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文字友情 >> 短篇 >> 情感小说 >> 【文字】被砸碎的墓碑(小说)

精品 【文字】被砸碎的墓碑(小说)


作者:草地 童生,605.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471发表时间:2015-06-01 21:03:54


   夏风拍了一下他的肩头说:“我们大家都理解你的苦心,遇上这种事放在谁身上,也受不了。别往心里去,现在喘气的还得活着,大家还得警惕狼群的再次出现。”
   他怕马小生由于悲伤过度,再做出过激行为。于是把朱三斤拉上了另一挂马车,留下两个人照顾他,其他人开始拾枯草准备对付狼群。
   太阳爬到半山腰时,人们又看到了远处快速移动的黑影。一直没说话的朱三斤大声的命令:“点火,狼群又追来了。”
   “如果引来了日本人咋办?”夏风问。
   “就说迷路了,被狼追杀到这里。如果不想被小日本杀光全家,口风紧点。”朱三斤语气坚定的说。
   人们开始点火,野草在烈火中噼噼啪啪的声音传得很远,一缕浓黑的青烟在半空中盘旋着,慢慢的和空中淡淡的白云混合在一起。
   这声势浩大的烟火并没阻止黑影的移动,而是移动的越来越快了。人们又开始慌乱了,用尽了吃奶的力气去拉马的缰绳,马站在原地一动不动。浸出的汗水散发着热气渐渐的结了冰,身体开始发抖。
   “把马都牵到火堆旁,让它们把身上的汗水烤干。如果它们要生病了,咱们和这些粮食就别想回去了。只要有火在,狼再凶也不敢靠近咱们。”朱三斤给大家打着气,其实他自己心里也没底,事已至此也只能硬扛着。他此时在心里,不知骂老杨几千遍。这个龟儿子可把大家害苦了,他一旦见到他一定弄死他。可是到现在也不见他们的影子,都说他们办事有信誉从不食言,可是离约定的时间已经过去一夜,这又到了下午还是不见人影。是不是出事了?朱三斤一边观察那移动的黑点,一边瞎捉摸。
   渐渐的看清了那移动的黑点,是几十个骑马的人。大家把心提到了嗓子眼,眼睛一眨不眨的盯着看,不知来的是什么人。
   马队眨眼之间就到了眼前,朱三斤一眼就认出了来人就是老杨。朱三斤顾不得许多破口大起来:“你个龟儿子咋才到?再晚到一会我们全他妈的喂狼了。”
   老杨赶紧跳下马来抱拳在胸:“对不起,我们一直在约定的地方等你们。谁知你们走错了路线,跑到这里来了。我们已经找你们找了一夜了,就是不见你们的影子,我们只好扩大范围找。如果不是大火引路,真不知道啥时能找到你们。你们怎么跑到这里来了,这里是狼群出没的荒野,没事吧?”
   “你个该死的朱三斤把我们领进了狼群里,我爹就是被狼群咬破了喉咙,你为了保全你自己的命,把我爹从马车上踹下去喂了狼。还有两个邻居叔叔翻了马车,连人带马全喂了狼群。你不得好死,我日你全家。”马小生一边骂一边哭啼。
   朱三斤铁青着脸,一言不发,任凭马小生叫骂。
   老杨抚摸着马小生的头没说话,这时后面的人把那翻倒的车,用骑来的马拉过来。同时把狼群啃食剩下的人骨架一起带回。马小生从破碎的衣服上认出爹爹的尸骨,抱在怀里哭昏了好几次。
   老杨把车队领到部队驻地,这时朱三斤才发现,自己的五个手指头剩下了三只,另外两只不知什么时候喂了狼。
   老杨付粮食款把全体指战员的兜都掏遍了,还差一车的粮食款。
   朱三斤坚定的说:”我的那份钱不要了,只要你们肯打日本鬼子,我还想办法给你们送粮食。你们打日本鬼子命都不要了,我帮点粮食是应该的。老杨还是坚持写了欠条,在场的副队长和指导员都签了字,并一再声明有了钱一定奉还。几个人在部队休息了几天便回去了。
   事到此时并没有结束,马小生回到村子里。心里一直憋着气,那惨烈的一幕让他早已失去了理智。他彻夜不眠的想了好几个晚上,终于想好了置于朱三斤死地的办法。便联合另外死于这次送粮人的家人,把两个人在马受惊狂奔之中,翻车之后被狼群啃食。说成是朱三斤为了活命,其他人把他们和爹爹一同硬生生的推下马车。狼群把几个人啃食过之后,又追上来。朱三斤干脆把马车拴在一个大树上,狼群追过来把两匹马围了起来,他们才得以逃脱。朱三斤主动赔了两匹马钱,那是他在收买人心。
   死者家人一听气炸了肺,和马小生一起把朱三斤给游击队偷送粮食的事,报告给了日本人。
   日本人把朱三斤带到宪兵队,一顿非人的拷打。朱三斤咬紧牙关一口咬定,是给皇军送粮走错了路,误进了野狼出没的领地。被一支不知啥队伍救了下来,却抢走了粮食。为了查找马小生说的老杨写的欠款字条,日本人几乎翻遍了朱三斤的家,可始终也没找到那张欠条。朱三斤的外甥看着舅舅在牢里受罪,急忙找到夏风商量怎样能救出舅舅。最让他担心的是老杨的那张欠条,日本人一旦找到那张欠条,不但舅舅活不成,他的全家一个也甭想活下去。
   自从朱三斤被日本人抓到宪兵队,夏风就像热锅上的蚂蚁坐卧不安。怕引起日本人的怀疑,也只能暗地里求助,平时和朱三斤要好的兄弟,去向日本人作证确实是给皇军送粮食迷了路。他不敢说日本人能不能相信,但是,他们必须要试一试。有人提出找一找朱三斤的外甥,他毕竟给日本人当差,或多或少日本人能给一些面子。
   夏风清清楚楚的记得他们回来的第二天,朱三斤交代的很清楚,如果自己出了事千万不要找他的外甥,不但救不了他还得连累他的性命。夏风当时并没放在心上,能出什么事?不就是马小生他爹的事。大家心里很清楚朱三斤不那么做,他马小生也和他爹一样喂了狼。他虽然气愤的恨不得生吃了朱三斤,但是这个理他平静之后会想明白的。
   朱三斤没再说话,只是把老杨写的欠条掏出来,让夏风保存起来。
   朱三斤沉默了许久说:“夏风,你还是找个底靠的人,通知一下老杨他们换个地方吧,你没看见马小生眼里喷着火,为了置我死地他什么事都有可能做出来。我们不能因为自己的恩怨害了老杨他们,他们可是真正的汉子。我是不能轻易走动了,或许日本人暗地里开始监视我了。”
   听朱三斤这么一说,吓了夏风一大跳。这才知道事情的严重性,赶紧亲自走了一趟。老杨他们不知什么时候已经走了,只留下一些人曾经住过痕迹。
   真让朱三斤猜个正着,夏风刚从老杨那里回来,一群鬼子就在马小生的带领下出城了。他人还没进村就听说,朱三斤被日本人抓进了宪兵队。
   朱三斤的外甥了解情况之后,快步回了宪兵队。
   日本人打残了朱三斤的一条,也没查出什么证据。虽然找到了马小生所说的游击队,可除了看见人曾住过的简易茅草房之外,没有一丝游击队的蛛丝马迹,倒像一些土匪留下的痕迹。在没找到证据的情况下,也就放了朱三斤。因为到处都是抗日的队伍,日本人已经疲惫不堪,没有多余的力气花费在这些人身上。况且有那么多人为朱三斤求情,朱三斤又是这里的种粮大户,有着一定的影响。如果弄不好其他的种粮大户会产生敌对情绪,这对征粮会有一定的影响。就这样,朱三斤捡回了一条命。被人们抬回了家,一只腿虽然残废了,可人毕竟还活着。
   马小生做梦也没想到,朱三斤还能活着走出宪兵队。他害怕日本人,追究自己谎报军情灭九族的大罪。更害怕朱三斤进行报复,连夜带着家眷逃走了。他走到哪里,他爹被朱三斤喂狼的事,就流传到哪里。于是,朱三斤这个名字,很快就被新的绰号坏种朱三指所替代了。就这样一直流传至今。
   朱三斤受不了,十里八村人们愤怒的眼睛。第二年把耕地交给了夏风,带着一家人远走他乡,就再也没一点消息。几年以后老杨的游击队,派人来还粮款。找到了夏风,才知道朱三斤自从走了以后,一直没有消息。
   “原来是这么回事呀,可谁会信呀?”朱科听完被感动的两大颗泪溢出了眼眶。
   “当年的这张欠条我爷爷去世后,一直由我爸爸保存着,他临终前交给了我,希望有一天能还给朱三斤的后代,现在找到了你们,就物归原主了。”夏木林说完,从兜里掏出当年那张已经变的发黄的欠条,递给了朱科。
   朱科接过这张欠条,几乎感激的差一点给夏木林跪下。
   夏木林接着说:“当年两个长辈在一起时,我爷爷把这张欠条给过你太祖父,你太祖父说我爷爷喜欢保存就保存,不喜欢保存就扔掉。他一见到欠条就仿佛看见了,马宝的肠子被狼群撕扯着,争抢入口的惨景。我爷爷没舍得扔,就保存了下来。”夏木林说完长长舒了一口气。
   朱科激动的不知说什么好,亲自把夏木林送回家,谢绝了夏家挽留一起吃晚饭的热情,兴匆匆的返回到家里。
   半个月之后,一块醒目的青石墓碑,出现在被迁移的新坟前。
  

共 8354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慷慨激昂、催人泪下的故事。作者采用补叙的艺术手法,描述了朱科的祖父朱三斤,历尽艰险为共产党领导的抗日游击队运送粮食的故事,但是,朱三斤却被村民误解,最终真相大白。这篇小说语言朴实、简练,人物刻画栩栩如生,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惊心动魄,谋篇布局非常得体。是一篇少有的佳作,欣赏作者的才华,向作者致敬。祝福作者创作快乐。感谢赐稿文字友情。【责任编辑:昆仑剑】【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60200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昆仑剑        2015-06-01 21:08:09
  欣赏“草地”的小说艺术,感谢赐稿【文字友情】。祝佳作泉涌,享誉江山。
深入生活,揭示真理。
2 楼        文友:寒光明媚        2015-06-02 21:30:13
  散文很美,也很令人神往。祝贺草地的散文获得精品!问好
寒光明媚:网络作家现在是邯郸作家协会会员,长期活跃在,铁血网,天涯论坛,腾讯网等大型网站,发布爱国言论和美文诗词,还和铁血网签约在铁血长期写作网络小说{英雄斗鬼记}和多篇小说
3 楼        文友:成敏        2015-06-04 17:52:01
  读后感觉很多感慨!故事曲折又精彩,令人回味,好文章!
4 楼        文友:潮仙        2015-06-10 09:29:31
  朱科激动的不知说什么好,亲自把夏木林送回家,谢绝了夏家挽留一起吃晚饭的热情,兴匆匆的返回到家里。半个月之后,一块醒目的青石墓碑,出现在被迁移的新坟前。欣赏佳作。问好学习!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