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年俗里的乡愁

精品 年俗里的乡愁


作者:李百合 秀才,2081.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16发表时间:2015-10-25 17:22:42
摘要:乡愁,是一根长长的红丝线,连接着天涯游子与家的距离。潋滟绵长,穿过千山万水;思绪飘飘,寻觅那缕时光的节点,年初倾泪而别,年终相拥而聚。乡愁,是那古朴而厚重的年风,从空间落下痛而沉大的木棰,点击着梦里乡音,无限放大而沉重,随浮云涨,常常涨,常涨常消。乡愁,是那醉里乡音淳正、梦里乾坤野大的年俗,白羊肚手巾红腰带,在月色桥下扇舞丹青、锣鼓声声;醉了一地的年味,惊了满院的年风,媚了满村的年俗……


   这些年来很难得的是,大碱沟人家这些过年习俗虽然沿袭得很好,但近几年来有些习俗逐渐消失,守岁也流于形式,一般是全家人坐在一起,象征性地摆摆样子,既不发纸,也不迎财神,便各自安寝。
   在我的记忆中,母亲常常在年三十的晚上,不厌其烦地给我们讲“胡黄拜年”的故事。说过去一家三口,日子过得很是清贫,晚上点洋油灯都点不起,没钱买洋油(煤油)。一个漆黑一团的夜晚,一家几口人已钻进被窝睡觉了,这时候就听到院子里有了动静。老太太把眼睛贴在窗户纸上向处张望,但什么也看不到。记得在我很小的时候,家乡的一些房屋,还有糊窗纸的习惯。东北地区天气寒冷,早晨起来,窗上就会结上一层厚厚的冰霜。倘若糊内,待阳光照射室内温度升起之机,就很容易使窗户纸脱离窗棂失去作用。糊在外面,把“麻批儿”一条一条地粘上,而后用手涂上麻油或豆油,窗纸既防潮防雨,又结实,用手指弹起,如同鼓响,拿目光望上去,是一种温馨的感觉。那时候,家家都是这种糊窗纸。有东西在院子里走动,一家人都很害怕。不想在越是害怕的时候,这东西却来到了窗前,一下就弄破了窗户纸,一只爪子伸了进来。全家人吓得大气都不敢出一声。老太太慌慌张张点起了洋油灯。就着微弱的灯光发现,伸进来的爪子是一条狐狸的爪子,爪子上扎了一根很大的刺。老太太再也没有了惧怕,拿过扎线笸箩,从里面拿出一根针,把爪子上扎的刺小心地取出,之后又用布条把扎坏的部位包起。本来这是很平常的一件事情,可不想那年过年的时候,一件奇怪的事情发生了。
   在发纸时,供保家仙的人家,一定要给保家仙上供烧香。这家人供奉的是胡三太爷、胡三太奶,为了在一年的生活中,保全家人财两旺,全家都要到供奉的牌位前磕头。一家人先后都磕完头许了愿之后,正待要往出走的时候,走在最前面的老头子,却一下子呆若木鸡般地立在了那里。老太太见老头子站在门口迟迟不往外走,就催促道:“傻站着什么啊?怎么还不走了呢?”
   站在父亲身后的几个儿女,和父亲一样看到了仓门外一副诡异、令人匪夷所思的画面。几个女人和孩子见前面的几个人如此表情,都不知发生了什么事,便都往前挤着,从几个男人的缝隙中往外看去。这一看不打紧,都纷纷用手捂住了嘴巴,唯恐发出一点儿声息。
   只见院子里靠南墙头根的地方,齐齐地跪坐着一排火红的狐狸,墙头上则蹲坐着一排的黄皮子,都有条不紊地排成一排,显得井然有序。
   几个女人赶紧将孩子的嘴巴和眼睛用手捂住,唯恐把这些狐狸和黄皮子惊扰住。父子几人久久没敢往前挪动一步,但见这些狐狸和黄皮子好像都没有进攻的意思,爷几个便慢慢地向着门外挪动着脚步。
   狐狸数量大约有三十多只,黄皮子的数量,好像要比狐狸的数量要多得多了,冷眼一瞅,全院子一片火红,这就让经历再多的老两口子,也惊得目瞪口呆了。这是怎么回事?平时我们也从不招惹这些胡黄之类的东西的啊?怎么今天它们居然围攻自己家来了呢?
   儿子悄悄地把嘴贴在父亲的耳旁说道:“爹,我看这些狐狸和黄皮子不像是来找事的。”
   老头子也早已看出了这一点,放着他这个脾气,若是院子中来了狼什么的,他第一反应就会返回到仓子里,把那铳土洋炮拿出来,跟狼拚命的。那么这些狐黄来此,到底是干什么来了呢?我们毕竟刚刚拜祭完保家仙的,难道刚刚许完的愿要立马兑现?不可能啊?
   仓内的几个人,刚刚想到这里的时候,就见院子当中最大的一只狐狸后腿直立,前腿抬起,仰天大嚎,声音古怪之极,令人毛骨悚然。它嚎完三声之后,其它数十只狐狸也都学着它的样子,齐齐地把头转向了仓子处仰天大嚎。
   几个人都吓得瑟瑟发抖,就连一向足智多谋的老头子,面对着如此场面,也不寒而栗起来。几个孩子早已被几个女人推到了仓子里面,把口耳眼掩得严严的,生怕吓住了孩子,而女人们自己也都在颤颤惊惊、浑身抖个不停。
   众狐一阵齐鸣之后,有两个个头一般的狐狸,口里衔着一个大一点儿的麻丝袋子走向仓门口。爷几个不明所以,赶紧又向后退去。两只狐狸再没有向前走,扔下袋子转身回到队伍里。带头的那个狐狸一声嚎叫,一个动作跃上了墙头离开了,其它狐狸也都有秩序地紧随其后一一离去。
   这些狐狸刚刚离开之后,蹲坐在墙头上的黄皮子们都跳下了墙头,对着仓门口排成三排横队,最前面是一个非常好看的黄皮子,仿佛贵妇人一般地站在队伍的前面,发出一声嚎叫以后,惊人的一幕发生了,能有七、八十之多的黄皮子,都人立般地站起身来,齐齐地朝着站在仓门口的一家人拜去,样子既恭谨又虔诚。拜了三拜之后,有四、五只黄皮子吃力地抬出一个木箱,放在了狐狸扔下的那个麻丝袋子旁边,而后回到了队列中。为首的黄皮子一声尖叫发出之后,率先爬上墙头离开,其它黄皮子有秩序地紧跟其后,眨眼之间就不见了。
   一家人吃惊不小。这到底是怎么回事,看样子,十分像传说中的狐黄拜恩,但那毕竟只是个传说,然而此事就发生在眼前,不得不使自己相信,果然有这样的事情发生吗?几个人都围着狐黄扔下的东西看了起来。
   咦?这怎么是石头呢?当沈清良第一个把麻丝袋子的袋口打开的时候,人们都惊讶地看到,麻丝袋子里装的竟然是一袋子的猪肉拌子,而黄皮子留下的木箱里竟然是一箱珠宝……
   母亲讲这个故事的时候,教会我们不要妒忌能得到多少多少的好处,而是要求我们要好好做人。只读过两天私塾的母亲,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就是“千好,万好,终究少不了!”多年以后,长大了的我,才真正懂得了母亲这句话的真正含义。
   如今过年,很多习俗已被人们淡忘了,随着电视和网络的出现,过大年时,全家围观看春晚已成时尚,个别年轻人大门不出,一头扎进网络里成了时尚,那种年夜到外面的井沿跑三圈滚冰除秽的情景,那种摆上八仙桌,面对一桌供品,跪迎财神的情景,那种“二十五扫房土,二十六刨猪肉……”类似的儿歌不再有人唱起,有的,只是遥远的一去不回的乡愁,淡淡的藏在心间,仿佛亘古挥抹不去一般。

共 7775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中国人似乎都一样,对过年有着一种殷殷的期待,尤其是孩子们,对过年似乎热情很高。难怪大人们会恕恕叨叨地嗔怪着孩子们:“大人望种田,小伢望过年。”其实,大人们都很虚伪,他们对过年的期待之情,往往胜过孩子们很多很多,这从那些古老年俗的传承过程中,便可以想见大人们对过年的热切程度。事实上,年俗像一根长长的丝线,牵扯着游子的心,无论他们身处何地,都会被这根丝线扯回家来。作者以饱醮情感的文笔,向我们介绍了东北的年俗,使我们对于东北多了一层了解,更多了一种向往,推荐共赏。【编辑:湖北武戈】【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51026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5-10-25 18:12:00
  年俗中既有外乡游子的乡愁。也有着传统习俗的传承脉络。很喜欢李百合的文字,一直以细腻见长的文字,能给人一种美的享受。欣赏佳作,问候百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回复1 楼        文友:李百合        2015-10-25 20:20:06
  感谢武戈老师,感谢您一直编辑、关注我的作品
2 楼        文友:湖北武戈        2015-10-26 09:07:59
  祝贺作品成精,加油啊,李百合老师!
与江山作者共同成长!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