘成一梦;几年北地胭脂,自悲沦落,赢得美人知己,桃花颜色亦千秋。
   梁启超在蔡锷的追悼会上,疾呼蔡锷反袁是“为国民争人格”。他说:“护国军总司令蔡将军誓师之言曰:‘吾侪今日不得已而有此义举,非敢云必能救亡,庶几为中国民争回一人格而已。’……中国数万万人之人格,至今日已被袁世凯蹂躏而无复余。”1922年12月25日,梁启超在南京学界演讲《护国之役回顾谈》,又一次忆起蔡锷当年的话:“眼看着不久便是盈千累万的人颂王莽功德,上劝进表,袁世凯便安然登其大宝,叫世界看着中国人是什么东西呢,国内怀着义愤的人,虽然很多,但没有凭借,或者地位不宜,也难发手,我们明知力量有限,未必抗他得过,但为四万万人争人格起见,非拼着命去干这一回不可。”民国报人陶菊隐在他的《政海轶闻》“蔡锷”一则里有蔡锷致辞:“此次举义,所争者非胜利,乃中华民国四万万众之人格也。”
   在祭奠蔡锷将军的挽联里,朱德元帅其实最懂得这位景仰的昔日统帅的心思,其挽联为:“勋业震寰区,痛者番,向沧海招魂,满地魑魅迹踪,收拾山河谁与问;精灵随日月,倘此去,查幽冥宋案,全民心情盼释,分清功罪大难言”。在寄托哀思的同时,也发出了“收拾山河谁与问”的喟叹,这恰恰道出了将军“从头收拾旧山河”壮志未酬身先死之痛之憾!

共 8291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介绍蔡锷将军生平经历的的散文。将军少有文才,长大后身负报国之志。入东京陆军士官学校学习时开始展露军事才华,积极为民主革命而奔走。袁世凯篡权后,将军组织护国军讨袁,身先士卒,重创敌军,再造共和。将军一生为国为民呕心沥血,最终积劳成疾,不幸病逝。将军之死,举国哀痛。文章以时间为序,引用了大量翔实的史实,对蔡锷将军的一生进行了客观的评述,再现了蔡锷将军的英雄形象,读之令人扼腕,崇敬之情油然而生。从头收拾旧山,这个题目富有气势,很好地概括了将军的一生抱负。文章语言简洁,条理清晰,是一篇极为精彩的人物传记。佳作,荐阅。【编辑:素心如玉】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603000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如玉        2015-05-21 19:19:09
  感谢赐稿流年。问好作者,祝创作愉快。
静坐常思己过,闲谈莫论人非。
2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5-06-03 12:41:36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