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春秋】铅华洗尽话黄坑(散文)

编辑推荐 【春秋】铅华洗尽话黄坑(散文) ——美丽中国行之走进新余黄坑古村


作者:鄱阳湖文学明然 举人,3855.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14发表时间:2015-11-29 16:02:45
摘要:从老宅的身上,从老人的脸上,我再也找不见黄坑古村当年一星半点曾经盛极一时,辉煌灿烂过的痕迹,再也找不见那铅华浓重的斑驳墨迹,留给我们的就是那没有被雕琢过的,没有半丝浮华泛起的朴拙容颜。这真是:铅华洗尽话黄坑,古宅老树说沧桑。但愿容颜从此在,不叫璞玉着浮光。

【春秋】铅华洗尽话黄坑(散文) 农历乙未年冬月的一天上午,已经八九点钟的时间了,阳光还躲在轻烟薄雾的后面,羞涩地不敢出来跟我们大家见面,仿佛即将出阁的大姑娘,扯起一块梦幻般的轻纱,罩在自己的头上,带给人们无限的遐想。
   我乘坐的汽车,丝毫也没有怜香惜玉的恻隐之心,不管不顾地撕开眼前的帘幕,身后荡漾开一团一团被汽车撕碎的烟尘,载着我们来到了新余市渝水区水北乡的黄坑古村。
   坐在车上,透过车窗,我看到了静静地横卧在不远处的黄坑。黄坑古村并不是好大,裸露在我眼前的她,除了看得见村周围的一些现代楼宇之外,似乎并没有什么新奇的物事能够闯入到我的眼帘来,看面前的古村样貌,也只不过是赣西一座极普通的山乡小居罢了。她根本就没有像我之前在宾馆里听来的那样,当地作家们嘴里说的那样地玄乎,那样地具有神秘感。我不由得在心下暗忖道,原来黄坑古村也只不过是如此而已,肯定是被人为地吹出来的吧?在当今大力提倡振兴和发展旅游经济的时代,一些地方和一些组织,为了打造一个文化品牌,常常会不惜花大力气去炒作出一个人文的旅游胜景出来,以招徕游客。我想,这也许是躁动的水北,老实巴交的黄坑人在借助人文,自作多情地做着美丽的发财梦吧?
   可是,当我们下车之后缓步进村,来到一座叫做“世夫第”的老宅面前的时候,我之前坐在车上做出的所有判断,几乎统统被眼前的现实击打的粉碎,我瞠目结舌,哑口无言。
   面前,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座并不高大但很是幽深的老宅,门楣上方挂着一块老旧的,上面雕刻有“世夫第”字样,身体斑驳的牌匾,古朴笨拙的容颜上找不见半点被铅尘染过的痕迹。
   当我抚摸着老宅大门框上那简洁明快的线条,端详着屋柱下面雕刻着简易花饰的石墩,然后蹲下身子,跟门前的两只麻石貔貅,作零距离的接触之后,我便在不经意间茅塞顿开了。原来这老宅应该是属于明代的建筑,用貔貅做吉祥物,是明代的一大特征,再加上石墩与廊柱上那些流畅的线条纹饰,还不足以证明老宅是从明代一路走来的么?
   “世夫第”一共有四进,每进的天井两边各有一扇近一米宽的耳门,那是通往外界的方便之门。最后一进的大堂之上,悬挂着一方巨大的牌匾“余庆堂”,牌匾上的“余庆堂”三字,浑厚敦实,古朴端庄,一笔一划,规圆矩方,雄浑刚强。想必这老宅人家是取那“积善之家,必有余庆”之意,告诫他们的后世子孙务必要行善积德于世间,好造福子孙,佑庇其后代人丁及家业兴旺,万世永昌。
   余庆堂的后面是神龛,那里是摆放整个家族祖宗牌位的地方。神龛是由红岩砌成的,它虽然不是多么地高大,但是它的神情肃穆,于静默中,凛然有一股不可动摇,不可侵犯的英武伟岸气象,叫人心生敬仰。
   陪同我游览的乡文化站简俊明主任告诉我说,这家老宅的主人姓傅,应该是在元代中后期流落于此,继而定居下来的,后来,随着傅氏家族出了不少的能人才子,有做官的,有经商的,慢慢地家道中兴起来,遂在赣西渐成大户,富甲一方。我无言地看着眼前这绵延成片,一座座利用窄巷甬道相连的建筑,任目光在幽深的老宅里肆意穿行,思绪竟不由得也跟着目光游走起来。
   老宅周围的下半部分是近两米高的干打垒沙石墙体,是在夯实过后的地基上用夯土千锤万击,垒筑起来的土墙,由于被保护得较好,土墙虽然历经了近七百年的风雨,但依旧雄风犹在,丝毫不减当年的伟岸与刚劲。在土墙之上,用青灰薄砖,砌起万字斗结构,能灌装泥土和清水的青灰砖墙,保留着典型的明、清时期风格。
   站在老宅天井边的耳门口,我们可以看见依傍老宅左右两边的,是那一排一排因家族壮大后,陆续建立起来的宅子,一共有六十多幢,它们一幢接一幢,按井字形结构排列,将老宅紧紧地固定在中轴线上,围在了连片的建筑中央。这完全是一种古老的部落式布局的建筑,在这个神秘的部落里面,巷道纵横,垂直有度;家家相通,呼呼相连。四通八达,声息相闻;邻里之间,一呼百应。一家出警,百户驰援;一家有难,合众帮衬。我们从中可以看得出,这是一个组织有度,计划严谨,管理十分到位的家族体系。游走在屋宇之间,仿佛觉得她这跟赣南客家人的围屋建筑体系有着异曲同工之妙。但她绝对不是围屋。
   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方面来说,还可以从那些旧宅呈井字形横竖排列的棋盘阵型布局来看,这是我国很多城市的传统型城市建设架构,因此,我们也不难得出这么一个观点,黄坑古村,她不失为是我国古代乡村在城镇化建设方面的一座经典型的代表性作品。
   虽然,屋宇之间相连的巷道显得相对窄小,但是,巷道的顶上全部被屋瓦所覆盖,行走在里面,晴天晒不到太阳,雨天淋不着雨水,刮风下雪吹不到脸上。住在里面,真可谓是不怕三冬寒,不惧雨雪狂地安逸自在。
   不论是前后的屋宇之间还是左邻右舍之间,在每家每户的最前端都留有一口不大的天井,这是用来采光和透气的通风口。站在这里可以夜观星象,赏月吟诗,围炉夜话,好不快哉。尽管现在的村民们大多都搬到离老宅不远的,新建的楼房里去住了,但是,还有些恋旧的老人们根本就不愿意搬出去,他们依旧住在老宅里,成了黄坑古村一张写满人生意味的名片,一道镌刻着世纪风雨的古老风景线。
   从老宅的身上,从老人的脸上,我再也找不见黄坑古村当年一星半点曾经盛极一时,辉煌灿烂过的痕迹,再也找不见那铅华浓重的斑驳墨迹,留给我们的就是那没有被雕琢过的,没有半丝浮华泛起的朴拙容颜。
   在老宅后面的高坡上,有一颗硕大挺拔,要三五个人一起才能合抱过来的,几乎是与老宅同龄的古樟,昂首屹立在高坡之上,伸展开粗壮坚硬,遒劲有力的龙枝,将老宅深深地揽进自己的怀里,极尽呵护之能事,替她抵挡住无畏岁月的雪霜风雨。
   当我们伫立在巷道中,面对着满目粗糙、荒凉,写意着人世沧桑,伤痕累累的夯土墙,我仿佛穿过巷道,看到历史的烟云深处走来了这个傅氏家族,老一辈的先民们,他们佝偻着腰背,推车挑担,布衣芒履,汗水淋漓,大呼小叫,脚步匆匆地迁徙的身影,他们来到了这颍江之滨,山形环抱,峰峦重叠滴翠的地方停下了匆忙的步履,倚山而居,择水而栖,安顿了下来,开始了他们崭新的生活。
   我还看见了他的后人们,每天过着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日子,学子们晨耕晚读,尽情享受松风竹雨伴书眠的日子。他们当中的有些人,十年窗下无人问,一朝成名天下知,博取人生中的功名无数,为这个风雨飘摇的傅家部落争得无尽的荣誉……
   当身后响起催我回程的叫声响起,当我收回投射出去的目光,回到眼前的夯土墙上,我终于明白了刚才的那一幕,竟然是我的意识出了问题,是我意念中的幻觉。我极不情愿地转回身去走出了老屋,离开了古村。但是我知道,这里的老宅是有故事的,我愿意在这里住下去,将她的兴衰挖出来,应该是一部很好的,历史性的长篇叙事诗,只可惜,今天的匆匆走过,不知要等到何年才能成行了,我只有寄望新余的作家们能够将她挖掘出来,以飨读者和游客了。
   这真是:铅华洗尽话黄坑,古宅老树说沧桑。但愿容颜从此在,不叫璞玉着浮光。

共 2790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这篇游记,叙述到新余黄坑古村的游览观感,文笔流畅,叙述有序,内容丰富,感悟深刻。黄坑古村,当年曾经盛极一时,有着辉煌灿烂的历史,这些在作者的游记中有很好的描述。特别是详细地叙述了那座老宅,“世夫第”、“余庆堂”的牌匾老旧斑驳,红岩砌成的神龛,巷道中那些伤痕累累的夯土墙,四周绵延成片的六十多幢建筑,老宅后面的硕大挺拔的与老宅同龄的古樟,作者感悟这曾经是一个组织有度,计划严谨,管理十分到位的家族体系。作者文末的诗句很厚重,写出了这次黄坑古村之游的深刻感悟。很好的游记,推荐阅读共赏。【编辑:秋觅】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秋觅        2015-11-29 16:05:27
  一篇精彩的游记,这是系列文章美丽中国行之走进新余黄坑古村,详实的叙述,有深刻的感悟
秋觅
2 楼        文友:娇娇        2015-11-29 19:12:48
  跟随作者游走在古色古香的村庄,处处皆是好精致,让人陶醉其中……问好作者朋友!祝您写文愉快!
娇娇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