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杂文随笔 >> 【流年】细节和细节的设计(随笔)

编辑推荐 【流年】细节和细节的设计(随笔)


作者:时间的城市 秀才,2116.3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203发表时间:2015-12-18 14:52:31


   在我们的日常,在我们生活着的每一天,都有大量的“细节”出现。对它的观察和记忆很可能会在某一时刻“突然地”补益到我们的创作,而它,有时会更有力量和丰富性。史铁生的《我与地坛》、《合欢树》、《几回回梦里回延安》中大量的细节就是例证。十七年文学,在我看来诸多小说的艺术品质多是有欠缺的,然而那些源于生活的细节都让人有深刻的记忆。当然,源于生活并非是说它们就能够直接拿来而不需要重新设计——真正不需要重新设计、自身就包含着重量和力量的细节是不多见的,那些从观察中得来、为呈现生活质态而书写的“自然主义”的细节,在这里我也不做详尽疏理,它应当在另一课中。我要说的,更想说的是变化,是从生活里来,根据种种需要而变化着进入小说的那类。在这里我要强调的是细节的真实感,有人说“真实性是细节的生命”,我部分地认同,尽管我更愿意把真实性换成真实感——巴尔扎克说过, “小说是庄严的谎话,可是在这种庄严的谎话里,小说在细节上不实的话,它就毫无足取了。”在谎话中建立真实感,细节的作用举足轻重。在这里,我也将违反我一向的自我“禁忌”,开始谈我的作品和我的写作——我只能借助自己的经验,因为诸多作家是不屑于坦露自己的设计和设计方法的,在我看来倒不是他们怕别人学得,更多的是出于谦逊,不愿对自己有更多标榜。我的小说《那支长枪》中有一个父亲编织粪筐的细节。这个细节源自生活,源自我的姥爷——在我一系列的关于父亲的小说中,姥爷的因子更重一些,我更多是参照他和他的习性在“父亲”的身上“添油加醋”的。在我记忆里,姥爷是一个木讷少语的人,他的确编过粪筐,而且不止一只,我姥姥对他的技能很是不屑,得承认,姥爷是个笨人。好,在写作这篇关于“父亲”的小说时,我将这一细节从生活里拿来,然后根据需要加以改造,重新赋予。其中有这样一段:“在这次枯井中的自杀结束之后父亲平静了一段日子,他身后的那影子淡了又淡,在那段日子里他开始专心致志地对付自己身上的病痛,在他身上的那种怪味中又增加了一些草药的气味,这让他更加难闻……他注意的只是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我父亲对付那些柔韧的柳条一直是咬牙切齿,仿佛跟柳条之间存在着巨大的仇恨。进而,他跟编好的粪筐也有了巨大的仇恨,在每编完一个之后他都狠狠地踢上几脚,在粪筐散架之前放到一边,再也不看它一眼。”咬牙切齿是我给的,在生活中我的姥爷从未如此;踢过去的那几脚也是我给的,在生活中他也从未如此。不止如此,后来,出于需要,我又加了一段:“再后来,张大瘸子家的又坐了一会儿就离开了,我父亲继续编织他仇恨着的粪筐。他的粪筐对他也具有同样的仇恨,它丑陋极了。最后我父亲和它之间的战争终于爆发了,父亲把它抡起来重重地砸在地上,他跳上去对着那些柳条踩着,踩着,地上一片柳条折断的声音。这时我母亲回来了,可父亲并不理会。他继续着刚才的动作,折断的声音在他小腿下面响成一片,他大口大口地喘着气,喘着气。”这场所谓的爆发完全是我的添加,生活中没有出现,但,我相信它有出现的可能。我把可能抓在手上,让它成为故事里最有意义和意味的细节。我写过一篇很短的短篇小说,《一只叫芭比的狗》,之所以有了写作它的灵感,是因为当时我在《北京文学》上班,住得相对较远,所以每次去单位我都五点多起床,六点出发。在路上,等车的时候,我突然发现了一只小狗,它走路的姿势与众不同,大约是患有脑瘫之类的疾病,那些腿很不协调,不服从它大脑的意志——可怜,可笑。很长时间公交才来,我利用那段百无聊赖充分地观察它,包括它一次次的几乎摔倒。当时我并没有想它会作用于我的小说,事实上,在我的这篇小说中,这个细节并没出现。它的作用是,在半个月后,突然勾起我的一段记忆:我家一个邻居养了一只母狗,在发情期有许多的公狗都集中于我们家周围,也确让人不堪其扰。后来,邻居家的哥哥、我弟弟还有别的什么人对公狗们发起了围剿,将它们一只只打死,然后炖狗肉吃掉。这两个生活中的情境一起发酵,在小说中,我进入邻居家里成为他们的儿子,那个邻家的哥哥成了我的哥哥,而那只在北京某地所见的小狗,也就变成了我们家的,不过它不是脑瘫,而是遭受了“侮辱和损害”……在那篇小说中,这只小狗成为我表达思考、发掘人性的首要“道具”。来自于生活,落实到小说中它可能、可以发生种种“变异”,你可以赋予它新的“魔法”,让它更有趣味、魅力、动人的力量以及飞翔感。谈及飞翔感,我想例举马尔克斯在写作《百年孤独》时的某个例子:小说中有一个“不属于”人间却几乎人见人爱的俏姑娘雷梅苔丝,在她的故事的尽头,马尔克斯想让她离开人间进入空中,可是一直找不到合适的细节,合适的手段。“她怎么也上不了天。我当时实在想不出办法打发她飞上天空,心里很着急。有一天,我一面苦苦思索,一面走进我们家的院子里去。当时风很大,一个来我们家洗衣服的高大而漂亮的黑女人在绳子上晾床单,她怎么也晾不成,床单让风给刮跑了。当时,我茅塞顿开,受到了启发:有了!我想到。俏姑娘雷梅苔丝有了床单就可以飞上天空去了……当我坐在打字机前的时候,俏姑娘就一个劲儿地飞呀飞呀,连上帝都拦她不住了。”
   还有一类是,依据人物性格特征、事物发展逻辑而设计的细节。卡尔维诺《分成两半的子爵》中“坏子爵”那些破坏性的细节:“仆人们一路小跑,来到一棵梨树下,头一天傍晚他们还看见那上面晚结的果子尚未成熟。‘你们看那上面。’一个仆人说。他们朝曙光逆照中挂着的梨望去,都惊呆了。因为梨已不再完整,而是被竖着切掉了一半儿,挂在各自的柄上。每个梨,都被切掉了右边的一半(或者说是左边的一半儿,这要看从哪边望过去了,但是都留着相同的半边),另外那半边不见了,被切掉或咬掉了。”之后,他们还发现了跳跃着的半只青蛙,绿叶掩藏着的半个甜瓜,一个个切成一半儿的蘑菇……这些细节的出现是依据半身的梅达尔多设计的,它有强烈的依附性,你将它换给另外的人,包括小说中另一半儿的梅达尔多,都不行,都不成立。人物有怎样的性格,事物有怎样的发展逻辑,你就为它设计相应的、符合的细节,在这里,细节必须“量身定做” 。我的朋友、作家刘建东有部非常不错的长篇,《全家福》,其中有大量细节描述“姐姐”对药片的嗜好,她不停地寻找药片,收藏,获得——这一嗜好当然有强烈的象征性,有她性格、命运以及故事发展的合理,这一美妙丰富的细节如果换给另外一个人,可能也不成立。我们重新回到卡夫卡,《变形记》,父亲的制服,制服上的油渍和擦亮的扣子……制服,是卡夫卡设计出来送给这个“父亲”的,油渍也是,擦拭也是,黄金色彩的扣子也是。事实上,前面我提到的、源于生活的诸多细节,都与故事中人物的性格特征、事物发展逻辑密切相关的。
   依借其“象征性”设计的细节。卡夫卡《在流放地》,有一段军官对某个犯人行刑的细节,它是极具象征意味的。贝克特戏剧《等待戈多》中那些等待的细节同样充满了象征;萨特的《苍蝇》,改写的俄瑞斯忒斯的故事里,不停飞舞、挥之不去的苍蝇们当然是种象征。我的朋友、批评家金赫楠向我推荐过一个电视剧《裸婚时代》里的细节:两个人,一男一女,有着内在的深爱但因生活的种种而选择了离婚。离婚后,这个男人遭到一个富家女的疯狂追逐,向他求爱,而周围的声音也是众口一词。这时,男人的选择是,细节是,把他结婚戒指串成的项链从衣服中掏出,含在嘴上。金赫楠说,这个细节是小说中所无的,而电视剧加入了它。就是这个细节,一下子把一向理性的批评家的心击中了,让她泪流满面。我们明显可以看出,这个在通俗性的电视剧里添加的细节归属于象征。为何电视剧加入它,设计一个这样的细节?它值得我们思考。我写过一篇短篇,《父亲树》,故事的开始是这样的:父亲晚年,被种种病痛折磨的他在自家地里挖了一个坑,然后被我们埋在土里,长成了一棵树。这个细节当然是设计出来的,它似乎没有“现实依据”——它有的是象征依据。为何设计这样一个细节?一是,我的朋友也是我的文学上的老师冯晏宁曾在一次聊天时对我谈及,他说中国人对待死亡和西方人对待死亡是不同的,我们有我们的特质、理念和方式。尤其是在农村,在乡土社会,坟往往是埋进自家田地的,死亡和人离得很近,并且没有恐惧。人们在那块土地上劳作,累了就在坟头上歇息,抽支烟,甚至睡一会儿——我们故去的人也变成“鬼”,但这个概念与西方是不同的,这个鬼和我们很近甚至还时常参与我们的生活和危难,给我们特别是自己的亲人提供帮助。他的话使我深受启发,有了它,才有了后来我为“父亲”安置的这棵树,有了象征。第二点,更为直接的象征是,我们说我们精神、文化的源远流长,说继承,说延续,我希望我的小说给这个源远流长、继承、延续找一个具体化的“实体形象”,于是就有了这棵树,这棵由父亲的身体生长出的树,和我们有血缘、有交流、有亲近的象征之树。日本一位批评家田中先生也曾问我,为什么父亲可以长成树而弟弟却没有长成树?我记得我当时的回答是,父亲之所以长成树,是因为父亲的身上有传统的精神延续,而在弟弟身上,这种延续断掉了,他处在迷茫中,迷雾中,缺乏了灵魂,因而……这个回答当然不很完全,但它基本是我的原意。没有长成树的弟弟也背负了象征。《那支长枪》中,我设计了一段父亲游街,和村长斗法最终惨败的情景,其中的细节也是象征性的;卡尔维诺,《树上的男爵》第二十四章,柯西莫的写作和印刷,那里面布满了童话般的想象和趣味:“有时候在排字夹柜和纸张之间落下一些蜘蛛、蝴蝶,它们的形象被印到了书上;有时一只睡鼠跳到油墨未干的纸上,尾巴把整张印好的东西都扫脏了;有时候松鼠拿走字母盘中的一个字母,它们把字母带回洞里,以为是可以吃的东西,譬如拿大写的字母Q,它那圆而带把儿的形态被当成是一只水果。柯西莫在这种情况下,只好在一些文章中用大写的C凑合着代替……”略过想象和趣味,我们直接进入到象征:蜘蛛和蝴蝶被“意外”地印到书上,成为书上的图案和内容,在我看来,它其实象征的是“书写的丰富和意外”,形成文字的书写也许是“严肃”的、不及物的,而错印到书上的蜘蛛和蝴蝶却让它有了更多的及物感,实在感。印好的东西被扫脏了,有了污痕,文字的洁净度(纸张的,背景的)受到了损害,它是否暗示文字中的模糊,幽暗和不明?而丢掉了Q用C代替:我认为,卡尔维诺要说的是,在这部(包括所有)“关于理想、梦想和幻想”的书中,言说都是不够彻底的,表达和文字表面总存在着差异和“误读”,许多的想说和说出之间距离明显,有时,它们还不得不依赖象征、比喻和寓言的方式来阐释,替代……
   为呈现思想和思想深度设计的细节。我们先看君特·格拉斯《铁皮鼓》“演讲台”一节的描述,那一节,君特·格拉斯试图通过他设计的细节来展示和认识纳粹,宣传,历史和它的反抗。我们先看一个轻质的细节,那就是,贝布拉亲吻了“我”的额头,对“我”说,“奥斯卡,切莫站在演讲台前。像我们这样的人,应当站在演讲台上!”——演讲台,其实是权力,是言说的口,是居高,是对他者的指挥和召唤,这点儿无须过多解释,它的意味深长处在于,这个贝布拉是个侏儒,是一家马戏团的团长。侏儒,马戏团团长,和象征权力、指挥的演讲台联系在一起一下子就有了更多,就有了深度,有了对二战时德国、纳粹的多重反讽。马戏团团长进入到权力和指挥中,他会如何使用他的这一权力,会指挥上演怎样的马戏?侏儒,畸态的矮小者,凭借演讲台他会高大起来么,进而,宣传与言说,战争和侵略会使一个二流时代的矮子获得高大形象么?接着,格拉斯顺着贝布拉“切莫站在演讲台前”的忠告而让奥斯卡蹲到了演讲台下,小说用奥斯卡的口吻这样解释:“我想提个建议,所有的人在他们聚集于演讲台正面之前,应当先了解一下演讲台背面是什么模样。不论是谁,只要从背面看过演讲台,而且看个仔细的话,他就立刻被画上了护身符,从此不再受演讲台上任何形式的魔术的诱惑……”蹲在演讲台下面的细节其本意是反思的,从另外角度观察的。接下来,格拉斯再进一步,让蹲在演讲台下的奥斯卡敲起鼓,他的鼓声干扰了少年队和希特勒青年团的鼓手,音乐改变了,宣传场所最终变成了一场有欢快感的舞会,“严肃”被大大地消解:“在五月的草场上,那些还没有跳舞的男人都争先恐后地去抓还能找到的女舞伴。唯有勒布扎克(小说中格赖泽尔区的纳粹党的训导主任,一个驼背)只好驮着他的隆肉跳舞,因为他周围都是穿男上装的人,而且都有了舞伴……但他还是跳起舞来了,这是那块隆肉给他出的主意。吉米音乐(指美国狐步舞曲《老虎吉米》)尽管可恶,他脸上却装出了喜欢的样子。”整个章节的故事和细节都应是作家设计出来的,如果按照生活发生的逻辑,一个人对历史的这种干扰几乎是不可能的,但在文学中在文学的设计中它却可以出现,并建立起显著而卓越的深刻。在这里,纳粹本以为的“庄重、正确”因为欢乐音乐的加入到变得失控,强大的控制感也遭受到消解。《百年孤独》中奥雷良诺·布恩迪亚上校的关于铸造金鱼的细节,也是为呈现思想和它具备的深度而设计出来的,我甚至猜度,为了这一细节作家马尔克斯肯定颇费心思,而得到这一细节,他甚至可能生出“我真有才能,我都佩服我自己”的狂妄。我有部中篇小说,《英雄的挽歌》,在那里我让父亲成为了结巴,后来长篇小说《如归旅店》中这点又得到了延续。把父亲设计成结巴在我在写作《英雄的挽歌》的开始并没有想到,我当时一直在想给本质怯懦、“外强中干”、只能在更弱者面前呈现强势的“父亲”寻找一些与“英雄”更强烈的反差,后来基本的故事、基本的细节都有了,但还是觉得有些欠,不够,至于在什么地方不够一时也说不上来。某一天,我需要向某个我并不熟悉的领导汇报一个什么样的问题,出于紧张,我竟然出现了轻微的口吃,这让我整整一天都耿耿于怀。晚上,我面对稿纸,一边想我要写的故事一边回忆上午的尴尬,这时,突破口一下子来了——父亲可以口吃。这会更加重他的怯懦感,这会是他“英雄道路”上难以跨过的绊脚石,当然这也更刺激他在更弱者面前呈现出力量来。它的出现推翻了我原来的思路,后来小说的第一句也变成:“我的父亲是个结巴,如果他问你‘吃饭了吗’,他会一直吃吃吃地吃下去,直到你也感到吃力和乏力为止。”

共 17684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笔者是一位文艺理论工作者,我看完之后,我觉得对写作很有促进作用,开阔了我的写作视野。作者说理明晰,条理清晰,幽默风趣,引人入胜。作者将细节和细节设计描写比作文学内部的“装修”工程中,生动有趣。作者将设计划分为语感设计、情节设计、结构设计、故事冲突设计、风景描述设计、对话设计、详略设计、开始与结尾设计等等。慨括很全面,精准。然后作者过渡自然说到那些精妙的、有质感的细节是如何设计出来的。作者先给细节下个定义:①不容易起眼的小环节,小事。 ②文艺作品中描绘人物性格、事件发展、自然景物、社会环境等最小的组成单位。然后再从四个方面说到细节的作用:一是可以参与人物形象的塑造,让你塑造的人物更为鲜明。二是奠定叙事基调,具有某种的隐喻性。三是形成高潮,让情绪有个爆发点。 四是构成深度。作者所举的例子有国内的和国外的经典作品,加强了说服力,观点有理有据。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最后作者谈到怎样设计细节?作者认为在一篇作品中,核心性的细节和非核心细节在设计时也会有所区别,在宾上的笔墨和用在主上的笔墨要有统筹性的考虑。同时,我们要懂得,细节不一定使用繁多的笔墨才算,有时它使用最经济的简笔,可能会达到更佳的效果。总之本文内容丰富多彩,作者博学多才,知识渊博,观点鲜明,对想提高写作能力的朋友确实值得一读!美文,倾情推荐阅读!【编辑邓世潮】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邓世潮        2015-12-18 16:18:38
  美文,倾情推荐欣赏!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