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贮藏在古城里的岁月

精品 贮藏在古城里的岁月


作者:刘维嘉 秀才,1294.6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958发表时间:2016-06-01 13:11:15
摘要:古往今来,我们都是古城岁月的孩子,在岁月的呵护下一代代地繁衍生息。那些与世世代代的古城人朝夕相伴的,贮藏在古城里那些琐碎的岁月数不胜数,不可能都被载入古城的史册,更多的还是永远铭刻在一代又一代古城人的心里,一代又一代地往下传承。


   男孩子们都喜欢轴承车,但不知是谁发明的。轴承车分为平板式和立式两种。做轴承车都离不开轴承,可以到东大街的旧货商店买到不同型号的旧轴承。平板式轴承车需用四个轴承,先让在医院工作的大人们找来医院装药的糙木头包装箱,拆开后,做成一块长方形的木板,要结实牢固。然后在四个角的木头制作的轴上安上轴承,前边两个轴承安装的时候,是安在一块可以用右手控制的长条木质滑块上。到大街上玩的时候,人要侧卧在小车上,右手握着滑块上的木手柄,右脚踹地,轴承车就向前跑去。有的伙伴专门到闸桥南上坡玩,不用脚踹了,在轴承车上坐稳后,沿着高坡越过新华大街,一下子跑到了鱼市口。那时候,大街上的汽车极少,自行车也不多,在街上玩还是很安全的。还有一种制作方法,用四个轴承做成立式的轴承车,就像如今孩子们喜欢的轮滑车,区别的是可以坐在上面,扶着把手,用双脚蹬地向前滑行。
   在少年时代,小伙伴们还玩过推铁环;扇方宝和扇三角(都是用烟盒折叠的),谁赢了归谁;玩蓖麻杆子枪打小石子(用蓖麻杆和竹片制作);用圆珠笔芯玩打仗(在圆珠笔芯的两端各塞上湿纸球,把细铁丝从一头顶进去,那头的湿纸球就一下子蹦出去),还有许多,粗算起来也有几十种,如今,都已经成了美好的记忆。
   链条手枪
   上小学的时候,也许是天性,男孩子都喜欢玩枪,玩打仗。家里经济条件宽裕的大哥哥们就买气枪,到河东树林子打鸟。更多的男孩子是玩链条做的手枪。做链条手枪的主要材料是用八节车链子、铅丝、自行车幅条上的铜帽、橡皮筋和一把钳子。那个时候找铅丝不容易,一般都钉在院子里的两边墙上用来晾衣服。找链子也不容易,一家几口人仅有一辆自行车。在这种情况下,小伙伴们就各尽所能,互通有无,能找什么就找什么。橡皮筋就好找了,谁家都有,那时候女人都用来梳头。在制作链条手枪的时候,要把链条拆开,用煤油擦洗干净。先用一节链条作为放火药的底座,把自行车幅条铜帽钉进去。再把铅丝做成手枪形状,那节带自行车幅条铜帽的链条顺着铅丝穿在枪头,可以左右扭动,便于装火药。往下再穿七节链条,这些链条排列在枪的上边,中间用橡皮筋固定住。链条下边的眼穿在枪上边的铅丝内,上边的插一根铅丝,当作撞针,撞针头磨成圆弧,另一头卡在扳机上,由橡皮筋控制。玩的时候,兜里要装几盒火柴,先在枪头的铜帽眼里放入几个火柴头的火药,压实。另一边,把撞针拉出来,用橡皮筋固定,另一头与扳机相连。当扣动扳机的时候,撞针撞击铜帽里的火药,就能听到“叭”一下响。有时还不响,就是一股烟,可能是火药没压实,漏气了。有的小伙伴还在枪的尾部系上了红绸子,别在肚子前边的腰带里,经常玩打仗的游戏。
   大正琴
   认识“大正琴”是小的时候,我们大院后排房的魏大哥家有一个。他会弹拨《东方红》《大海航行靠舵手》《我的祖国》等很多曲子,我们常去他家玩耍,一来听他弹曲子,二来也趁机跟他学弹琴。
   “大正琴”由琴身、切音板、键板、琴键、弦轴和琴弦等部分构成。
   琴身是呈扁长方形的共鸣箱,由面板、框板、底板胶合而成。左为琴头,右为琴尾。面板尾部中央开有一个圆形音孔,在琴身的头部里面有安装弦轴的硬木,琴腔内胶有框板和马子的木条、木柱。琴身底部装有4个琴脚。
   琴弦有4-7根的不等,全部使用钢丝弦,除里面的一条采用缠弦(作低八度和声弦)外,其余琴弦都是细钢丝。在琴的尾部,有支弦的马子和控弦的弦勾板。琴的附件有用于拧转弦轴的琴匙和用以拨弦的拔片琴弦有细线、细卷线、粗卷线、共五条。五条琴弦虽为同音,但在调律时,因琴线粗细不同,所以可发出倍音等效果,而互相共鸣,尤其反拔时的音响更是有魅力的。
   琴键包括键杆和键钮,它们是用金属片冲压成型的,每个键钮上镶有音名,也有的键钮是用塑料制的。琴键一般有23或24个,分两排并列,与钢琴的黑白键相同,一排为基本音键,另一排为半音键弦轴与扬琴的弦钉相似,用细铁棍经砸方和滚螺纹制成,装于琴头处,起好转调音的作用。
   切音板是横胶于面板中央的木条,按下琴键后,能起到控制不同长度的琴弦振动的作用,在切音板的左端嵌有支弦的山口。有的琴在切音板上还镶有金属制的音品。键板是安装琴键的木板,表面多作琴的装饰用,也有涂上美丽商标图案的,它的底面装有放键杆用的线槽板和勾住健杆的弹簧。
   “大正琴”是日本发明的乐器,相传是日本名古屋大须森田屋旅馆主人的长子森田吾郎于1912年(大正元年)创制。由于构造简单、容易弹奏、音色清脆而深受日本民众的喜爱。它于20世纪20年代传入中国,大陆又叫“凤凰琴”、“大众琴”等。为了纪念民国的诞辰及国父孙中山先生的丰功伟业,定名为“中山琴”。“大正琴”用右手拔弦代表中国乐器的奏法,左手按键代表西乐的键盘乐器,人们都称其为中西结合的乐器。“大正琴”由于构造简单、容易弹奏、音色清脆而深受大众的喜爱。
   不知何年何月,在商场卖乐器的柜台再也看不到“大正琴”了。
   儿麻矫治手术
   记得1969年初夏,县医院第二门诊部来了解放军医疗队,专门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
   我是在四岁那年因患脊髓灰质炎,双腿落下残疾的,就是人们常说的小儿麻痹后遗症,一直靠架双拐行走。医疗队的到来,给我们带来了福音。我自从患了儿麻,双腿落下残疾以后,扎梅花针、吃药打针、针灸电疗,没少吃苦,总是幼稚地盼望双腿能好了,扔掉拐杖,向健全的伙伴那样蹦蹦跳跳的。
   那天,来医院做儿麻矫治手术的人很多,有城里的,也有乡下的,有用自行车带来的,也有坐着手扶拖拉机、马车来的。
   手术并不复杂,医生们在我们的患肢上找好穴位,消毒打上麻药,再用手术刀开个一厘米长,深至骨头的小口,用止血钳从刀口伸进去按动,有了麻嗖嗖感觉的时候,医生就在刀口内埋上用药水浸泡的绿色的手术专用羊肠线,反复拉动,然后缝合刀口,用胶布将带着消炎药的方形厚纱布粘在刀口上。在家休息的时候,不知是心里的作用,还是真起作用了,腿似乎比以前略微长粗了,但好景不长,腿又恢复了原样。一周后,刀口愈合了,我到医院拆掉了露在皮肤外的羊肠线,但患肢的功能依旧如初,虽说挨了刀做了手术,但毕竟尝试了。
   1992年,我已经调到县残联工作四年了,当时全国都在开展三项康复工作,其中之一就是对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进行抢救性的矫治手术。我和县里的部分儿麻患者在亚运村医院接受了儿麻矫治手术,做手术的是著名的秦泗河医生,不到半个小时,他为我做了踝关节融合、肌肉移植等手术。当年年底,县残联、县卫生局还请他来到县中医医院对100多名儿麻患者做了矫治手术。现在看来,这样的手术对于大多数儿麻患者来说其实没有什么实际意义,国家为我们着想,我们也盼着患肢能够好起来,其实这都是美好的愿望而已,儿麻是根本无法治好的,这是不得不承认的现实。但也有极少数人术后改善了患肢功能,比如永乐店镇的王怀芹,漷县镇的王淑华,经过手术,身体功能都有了明显改善。
   自上世纪六十年代初,脊髓灰质炎病毒在全国肆虐,不知有多少健全的少年儿童成了残疾人。以后有了预防儿麻的糖丸,一直沿用到今,而且儿童还要加强服用,有效地预防了脊髓灰质炎病毒。通州区自1985年以来,再也没有发生儿麻患者。我常想,在人类的发展进程中,总是要有一部分人付出牺牲,从而推动科技进步,增进人类的健康,也为医学发展作出了贡献。
   煤球和炉灰
   上世纪70年代末期,居民普遍烧机器摇的煤球,只有少数人烧蜂窝煤。烧完煤球,往往会有许多煤末子,对这些煤末子,居民们都是用水和成泥煤子,找个平整的地方摊成高一寸的长方形,表面要用抹子抹平,再均匀地拉成方块性的网状,晒干以后撮起来,和煤球混合着烧。一旦到了冬天,用煤量猛增,煤炭公司会供应冬季取暖煤,定量会增加不少,人口多的增加得就更多。那时候,一年四季都会看到,在县城的大街小巷活跃着一只专门收炉灰的。他们都是推着独轮小推车,带着铁锨和笤帚,挨家挨户收炉灰,装满车后,还要帮助居民把垃圾盆附近的卫生打扫干净,再把这些煤灰运到固定的地点,够一马车运的时候,生产队就安排马车拉走。
   我的一位中学同学毕业后到胡各庄公社插队,生产队安排他在县城收炉灰,工分并不低。他白天走街串巷收炉灰,晚上就住在家里,他的这份美差很令其他插队并住在知青宿舍的同学们羡慕。我因为腿有残疾,没有被安排插队,就在家里待业。晚上常去家住北大街的那个同学家串门。在闲聊的时候得知,这些炉灰运到生产队都是用来积肥,还要浇上大粪,开春的时候撒到庄稼地里,改善土壤结构,利于庄稼生长。
   光阴荏苒,都说岁月无痕,实则不然,过去的那些岁月都会留下清晰的痕迹,定格成一个个精美的片段,一个个美好的回忆,一个个历史的深镜头,是值得回味和留恋的。
   古往今来,我们都是古城岁月的孩子,在岁月的呵护下一代代地繁衍生息。那些与世世代代的古城人朝夕相伴的,贮藏在古城里那些琐碎的岁月数不胜数,不可能都被载入古城的史册,更多的还是永远铭刻在一代又一代古城人的心里,一代又一代地往下传承。
   尽管这些岁月很平凡,不起眼,但正是这些岁月托起了古城的昨天、今天和未来。
  
   二〇一一年六月中旬构思、起草
   二〇一一年七月十五日早完稿于区残联值班室

共 14039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的第一个价值,就是历史价值,走进文章中,我们就走进了中国的一个时代,看到了那个时候百姓的生活状况和生活水平,看到了那时中国的物质水平和物质供应制度,看到了那时孩子们的文化状况和文化生活的内容和方式,看到了那时中国所处的国际环境带给中国的巨大压力,等等。第二,该文的写法和构思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文章采用物质为线索,多角度地叙述那个年代的故事,表现那个年代中国的特点,这个结构文章的方法是值得学习的。同时,文章以小见大,从作者生活的区域来写了整个中国那些年的特点。文章结尾一句“正是这些岁月托起了古城的昨天、今天和未来”,点明了时代之间的发展关系,我们不能因为今天的“发达”就去蔑视昨天的“落后”,所以,该句从哲学的角度深化了该文的主题。好文章!【编辑:春雨阳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6060210】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刘维嘉        2016-06-01 14:15:37
  非常感谢江山文学网编辑春雨阳光老师,感谢您在繁忙的工作中,抽出时间阅读此文并给予高度评价,还撰写了精彩的编者按。已经微信转载。
2 楼        文友:刘维嘉        2016-06-01 14:17:11
  再次感谢春雨阳光老师。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