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百味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百味】昆曲缠绵(散文)

精品 【百味】昆曲缠绵(散文)


作者:刘锡国 白丁,72.0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77发表时间:2016-04-28 17:22:43


  
   四
   其实《牡丹亭》的故事并不复杂:福建南安太守杜宝的女儿杜丽娘,到花园游玩,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梦醒后她为相思所苦,伤情而死。三年后,柳梦梅去临安应试,经过杜丽娘的墓地,拾得她的自画像,和杜丽娘的鬼魂相会,并掘墓开棺,使杜丽娘起死回生,二人结为夫妻。但杜宝不承认他们的结合,直至柳梦梅中下状元,由皇帝做主,事情才得圆满解决。
   看过梗概,可能没觉得有多好,但看了剧本或演出那就不一样了。
   那是2007年12月17日晚,第十届中国金鸡百花电影节,在苏州举行闭幕晚会暨颁奖典礼。苏州作为昆曲发源地,特安排一曲《牡丹亭——惊梦》片段。幸好电视转播了实况。虽然我早就知道这出故事,但看这出戏却是第一次。
   电影节的舞台无疑是绚丽多彩的,可当杜丽娘轻移莲步,款动衣襟,从幕后飘出,舞台便顿时没了颜色。只见杜丽娘手捏一金色折扇,颊如胭脂,眼似寒星,水袖飘然,腰身慢转,一声竟如燕啭莺啼,我心一下子被缠住了。再听,念白表情十分生动,听来悠远迷茫古意盎然,声妙犹如天籁之音,曲调如此柔媚叫人难得不消魂。尤其杜丽娘和柳梦梅两人对唱对舞,可谓一唱三叹,顾盼多情,无声不歌,无动不舞。真是凄美动人。看得现场所有人陷入一片如痴如醉的安静中。看得我灵魂飞升,心灵颤动,一种款款的惬意涌进心头,眼睛不知啥时出现了泪珠,难道这就是昆曲,这就是《牡丹亭》吗!
   于是后来的一些时日,我从网上搜,影碟店里找,书堆里翻,专找昆曲《牡丹亭》。当然看过后,依然是痴迷,依然是沉醉。
   再后来我就琢磨,昆曲《牡丹亭》到底是哪些地方如此地打动了人们?
   首先我觉得开始的吸引,应该是由于昆曲的表演的形式造成的,因为昆曲的表演态度力求温柔敦厚,表情力求细腻熨贴,唱腔力求清俏柔丽。舞姿力求圆润华美,于是听来便有来自天穹的感觉,那么空旷,那么悠远。文雅的唱白不求大众能懂,缓慢的节拍很有休闲的情调,只要曲子唱得悠扬婉转,便能使人荡气回肠。还有天衣无缝地融汇在表演动作里面的舞蹈,随着剧情和人物性格灵活地加以运用,保持着极为丰富的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看之真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明代的徐长文说它“流丽悠远,听之最足荡人”白先勇先生认为,昆曲是最能表现中国传统美学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一种艺术。歌剧有歌无舞,芭蕾有舞无歌,终有缺憾。昆曲却能以最简单朴素的舞台,表现出最繁复的情感意象来。
   然而具体说到《牡丹亭》,我觉得那种美,首先应该是通过最美的剧文展现出来的。因为它的语言一方面保有来自口语的自然真切的本色,同时又融进了六朝词赋、唐诗、宋词典雅绮丽、含蓄蕴籍的风格。有深有浅,有浓有淡,有雅有俗,有虚有实,铸造成一种富于诗的特质的戏曲艺术语言。如杜丽娘游园时唱到:“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牡丹亭》——惊梦)怎么样?汤显祖是不是把景色描绘得不能再美了,听着心里就舒坦,真是百看不厌呀。一查,“姹紫嫣红”出于杜牧《晚晴赋》“姹然如妇,嫣然如文”,姹嫣对文,始见于此,汤老用字,化旧为新,便觉神采四射。还如柳梦梅见杜丽娘时唱到:“如花美眷,似水流年,是答儿闲寻遍。幽闺自怜。”(《牡丹亭》——惊梦)文字如酒,催人甜醉。
   当然有的语言也很直白,如“芍药阑前,湖山石边。和你把领带松,衣带宽,
   袖梢儿揾着牙儿苫也,忍耐温存一晌眠。”(《牡丹亭——惊梦》),文字优美,谁看都懂。
   有的语言又特含蓄,如和杜丽娘幽会时的柳梦梅唱:“逗的个日下胭脂雨上鲜”(《牡丹亭——惊梦》),有个女网友说,《牡丹亭》的词,怎么就能把啥啥的事用那么美的笔调写出来,她说小时侯看这句话满口喷香,现在看这句话就满脸通红。
   然而我认为《牡丹亭》最打动人的是,它把人类永恒的真实,通过杜丽娘的嘴喊出来了,喊得那么真切,喊得那么哀婉:“春啊春,没乱里春情难遣,蓦地里怀人幽怨。则为俺生小婵娟,拣名门一例,一例里神仙眷。甚良缘,把青春抛得远。俺的睡情谁见?因循腼腆,想幽梦谁边,和春光暗流转?迁延,这衷怀那处言!淹煎,泼残生,除问天。”(《牡丹亭——惊梦》)
   杜丽娘年方二八,是个花季般的年龄。为什么有如此的哀怨呢?有人说那是爱情,可爱情的条件是起码也得见过一面,才能产生爱情。杜丽娘被关在家里读书,三年不曾到自家的花园去过一次,不具备这个条件,哪来的爱情?有人说那就是思春,怨春了,杜丽娘不是说了吗,春情难遣。啥叫思春怨春春情难遣?如果头脑单纯一点的人,还真就不懂。还是弗洛伊德那老爷子说的干脆,说那是性压抑,还说性压抑对人的身心危害最大。还说人有显意识和潜意识。显意识里得不到的就要到潜意识里找,梦是潜意识的一种。果然,后来杜丽娘在花园里作了一个梦,在梦里果真找到了情人,她难以排遣的春闷和满腹的幽怨,及内心深处对青春春情的渴望,毫无掩饰的全盘托出,在梦中她和情人相爱而且幽会——做爱了,她人性的欲望得到了无遮无拦的自由奔泻,心灵的快感难以名状。知道春情了吧,就是一种身体的缠绵,一种被需要的快乐。
   然而这毕竟是梦,梦醒后她的渴望加剧,她偷偷地去寻梦,在睡梦的地方羞怯地唱到“恰恰生生抱咱去眠。”(《牡丹亭——寻梦》)哀怨达到顶点。于是她在春情的徒然渴望中受到了春情绝望的煎熬。于是她的生命在荒原上枯萎了,当人痛苦达到极点的时候,解脱的唯一方法就是死亡。后来杜丽娘还是死了,为思念梦中的爱而死。用弗洛伊德的观点说是被压抑而死。
   可能有人会问,明代的礼教真这么严酷吗?应该说是有根据的,明代著名理学大师王阳明,他心学的一个观点是“破心中贼”。就是把心中的欲望当成贼了,对贼当然只有一个办法,就是打压,打压的直接受害者往往是妇女。据《明史.烈女传序》记载,明代妇女因节烈殉死而“著于实录及郡邑志者,不下万余人”。单是《明史》上记载的节妇、烈女人数,超过以往任何一代正史。当然明代的后期又很松缓,出现了那么多的艳情小说,这也可能是打压的反弹。但《牡丹亭》的出世确引起很大凡响,尤其引起了青年女子的共鸣。相传娄江十七岁女子俞二娘,读了这个剧本不胜伤感,愤惋而死(《柳亭诗话》)。又有扬州女子金凤钿,读此剧后竟写信给汤显祖,愿以身相许。因书信传递太迟,一时不见回音,待汤显祖赶到时,此女已死去(《三借庐笔谈》)。又有杭州女演员商小玲,意有所属而情不得通,一次演《寻梦》时,竟因哀感而当场死于舞台上(《磵房蛾述堂闲笔》)。又有女子冯小青,看《牡丹亭》写下这样的诗句:“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人间亦有痴于我,岂独伤心是小青。”(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年版《牡丹亭》前言)。在一百多年后,从《红楼梦》里也看到了这种反应,第二十三回“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语警芳心”里说:“这黛玉刚走到梨香院墙角边,只听唱道:“则为你如花美眷,似水流年……”黛玉听了这两句上,不觉心动神摇。又听道“你在幽闺自怜”等句,越发如醉如痴,站立不住,便一蹲身坐在一块山子石上,细嚼“如花美眷,似水流年”八个字的滋味。”林黛玉偶然听到几句戏词,便不觉心痛神驰,眼中落泪,亦可见艺术感染力之大。
   《牡丹亭》的魅力,还来于汤显祖对于“情‘的肯定。“生生死死为情多”(《牡丹亭——魂游》)“死里淘生情似海”(《牡丹亭——婚走》)。一个为情香消玉碎,丢掉了性命。一个苦恋画中仙,愁苦无边。是“情”的力量,让杜丽娘死去,又让她活过来,这一死一活还真是令人震撼,给人深思的力量。这生生死死无怨无悔的爱情,透过那圆润优美的唱段,一点一点的演绎出来,使这个幽奇绚丽的爱情故事,从古到今,倾倒众生,令人如醉如痴,感慨万千。也把昆曲艺术推向了一个不可思议的绝顶。同时《牡丹亭》得到了“昆曲之母”的美称。
   原先我以为《牡丹亭》讲述的是四百年前的事,一定和我们有着遥远的历史感。其实只要看过这部剧,哪怕是其中一个片段,都会被剧中的人性美所震撼,并自然的融入剧情中,随剧情同哭同乐,还会想起现在的事,身边的事,甚至是自己的事。
   《牡丹亭》产生的巨大凡响,说明汤显祖真正捅到了人类的痛处。人们到底应该如何对待自己心中的焦渴和心灵的激情?可能人类从没停止过对它的探讨,包括远古那些先师大哲们。但近几百年,礼教是占了上风的,就是现在这个问题也没能得到很好的解决。然而汤显祖竟然能用那么美的方式,把它说的直接、形象、具体,显示了他的艺术魅力和品格魅力。难得的是汤显祖的感受和三百多年后的弗洛伊德竟然是一样的,不同的是一个用戏曲艺术演给你看,一个从医学角度说给你听。但都震耳欲聋,令人猛醒。人性是相通的,这也可能是至今人们喜欢《牡丹亭》的原因。
   其实人类的欲望和心灵的激情,是上苍在造人时,为了人类的自然繁衍,而精心设计的一种本能,这种本能是使命性的,不是人类所能左右的,所以尊重这种本能就是尊重上苍,尊重自然,尊重人类,尊重生命,尊重别人,也尊重自己。《牡丹亭》传达了这个信息,《牡丹亭》也因此而美丽。
  
   五
   到了明末清初,传奇改叫昆曲了。到了十七、十八世纪,昆曲进入了它的全盛时期,它全盛的标志正如余秋雨先生所指出的:“在这二百年里昆曲产生了广泛的不可思议的社会痴迷性。”
   根据明代文学家袁宏道、张岱记载,每年中秋,苏州百姓倾城而出,浩浩荡荡来到七里外的虎丘山,席地而坐,摆上酒席,先是上百个地方击鼓吹乐,千百人齐唱,再后进行比赛,不久,明月当空,手舞足蹈者只有数十人了,再比,和着节拍的只有三四人了,最后“一夫登场,四座屏息,音若细发,响彻云际,每度一字,几尽一刻,飞鸟为之徘徊,壮士听而下泪矣。”(袁宏道《虎丘记》)。更深后,人们开始到湖上玩耍,每条船上都有人在唱,“声出如丝,裂石穿云,串席抑扬,一字一刻。听者寻入针芥,心血为枯,不敢击节,惟有点头。”(张岱《〈虎丘中秋夜》〉。清代李渔也记述说,赛曲过程中万众极其投入,声声喝彩把演唱者情绪激扬得无以复加:“一赞一回好,一字一声血,几令善歌人,唱杀虎秋月。”(李渔《虎丘千人石上听曲》)。
   如此铺天盖地般的痴迷,延续了二百年,在世界戏曲史上很难找到,在中国戏曲史上也只有昆曲。现代人除了震惊别无选择。
   当然说明昆曲达到全盛的还有上百部昆曲的上演,使昆曲的舞台出现了“姹紫嫣红”的局面。其中《牡丹亭》、《长生殿》、《清宗谱》和《桃花扇》成为昆曲艺术的高峰,成为整个中国戏曲艺术史上的第一流瑰宝,至今还闪耀着光芒。
   上山到了顶峰,该咋办了?按理该是下坡路了。果然,进入十九世纪,昆曲无可奈何的衰落了。究其原因很多,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十九世纪对中国来说是个多灾多难的世纪,是个疾风暴雨的世纪。而昆曲已被康乾盛世打造成一朵娇艳精美的花。它变得太娇贵了,太柔弱了,变得只适于在盛世里生长,社会变了,它却难于随俗,难于变通,遇到风雨便会被击垮,何况是暴风雨呢。
   昆曲衰落了,它变成了百戏之魂,在后来的花部乱弹所有的地方戏中都能找到昆曲的影子,它们都从昆曲中汲取了营养。昆曲衰落了,但不会被击死,因为它的根系太长了,从洪武初年传奇中的昆山腔开始算,已六百多年了,它的根系又太深了,深得“士著。流寓。士夫。眷属。女乐。声伎。曲中名妓。戏婆。民间少妇。好女。崽子。娈童及游冶恶少。清客。帮闲。走空之辈。”都好昆曲(张岱《虎丘中秋夜》)。如此长和如此深的根系,怎么会轻易的消亡呢。
   果然,到了二十世纪,昆曲开始复苏了。一九二一年一个叫穆藕初的实业家办了个昆曲传习所,据说这个传习所很重要,如果没有这个传习所,昆曲可能真的就没了。一九三六年据说也普及一次,但经过后来的战争,到一九四九年,全国已没有昆曲剧团了。一九五六年浙江昆剧团在北京演出昆曲《十五贯》,引起轰动。一九五九年十月六日在北京长安大戏院,向国庆十周年献礼,演出了由华粹深先生改编的昆曲《牡丹亭》。一九六一年北京演出昆曲《李惠娘》再次引起轰动。
   然而昆曲真正意义上的复苏应该是二十一世纪初,这真是个春光明媚的世纪初。2001年5月18日,昆曲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命名为“人类口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称号。这个命名很重要,立刻使全世界尤其使中国的年轻人开始知道了昆曲这个名字,并掂出了它的分量。
   接着2003年,国民党高级将领白崇禧之子,台湾作家白先勇担起了策划、改编、执导《牡丹亭》的重任。一九四五年八岁的白先勇,在北京看了梅兰芳演出的昆曲《牡丹亭》,那种美的感觉伴他一生,他不相信美的东西今天的年轻人不爱。于是他和一批专家按着只删不改的原则,将汤显祖55折,压缩成可供舞台演出的27折,上中下三本,每本3小时,分三场演完。这是里程碑似的改编,白先勇把《牡丹亭》提炼得脉络清晰流畅,故事丰满起伏,更加精简和富有趣味。这就是青春版《牡丹亭》。白先勇说,《牡丹亭》的改编四百年来,从来没有停止过,而每一次改编,不妨视为一次寻找青春的过程。他说,四百年“姹紫嫣红牡丹亭”实是“四百年青春梦”。
   为了使青年人找到青春梦,他们用美人、美饰、美装、美景,青春演员,演青春戏,让青春人看的要求。他们在苏州昆剧院象选美一样选演员,象训练芭蕾演员一样进行形体训练。对青年演员请大师级专家包教包会。经过一年的艰苦排练,昆曲《牡丹亭》,这个四百多岁的珠围翠绕,典雅优美的明代美人,终于投来她最美的羞涩的一笑,再看台下,已是泪水涟涟,迷倒一片,《牡丹亭》的魅力砰然而出。
   再后来的演出那就是轰动了。在台湾、香港、北京及十几所大学的演出都是场场爆满,一票难求。有的学生说这么美的东西,原先怎么就不知道呢,这么美的东西怎么能不看呢。在网上看大学生们议论青春版《牡丹亭》,大多男生都愿意看杜丽娘的美丽和舞姿(沈丰英饰)。大多女生都说柳梦梅那书生还是很帅的(俞玖林饰)。而我可能是由于年龄的关系吧,爱看杜丽娘,也喜欢小春香(沈国芳饰),她娇俏可爱,俏丽纯真,真是个没遮没拦没心机的孩子,太美了。
   用21世纪的审美观,青春版《牡丹亭》得到了认可,这是昆曲的幸事。听说国家正在建“昆曲博物馆”,中国艺术研究院在编《昆曲大典》,这是民族的幸事,2006年5月20日,昆曲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更是国家的幸事。
   这时我不禁要问,昆曲这朵娇艳精美的花,为什么会在此时复苏呢?我只能说它又遇到了盛世,盛世复苏了昆曲,昆曲证明了盛世。昆曲应是盛世之曲。

共 10980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昆曲是戏曲之母,戏曲之魂。它流传了六百多年,根须已植入国人的血液里。昆曲衰败了,但不会被击死。本作品追溯到昆曲的起源,表演态度力求温柔敦厚,表情力求细腻熨贴,唱腔力求清俏柔丽。舞姿力求圆润华美,于是听来便有来自天穹的感觉,那么空旷,那么悠远。文雅的唱白不求大众能懂,缓慢的节拍很有休闲的情调,只要曲子唱得悠扬婉转,便能使人荡气回肠。还有天衣无缝地融汇在表演动作里面的舞蹈,随着剧情和人物性格灵活地加以运用,保持着极为丰富的中国古代舞蹈艺术,看之真是一种极大的精神享受。昆曲是最能表现中国传统美学抒情、写意、象征、诗化的一种艺术。足见国人的智慧是无以伦比的,他们用这种说唱艺术,丰富了精神生活,也揭露了生活中的真善美,把人的审美观达到最高境界。引用作者的话: 这时我不禁要问,昆曲这朵娇艳精美的花,为什么会在此时复苏呢?我只能说它又遇到了盛世,盛世复苏了昆曲,昆曲证明了盛世。昆曲应是盛世之曲。文中的知识面广泛,使我们体会到了中华艺术的渊源流长,增长了知识,更好的认识了本土文化,一篇很精彩的散文,力荐共赏。感谢赐稿百味,期待佳作再现。祝安康!【编辑:月儿弯弯笑】【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42900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月儿弯弯笑        2016-04-28 17:27:33
  盛世如同肥沃,一切有生命艺术之树,都会茁长成长,开出艳丽的花朵。祝创作愉快!
月儿弯弯笑
2 楼        文友:彩云追月梦        2016-04-29 13:29:05
  曲谱,词谱凝聚了古老传说的精髓,文中借曲劝诫,昆曲,盛世。盛世,昆曲互补互助,植入灵魂的血液豪迈奔放,美文拜读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