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百年还乡(日子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百年还乡(日子征文·散文)


作者:张诗群 童生,603.88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966发表时间:2016-06-28 18:35:40

【流年】百年还乡(日子征文·散文)
   我偶尔受惊吓,夜晚您将我安顿上床,拉开大门走进黑黢黢的夜,然后我听到您轻悠的呼喊从屋外的四方黑暗里一直来到我的床前:群子哎,回来喽——,群子哎,回来喽——
   多么悠长深切的呼唤啊奶奶。我后来才知那是湖北应山方言,属北方方言江淮官话,听上去老而浊,沧桑而略带侉气,不似皖南的吴侬软语。
   小镇大部分人是湖北移民后代,他们的语音多多少少带有湖北腔调,但只有您,可以将纯粹的湖北方言说得如此地道,如此与众不同。
   我曾经天真地以为,只有老了,上岁数了,语音自然就会变得像您这样。有一回我母亲感叹年华易逝,说自己已有了白发。我对母亲说:您还没变得像奶奶那样说话,怎么会老了呢?母亲当作一件极有童趣的发现,开心地大笑说,奶奶说的是湖北话,再老也没办法和奶奶说的一样啊。
   这是我第一次知道您和爷爷,和我的先祖,和父亲以及我,我们都是湖北移民的后代。
   从此我对湖北应山充满了好奇。我问您:奶奶您去过湖北吗?
   您摇头,目光悠远,半晌回答一句:没回去过。沉默半晌又说:是想回去啊,也不知道在哪。
   我用的是“去”,您说的是“回去”。回去,却不知家在何方,现在想想,真让人心酸。
   我知道,其实您最想念家乡是在饥荒之年。您也许想过,如果身边有一大群族人接济相帮,您也许就不用眼睁睁看着亲人一个一个从身边离逝早夭。您有时情不自禁撩起围裙擦眼睛,说眼泪早就哭干了。
   或许正是您的方音太重特征太明显,才有同龄孩子追在我身后扮着鬼脸大声叫:天上九头鸟,地上湖北佬!我不明白九头鸟和湖北佬之间到底有什么关联,但嘲弄和不怀好意明明写在他们稚气未脱的脸上。回来说给您听,您又是沉默半晌,最后抬起头看着我,皱纹里都塞着笑,您说:是夸我们湖北人聪明呢。
   奶奶,现在想想,您的湖北乡音是有故事和情感的,您自己一定不知道。春花落了,稻子扬穗了,麦子黄了,扫雪迎新年了……日子在流逝,我总能在您的乡音中感到一份沉甸甸的力量,您在提醒我们,我们的故土在湖北,湖北有我们失散了一百多年的亲人。我有时会想,湖北的族人们此刻也一定和您一样,说一样的方言,怀同一份渴盼,春天在黄土地上播种同一份希冀,秋来收获同一种成熟的甘甜。汗水是同样的,善良是同样的,团圆的梦也一定是同样的。
   奶奶,在您逝去数年后,您孙女的第一份工作是小城电视台的主持人和播音员。这让很多人不可思议。熟人不止一次说,普通话真标准,一点湖北腔都没有!我相信这是一句真诚的夸赞,但是奶奶,只要想起您的湖北乡音,我就总有一种难以说清的感觉,这种感觉患得患失,像惆怅,像惶恐,无法表述,也无人能懂。我是怕与您离得太远,再次把您和故乡走散。我不能丢了这最后的一点念想,我要攥紧这念想。
   这惆怅若失的意绪,难道就叫作乡愁?难道是和余中光《乡愁四韵》中吟叹的那样,“给我一瓢长江水啊长江水,酒一样的长江水,醉酒的滋味,是乡愁的滋味”,是一样的滋味么?
   尽管我的方言早已被江风吹得呢喃温软,难以找到应山乡音的影子,但是奶奶,就像旧城改造遗留的最后一块原始土墩,我要保留这份熟悉的旧物情感,找一条温暖的河流,潜回故乡。
  
   四、还乡的路走了一百多年
   现在,我该怀着怎样感恩的心,叙说往后的这一切呢?
   皖南小镇,已从高祖的客居之地变成了我们亲爱的家乡。这中间漫长的过程,是一百四十多年的血脉相依。我们已熟知这里的一切,从土地、河流到季候的交替,甚至吹过江畔的风带着怎样的温度和情绪,都与我们气息相通。皖南若是一片水域,我们定是扎根在水底的水草,适应了生长的环境,可以自由呼吸,畅快地伸展叶脉,生命呈现一片蓬勃悠然。二十一世纪的今天,先祖的乱世漂泊已成了一段渐渐远去的残梦,眼下的一切,湖水一样宁静安然。
   光大家声,诗书训子。延长祖德,忠厚存心。这是张氏家族的儿孙字辈,我已是平铺小镇张氏家族的第五代后人。一百四十多年啊,确实,我们离先祖漂泊他乡的年代已有些久远,甚至连想象一下都需要费力。我们很少去想,皖南小镇的这支百十人的张氏血脉,源自于一个多世纪以前一位名叫张兴的先人。他清瘦忧郁,脑后长辫低垂,粗布长衫覆满尘土,他与兄长和母亲肩挑手提,跋山涉水奔波劳顿,斜阳西下,黄尘小路留下他们孤独无依的背影。
   我的先人们曾试图还乡寻亲,无奈路途遥远行程艰难,战争和饥荒,生死难料居无定所,于是年复一年,寻亲成了一枕碎梦,破灭在游子思乡的枕畔。
   岁月的年轮一匝一匝稠密繁复地生长,带着几代人的心愿穿越了一百多年来到了今天。像一个圆划完了最后一点轨迹,它终于变得圆满;像一个传奇但又如此真实,当几代人的梦想终于变作现实的那一天,这一切真实得居然像一个美丽的谎言。
   从梦想到现实的转折发生在两年前某个四月的午后,我的堂兄张诗军坐在平铺家中的电脑前,他如常在网络上浏览。时代的变迁翻天覆地,“音讯阻隔”在空前发达的科技资讯时代已几乎没有存在的可能。我们散落在电脑前,蛛网一样密结的触角时刻让我们与世界发生着联系。
   张诗军浏览到宁国论坛。宁国,是湖北移民的聚居地。
   忽然,一个2008年发出的寻亲帖跳入眼帘,在布满蚊蚁般细密汉字的电脑屏上,它显得孤寂,又似乎带着不同寻常的神秘暗示。点开,帖子正文中居然出现了一连串熟悉的名字。每年清明祭祖,那些刻在墓碑上的名字都会接受我们虔敬目光的抚摸,他们是我未曾谋面的亲人,是我的高祖、曾祖和祖父。一百多年后,当岁月带走了所有曾经的传说,他们祖孙三人的名字居然隔世重现,在一个陌生虚拟的论坛,又一次团聚在了一起。
   是谁在做这一切?是谁站在寻亲帖的背后向着人海深情呼唤?整整四年,寻亲帖寂寞地张挂在这里,等待着某位亲人前来认领。它像月台上接站的孤独老者,茫茫人海过尽千帆,却一直没有等来不知何时会归家的亲人,但他一直等在那里,风里雨里,不弃不离。
   这是冥冥中自有天意?一个家族经历了流浪漂泊,在与故土亲人离散一百多年后的今天,在这个崭新的时代,才有可能破镜重圆?
   我的堂兄控制着双手的剧烈颤抖,拿出手机,拨通了寻亲帖上的联系电话。
   一声亲切低沉的问候传至耳畔,熟悉又陌生的湖北乡音啊,温暖如儿时的记忆片段。我的堂兄语不成调,他激动地介绍自己,说自己是湖北应山移民的后代,又怀着热切的期盼问询对方。电话线那一头的乡音同样激动得语无伦次,他说我们一直在寻找失散的亲人,寻找了很多很多年,真不敢相信这是真的。然后他们开始拼凑一段时光像拼凑一件碎裂的古陶,先从字辈拼起,再到一百多年前的移民大迁徙,一个叫张全明的先人拖家带口从应山到宣城,在宣城东乡的冷水冲暂居了九年后,他的两个儿子张猛和张兴,随母王氏转徙皖南。
   两人你一段我一段地拼残补缺,互相印证,将一件沉埋在岁月深处达一个多世纪的旧物完整地复原,一个家族的流浪史终于在两个不曾谋面的后人的叙述中,渐渐从时光的尘埃中清晰浮现。
   一把丢失的家族钥匙,让我的先人找不到归家的路,饱受思乡的折磨,一百多年后,它居然回到了先祖后辈的手中。它带着几代人沉甸甸的愿望,去开启一扇门,那是睽违了一个多世纪的家园和故土。
   那一刻,巨大的幸福感充盈在彼此心间,我的堂兄热泪盈眶,将寻到宗亲的消息迅速告知了皖南的张氏族人;而千里之外的湖北应山,同样的喜讯也瞬间传遍。族人们奔走相告,彼此转述着所有能知道的关于两地的一切消息。往事和先人,岁月和磨难,迁徙和团圆,一个灾荒之年无法被祝福的故事,一段背井离乡生死两茫茫的迁徙痛别,被家族悲喜交加地体会着,共享着,分担着,感喟着。
   一百四十多年了!我们终于等来了故土亲人的第一声问候!彼时,我多想替我的先祖们,替我的高祖、曾祖和祖父,替我同样是湖北移民后人的奶奶,替他们流一流泪,替他们返一返乡,还一还魂,替他们和湖北的宗亲们拥抱,替他们跪在老家的宗祠前,说一声,回家了,我的亲人们!
   那一天,是个灿烂的日子,一个圆梦的时刻。
   一只斟得满满的酒杯,在千里外的湖北老家,被我的长辈族亲举过了头顶,他向着高山大海,向着远方庄严地深深一揖。这是一杯敬天地的酒,敬家国的酒!敬这片深情的土地,敬这个圆梦的时代!
  
   五、海峡彼岸的还乡梦
   虽传教经商远游万里,而无人不爱国,犹无人不爱其乡土。(《应山张氏宗谱》)
   九十七年前,我的先祖张光烈将这句话写在了他正在编修的宗谱中。
   他无法想象,多年后他的子孙们为这句话添加了最好的注脚。当然很多事情他无法预知,他不知道2014年的某一天,他的一位玄孙女将他写在了这篇家族寻根的文章中;不知道他后来远赴台湾的长孙,隔海思乡数十载后,终于华发苍苍回到了这片生养他的土地,尽管这段漫长的旅程已使他从黑发到白头。
   与湖北宗亲取得了联系,我们这支飘落到皖南的风筝,终于在两年前的盛夏,等来了第一次还乡。
   的确,这是一趟多么漫长坎坷的旅程。它穿越了不同时代见证了兴亡更替,从前清同治年间一路经过了民国三十七年,穿过军阀混战和抗日战争的硝烟,又跟随新中国的成立从落后到富强,我家族的寻根之旅与一个民族的命运和成长同行,最后,终于抵达梦圆的彼岸。
   从芜湖发往信阳的火车行驶在漆黑的大地上。还乡——多么动人的一个词。坐在还乡的火车上,无法不令人心潮激荡。这是一趟从黑暗驶向光明的火车,从高祖颠沛流离的移民小道,驶向一百多年后温暖的港湾。
   从安徽经河南,过信阳到湖北,从广水到关庙,亲人啊,我们归来了!
   这是我先祖蹒跚学步哭过笑过生离死别过的故土吗?这是我血脉相依同祖同根的亲人吗?是的,这是我们的故土,这是我们的亲人,尽管从未相识谋面,尽管湖北和皖南隔着千里之遥,尽管不同方向不同温度的浩荡长风,年深日久让我们附着了不同地域色彩的烙印,但从他们欢呼奔走的姿势、从他们只有亲人才能领会的温暖笑容、从他们噙在眼角的泪、从他们黄土地般温厚的质朴情怀中,我们找到了熟悉的从前,那是我先祖遗留的家族密码,是我们无法割裂的血脉亲情。
   当年远离家乡,我的先人们像一群失散的鸟儿,飞离了母亲的巢穴,流落到四面八方。自那以后的一百多年里,时光的指针缓慢移动,沉寂无声。而今,来自故土的召唤让散落各地的亲人带着先祖的还乡梦,从四面八方又回到了母亲的巢穴,走完了一个梦圆的轨迹。
   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这是屈原在《哀郢》中的吟唱,屈原的思乡郁结着沉痛的深情。我想起我先祖张光烈写在宗谱中的这段话:“虽传教经商远游万里,而无人不爱国,犹无人不爱其乡土。”仿佛是一句冥冥中的预言,一百多年后,用来印证一段流落在海峡彼岸的还乡之旅。
   张家谱,这位我从未谋面的族亲,1918年出生于湖北应山县关庙镇,是劫余老人张光烈的长孙。为纪念刚刚创修的张氏宗谱,光烈先祖为长孙取名家谱,可谓别具深意。多年后,想起他的名字,就仿佛一根无形的脐带,连接着海峡彼岸的游子,让他时刻不忘温暖的母怀。
   他幼年在祖父创办的张氏私立小学研读四书、五经、史记、纲鉴及古文观止等典籍,后考入湖北省第二中学就读。不久日寇入侵,武汉危急,在祖父齐家治国思想的影响下,他怀着一腔报国热血投考“中央警官学院”,随后远赴重庆。他是奔着抗日救国的宏伟志向去的,但很快发现,他已身不由己跟随时代命运的列车走上了另一条路,与故园几近永别的路。
   1949年,张家谱叩别祖父前往香港,1952年又辗转抵达台湾。在台期间先后任澎湖县、桃源县、基隆市警察局长,“警政署”副署长,兼任台湾三军大学及“中央警官学校”讲席,1970年获蒋介石接见并被授予景星勋章。幼年在祖父身边打下的扎实国学功底对他的一生影响极大,他利用工作闲暇著书立说,有《台湾史话》、《儒行诠释》、《宇宙人生及中国文化》等著作问世。1983年,他在警政副署长任上退休后,旅居美国十八年,最终又回到台湾定居。
   我无法得知这位华发老人大半生的梦想是什么,也无法追忆当年他远别故土亲人去往海峡彼岸的悲凉心情,我只知,无论他身居何地,亲人的笑貌音容、故乡的山川河流、青春岁月的烟云往事都会在无数个异乡的惆怅之夜,伴着温暖熟悉的潮汐铁马冰河入梦来,使他的思乡变成了一种隐疾,漫长而疼痛。
   日日相思梦,故乡几时还。应该说,他对故乡的牵念远胜于我们,因为他的记忆里留存着亲人和家园的模样。那些围坐在祖父身边诵读的日子,那些贫穷却温暖的岁月,那片黄土地上热血奔涌的传奇,都成了泛黄的旧时光,都成了心底抹不去的烙印,都成了残缺而动人的梦。
   2010年的某一天,旅居美国的张家谱忽然收到一份寄自中国湖北的家族谱牒,那是续编于2007年的第二版《张氏宗谱》,它的前身是祖父张光烈创编于1917年的张氏旧谱。他颤抖着双手小心地翻开,泪水瞬间模糊了双眼。往事历历在目,熟悉的地名,亲人的名字,多少年来一直念念于心,现在终于来到了眼前。
   百岁光阴一梦蝶,重回首,往事堪嗟。岁月,已将他从黑发少年变成了白头老翁。在他垂暮之年,一个越来越深情的呼唤回荡在他的耳畔:归来吧,还乡——
   此时,他已是耄耋老人,远行已多有不便,但这一切已无法阻止他还乡的决心,他要在余生回到大陆,看望故土亲人,拜谒列祖列宗,像一个回到母亲温暖怀抱中的孩童,让故乡的山水抚慰他漂泊已久的心。
   还乡的日程被郑重地列入了计划,却因年事已高,这个看似不难实现的还乡之旅只能一再推延。直到2013年11月,这个思乡的游子才终于饱含热泪颤巍巍站在了故乡的土地上!
   故乡,故乡,故乡啊——
   亲人,亲人啊,我的亲人——
   离别半个世纪了,你还好吗故乡?物是人非数十载,终于团圆了,亲人!
   在张氏宗祠的奉先殿,96岁高龄的张家谱在亲人的搀扶下,缓慢庄重地长跪而拜。时空仿佛凝结,满屋静默无声,但每个人似乎都听见了远归游子心底的声音,他在内心与先祖说话,说他幼年与祖父相伴的快乐时光,说他别后的刻骨相思,说他今日的快乐与感慨,说他此生心愿已了别无遗憾。他们的对答里,有笑,也有泪。
   那一刻,老人满头的白发像秋阳下的芦苇,沐着余晖的光泽,沧桑而温暖。一个世纪的故事,都似乎默然静止在不言不语不喧不哗中,变作满头飞霜,见证着远逝的时光。
   老人从跪拜中抬起头,释怀的笑意在他脸上慢慢洇开,我们知道,一个家族跋涉了一百多年的还乡之旅,终于从黑夜走到了天明,在无比美好的这一刻,划上了圆满的句号。

共 10864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非常好的散文。作者通过五个篇段描写了张氏家族的复杂的历史。作者从奶奶的乡音不改入笔,到读解墓碑的亲人留存的文化,再从清末、民国到当代,以一种忧伤的笔调表达了先祖们悲情的历史;历经岁月,从平铺镇,到皖南、浙江,再至海外,一一解说,一一铺层,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中国是一个注重血脉相连的民族国家。说白了,也就是“百年还乡”“百年须归根”“落叶归根”。想必绝大多数人都有过背景离乡的经历。异乡再好,不如故乡的亲人好。异乡再美,不如故乡的山水美。奶奶的乡音不改,是为了留存乡土的记忆、乡土的味道、乡土种种关联。祖先们在经历数年的背井离乡,历尽千山万水,最后还是要回归族谱、回归故土,这就是“百年还乡”。读者随着这篇文章跟着作者一步步走进对历史、对祖先、对血脉的追本遡源的探究之中,悲欢离合酸甜苦辣尽显其中。作者文笔深厚,主题饱满,读来一缕乡愁一份追忆。佳作!编者倾情推荐阅读!【编辑:舒】【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60629001】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        2016-06-28 18:36:37
  难得读到这么长的好散文。
   问好作者。祝安。
你所走的每一步,都是自己的万里路。
2 楼        文友:向维鑫        2016-06-28 20:25:46
  满满的乡愁,感情丰富、文笔深厚。
在文学的海洋里我是一条小鱼,我要穿越在大海的每一个充满生命激荡的地方,那里有我的热血在流淌。
3 楼        文友:逝水流年        2016-06-29 10:33:39
  品文品人、倾听倾诉,流动的日子多一丝牵挂和思念;
   灵魂对晤、以心悟心,逝水的时光变得更丰盈和饱满。
   善待别人的文字,用心品读,认真品评,是品格和品位的彰显!
   我们用真诚和温暖编织起快乐、舒心、优雅、美丽的流年!
   恭喜,您的美文由“逝水流年”文学社团精华典藏!
   感谢您赐稿流年,祝创作愉快 !
爱,是人世间最美好的相逢,用文字找寻红尘中相同的灵魂。
4 楼        文友:湘南一枝梅        2016-08-09 18:17:05
  世纪沧桑,百年乡愁,血浓于水的亲情,在作者优美而伤感的文字令人徐徐展开,令人喟叹不已。好文章。
我是一只快乐的候鸟,我用拍打日月并穿越闪电的翅膀,在万里长空尽情挥洒我飞翔的快乐……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