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天涯诗语 >> 短篇 >> 杂文随笔 >> 【天涯】心灵火花(随笔)

编辑推荐 【天涯】心灵火花(随笔)


作者:吴润涛 秀才,1311.3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107发表时间:2015-12-17 19:43:42
摘要:这些天,我一直与自己的心灵对话。于是乎,就挑出一些自觉有点意义的只言片语,命名为《心灵火花》呈现出来。

【天涯】心灵火花(随笔)
   志大才疏、眼高手低、言多行少,是一般人都通有的毛病。随喊随到、不急不燥、不紧不慢、应付八面,虽是难得的好秉性,但心中无数、条理不清、筹划不周、缓急不当、轻重错位,常常会形成拖拖拉拉、疲于应付、丢三落四、事倍功半。难得的好秉性,给人的印象并不是太好。疲于应付总是被动的。“厚积”不明显,“薄发”无长进,并不是时间的吝惜和智商的不足;而是习惯于在无聊、无益、无头、无尾的闲扯清谈中消磨。不知不觉中,已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无悔时久,醒之晚矣。
   恩赐一段外出学习机会,实在是老天有眼。这确实是清理、反思、总结、提高自己的绝好机会。推开杂念,静下心来,好好想一想,总可以悟出几点真谛,升华出几则座右铭来的。
   姑妄言之,姑妄听之;不能不当真,不能全当真。言者是恨铁不成钢,想千锤百炼,促铁成钢。话语难免偏颇,但决无否定之意。听者决不可心灰意冷,悲观消极。一个人失去自信,就可能失去自我。失去自我的人,才是最可悲的。因此要姑妄听之。
  
   五 也说心理平衡
  
   闻道、悟道与布道
  
   “心理平衡”,作为世界卫生组织确定的四大基石之一,是健康用语的关键词,使用频率本来就高。如今经洪昭光教授强势宣扬后,使用频率就更高了。洪教授最近在中央电视台《实话实说》栏目中,谈及这一话题时又说,现在是闻道的多,悟道的少,布道的就更少。意思是说,现在对心理平衡这个话题,谈的人多,真正懂得的人少,能努力去做的人更少。
   说来也是。那些正春风得意、如鱼戏水、心想事成、一呼百应的人们,整日被莺歌燕舞、欢声笑语、恭维赞扬、随声附和包围着,其中多数大概会觉得很充实、很惬意、很得志、很顺利,心理自然就很平衡。这些人暂时还没有兴趣、没有必要、也没有时间去顾及此类话题。偶尔提起,也是手电筒照别人,很难与自己联系起来。其中也有贪心不足得陇望蜀的,一边沉迷酒色享受既得利益,一边醉生梦死胡乱骂娘。这些人更不会去闻道悟道与布道的。
   洪教授讲心理平衡,恐怕主要针对或年老有病,或坎坷不顺,或处于人生低潮中的人。这些人对是否心理平衡,确实有切身感受。有的是收益者,有的则是受害者。谈论中既有发人深省的见解,也有走向极端的言论;有的甚至主张,什么都不要去想,只要没有欲望,心理自然就平衡了。
   事情果真如此吗?
  
   无欲则刚
  
   不由想起古人一句名言:无欲则刚。中华民族的语言真可谓丰富多彩、博大精深和变化万千。古人的应有之意,很是昭然的。但把“无欲”二字单独来看,却生出些许疑问:人若无欲,还叫人吗?还会有过去的历史和现在的社会吗?随之释然:相对的无欲还是可能的、必要的。“无欲则刚”依然是至理名言,应该推崇与弘扬。
   但如果把“欲望”诊断为心理不平衡的病根,实在是庸医之举。世间的人,都是凡人。凡人就都有欲望。欲望本身不仅没错,而且功不可没。欲望在规范、升华之后,就是崇高的理想、具体的志愿、可及的目标、实在的追求。人类如果离开欲望,尤其离开规范、升华之后的欲望,就不可能有现代的社会文明。
   其实,欲望与心理平衡是无法分开的。二者既对立又统一。没有欲望,就不存在心理平衡与否的话题;舍弃欲望,去谈论心理平衡毫无意义。而心理平衡则是在确定和实现欲望的过程中,应有的一种积极健康的心态。只有把二者在矛盾中统一起来,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对欲望进行正确的引导,使之变得正当高尚实际可行,才可能拥有动态中的心理平衡。
   人无论处在顺境还是逆境中,都应该有欲望,也都需要欲望。一定程度上,人就是靠欲望支撑着的。但同时更需要心理平衡,不平衡就要跌跤出毛病,甚至失去生命。但不管怎么说,心理不平衡,绝不是简单地因欲望而起。根子是在对欲望的理解和追求上出了偏差。说重一点,是世界观的问题。不过,多数则是思想方法不正确。
  
   阴暗心理
  
   不必忌讳,人其实都有可能生出许多阴暗心理和人格障碍的,也都需要当好自己的“心理医生”。阴暗心理和人格障碍的表现形式很多,比如:
   孤傲。总感到自己有才华,只想着当先生,做人上人。从不打算当学生,压根看不起别人。人们自然对他避而远之,这种人一生难有知心的朋友。
   忘形。总感到自己是时代的宠儿,有了一点成就,便忘乎所以,趾高气扬。总有那么一天,会乐极生悲,毁掉自己。
   恐惧。总感到自己有病,而且是不治之症。总担心自己有灾,而且是灭顶之灾。从怕病、怕灾,而到怕死,自己成天吓唬自己。不想找,其实也找不到知心的人,一吐为快。精神上特别苦恼。
   压抑。总感到自己做得好,别人不认可,好心没好报。从早到晚眉头紧皱,一年到头心事重重。胸中常有块石头,压得难受,堵得憋气,总也排泄不掉。
   怀疑。总感到别人与自己过不去,常有几个怨恨目标萦绕在心头,晃动于眼前,挥之不去,耿耿于怀。
   失落。总感到过去的时光好,沉醉于往事的泥潭中。而对现实却格格不入。觉得才高无人识,能干不让干,有劲无处使。整天百般无聊,无所事事。
   嫉妒。总感到别人不应该比自己强。对别人的进步、成绩、荣誉老觉得别扭看不惯,不服气心怀不满。长此下去,自卑心理就笼罩了整个身心。
   现实中还有许多类似的例子,不胜枚举。
   看来,要想在实现欲望的过程中保持心理平衡,就必须:心胸开阔,能容万事;与人为善,不计前嫌;欲望适当,顺其自然;思维豁达,化解千愁;意志坚定,举重若轻;经常调整,动中持衡。
   坐在电脑前,想着敲着,就出现了上面这些文字。回头看了一遍,觉得尽是些胡言乱语,还有点阿Q自欺欺人、自圆其说的味道。同时觉得心理不平衡,并不全是自身的原因。社会不公、风气不正才是最重要的因素。可这些因素,哪一个平民百姓能管得了呢!还是学学阿Q的好。我们按照洪教授的“旨意”去布道,或许才是唯一的出路。
  
   六 穷家富家普通家
  
   最近,读了台湾赖东进先生写的《乞丐囝仔》,震撼的同时,也冒出一些疑虑来。就想着把这些疑虑写出来,或许会对正在成长中的孩子和寄孩子以厚望的家长有些启发。
   赖东进写的是自己的故事。他一九五七年出生在一个乞丐家庭。父亲是个瞎子,母亲精神失常又重度心智障碍。他前面有个姐姐,后面有十个弟妹。大弟受遗传影响,像母亲一样生活不能自理。赖东进从有记忆开始,便是无穷的流浪。两岁时有一天,跟着家人就走了四十公里的路。四岁开始,已经懂得靠自己的劳动去赚钱养家。他先跟着姐姐行乞,后来又领着父亲行乞。他们家的孩子得不到父母的照顾,都是一个带一个,在泥地上爬着,吃泥沙长大的。他们家没有自己的固定住房,在墓地“百姓公庙”里辗转了十年。赖东进十岁时,全家才住进一个破烂的猪舍不再流浪,也才在别人的资助下勉强进了学堂。这时他比同班的学生要大两、三岁。他一边读书,一边照顾亲人,还要继续领着父亲去行乞。赖东进忍受着讥讽、耻笑与鄙视,怀着对亲人的责任和爱,刻苦努力,坚持不懈。跪在地上行乞时,还要坚持写作业。学习成绩名列全班第一,家里奖状贴满了墙。他经过一年的沙地练字,用最便宜的毛笔和砚台,参加全校书法比赛,又名列第一。赖东进本来可以上高中大学的;但由于家庭的原因,选择上了职校;边读书边打工,用最好的成绩争取奖学金,用劳动换取金钱养活家人。他终于不再去当乞丐了;后来,竟成了一家工厂的厂长。一九九九年被评为台湾十大杰出青年之一,也遇到自己的意中人,有了自己可爱的新家。赖东进却只把这些成就看作开端,他说,生命的书才正要开始,我的笔不会停,我会继续写下去的。
   读着赖东进的故事,我一直为他难以置信的贫穷出身、恶劣环境和饥寒交迫的生活所揪心;为他可贵的爱心、惊人的毅力、坚定的信念和大度的胸怀所感动;为他没有沦落、没有走上邪路、没有半路夭折而庆幸;也为他没能上大学、没能成为更高层次的人才而惋惜。书中虽然没有多谈其他几个弟妹的情况,可猜想,他(她)们,大概都不会超过赖东进本人的。在这样的家庭生活成长的孩子,有的很可能会沦为恶人,大部分则由于受不到应有的教育,学不到更多的知识,到不了较高的层次,游不到很广阔的领域。“佼佼者”往往与他(她)们无缘。家庭对孩子们的成长,实在太重要了。读这样的故事,我不仅仅为赖东进的精神所感动,更多的为这样不可思议的家庭所震撼。
   家庭是社会的细胞,是孩子成长的摇篮。家庭要对孩子负责,负不起责任的家庭,家长是不称职的。孩子无权选择家庭,却有权获得基本的生存条件。我们指责赖东进的父母,当然没有实际意义。但绝对无须为他们推出了十二条生命去唱赞歌,更不必过分地宣扬“寒门出贵子”的说教。“寒门出贵子”不是普遍规律。那些不嫌家贫、贫而有志、志而必得的人,在富有的家庭,只要同样有志气,肯定会更有出息。贫寒家庭的人一辈子追求不到的东西,富有家庭的人一生下来就有了,从而造成了不同的人生起点。这是不争的事实。我们不要自欺欺人,不要误导孩子。谁都不愿受穷,谁都想过好日子。这才是人的本性,也是激励人的最大动力。如果说贫穷还有一点积极意义,那就是“穷则思变”,穷人的孩子懂事早。
   现在多数的家庭是普通的家庭,既不很贫穷,也不太富有,可谓“温饱人家”。可惜,不少人却把温饱当成了富有。大人娇惯孩子,孩子依赖家庭。大人不想让孩子受一点委屈,吃一点苦;孩子更不知什么是挫折和困难。看似知道的不少,却娇气任性不懂事。不仅在学习上缺乏自觉刻苦的精神,在交往上缺乏宽容勇敢的气质,而且对人缺乏起码应有的爱心。当然,不是每个孩子都这样。也正是这些区别,说明了一个道理:无论大人还是孩子,必须先读懂自己的家,才可能热爱自己的家。
   对明显贫穷和富有的家,倒容易认识些。因为他们切身感受到了煎熬和享受的滋味。赖东进是出身贫穷之家有出息的楷模;相当多的伟人、大家和社会名流,则是出身富有之家成功的典范。他(她)们或贫贱不移、穷则思变、忍辱负重、志在千里;或富贵不淫、居安思危、勤奋自勉、发扬光大。他(她)们都读懂了自己的家,进而都很珍惜热爱自己的家,也都在为自己家的崛起和更加兴旺不懈努力。当然,并非全都如此。还有不少不争气的窝囊废和不成器的纨绔子弟,他们从来就不想读懂自己的家,因而也就谈不上什么珍惜和热爱了。
   说来说去,最难读懂自己家的还是那些普通之家的人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很容易错位。狂妄与自卑,盲目与无奈,忧虑与幻想,颓废与等待,常常伴随着他(她)们,干扰得方向模糊,意志消沉,虚度年华,后悔晚矣。
   无论生活在哪个家庭的孩子,都可能有出息,却不是都会有出息。关键在于能否得到正确的关爱,能否理解这种关爱。严厉就是一种关爱。赖东进父亲是个瞎子,他的关爱用的是棍子。这种关爱人们很难理解,但赖东进接受了,结果他出息了。在这个意义上讲,他真应该感谢父亲的棍子。
   有很多道理,人们小时并不懂。等长大懂了之后,为时已晚。如果大人们能将这些道理及时地讲给孩子们听,让他(她)们接受并努力实行,那将会造就孩子们成为一个有出息、甚至有大出息的人。我常常感到遗憾,自己小时就缺少这种关爱和启蒙。但那个时代大多都是那样。现在时代变了,与孩子们的交流是完全可能的。这应该成为做大人的一种责任。
   只要我们交流的效果好,生长在无以数计普通家庭的孩子,就可能具备赖东进的毅力、爱心、信念和胸怀。那将是多么的欣慰啊!
   上面的文字,是断断续续写成的。究竟想表达一个什么意思呢?几经耽搁,似乎有些模糊。大概是想让孩子们读懂自己的家,早一点懂事。特别是早一点懂得虽然以后也能懂,但为时已晚的做人道理。这是很难的,也是可能的。世上穷家、富家、普通家,各式各样。有些富有的家,精神很贫困;有些普通的家,物质和精神都很一般;贫困之家就不用说了,即使精神富有,也是先天不足。这都是难题。真可谓哪家都有一本难念的经。
   《乞丐囝仔》所叙述的故事,给我们以启发,给我们以信心,让我们一起试试吧!
  
   七 遐想时空
  
   时间像流水一样,来了,又去了。它不能停留。停留了就不是水,就不是时间。流水有“哗、哗”的声响,时间有清醒的记忆。时间只能在动中存在,在动中前进,在动中延续,在动中演绎故事。这就是历史。如果没有历史,人类也就没有了根。没有了根,人类就会枯萎,就会失去活着的底气和创造的灵气。因此人们总说,时间是最宝贵的。也才有了“一寸光阴一寸金,寸金难买寸光阴。”的比喻。
   时间是无情的。你如果不珍惜,就会稍纵即逝再不复返。那将错过很多好的时刻、好的机会,甚至会影响整个人生的一辈子。时间同时也是有情的。只要你珍惜它,就会留下痕迹,创出辉煌。它也永远不会亏待你、忘记你。时间虽然是无形的,却让人们时刻感到了它的存在和义无返顾。

共 14971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此篇《心灵火花》,洋洋万言,概述了人生和生活的方方面面的感悟,读之令人由衷感动和敬佩。这是真正的修身养性的养胃粥,是防病治病的良方妙药。作者不愧是一个多年从事思想工作的长者。作者秀笔所写的每字每句都是人生智慧的折射,是对人生道理的沉淀,是人生健康的指南。无论多么美妙和华丽的语言都不能代替这样的文字带给读者的益处,所以笔者不想再赘言什么,敬请读者从中吸取思想的精华。所以馨儿倾心推荐读者阅读这部厚重的人生箴言。感谢作者来稿,祝吴老师写作愉快,暖冬吉祥。【编辑:馨儿】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馨语馨愿        2015-12-17 19:51:21
  欣赏吴老师哲思美文,受益颇多,问候问好,祝一切安好!
馨语馨愿
回复1 楼        文友:吴润涛        2015-12-18 15:27:18
  多谢了。其实很零散,是以前写的。我本意是想收集起来,以后适当时候出个集子。诚心期待批评指正。
2 楼        文友:沁香一瓣        2015-12-17 20:14:49
  心灵划出的火花,追忆人生的过往。问好!
热爱文学的人永远年轻,热爱文学的人永远是奔放的,激情的、灵气的、智慧的、执着的,永远是生活的探索者……
回复2 楼        文友:吴润涛        2015-12-18 15:28:55
  在大家面前,只能谢谢鼓励了。
3 楼        文友:明山秀水        2015-12-17 21:15:22
  感悟生活,心中有爱,世界无处不春天。问好!
探索文学,谨为《呜咽的柳沟河》积蓄能量……
回复3 楼        文友:吴润涛        2015-12-18 15:30:43
  的确应该热爱生活,这样才能永远感到年轻。谢谢你的光临!
4 楼        文友:落晚逸        2015-12-18 13:07:18
  欣赏老师富有哲理的文章,如智慧背囊,心灵鸡汤,收益匪浅!问候老师!
落晚逸
回复4 楼        文友:吴润涛        2015-12-18 15:33:34
  承蒙你的夸奖。其实还是说教多了些。都是以前胡乱写的,放在一起显摆献丑了。谢谢,期望以后多联系指点。
5 楼        文友:馨语馨愿        2015-12-19 16:52:30
  这样精深的哲思散文,不知道为什么不精。许是江山精品组的专家口味太重了吧?无奈也无语……
馨语馨愿
回复5 楼        文友:吴润涛        2015-12-20 09:57:55
  如此而已,何必当真。抱着玩的心态,一切都是过眼烟云。自己开心踏实才是最重要的。
6 楼        文友:袁梦雪        2015-12-20 18:48:39
  欣赏学习老师大手笔,富含哲理的美文,洗涤心灵,让人喜欢让人流连。不得不佩服老师丰富的阅历,不得不赞叹老师渊博的学识,问好!祝福老师创作愉快!佳作连连!
回复6 楼        文友:吴润涛        2015-12-21 09:04:50
  谢谢你的赞誉。其实倒应该感谢你们,从你们充满活力文字中,吸到了许多营养。起码让我精神上感到年轻不少。期待以后多交流指导。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