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贮藏在古城里的岁月

精品 贮藏在古城里的岁月


作者:刘维嘉 秀才,129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55发表时间:2016-06-01 13:11:15
摘要:古往今来,我们都是古城岁月的孩子,在岁月的呵护下一代代地繁衍生息。那些与世世代代的古城人朝夕相伴的,贮藏在古城里那些琐碎的岁月数不胜数,不可能都被载入古城的史册,更多的还是永远铭刻在一代又一代古城人的心里,一代又一代地往下传承。


   懒汉鞋
   随着时代的变迁,不知有多少人还能记着懒汉鞋。
   懒汉鞋是布鞋的一种,也叫松紧口鞋,多为男人所穿。因为不用系鞋带,脚一蹬鞋就穿好了,踩一下脚后跟鞋就脱了,还有的甚至把鞋后帮踩在脚底,懒汉鞋成了一双布拖鞋。那时代鞋的式样单一有限,皮鞋不是一般人能买得起的。男人穿懒汉鞋,女人穿方口带袢的布鞋。后来,一些女孩子也开始穿懒汉鞋。最时髦的懒汉鞋是黑色条绒面,白色塑料底的,俗称“白边懒”。后来又有了古铜色塑料底的懒汉鞋。几岁小孩子穿的懒汉鞋也不知什么时候穿到了他们的脚上。有的懒汉鞋是手工纳的白鞋底,洗了以后晾干再穿之前,要用白石膏涂抹鞋底的边缘,晾干了以后很白,走在街上很显眼。
   家里有老太太的,一般都自己做懒汉鞋。我的姥娘当年在通州住的时候,也做过懒汉鞋。先用白面加水熬成浆糊,在案板的背面均匀抹上浆糊,再把拆下来的旧棉袄里子、褂子里子、裤兜里子一块块贴上去,贴一层布,刷一层浆糊,最后贴上一块白布。我也不知道老太太贴了多少层布头,刷了多少层浆糊。做完的时候,就放在太阳底下晒干揭下来,这就是做鞋底的材料袼絔了。
   在做鞋底的时候,先照着鞋样在袼絔上画好,再剪下来,剪好以后,分别用白布条抹上浆糊,沿着边缘粘好,晾干。一般做鞋的时候用好几层,纳鞋底的时候,白面的在底下。鞋帮一般用黑色条绒布或者黑棉布,比着鞋样子剪好以后,中空的上部两端“耳部”各有一椭圆形缺口,缺口用宽松紧带补上,整个椭圆鞋外延面轮廓还用白色青条纹小布块包裹。最后将鞋面鞋底缝合在一起,懒汉鞋就做成了。
   那时候,除了小脚老太太,大人小孩都喜欢穿懒汉鞋。
   小人书
   从前,在闸桥南上坡路东有一家小茶馆。茶馆里有好几张八仙桌,常有大人们在那里喝茶聊天。那里最吸引我们这些孩子的是可以看小人书。
   小人书学名叫连环画,兴起于二十世纪初叶的上海,是中国传统的艺术形式。那个年代,在百货商场,新华书店,小百货店都有卖的。
   那些小人书里面画的有打仗的、破案的、英雄人物的、古今中外的,大多数都是画家画的,有的是文学作品故事,或取材于现实生活,编成简明的文字脚本,绘制多页生动的画幅而成。最为传统的是线描画,工笔彩绘本是连环画中的最常见的形式。还有的不用画,而是翻拍电影的镜头,再印成小人书。
   茶馆里面有好几个书架子,上面摆满了我们喜欢的小人书,那些小人书有《岳飞》《林海雪原》《雁翎队》《毛主席的好战士雷锋》《焦裕禄》《东海小哨兵》《五彩路》《刘文学》《苦菜花》《南征北战》《赵一曼》《烈火中永生》《小兵张嘎》《列宁在十月》《高尔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色保险箱》等等。后来又有了八个样板戏小人书《红色娘子军》《白毛女》《海港》《沙家浜》《红灯记》《奇袭白虎团》《智取威虎山》《龙江颂》。
   在那里看小人书,二分钱一本,三分钱两本,即使这样便宜,我也不可能常去那里看小人书。那时候,父母是不给零花钱的。我们都盼着过春节,一来有肉、有瓜子花生吃。二来有压岁钱。去爷爷家的时候,爷爷奶奶和姑姑们都给我们压岁钱,我的兜里就有了两元左右的压岁钱。一元用作看小人书,不能一下全花光了,因为到下一个春节还早着呢。我到那里看小人书,每次花三分钱看两本。有的时候,我和大院的小伙伴结伴去看小人书,各交三分钱看两本,看完后再换着看,既省钱,又能多看几本。如果钱都花完了,只好忍着不去看了。
   过春节的时候,如果大人们给我们买几本小人书,那真是非常快乐的事情了。
   洗澡堂子
   过去,县城里有清泉浴池、大众浴池、东大街浴池等澡堂子。我住在回民胡同,常去不远处的清泉浴池和西大街小胡同内的西大街澡堂子(现区社工委办公楼所在地)洗澡。
   那个年月的冬天,人们洗澡不像机关大院和中市属工厂有洗澡堂子那样方便,因此隔一两个月才到附近的澡堂子里去洗澡。
   去澡堂子洗澡是很有情趣的。先在澡堂子门口花一毛钱买竹子做的洗澡牌,喜欢喝茶的再花一毛钱买一小袋北京茶叶厂生产的茉莉花茶。进入休息室,那里放着一排排躺柜,就像火车座椅那样,两个人一小格子,中间的隔断有半尺高。躺柜下边均匀地钉着一些木条,上边可以放鞋。靠近脚的地方是容积很大的柜子,洗澡的把脱下的衣服和要换洗的衣服以及棉大衣都放进去,盖上盖,锁好,带着钥匙进入洗澡房内,那里有几个池子,小一点的水很烫;稍大一点的很热;大池子温度适中。一些上了年纪的人喜欢在很热的池子泡澡。在大池子泡澡的居多,个个只露出脑袋瓜,头顶被上面蒸汽笼罩着,下面热水浸泡着,有些光头爷们泡到高兴的时候,有的闭目养神,若有所思。有的哼哼唧唧溜溜嗓子,赶上一位心情好又满不吝的,扯开嗓子唱一段京戏。等出透了汗,就向跑堂的要毛巾,用灯塔牌肥皂涂抹在毛巾上,擦洗全身,然后去淋浴。
   从洗澡房出来,跑堂的就递给我们浴巾,还从门口冒着热气的缸里拿出很烫手的毛巾递给我们,我们也可以自己去,取的时候必须注意别烫伤,掀开冒着热气的缸盖,用一尺多长的竹夹子夹住一条热毛巾拿出来,捏着热毛巾一角,在空中晃晃,不很烫的时候才能用。用热毛巾擦脸擦身子很舒服,从浴池里出来,浑身上下会不断流淌着热汗,但用热毛巾擦脸擦身子以后,立刻就会感到神清气爽的。
   躺在躺柜上,盖着浴巾,跑堂的马上端来沏好的一壶茶和茶碗,人们躺在躺柜上,一边喝茶,一边聊天。还有的带着五分钱一斤的动物饼干,一边喝茶,一边吃饼干。累了就睡一会。睡醒了,愿意再泡泡澡,就重复着相同的程序。那时候,在澡堂子洗澡是没有时间限制的,一般人都是在澡堂子待一两个钟头就走了,只有那些老人碰到了聊得来的老哥们来洗澡的时候,才又陪着进入洗澡房继续洗澡,其实还是聊得投缘,边洗边聊,出了洗澡房继续一边喝茶一边聊,茶喝透了,聊够了才回家。
   互助会
   我到县五金厂参加工作以后,第一年月工资16元,出师前三年每年涨两元,第四年出师定为一级工的时候,月工资达到30元,第五年定为二级工以后就不再涨工资了。记得第一次发工资的时候,车间会计找我,介绍了互助会,我就拿出2元加入了。互助会是职工自发组织起来的互助组织,又是一个民间小小储蓄所,当职工有了急事用钱的时候,可以从互助会借钱,解决燃眉之急,但数额不可过高,防止别人借钱的时候出现没有的尴尬。当时在工厂、医院、商场都有互助会。互助会由专人负责管理,单独记账。职工入会的钱都用活期存折存在银行,钱可多可少,根据经济条件随时增减入会的钱数。职工谁需要借钱,要提前说,车间会计就到储蓄所取来,交给借钱的人,借钱人要在记账本上签字。借的钱必须在年底前还上。到了年底,会计就把本钱发给大家。利息则按照每个人入会交纳的钱的总额进行计算,剩余块八毛的,仍然存在折子里,转入下一年。职工都很守诚信,有借有还。有借钱数额稍大一点的,借款人就让会计按月从工资里扣除。记得我去爷爷家的时候,就从互助会借款15元,到闸桥食品店(现肯德基店)买了一盒点心,五斤苹果,两瓶白酒,乘坐往返汽车后还有余钱。到年底的时候,参加工作第一年居然存了40多元,心里那个高兴劲就别提了。
   三联单
   进厂参加工作以后,看到厂门口有个医务室,职工一般小病小伤的都可以在这里看。对于厂医看不了的,或者没有需要的药品,卫生室的大夫就给职工撕下一张“三联单”。
   “三联单”曾经是机关干部、城镇企业职工看病时谁都离不开的福利。去医院看病的人,要征得医务室的厂医同意,厂医就给一张“三联单”。这种“三联单”就是一式三联的白色小方单子,每一联上都要写上职工的名字、性别、年龄,卫生室的厂医会给每一联盖上单位的“红戳”,撕下一联留底。凭着这张“三联单”,可以到县医院、二门诊、三门诊、大众医院(新华医院的前身)和地址在南关的解放军第二五二医院(后来与第二六三医院换防)就医看病。看完病以后,职工自己留一联,医院留一联,花费的医疗费用由医院直接找工厂或机关结账。这种结算单叫做“三联单”。有了它,职工就可以享受“公费、劳保医疗”的福利待遇。
   按照规定,劳保医疗制度主要覆盖全民所有制企业职工,城镇集体企业参照执行,职工供养的直系亲属也能按规定享受部分项目的“半费”待遇。除挂号费、营养滋补药品以及整容、矫形等少数项目自费外,职工的大部分医疗费用都是由企业负担。
   防空洞和战备砖
   记得1969年春,我国打响了保卫珍宝岛的战役,捍卫祖国领土,抗击苏联军队的侵略。全民挖防空洞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了。
   一天放学后,我们大院的前院里支上了脚手架,是用长长的杉篙搭的,顶头上面按着滑轮,连接到地上的卷扬机上,用于从地洞里往上提土。在大门洞里还有运输带,一看就知道是粮食局用来运粮食的。我们这些孩子们放学后经常看工人挖洞。那装满黄土的荆条筐随着卷扬机的声音,一筐又一筐被提了上来,工人们把土倒在运输带上,那些土沿着传送带穿过门洞在大门外堆的很高,一辆130汽车常常来运土。慢慢地,大院的人们都和挖防空洞的人混熟了,得知他们都是县粮食局的工人,有一位中年男子,长的非常像著名电影演员项堃(在电影《南征北战》演张军长)。有的时候,大人们也在自家的院子里存一些挖地洞的土,用于日后盖小厨房用。
   不久,按照通州镇公社每户居民都要人人参加,家家有洞;就地分散,深挖高筑;因陋就简,几家连通的要求,每户都在自家的小院子里挖了2米深,1.5米宽的防空洞,上面棚上床板,再盖上土。那个时候,一下子掀起了“家家户户总动员,男女老少齐上阵”的群众性挖防空洞的高潮。曾经好几次,公社举行防空演习,居委会的积极分子挨家挨户通知做好准备。当刺耳的防空警报在通州镇上空响起来以后,人们全都钻进了防空洞。等防空警报解除以后,人们纷纷从防空洞里钻了出来。
   到三中上学的时候,学校还让我们捐献战备砖,每人不少于十块。礼拜天的时候,我从邻居家借来砖模子,砖模子是用木板做的,一共四块板,木板有1.5厘米厚,模子大小和现在的砖一样。好在家里有挖防空洞存的黄土。我把黄土用水活好,取出够一块砖的泥,用手活成长方形,反复摔打待用。脱坯前,要找一块干净平整的地面,撒上细细的沙子,把砖模子放在上面,再把活好的泥使劲放进去,用木板子拍打严实,再用竹板和钢丝做的弓子沿着砖模子上沿顺序刮下去,轻轻取下砖模子,一块土坯就做好了。土坯做好以后,要在院子里晾干,码放起来。学校收到我们捐献的土坯后,还要运到窑上烧制成战备砖。
   学校里也有好几处防空洞口,防空洞与各年级教学院子相通。中学毕业参加工作以后,各车间都要选派出身好,政治表现好的工人到县城参加防空洞的挖掘。那时候,有消息灵通的人讲,通州镇的四城下边都有防空洞,就跟地道战里的那样,四通八达。
   收银台
   过去,东风百货商场(通州百货商场前身)、二合日杂商店等许多商场商店都设立了收银台,收银台很高,从收银台到各个柜台都用铅丝连接着,就像一张辐射的大网,收银台就是钢。在那些笔直的铅丝上安放着长方形小木板,上面还固定着铁夹子,木板与铅丝是用两个小铁环相连接,形成了一个个小滑轮。顾客买东西交完钱后,售货员就把钱和几联发票夹在一个滑轮下的铁夹子上,使劲一推,滑轮就沿着铅丝轨道快速的滑到高高在上的收银台那里。会计找完钱后也用这种方法把滑轮推回来。过节人多时候,商场里面的小滑轮飕飕地在头顶穿梭,形成了独特的景观。
   后来,收银台的滑轮改进了,安上了电动小马达,随着小马达的转动,那长长的圆形皮带上挂着小钩子,小钩子另一头还是有木板和铁夹子,当小钩子转到收银台处被卡住停下来后,收钱的就忙着收钱找钱。遇到节假日,来商场商店买东西的顾客多的时候,收银台处会停着好几个夹着钱的小钩子,收钱的依次顺手从皮带上摘下小钩子,收钱,开票,找钱一阵忙乎,再把小票和找的钱夹在小钩子上的铁夹子上,挂在另一个转动的方向,那小钩子就会慢慢转到指定的柜台,售货员摘下小钩子,取下来,把小票和找的钱一起交给顾客。
   少年拾趣
   那年月的孩子们似乎都心灵手巧,动手能力极强,千方百计找乐子玩。谁有了新的发明,其他小伙伴知道了,看几眼就会做了。
   那个时候,谁家有电子管收音机,那可真是稀罕的事。大院的伙伴们都做了小小收音机。先从北大街鼓楼旁边的委托商店买一个军用耳机子,再到商场卖收音机的柜台买一个二极管,还要从东大街东头的旧货商店买漆包线做导线用,回来就开始制作小小收音机了。制作方法是把一个二极管和一个耳机串联起来,一头用漆包线与钉入墙根的钉子链接,另一头拴在屋里晾衣服的铁丝上,漆包线的两头都要用小刀子把包在线上的漆刮掉,这样就能听一个电台了。要想收音效果好,有的还在屋外的墙上拉上细细的铁丝,引进屋里,连接到二极管和耳机上。屋里很静的时候,你可以清晰地听到电台广播的节目。还有的在天线与耳机子连接处安上了开关,不听广播的时候或者有雷雨的时候,就关上。

共 14039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的第一个价值,就是历史价值,走进文章中,我们就走进了中国的一个时代,看到了那个时候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水平,看到了那时中国的物质水平和物质供应制度,看到了那时孩子们的文化状况和文化生活的内容和方式,看到了那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带给中国的巨大压力,等等。第二,该文的写法和构思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文章采用物质为线索,多角度地叙述那个年代的故事,表现那个年代中国的特点,这个结构文章的方法是值得学习的。同时,文章以小见大,从作者生活的区域来写了整个中国那些年的特点。文章结尾一句“正是这些岁月托起了古城的昨天、今天和未来”,点明了时代之间的发展关系,我们不能因为今天的“发达”就去蔑视昨天的“落后”,所以,该句从哲学的角度深化了该文的主题。好文章!【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602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维嘉        2016-06-01 14:15:37
  非常感谢江山文学网编辑春雨阳光老师,感谢您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阅读此文并给予高度评价,还撰写了精彩的编者按。已经微信转载。
2 楼        文友:刘维嘉        2016-06-01 14:17:11
  再次感谢春雨阳光老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