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民族风情(散文)

精品 【江南】民族风情(散文)


作者:夜雪 秀才,2665.7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145发表时间:2015-10-23 01:32:20


   西北大地,一望无际的黄土黄沙,绵延千里的塬上梯田,塞北独具特色的回族民风民情。出生、成长在中原的我,如今走在宁夏回族自治区古城中,被回民浓浓风情包围着,一种亲切感荡漾在心田。一座回民古城,走在其中,被回民文化深深吸引着,一直渴望探个究竟,探寻古老风情之下的秘密。走在城中,去感受历史文化的厚重,感受民风民情特有的魅力。翻阅史书和网络去了解回民文化,或者走在大街小巷去体验风俗习惯,或者在当地人口中了解关于回民的点点滴滴。越了解,越觉得神秘,越神秘,越想揭开神秘面纱去探寻我从未涉及的领域。一幅幅塞北回民乡情呈现在眼前,一幕幕动人的画卷浮现在眼前,脑海心田被纯朴民情所感染。
   街道东西南北想通,犹如一张大网,洒在城中,将古城切分有序,大树别致地站在路两旁,店铺相连,但是这里的店铺却与我的故乡洛阳的店铺有着鲜明区别。这边的店铺显得极其简单,看不出到底是一户人家还是一家店铺,只是门口一块白帘布上写着几个大字,才能分辨出这是一家店铺。最让我百思不得其解的还有,就是在这边做生意难道如此简单吗?走进一家所谓的“水果店”,里面简易的桌子,桌子上摆放三五堆水果,门口摆放一台电子秤,生意就这样开始做起来了。走在街上,随处可见的都是这样的店铺,简简单单,就像这里的生活一样,平淡简单。
   回民信奉伊斯兰教,生活方式与汉民有着截然不同,他们有着他们的信仰。来到宁夏回族自治区,回民的聚集地,要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与文化,回民所忌讳的东西尽量不去触碰,他们的文化,外来者一定要尊重。回民不吃猪肉,虽然这里有卖猪肉的,但是不叫猪肉,称为大肉。如果你去买了大肉,商贩会用黑色袋子把大肉装起来,这也是对回民的一种尊重。可是当你拎着黑色袋子走在大街上,回民看到之后会避开你,如果你招手拦出租车,回民司机看到你提着黑色袋子也不会停车,如果你上了车,他看到你的黑色袋子也会把你赶下车,因为回民忌讳,这也是他们的信仰。
   为什么回民不吃猪肉?有人告诉过我这样一句话,说“猪爹狗妈驴祖宗”,他们不仅不吃猪肉,并且还不吃狗肉和驴肉。的确如此,在宁夏没有见到驴的踪迹,但是到处都可以见到狗,然而这些狗都是无家可归的流浪狗,浑身脏兮兮的样子,无人收养,无人认养,大街小巷、集市上、住宅小区里随处可见,假如是在中原或者南方城市,早就被狗贩子悄无声息的偷走了。其实回民不吃猪肉,是怀着对真主安拉的敬拜,回民信奉伊斯兰教,安拉是伊斯兰教真主,安拉写下了对信士的戒律和命令,记录在了《古兰经》中。真主安拉只禁戒他们吃自死物、血液、猪肉、以及诵非安拉之名而宰的动物。回民不吃猪肉,是对真主安拉绝对的忠诚,更是一种信仰,信奉安拉,听命于安拉。安拉拥有着超越人类的智慧和恩惠,对信士们仁慈关爱。《古兰经》中都是安拉对信士们的告诫和命令,绝对让信士们受益终生,比如:禁止学生抄袭和作弊,听命于父母的话,塑造一个良好的形象与品质。
   走在街头,看到树荫下,或者空闲地,成堆成堆的牌友聚在一起打着纸牌,他们打着让我看不懂的纸牌,用着令我一头雾水的规则,牌桌上放着一些毛钱。再看看这群人,都是男士,从额头痕迹眼角皱纹可以看出,他们最年轻的在三十岁左右,最年长的在五十岁左右。如果这是在中原,必定让人感觉不可思议,因为这个年龄段正值壮年,都会去打个零工补贴家用,可是在这边,打牌的几乎都是这样年龄段的,不仅仅是一天,而是每一天,今天路上看到的是这些面孔,明天路过依旧是他们,后天也是……那年轻妇女呢?在中原,乡下,牌场应该是年轻妇女的天下,农忙过后,吃过饭就会聚在一起搓麻将,并且聊着东家长西家短。路过一条正在绿化的街道,有一些人正在挖着水沟,顶着大红太阳,铁锨不停的撂着,还有一个人正在吃力的推着车,看到他们矮小的身材,定眼再一看,她们顶着蓝色的帽子,是一群妇女。也许你会感觉奇怪,但是在回族这些比比皆是,司空见惯。我所处的地方是市区,随处可见这样的妇女,偶然认识一位乡下妹妹,她告诉我在回族,这些现象很正常,城市相对好一些,农村比城市更加寻常,这就是他们所谓的男尊女卑。
   如今这个时代,女性地位越来越高,然而这个地方却是个例外。挖水沟、建筑工地、掏粪坑,都是由回民女性来完成,除了我看到的,还有多少是女性完成的,而我却没有看到。再看看当地同龄的男人和女人,五十岁的男人面光红润,在脸上看不出年龄,而女人脸上深深沟壑,手上是岁月落下的厚厚老茧,看起来像七八十岁的样子。男尊女卑,依旧在这个塞北宁夏回族自治区流传着,依旧被现代的人们传承着,传承着当地人眼中的“优良传统”。
   这个城市节奏太慢,慢得让人以为这座城没有人员流动,游荡在这座城,公园长廊上坐的都是悠闲自在的人们,我也是其中之一。初来乍到,口袋中或许会有几枚硬币,静享时光之时,也许有乞讨者,踉踉跄跄走到你的面前,鞠躬恳求施舍一些钱,当你把口袋中的硬币放到他的缺了口的碗里时,他会拿出钱,对你产生鄙视之意,哪怕是一毛、五毛,还是一元,他都会鄙视你,因为在他们眼中,这些硬币都不是钱,不只是他们,这边的人民都认为它不是钱。他们以为这是游戏币或者铁板儿,坐公交你倘若投了硬币,司机会要求你重新投币,投纸币。在市场上买菜的时候,商贩不会收你的硬币,如果没有纸币,他们会让你把菜放下。在这里,硬币没有流通,大家都不认同这是钱,硬币只能静静地躺在口袋。来到异乡,入乡随俗,尊重当地的风俗和习惯,如果无法改变,那就学着适应这些风俗习惯。
   人民公园,三五个人一堆,懒懒地晒着太阳,干净整洁的公园,坐在长廊上就让人觉得舒坦。在广场上悠哉悠哉转上一圈,看不到任何果皮纸屑,更是看不到有人在抽烟。《古兰经》中有这样的一条戒律“众信的人们哪!饮酒、赌博、求签只是一种秽行,只是恶魔的行为,故当远离,以便你们成功,恶魔惟愿你们因饮酒和赌博而互相仇恨”。回族人民不喝酒,家中也不备酒具,为了接待客人,会用水、橙汁代替酒。长期受到《古兰经》的影响,有些回民更是滴酒不沾,他们认为饮酒对健康有害,伤身误事,酗酒更会做出违法乱纪之事,败坏声誉,他们是从不沾酒。
   一次偶然机会,在阳光明媚的下午,走进了宁夏师范学院新校区,看到一些学生穿着回民特色服饰,长裙婆娑,光彩夺目,犹如一位舞者在翩翩起舞,煞是动人好看。走在回民聚集地的街上,特色服饰简单了许多,他们只是戴上一顶小帽。回族男子一般戴着表示清洁不染的白色无檐小帽,亦称“礼拜帽”,帽子极其精致,带着伊斯兰风格的花边,或者印着伊斯兰的图案和文字。然而女士戴圆撮口帽(也叫盖头),和男士的帽子区别非常大,女士的盖头一般把头发、耳朵、脖子都盖起来,少女戴绿色盖头,媳妇戴黑色盖头,老年妇女戴白色盖头,盖头上绣着精致的花边和图案。少女和中年妇女盖头相对较短,披到肩上,老年妇女盖头较长,直至腰际。在我试着去了解帽子魅力的时候,还得知女性的帽子更是遮羞,帽子也成作为遮羞布,最初出现在阿拉伯,最终盛行于世界各地回族。随着时代的发展,如今盛行的是白色和蓝色的帽子,男子一般戴白色帽子,女性一般戴蓝色帽子,只是遮住头发,蓝色和白色最为寻常,还有红色和黑色帽子,红色帽子是在结婚的时候新郎戴的,以示喜庆。
   走进回族古老乡村,悠久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在如今依旧能够看到,历史遗留下的痕迹不仅仅只是残垣断壁,更是浓浓的民族风情。回民保留着先辈遗留下的习俗文化,在塞北黄土高坡大放异彩,传承着特色文明。走进交通不便利的乡镇,他们都是成片集中在一起,有堡子、寨子,山村则是一户人家占据一个山头,有三间窑洞和两间砖瓦房。如果实在乡镇,每家每户几十亩地,山村的话,整座山头都是那一户人家的。在山村,饮食极其简单,每天只吃两顿饭,厚厚的馕加上大葱,上午十点吃一次,下午四五点再吃一次,这就是一天的饭。如果没有白面,没有馕的时候,就吃洋芋,还是一天两次。地里其他庄稼种不了,种的最多的是洋芋和胡麻,很少种玉米和小麦。黄土高坡,十年九旱,盐碱地,不适合农作物生长,并且还是一年一季。倘若种小麦,只能种植适合此处盐碱地生长的和尚头小麦(因为没有麦芒,所以成为和尚头小麦),一年只能种植一季,发芽率太低,下种就要几十斤,如果风调雨顺,一年来可以收一百二十斤左右,一般的话,能收个九十斤左右,要是不下雨的话,种子都收不回来,秋种夏收,农民世世代代守候着这寸田。有些人家可以养一些牛羊,春夏季节在山上放牧,秋季会在家里囤积满屋的草料,以备过冬。
   极其不便利的交通,阻隔了一代又一代山村的孩子,跟不上快速的教育列车,让一代又一代的山村孩子无法走出大山。山区的人民,如果想去一趟商店,需要绕过几道山,走上数十里的山路,往返几个小时,如果要去学校,那更是难上加难。山路,晴天的话,还好说,如果是下雨天,一边是山,一边是沟,一步三滑,山路变得危险不堪,一不留神就会跌入山沟。没有学生更没有老师,山村人民世世代代生活在山里,与世隔绝,村民也不愿意走出去,也没人愿意走进来,只有那片天,那寸土,与村民捆绑在一起。
   与大山相依相伴,生老病死不离开这座山,千百年来,回民的婚姻也成了一种习俗和惯例,有着自己本民族鲜明特点。《古兰经》更是明确规定让未婚男女结婚生子,只有婚姻才能构成家族和产生家族。在回民聚集区,一般穆斯林不与非穆斯林通婚,并且还要看教门,是否真正信奉伊斯兰教,是否属于正派人士,是否贫富差距过大。当然也有少数与非穆斯林婚配的,汉民倘若要与穆斯林结婚,那就要皈依伊斯兰教,接受回民习俗,最终才能确定婚姻关系,在结婚时,还要有一个“进教”仪式。
   徒步旅行,走到宁夏偏远山村,刚好碰到有户人家结婚,这才使得我对回民的婚姻更进一步了解。回族的婚姻形式又有很多种,主要有回回婚、教内婚、交换婚、表亲婚、招养婚和回汉婚等。最为主要和普遍的是回回婚,双方都是穆斯林,不能近亲结婚,还需要两个以上的证婚人,双方都愿意的情况下才能结婚。教内婚,虽然都是信奉伊斯兰教,但是又有很多门派,各门派之间有着不同的理解和认识,容易产生教派之间的矛盾,会有一些教派和其他教派不通婚。交换婚在山区,贫穷落后的地方依旧盛行,你娶我家女儿做儿媳,我娶你家女儿做儿媳,平等交换,双方互不送彩礼,也成为换头亲。回民为了亲上加亲,会有另外一种婚姻,就是表亲婚,我国明确规定不允许近亲结婚,但是在这儿表亲婚颇多,结果导致生下的子女多数有先天性遗传病。招养婚,在中国各地都有这样的现象,也就招女婿,由于家中只有女儿,没有男孩,就招一位上门女婿,传宗接代,养老送终和继承财产,这种婚礼在女方家中举行,婚姻费用也有女方承担。
   在婚礼举行前三天,男方要到女方家去送“催妆礼”,催妆礼是蒸馒头和羊肉。古时结婚,都是男方用花轿去迎接新娘,如今结婚,是用车去迎接新娘,在回族也不例外,结婚当天要用轿车去迎接新娘,新娘要穿红衣服,洗大净(又称“离娘水”),请全可人(父母双全、子女双全、夫妻和谐之人)送亲,然后才上车去男方家。男方家从大门到新房门要铺红毛毯子,新娘鞋不能沾地,一直走到新房。两家互道色拉目,举行念尼卡哈仪式之后,阿訇(伊斯兰教中德高望重的人士)充当着牧师的角色,朗诵一段《古兰经》之后,先问新郎是否愿意娶新娘为妻,新郎表示愿意之后再问新娘,新娘同意之后,阿訇则宣布他们正式结为夫妻,告诫两位互敬互爱。婚礼仪式结束之后,新郎新娘进入洞房,揭开新娘红盖头,摘掉头上喜花,互换礼物,新郎要用喜糖、喜枣、核桃、花生撒给前来讨要喜糖的人。晚饭过后,亲朋好友齐聚新房,一起出点子,大家闹洞房,让新郎新娘表演节目。
   新婚的确是一件令人欢悦的事情,越闹腾越好,无宴不欢,大块大块的牛羊肉,热腾腾的端上餐桌,一直冒着热气,桌子上的人民都直瞪瞪看着一盘又一盘子的牛羊肉,就等一声令下,然后大口吃肉。虽然回民习俗是不允许喝酒,但是如今的这个时代,餐桌上无酒不欢,看到回民大口吃肉,大口喝酒,整个塞北回民的豪爽浓缩在这一个画面。回回婚,到场的亲朋好友也都是回民,男子坐在一起,统一的白色小圆帽,坐在露天的院子里,一起谈笑风生,一起喝酒吃肉,笑声回荡在这黄土高坡,与黄土黄沙一样纯朴的民风。
   喜结良缘,不仅仅是两位新人的喜事,也是两家人,乃至全村人的喜事。对于喜事,回民会看得非常珍重,尊重两个家庭,更会尊重两个家族。然而,有喜事也会有一些让人不喜悦的事情,比如离婚。回民对于离婚是非常慎重,一般是不会走到离婚那个地步,除非实在是走不下去了,迫不得已而离婚。如果夫妻要离婚时候,先要请族中有威望的老人或者阿匐前来劝说,劝说最终无效时,才会允许要离婚的夫妻离婚。离婚之后的妇女,要等一段时间才能再次谈婚论嫁,只要是看女方是否怀孕,倘若女方怀孕,或者经过一段时间冷静思考之后,如果想要复婚,需要请族中有威望的老人前来说和,然后去民政局登记,再由阿匐念尼卡哈复婚。这样才能算是正式复合,在法律道义和祖训祖规中承认成为一家人。

共 7323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塞上江南,神奇宁夏,作者用朴实细腻的文笔,带着读者走进了塞北独具特色的回族地区,走进大街小巷,走进回族人的生活。随着作者的文字,我们仿佛也看见了一望无际的黄土黄沙,绵延千里的塬上梯田,感受着回族厚重的历史文化与民族风情。古城里的街道是非常简单的,一如这里人们的生活一样平淡简单。接着作者从回族的文化入手,讲述了回族地区的宗教信仰,以及自己一路上的见闻。在回族地区,“男尊女卑”的思想依旧严重,女子的地位是十分卑微的。这是遗留的恶习,我们相信随着时代的发展也将渐渐有所改变。这是一座慢节奏的城市,感受着异乡的风情,入乡随俗何尝不是一件美好的事情。作者非常详尽地描写了回族的民族风情,穿着回民特色服饰的学生,带着“礼拜帽”的男子,戴圆撮口帽的女士,男子、女子帽子颜色的不同与寓意作者都做了详尽的描写。婚礼的讲究与习俗,葬礼的过程与习俗作者都回族一一道来。这是一次心灵的旅行,随着作者的文字,我们感受到了回族悠远的历史和古老的文化,心亦忍不住随着作者的文字去探寻,去靠近。文字源于生活,只有在生活中不断积累才可以写出真实而细腻的文字。作者用一颗细腻的,善于捕捉的心,带着读者也走进了那片神奇的宁夏地区,感受着这里独特的民族风情,感受着这份古朴与厚重。精彩!问好作者,倾情推荐!【编辑:樱水寒】【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510240022】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樱水寒        2015-10-23 01:35:59
  文绉绉的一篇文章,文学性的东西挺多,看得出下了一番功夫。整体来说很不错,加油!祝好!
樱水寒
回复1 楼        文友:夜雪        2015-10-23 07:42:15
  感谢寒姐精彩按语,问好寒姐,辛苦了
2 楼        文友:锦辞阙影        2015-10-23 10:21:24
  问好夜雪哥哥。嘻嘻 文文读过啦,表示比柔儿知道的还要多,有一部分写到关于若带猪肉不让乘车的事柔儿倒是木有遇到哦。嘻嘻
回复2 楼        文友:夜雪        2015-10-23 10:37:31
  因为我遇到过,把我所见所闻所感所悟都写了下来,这就是你的故乡,我流浪过的地方。
3 楼        文友:河南雪儿        2015-10-23 10:34:21
  不错的民族风情,让我们更多的了解回族文化和风情,文字很有历史底蕴,真心不错,看得出,夜雪很用心的去了解也积累了一定的生活和观察,欣赏阅读,问好
河南雪儿
回复3 楼        文友:夜雪        2015-10-23 10:38:52
  多谢老乡,不同的民族都有着专属自己民族的特色,试着去了解,去感悟民族文化风情,更是另一种享受
4 楼        文友:河南雪儿        2015-10-23 10:35:38
  我所在的城市,回民也不少,还有民族广场,改天我也去观察一下哈,但我懂得少,估计写不出文字来,只能欣赏你写的,(呲牙)预祝这篇文字成精
河南雪儿
回复4 楼        文友:夜雪        2015-10-23 10:40:26
  多谢老乡,回族有属于自己的特色,他们很团结,他们很友好,很纯朴,试着去了解吧
5 楼        文友:红尘有爱        2015-10-24 15:39:33
  又从夜雪的文章里对回族的习俗有了更近一步的了解,写得真详细,欣赏了,问好夜雪。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
回复5 楼        文友:夜雪        2015-10-24 21:18:39
  多谢有爱姐的支持,问好有爱姐,希望星月更好
6 楼        文友:过尽千帆        2015-10-26 00:15:50
  夜雪好,千帆姐姐来啦。洋洋洋洋洒洒几千字关于宁夏回族民族风情的文章,让读者更多的了解回民的宗教信仰,生活饮食习惯,及回民的经济收入,子女教育。写的很详细,很用心。让人陶醉,又让人有着丝丝隐忧。真希望他们在保持着独特的民族文化特色的同时,经济,教育,生活水准能有所提高。
回复6 楼        文友:夜雪        2015-10-26 12:47:05
  多谢千帆姐精心的评论,问好千帆姐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