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新雀之巢 >> 短篇 >> 杂文随笔 >> 【雀巢征文】有一种抗战精神叫“刘老庄连”(随笔)

精品 【雀巢征文】有一种抗战精神叫“刘老庄连”(随笔)


作者:独上月楼 举人,3903.1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107发表时间:2015-08-28 12:34:13
摘要:然而,我一直没有忘记碑记中李一氓先生那句振聋发聩的提问:“他们凭了什么有这样一股不挠、不屈、不止的抵抗力量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发问,它关乎烈士们宁死不屈的英雄主义来源,关乎抗战精神的根本,也关乎我们纪念抗战胜利的现实意义。很多天来,我一直在苦苦追寻答案。直到我仔细拜读了时任团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胡炳云将军《哭老战友——纪念刘老庄八十二烈士殉国50周年》一文,我认为,我找到了答案。

【雀巢征文】有一种抗战精神叫“刘老庄连”(随笔) “新四军‘刘老庄连’等众多英雄群体,就是中国人民不畏强暴、以身殉国的杰出代表。正所谓‘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身既死兮神以灵,魂魄毅兮为鬼雄。’”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9周年座谈会上的这段重要讲话,揭示了“刘老庄连”等众多英雄群体在中国人民抗战史上不可撼动的地位和作用。
   可是,很惭愧,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对赫赫有名的“刘老庄连”一无所知。
   第一次知道“刘老庄连”是在今年四月,我新雀之巢文学社团筹备开展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征文活动之际,因了顾问单位之一的北京新四军暨华中抗日根据地研究会副会长任全胜的介绍,新四军“刘老庄连”这个杰出的抗战英雄群体以及他们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开始走入我的内心。
   “刘老庄连”究竟是一支什么样的队伍?在那场殊死的战斗中究竟发生了哪些不同寻常的壮举?他们的事迹何以得到党和国家最高领导人的高度褒奖?……怀揣着满满的好奇和敬重,我曾两度走进江苏淮安刘老庄八十二烈士陵园。
  
   第一次是在今年5月底至6月初,我与丈夫及亲属一行六人赴苏北老家探亲。因公公婆婆皆为新四军老战士(均已去世),我们为此行取名“新四军后代返乡团”。其中,专门安排一天住淮安——拜谒“刘老庄连”的英烈们。谁知,抵达烈士陵园才发现,那天是纪念馆闭馆日(每逢周一闭馆)。已经确定的行程偏又无法更改。带着些许遗憾,我们瞻仰了八十二烈士陵园,为烈士纪念碑敬献花圈,默哀,鞠躬,寄托我们的景仰和哀思。止步于庄严雄伟的八十二烈士纪念馆前,仰望着当年苏皖边区政府主席李一氓题写的挽联:“由陕北到苏北,敌后英名传八路;从拂晓到黄昏,全连苦战殉刘庄。”我在心底默默承诺,八十二英烈,我会再来看你们。
   两个多月后的8月8日上午,我和丈夫在淮安检察官小张陪同下,第二次驱车赶往烈士陵园。一路上,骄阳似火。刚走进陵园,就有一片绵绵细雨穿过热辣辣的阳光轻轻飘落,落在我们的头上、脸上、肩上,清爽怡人。善解人意的讲解员姑娘对我们说,这叫“太阳雨”,你们再次来看烈士,他们感动落泪了……
  
   纪念馆里,伴随着讲解员生动详实的介绍,一张张珍贵的历史图片,一帧帧英烈的遗像遗迹,一件件惨烈的战场遗物,一个个尽可能逼真复原的战斗场面以及一幅幅动人心魄的题词挽联,历历在目。其中一具锈迹斑斑弯成半弓形的铁棍刺痛了我的眼,我不敢想象它的真身是“刘老庄连”战士使用过的步枪......一时间,好似卷起漫天硝烟夹带着震耳欲聋的枪炮声,把我的思绪带进72年前苏北淮安那个血色黎明。
   1943年3月17日深夜,驻扎在淮安一带的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团部通讯员胡友明被团部派来的人从梦中叫醒。走进团部,见几位首长围坐在桌旁,个个愁眉不展。团长胡炳云见他来了,表情严肃地说:“小胡,这里有封信,你负责送到古寨南边刘老庄附近,交给我军十九团四连,鬼子要进行梳篦‘扫荡’,叫他们赶快‘跳出圈子’。”临出发前,首长不放心地再次叮嘱小胡:“信一定要送到,否则就杀了你的头。万一遇到情况,你就把信吃下肚。我们马上就转移了……”小胡“啪”一个立正敬礼,接过信就消失在茫茫夜幕中。
   3月18日黎明前,小胡已接近刘庄,因怕搞不清地点误入“鬼子窝”,他小心翼翼的一个村子一个村子找,直至天朦朦亮,总算找到四连连部。这时,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已起身洗漱,等他们在信上签上“知”字后,部队开早饭了。小胡随手拿了两块三翻饼,边吃边走,忙着赶回去向首长汇报。
   离开四连不久,小胡听到身后响起枪声,而且越打越紧,越打越激烈。快到团部时,只见团长站在河滩上,急得满头是汗,眼巴巴等着他。当看到信上的“知”字后,依然不放心地追问:“枪打得这么紧,四连怎么还没‘跳’出来?”
   事后知道,四连只有炊事班、伤员先行一步,“跳出了圈子”,其余指战员还未及动身,日军就从四面八方包围上来,战斗立即打响。整整一天的激战,四连八十二名指战员终因寡不敌众全部血洒疆场,无一人投降,无一人生还。
  
   关于这场恶战,不少人写过回忆录,网上也查得到,可我最推崇的还是“诗书双绝的革命家”李一氓撰写的《刘老庄八十二烈士墓碑记》。语言精粹,文简意赅,气势磅礴,催人泪下。本着对历史负责的态度,请允许我节录部分碑记,再现那场恶战的全貌——
   “1943年3月18日拂晓,从淮阴城开出一支国际强盗的军队——日寇,十七师团的3个步兵大队,1个骑兵大队;配备有野战炮、重机枪,过了老黄河、盐河向北,梳子样的‘扫荡’过去,一直扫到涧桥、刘老庄。
   刘老庄,在春天,交通沟在庄子里伸出来,散兵壕式的弯曲,不知去向;傍着土地庙,站着持枪的哨兵。战士,枪弹都上了膛,机枪都褪了枪衣,手榴弹都挂在身上,但态度是闲散的。这位置是一个连。新四军第三师第七旅第十九团第二营第四连,从连长白思才、指导员李云鹏到司号员、炊事员一共82个人。
   发现敌人,哨兵以连续的发射代替报告,一个连82个人,立刻进入了交通壕,抵抗;交通壕是断绝的,不能退却,抵抗;就是一个连,没有友邻部队,不能够得到援助,抵抗;优越的敌人,迅速的完成了几重包围。不能够退却,抵抗。
   再不是春天,再不是闲散,而是战斗,保卫刘老庄,保卫自己。
   敌人,发起冲锋,一次,无效;二次,无效;三次,无效;四次,无效!敌人认清了对方不能退,集中了炮火,上百门,轰;向着蜿蜓的交通壕,轰。
   这个连,82个人,从拂晓到黄昏,度过那极端紧张、残酷、饥饿、悲壮的12小时,只有枪声、炮弹声、手榴弹声。只有鲜血,挣扎和死。82个,81个,80个,79个,78个,一个一个的递减到不成为连,两个排,一个排,两个班,最后还不到一个班;整天的战斗,整天的射击,剩下来的人和剩下来的子弹,最后还不到供一支枪的连放。绝望的牺牲下去,亦英勇的牺牲下去。
   他们凭了什么有这样一股不挠、不屈、不止的抵抗力量呢?
   等到一条交通沟都寂静下来的时候,天已经同战场一样的昏暗,敌人才敢迟钝地踏向交通沟的边沿,顺着交通沟,错乱地躺着1个、2个、3个……82个中国人民的战士,每一个都染洒着透红的中国人民的鲜血。注视一下,没有一支完整的短枪、步枪、机枪,全部折断了,炸碎了,弹药都射尽了,手榴弹都掷光了。敌人想要,但是不能拿走一支还像样的武器,作为他‘胜利’的代价。他亦无可奈何地搬回他们自己极丑恶的黄色军服包裹着的法西斯腐臭的瘟尸二百几十具,这便是在新四军面前应有的‘缴获’。”
   843个字,仅仅843个字,就把72年前发生在刘老庄的那场恶战全景式、立体化、极富现场感的清晰呈现在我们面前,气吞山河,惊天动地。
  
   这是怎样的一场恶战啊!一马平川的平原上,没有庄子,没有树林,没有坟堆,找不到更多隐身的地方,只能跳进交通沟作战,偏又遭遇交通沟“断头”。没有友邻部队的增援,仅靠一个连的兵力孤军作战,而敌人(日本鬼子加伪军)却是我们的20倍且武器装备精良。从拂晓到黄昏,“整天的战斗,整天的射击”,打退了敌人一次又一次的进攻。连续五次冲锋后,敌人改变战术,几乎所有的山炮、92步兵炮、迫击炮、掷弹筒……一齐向四连阵地轰击。一时间,弹如雨下,烟尘滚滚,大地震颤,血流成河。
   这是怎样的一支队伍啊!明明知道没有胜算,明明知道只能“绝望的牺牲下去,亦英勇的牺牲下去”,没有一个临阵退缩,没有一个贪生怕死。抵抗,抵抗,顽强抵抗到最后一个人,最后一口气。时任团长胡炳云说:“四连凭借防御的是一段不长的‘抗日沟’(交通沟),哪里经受得住雨点般的炮弹!但四连全体指战员有一种比钢铁更坚硬的东西——革命的意志!工事摧毁了,立即又修复了;掩体坍塌了,马上用背包填上去;人负伤了,包扎起来,继续战斗。”直到“弹药都射尽了,手榴弹都掷光了”,我们的指战员销毁了所有文件,折断、炸碎了自己心爱的短枪、步枪、机枪,绝不给敌人留下一支还像样的武器作为他们的“战利品”,而200多具“极丑恶的黄色军服包裹着的法西斯腐臭的瘟尸”则是我们的指战员拼死抵抗的“缴获”。
   这是怎样的一种牺牲啊!敌人撤走后,硝烟还没有完全散去,寒星惨淡。刘老庄的老百姓立即赶到阵地。勇士们最后牺牲的形象逼人泪下:“有的怒目圆睁,栩栩如生的俯卧在战壕边;有的紧握枪刺弓着前腿靠在大树旁;有的双手狠狠掐住敌人的脖子;有的紧咬住敌人的耳朵……依然保持着生前搏斗的勃勃英姿”。忽然,地下传来微弱的呻吟声,人们从血泊里扒出一位身负重伤的年轻战士,他胸前有三个枪眼,鲜血染红了身前的土地。从他断断续续的叙述中人们得知:“四连是完全可以顺利突围的。但是,为了争取时间,让领导机关和群众安全转移。四连决定放弃突围的机会,坚决阻击敌人”。这位24岁的战士终因伤势过重,流血过多,于第二天清晨去世。从四面八方涌来的乡亲们,流着泪收敛了烈士们的遗骸。没有裹尸布,他们拿出了家里的被子和土布。每埋一名,就在小碗里放一颗玉米粒,最后碗满了,整整82粒(因连队文件被销毁,至今能查到名字的烈士只有17人,余下65人均为无名英雄)。泣不成声的乡亲们掩埋了子弟兵烈士的遗体,筑起三丈高的烈士墓......
   这是怎样的一种精神啊!朱德总司令在《八路军新四军的英雄主义》一文中写道:“我们部队仍然创造了许多史无前例的英雄业绩,涌现出许多出类拔萃的新的英雄们……全连82人全部殉国的淮北刘老庄战斗……无一不是我军指战员的英雄主义的最高表现。”新四军代军长陈毅盛赞八十二烈士浴血刘老庄是“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并在《新四军在华中》一文中提出表彰:“烈士们殉国牺牲之忠勇精神,固可以垂示范而励来兹。”时任新四军三师师长黄克诚为八十二烈士题词:“英勇战斗,壮烈牺牲,军人模范,民族光荣。”三师副师长张爱萍将军也为八十二烈士墓挥毫题词:“八二烈士,抗敌三千,以少胜多,美名万古传。”就连伪方亦传出消息,敌军对“刘老庄连”壮烈殉国之牺牲精神深致敬佩。
   八十二烈士牺牲十几天后,七旅司令部政治部从淮涟地方部队中抽调82名同志补入十九团四连,正式命名“刘老庄连”。自此,以“生命不息、战斗不止”为连魂的“刘老庄连”浴火重生。他们秉承烈士的英魂,继承烈士的遗愿,南征百战,前赴后继,屡建奇功。之后每年,该连(现为济南军区某部)都要从刘老庄(后扩展到淮安地区)征兵,让英雄土地上的英雄精神代代相传,永不中断。据介绍,新中国成立后,无论是抢险救灾还是参加对越自卫反击战,无论是涉外演习、联合军演还是参加苏丹维和……“刘老庄连”始终不辱使命,保持英雄本色,出色完成了各项任务。再过几天,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式上,我们将看到“刘老庄连”作为受阅英雄部队的代表,迈着整齐铿锵的步履向我们走来。
   英雄不死,英雄的连队不死,英雄的精神不死,他们是中华民族的血性、魂魄和脊梁,也是千千万万抗战英烈的杰出代表和缩影!
  
   然而,我一直没有忘记碑记中李一氓先生那句振聋发聩的提问:“他们凭了什么有这样一股不挠、不屈、不止的抵抗力量呢?”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发问,它关乎烈士们宁死不屈的英雄主义来源,关乎抗战精神的根本,也关乎我们纪念抗战胜利的现实意义。很多天来,我一直在苦苦追寻答案。直到我仔细拜读了时任团长1955年被授予少将军衔的胡炳云将军《哭老战友——纪念刘老庄八十二烈士殉国50周年》一文,我认为,我找到了答案。
   胡将军写道:“我部的前身是南昌起义时的教导团和长征时期的红一军团红二师突击四团。抗日战争时期,改编为一一五师六八五团,后又编为新四军三师七旅十九团。四连和我部其他连队一样,是一个具有光荣历史的连队,是在毛主席亲手创建和培育下成长起来的。在长期的革命斗争岁月中,保持和发扬了我军艰苦奋斗、英勇善战的优良传统。”由此可见,“刘老庄连”并不是一个普通的连队。它的前身是长期接受党的教育和战争考验的红军。历经二万五千里长征的考验,历经无数次战斗的洗礼,他们已经锻造成一支有着坚定信仰、训练有素、战斗经验丰富、敢打硬仗的铁军。
   “刘老庄连”也是胡炳云老团长一手带出来的队伍。尤其是24岁的江西籍连长白思才,更是他的一员爱将。将军在回忆录中写道:“他(白思才)是一位久经考验、机智果敢的指挥员。他16岁时就参加了红军,在长期的斗争中,屡建战功,先后任班长、排长、团部作战参谋,为了加强连队领导,被派到四连任连长。”出身贫苦农民家庭,当过“红小鬼”,参加过长征,还担任过团作战参谋,这些经历都足以证明,白连长的革命意志和军事指挥才能非同寻常。据有关资料显示,刘老庄遭遇战之前,白连长打过很多漂亮仗,其中,不乏以少胜多的战例。此战若不是遭遇交通沟“断头”,以白连长的指挥才能和全连士兵的战斗力,我确信,“刘老庄连”完全有可能成功突围。

共 7696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是作者的倾力之作,两次南下淮安,拜谒“刘老庄连”的英烈们,不是为了探奇揽胜,而是为了还原“刘老庄连”英烈们的英雄事迹,还原当年悲壮惨烈的抗战场面,探究英烈们宁死不屈的英雄主义来源,探究英烈们以身殉国的精神内核。一个连,82个战士,本可以边打边退,却为了拖延敌人的进攻,保护我军的战斗力,与敌人进行浴血奋战,最后全部阵亡。这究竟是一股什么力量支撑这群英烈们?作者查阅大量资料,挖掘英烈们的内心世界——忠诚于党,忠诚于祖国,忠诚于人民,这就是“不挠、不屈、不止的抵抗力量”的精神来源。而今,“刘老庄连”的英烈们已经远去,可他们留下的忠于自己的祖国忠于自己的人民的崇高信仰,以及为民族为正义而勇于捐躯的悲壮情怀,就是我们的民族血性和民族精神,也是我们国家的瑰宝。今天,在和平年代,我们更需要这种“刘老庄连”的民族血性与精神,才会让我们的国家走向更加繁荣和昌盛,才会让我们的国家屹立于世界之东方而岿然不动。我想,这也是作者探究“刘老庄连”英烈们的精神内核之目的。文章史料详实,选材得当,叙议结合,深度挖掘,让读者全方位了解一个英雄连的历史和深远影响。好文,推荐阅读。编辑:于湘女士【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0827003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21 楼        文友:未名书屋屋主        2015-10-30 15:22:46
  拜读大作,若能参赛,必定获奖。遥握!
喜怒哀乐,人生百味皆成文。春夏秋冬,走过四季都是诗。
22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5-10-30 20:32:27
  谢谢未名屋主抬爱!
“小鸟虽小,可它玩的却是整个天空。”——致江山新雀之巢
23 楼        文友:若花满溪        2015-12-15 11:39:59
  拜读全文,让人深深地感动于刘老庄八十二烈士精神!作为一个淮安淮阴的老区子弟,一定要把这种为国为民不折不挠、勇于牺牲的精神传承与发扬光大!感谢月楼社长此文的大力宣扬,欢迎老师再次光临我们淮安。
写出若花的文字
回复23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5-12-16 01:08:18
  您是淮安人?真巧啊!文章已经发表很久了,难得您还能找到,并给与如此热情的评价,月楼为之感动!
   出国一个月,最近又忙于公务,来巢里读文少了,还没有好好拜读您的文章,请原谅!
   写作是我的爱好,它给我的精神生活增添了快乐,然而,遇到知音或得到读者的厚爱,尤其是陌生读者的真心喜欢,其快乐的程度,又超越了写作,真的是一种好愉快的体验啊!
   所以,我要说,由衷的感谢您!
24 楼        文友:塞墨        2016-02-16 08:32:16
  阅读是所有人不能忽略和停止的,正如回忆文“刘老庄连”的点滴事迹,呈现给我们的是一种抗战精神,折射出战争年代军人的博大情怀,足以让现时代的我们深思。
回复24 楼        文友:独上月楼        2016-02-16 09:43:33
  感谢塞墨先生的多次垂顾。
   我一直认为,我们这代人是最后一代理想主义者。因为我们本身就是理想主义精神的熏陶下长大的。
   所以,我们也会有一种愿望,期待这种理想主义——哪怕只是星星之火,也可以传承给我们的后人,不要让他们忘记,曾经有这样一代人在为理想而奋斗过。
共 24 条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