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油榨作坊古遗珍(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油榨作坊古遗珍(散文)


作者:霜叶居士 秀才,1509.23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878发表时间:2015-11-22 12:16:11

( 一 )
   幸好又是一个风和日丽的睛天,直从入冬以来,咸宁的天气一日三变,晴晴落落“道是无晴却有晴”,最怕星期六,星期天落雨了。
  
   每逢星期六或星期天,老伴总是喜欢拉着我去远一点北门菜市场买菜。我们家买菜与其他家或许略有不同,人家可能是天天上街买新鲜菜,能吃多少买多少。我们家是没有闲人闲功夫天天买菜的,这几年都是一个样,老伴每天起早贪黑地干活,清晨天冇亮就起床梳洗出发,一天下来累得腰都伸不直,到下午四五点才拖着十分疲倦的身子下班,走回家好不容易爬上六楼,刚刚喘上一口气,就要忙碌着准备晚餐,时间安排得紧巴巴的。老伴年轻时体质很好的,近几年来,一是“一岁年纪一岁人”,人家象她这样的年龄早就退休养老亨清福了;二是上班工作太累,加上家庭经济困难营养跟不上,看着人家一个发财致富了,心里多少有点不平衡,人累心也累,把一个好好的身体拖得个不成样子。
  
   我们一家五口人,年近九十的老母亲独自在乡下,两个月前因年老体衰生活难己自理,只因自我的房屋破旧窄小,又因中午无人在家,母亲觉得不方便,暂且寄居在姐姐家。小女儿在外打工教书,自己混自己的。剩下大女儿和我们老两口的一家三口人,因为工作状况的原因,一般只是晚饭一餐在家里共同用餐,两菜一汤就已足够;如此一来,造就了一个星期买一次菜的习惯。别人还廷羡慕我们夫妻俩一起上街买菜的情景,说什么“两个老的还蛮亲热蛮恩爱的”,恩爱什么哟?老夫老妻了,让我陪她,只不过是需要一个帮忙拎菜的搬运工罢了。
  
   这天,当我们走进北门露天菜市场,空气中弥漫着“五味具全”,混浊搅和在一起各种各色的怪味,时不时迎面扑鼻而来,充盈着整个菜市场的上空。一向嗅觉敏感的老伴,还是从众杂纷呈的气味中,闻到了一般顺风飘来淡淡的菜油香味,顺着香味的源头,抬头望见不远处门店前,围观着不少的游人。老伴告诉我,听人家说那是一处小小的油榨作坊,那家生意特别好,榨油的质量价格都很好,服务态度也不错,你可以在那里买菜籽,当场压榨,当场提油走路,要不,我们也去弄一百斤菜籽的油?当然我们家的事是老伴说了算,既然她动心了,我也不好打破。我们走近门店时,围观者大半是象我们一前来榨油的,门店很热闹,作坊主人正在紧张地忙碌着,不过榨油的人多了,必须排队挂号。二百三十元钱一百斤油菜籽,加工费三十五元钱,压出多少油算多少油,菜饼归你。也可以直接交二百三十元钱,主家给三十五斤油,可以不要菜饼,以菜饼抵算加工费。看那刚榨出来的油是热乎乎的,工人用大瓷桶盛着放在一旁,让其自然冷却。己经榨好油的客人心急等不及,便用不锈钢勺子慢慢地在油桶内搅动,以便加快冷却速度,搅动的热油,热气蒸腾随风飘散,浓浓的气味散发在空气中,远远的就能的闻到一般淡淡的油香味。我仔细地观察了一下,从原材料的质量到榨油制作工艺整个的过程,只能说十分佩服现代的科技进步,却不敢恭维现代人的工作思维。看着不能保证完全百分之百成熟饱满,晾晒干透或优秀上品的原材料,被工人倾倒在地坑内,再由机械覆带送入圆桶电炒设备,快速加热快速进入绞碎压榨机,整套设备占地不过四五个平方米,分道边出油边出散落的菜饼,整个流程从上籽到出油不过分把钟,或许还不要。听着人们七嘴八舌,褒贬不一的议论,心里忽然一动,埋藏在灵魂最深处的记忆,一下子翻转浮动起来,那是年轻时家乡古老传统工艺的油榨房,是纯粹古典优雅的油菜香味。
  
   ( 二 )
  
   家乡的油榨作坊就坐落在鄂南幕阜山脉大尖山脚下,柏墩古街最繁华的街尾处。柏墩古街的大尖山背后是有名的石头城,那是咸宁先贤名人雷以诚“雷七爹”的故乡,也是“雷七爹”告老还乡归隐的地方。咸宁自古以来就有“湖广十二都,一里一秀才,十里一进士”的传说,是一块“文脉昌盛,人杰地灵”风水宝地。解放前,柏墩古街是一条呈“T”字形,两两相连的二条街面,一条上古的官道从大尖山脚下古街背后穿插而过。街面八尺宽清一色青石板铺成,到如今还残留着历史车轮碾压成坑涯不平的痕迹,见证着历史文化的沉淀。石板两旁各有一道三尺见宽的石板台阶,衬托着二层雕花绘画的全木质结构,镶石嵌砖的古明清建筑风格的门店铺面楼房。在我读高中时代,这条古色古香的街面依然存在,只不过早已被从古街背后穿行而过,公路两旁新兴的人民公社,社队企业,事业单位,百货门市部等单位所代替,使得曾经辉煌一世,民众谋生农贸交易的百年古街繁华落尽,已显得十分的颓废,唯有清风轻拂与明月残照在默默地诉说着,往日峥嵘岁月的辉煌。年轻的一代恐怕己是不知道柏墩街的由来了。青石板雕栋画梁的街面,就这样成了纯粹居民的栖息地,不过这并不影响油榨作坊的兴旺与运作。
  
   我们的家乡,古属于湖广十二都同兴堂几保几甲,解放后为明星二社。油榨作坊据说是我们大队一生产队吕氏家族的产业,解放后收归集体,也算是家乡大集体当时唯一的手工业作坊,从大人的口中只知道它叫“柏墩油榨屋”。
  
   油榨屋也不知是从那时间起,就成了柏墩古街上一道最靓丽的风景线。它的建筑面积足的七八间店面那么长宽四五百个平方米,还不包括后院。独层楼式的纯实木建筑,高度超出街面其他二层假三层木质结构的房子许多;天窗,出气窗井然有序,内空屋梁纵横,高大,宽广,明亮。从左侧大门进去,就是一个大小适中的物件诸备室,专门用来诸存客户的油料原材,紧接就是宽广高大的大厅作坊。作坊内左侧前是特制的大锅大灶,炉堂高大紧挨木柱青砖的墙壁,特大号的炒锅高高地斜嵌在炉堂上,炉堂旁边堆码着劈成条状的木材。作坊的右侧则是占地达百余平方米的圆周形碾槽,碾槽由纯木质框架结构,上等硬质木材,外木内铜凹槽状弧形内槽,采取牛力驱动双轮碾压方式,粉碎油料作物。作坊左后方就是坚实巨大的纯木质油榨机。据说油榨机的制作在传统的工艺上,十分严格要求;从设计,选材到制造,每一道工序都不容许有一丝一毫的差异,能工巧匠的精心制作丝毫不比现代工业制造差。特别是选材上,包括木质,原材料的粗加工,木质脱水特殊工艺处理等等,其人力物力价值不可估量。作坊右后方则是精准油料存放处,大口大口的土陶水缸,齐齐地摆放着,标签鲜明。高大宽广的作坊后面,更是另有洞天。占地宽广的后院,左边是账房,员工宿舍茅厕。右边是厨房饭厅,木材诸备室;诸备室旁边是一口长年水质甘甜的水井。中间大片空地靠外围墙处是菜莆自留地,往内是空厂,平时供员工休闲或锯木劈柴使用地。整个油榨作坊,设备齐全,措施完善。柏墩油榨屋通乡十里,远近闻名,是地百年来规模最大,信誉最好,质量最可靠的油榨作坊之一。
  
   主要经营:
   山茶籽(非茶叶籽),花生籽,芝麻籽,油菜籽,桐籽,黄豆。(注:黄豆山里人很少用来榨油,特别是纯传统作物黑黄豆,黑黄豆是一种很了不起的农作物。用黑黄豆制作的豆豉豆酱风味独特味道鲜美;用黑黄豆制作的豆制品口感好营养丰富;黑黄豆煮热拌俗称鸡屎糖的黑糖是补血不肾的最佳食品,可惜传统的黑黄豆几乎失种绝迹)。棉籽等传统作物油料。俗云:一猪二茶三花四麻五菜油,食用油之品位也。
  
   工艺流程:
   首先是验收:验收是一道颇为关键的工序,客户送来加工的原材料要经过作坊员工严格把关验收。为了确保油榨屋百年信誉,明文规定:潮湿的不收。霉变腐败的不收。夹杂不纯的不收。未成热颗粒不饱满的不收,要收必须双方签字认可。未晾晒干透的不收。
  
   烘焙:将要压榨的油料作物按定量倒入大锅中,用木材大炉大火翻炒,翻炒至匀,透,熟,自然而然透出作物自然的香味,再起锅继续第二锅翻炒。
  
   粉碎:将炒熟,炒透了的油料作物均匀地倒入碾槽内,驱牛拉动碾压,人随牛走,轮随牛转,清理照看至粉,细,匀,再起槽换籽继续碾压粉碎。
  
   制菇(箍):用圆形的铜川模具放在案上,底层铺上干枯洁净的稻草,将碾好的油料作物粉未,象沙土造型一样,在铜川模具内用手拍压成饼状,用底草翻转覆盖压实,轻轻地拿起放进木质的油榨机内,如此泡制到油榨机容量饱和,再进入下一道工序。
  
   榨油:榨油不但是一套技术活,还是一个力气活。摆放满了的油榨机槽内的菇饼,要经过标准的码放整齐,插上木条,挤上木销,还要在正确的位置上配上专门用于撞击的不同大小规格的木销,木销前窄后宽规格不一。屋梁上垂下一根长长的吊索,紧紧地套着一根巨大的用来撞击的木杆,具体操是二人一组,分别握住木杆对准突起用于撞击的木销,齐心协力合力撞击。有人把这种方式戏为和尚撞钟,而和尚撞钟只需要短短的数下,油榨作坊的工人,却是一撞就是一整天或一整夜;二个人不但要配合默切,更需要坚持的耐力和扎实的体力。早在远古时代起,油榨作坊的人们一直就是这艰苦地劳作着,为了提高合作默切,缓解劳作倦意,在撞击榨油的同时,口中不断地喊着号子,:“兄弟们呵”“哟嘿”,“加油干呵”“呵哟”……或三字句,四字句,五字句地吆喝着,如泣如歌,如哭如诉,穿越千年,一路走来。油一点一滴挤出汇入,时光一分一秒消瘦老去,如同榨油机榨取油料作物最后一滴油那样,青春早被无情的岁月榨去。我不知道容易剥削者榨尽员工最后一滴汗水的典故是否是由榨作坊榨油演变而来,但我却可以揣测后来流行于民间的“打油诗”,一定是由于油榨作坊工人击打榨油时,辛勤劳动智慧的结晶。纯柴火炒熟烘焙,纯手工工艺制作压榨,那食用油还真叫做,色,香,味,绝;品质艳色艳香,纯绿色食品质量上乘。
  
   油料挤净尽菇饼。纯芝麻饼,花生饼在食物困难的日子里,可以充当粗粮,也是很好的喂猪饲料。菜饼微毒,是很好的农作物肥料。茶饼有毒,有清活作用,可用来除害虫杀菌,民间亦可用来清洗衣物。古时的人们,没有现代的肥皂,洗衣粉清洁剂之类的东西,清洗衣物除了用纯天然的皂角皂片外,还常用稻草灰,利用草碱来洁净衣物,茶饼是山里人特享的清洗剂。茶籽桐籽是不能与其他油料作物连续碾压榨油的,特别是桐籽。桐籽色香味具佳,微毒;误食令人呕吐,脱发;每当碾压榨油后,必须碾槽,油榨机要全面用热水清洗擦净才能够碾压油榨其他油料作物,所以桐籽一般是,待所有其他油料作物碾压榨油完毕后,在淡季空闲时进行碾压的。
  
   读高中那会,一个屋场的同学,他二伯在油榨作坊做事。读书空闲的时候,跟着他去过几次油榨屋,记得有一次去的时候,碰巧作坊正在烘炒花生,大炉大灶大锅大火燃烧着,三四个员工各自分工明确地忙碌着。一个从里屋搬运花生出来,倒入大锅内;一个烧火,带搭帮助搬运;一个专用大抄帚用力翻炒,并偶尔用手试探翻炒情况;一个用撮箕一下一下地把炒好的花生撤到一旁装放……。同学直接走过去,迅速地府下身用手去抓地上的花生,熟练地装进书包与口袋里,我站在门内看着,却不敢乱动。那时正是生产队大集体,四面八方乃至很远的地方,都有生产队来压榨油料,并派专人一直陪同到出油运走。他们有人看到同学乱抓,连忙赶过来大声地训斥;同学机灵,背起书包就住外跑。他二伯此时正值翻炒操作,见我还傻傻地站着,便顺手偷偷地抓了一大把花生,塞到我的口袋里。一边塞一边推了我一把,假意大声地斥道:还站在这里干嘛?走!快点走!这是你读书人来的地方?我愣了一下,回过神来,内心感激着走了出去,这件事至今记忆尤新。直从改革开放以后,各个集体企业纷纷改制,工业电器化普及发展,柏墩油榨屋恐怕快近三十年没有听到过它的消息了。八十年代初期似乎也曾把牛力改成过电动,听说后来无人承包关门了。“关门大吉,人走茶凉”,只是不知若大的一处房产,完整成套的油榨作坊机械设备,后来怎么样了,如今流于何方?
  
   ( 三 )
  
   改革开放以来,中华民族流传最久,最古老的“九老十三匠”纯民间传统制作工艺,在物质经济科技高度发展的今天,过早地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线,光荣地退出了历史舞台。呼吁有关部门能够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做好抢救性的挖掘整理传承,不要让这些宝贵的历史文化遗珍,被无情的岁月消磨殆尽,让后人无复考证留下遗憾。油榨作坊这一传统的手工业历史文化,也象大多数民间传统制作工艺一样,没有引起有关部门足够的关心和爱护,使得这一古老的民间手工业从根本意义上,得不到完整的挖掘整理,及有力的保护遗留。我参观过我们地方的博物馆,似乎也缺少对这种民间流传了几千年传统工艺的记载,更谈不上什么实物遗存。但愿其他地方兼而有之,只是我没有了解到。或许再过多少年之后,恐怕就真的鲜为人知了。
  
   早就想为我们民间流传了几千年,优秀的传统工艺写一点文字记载了,好为历史的明天作出一点微不足道的努力。局限于自身的工作状况家庭条件,使我不能够全身心的投入到民间,具体地深入民众,广泛地去挖掘整理,深为憾事。本文误写漏记处可能很多,但又不忍不记,故以非正式整理的形式,用随笔感慨的笔触赋闲于文字,借此投石问路,抛砖引玉,愿得有心人,弘扬正能量。
  
   霜叶居士于乙未年农历十月初八

共 5110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奔波于红尘,繁忙的琐碎事在生活中就是如此,周六周末的购物引出一段关于榨油的回忆,沉淀于记忆中的那些旧事永忆又浮上心头,作者通过细至如微的观察,把读者也带入那古朴原始的手工作坊,一起品味渐行渐远的历史,读来有着浓郁的乡土气息.也让我们一起领略着古老的工艺带给人们的享受。推荐欣赏[责任编辑枫魂帝星]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枫魂帝星        2015-11-22 12:18:27
  谢谢居士文章,带给我们走远的回忆,欢迎再次赐稿,冬安。
拈月为诗,清静做文
2 楼        文友:秦孺        2015-11-22 12:40:26
  去市场榨油,勾起了童年的记忆,那个时代油榨作坊式集体的,孩子们只有眼巴巴地闻着香味,幸好同学二伯好心抓给我一把花生,让我的欲望得到满足,那是多么幸福的记忆啊。如今好多手工制作工艺已经淡出了历史的舞台,但这些工艺也是人类生产的宝贵财富。作者呼吁有关部门挖掘整理,让我们的子子孙孙继承和了解手工艺制作的精湛技艺。感谢作者的良苦用心,拜读佳作,温暖记忆!
3 楼        文友:予皿        2015-11-24 14:34:37
  平常的生活,引出儿时的往事,那些传统的手艺慢慢的在消失,原始的作坊,已经无几,唯有那时的记忆,还历历在目,感谢赐稿菊韵,问候居士!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