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军警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军警】游半坡文化遗址(散文)

编辑推荐 【军警】游半坡文化遗址(散文)


作者:南山竟然也有菊 状元,89822.7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20发表时间:2015-06-23 23:23:07

读初中的时候,就从历史课本上了解到,在黄河流域发现的半坡文化遗址是我国古代的两个文明发祥地之一。无论史前到底有无人类文明存在,但至少,本次人类最早生活的足迹是在这里发现的。
   听说,去陕西旅游就是看坟头,这是因为历史悠久,可惜那么多的坟头,一时也看不完,只能选有代表性的看几个而已。所以,当多年以后的2015年4月中旬,有一个机会去西安,在选择旅游路线时,我毫不犹豫地就选择了包括半坡遗址在内的一条路线。
   早起,我们随团前往位于西安市东郊灞桥区半坡路155号的半坡遗址博物馆参观,在车上导游小贺采取与游客互动的方式,介绍半坡遗址。
   她说:“今天咱们第一个要去的景点,是1958年,在考古发掘的基础上建立的我国第一座遗址性博物馆——半坡博物馆,女同胞一定要好好地看,知道为什么吗?有热心的乘客回答说因为半坡氏族社会是母系社会,女人说了算。小贺说,对啦,因为我们即将看到的遗址无论什么都是泥土化石器具,它们都不会说话,大家直接看,什么也看不明白,所以,到时候,大家一定要认真地跟紧了里面的专业讲解人员,认真听她的讲解。不然,就白来了。”
   我很听话,下了车,就跟着导游,一来到半坡景区前,就看到设计别致的西安半坡博物馆大门上方木屋结构框内有一个“人面鱼纹”图案,进了景区大门,首先看到一个石像——一位半坡神女,蹲在高高耸立的石山上,手持一个陶器(参观后才知道是尖底瓶。)正全神贯注地浇水,似乎在浇下一注人类文明的源头之水,虽然雕像无言却散发着挡不住的母性光辉。往前走,上台阶就是半坡遗址,“址”字郭沫若把它写成了“趾”,他当时说:“这里是人类文明的脚步,得用足字当偏旁。”
   进到博物馆里,我依旧紧跟在讲解员的身边,穿越去了被誉为“史前六千年,华夏第一村”的6000年前的半坡人家。
   讲解员介绍,半坡遗址大厅现存面积约5万平方米,分居住区、制陶区和墓葬区3个部分。发掘面积为1万平方米,共发现房屋遗址46座,圈栏2座,储藏物品的地窖200多个,成人墓葬174座,小孩瓮棺葬73座,烧陶窑址6座,以及大量生产工具和生活用品。
   靠近护栏,俯身望去,眼前的半坡遗址,是一大片凹下去的大坑,里面很多形状各异的高高低低的遗迹,标牌上写着的有村民的居住区、陶窑区和墓葬区等。屋内有门坎、门道,门道两边有隔墙,室内中部有长方形灶坑,柱洞发现时还保留着明显的木柱纹理。清一色都是发白的黄泥。如果不听讲解,还真的说不清其中的奥秘。半坡小孩实行瓮棺葬。小孩死后,大人先在房屋附近地上挖个坑,放个大陶瓮或罐,把小孩尸体放在里面,上面盖个陶钵或陶盆,并在当中凿个洞,可能是供死者灵魂出入的通道。较大的孩子则用两个陶瓮对起来埋。孩子埋葬在房屋附近,这充分表达了父母对子女的眷恋之情。半坡出土的小孩瓮棺共有73个。由于当时自然条件很差,人们的生活十分艰苦,加之疾病流行,小孩死亡率很高。
   这是“砾石为器、冶陶为具”的新石器时代先民的一处聚落遗址,被历史尘埃堙没了六千多年后,忽然重见天日,让我们大开眼界。
   在这里,我第一次看到了黄河流域规模最大、保留最完整的原始社会母系氏族公社村落遗址,第一次触摸到了半坡氏族6000多年前的泥土。在这里,感受的是人类的沧桑剧变。
   半坡遗址最出名的是半坡博物馆的最具有代表性陶制品的纹饰,在这里,我第一次实地看到了初中历史课本中“人面鱼纹陶盆”的模样。陶盆的侧面上人面和鱼纹的组合,人面鱼纹是半坡彩陶画的典型作品,这一生动的形象反映了半坡人丰富的艺术想象力。人面鱼纹线条明快,人头像的头顶有三角形的发髻,两嘴角边各衔一条小鱼。此图反映了半坡人和鱼之间的密切关系和特殊的感情,可能是半坡氏族崇奉的图腾。已经从早期记录现实,到逐渐抽象化,简单几笔就勾勒出人脸和鱼身的形象。整体仿佛要起飞的飞机,或天上的风筝。陶盆内壁的走兽,似乎是小鹿,同样寥寥数笔就勾勒出动物奔跑时活跃的形象。看到这些图,感觉,似乎鱼在半坡人的生活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也说明半坡人已经有了艺术观和用艺术装点生活的能力。
   尖底瓶是半坡出土的最具特点的陶器之一。它是巧妙运用重心原理的一种汲水器。具体方法是在双耳上系上绳子,由于水的浮力,瓶子一接触水面就自动倾斜,灌满水后又因为重心移动而自然竖起。用它盛水还有两大特点,一是便于手提与肩背,二是口小,灌满水后从河边到居住区的路上水不容易漫出。
   先民们通过长期的实践发现水蒸汽可以熟食,于是制作了陶甑,这是人类历史上最早利用蒸汽的范例。
   除了这些瓶瓶罐罐、盆盆钵钵之外,半坡再有特色的就是它的原始建筑艺术,跟着讲解员的思路,看着复原图,仿佛置身当时人们的生活场景一样。
   遗址房屋建筑早期是半穴式,即一半在地下,以坑壁为墙,露出地面的一半盖上了屋顶,这种房屋既低矮又潮湿。到了原始社会晚期,才在地面砌墙,并用木柱支撑屋顶,这种直立的墙体及带有倾斜的屋面,已形成了后来我国传统房屋建筑的基本模式,这在当时可算是了不起的创举。半坡人的房屋半坡人也十分注重防卫,村落的周围修建有深深的壕沟,防止野兽半夜偷袭。在那个工具匮乏的年代,修建如此深的壕沟定不是件小工程。从建筑的遗存,可以推测到半坡人如何利用有限的工具搭建形式与用途各异的房屋了。
   半坡遗址大厅和博物馆,用了半个多小时,就参观完毕。可是,六千年的沧桑感却在我心头挥之不去了。
   我在想,先祖以如此特殊的姿势,告诉我们其生活的文明状况,而今后的六千年甚至更多年,我们当代的人们,会给子孙留下什么呢?未来的人们,如果在某一天,发现了我们的遗“趾”,反应又会是什么呢?我很希望,是骄傲而不是怨怼。
  
  

共 232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游记散文如何摆脱旅游说明书的嫌疑,这是当今许多散文作者在历次写作实践中积极探索的事情。个人认为,好的游记散文其精髓在于面对同一景致时,大家们的笔下是围绕中心详略得当,运笔节奏是走走停停,心中感慨是立意高远,与众不同。王安石的《游褒禅山记》如此,欧阳修的《醉翁亭记》亦是如此。如今,南山老师笔下的《游半坡文化遗址》也做了积极地努力:作者先是吊起读者的胃口,为半坡遗址的神秘伟大做好坚实铺垫,随后依据所见所闻的顺序,逐一将半坡遗址的景致风貌一一道来,最后抒发自己心中抚今追昔的思想情感。文章层次分明,立意独到,体现出作者积极有益的探索精神。诚然,这种探索之路目前看还是路漫漫其修远兮,期待南山老师更为精彩的佳作问世。推荐欣赏,感谢南山老师赐稿军警,问候夏日安好!【军警编辑:一笑了之】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笑了之        2015-06-25 09:22:56
  南山老师近期四处游历,佳作迭出。欣赏之中,心旷神怡。也感妙笔生花之功力。感谢南山老师赐稿军警,期待更多精彩!
闲暇时读书写作,诗歌散文小小说道尽生活的酸甜苦辣咸
2 楼        文友:南山竟然也有菊        2015-06-25 14:45:14
  1 楼 文友:一笑了之 2015-06-25 09:22:56回复评论 删除评论
   南山老师近期四处游历,佳作迭出。欣赏之中,心旷神怡。也感妙笔生花之功力。感谢南山老师赐稿军警,期待更多精彩!
   ————————————————————————
   辛苦了一笑老师,感动您的付出。问候。
真诚善良自信,我爱故我在!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