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春花秋月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春秋】王顺山下的葬礼(散文)

编辑推荐 【春秋】王顺山下的葬礼(散文)


作者:蓝田娃 布衣,148.8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4141发表时间:2016-07-15 19:23:40
摘要:王顺山因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王顺担土葬母”而得名。也有“孝山”之称。至今陕西农村的丧葬礼上,还保留着纸扎“孝山”,与花圈、“缟山”、烧纸、“蟒纸”等同,统称“纸扎”,属祭祀用品。

王顺山,位于陕西蓝田境内,属秦岭山系。也叫蓝田山,因盛产美玉古称“玉山”。又因其地处县城之东南,林茂如黛,嵯峨挺拔,故而当地人多称其为“南山”或者“终南山”。
   王顺山因中国古代二十四孝之一——“王顺担土”葬母而得名。也有“孝山”之称。至今陕西农村的丧葬礼上,还保留着纸扎“孝山”,与花圈、缟山、烧纸、蟒纸等同,统称“纸扎”,属祭祀用品。
   因此前有拙文《槐抱柏》发出,网友纷纷留言,要求更为详实的介绍家乡的丧葬习俗,才有此文。
   家乡目前还延续着“土葬”的习俗,或许这才是“入土为安”之正解。(当然这里并不存在抨击现今的殡葬制度,只是家乡还没有实施而已。)从古到今,只要是人,或贵为权胄,或贱如草芥,归根结底总难逃一死。无论你生前多么辉煌灿烂,亦或无为苟活,到了生命的终结,都需要有一个葬礼来完成你的人生。这就是所谓的“人死为大”。千金棺椁是葬,芦席裹尸也是葬,总之须“入土”方能安息,圆满。
   人刚去世叫“倒头”,倒头急需的仪程就是“烧纸人纸马”。于院外就近的十字路口烧纸人纸马,纸人纸马均用苇杆儿彩纸糊制,遇火即燃。“纸马”寓意先人乘马西去,“纸人”则寓意“牵马坠蹬”之人,马背上有纸“褡裢”披搭,褡裢里放有粮食与纸钱、纸元宝之类的所谓“盘缠”。纸人纸马焚烧前需由相奉“伺奉食料”,口里还需念叨“吃饱了好上路”。孝子们要按照辈分排成一列或多列纵队跪定,焚烧纸人纸马,相奉高喊“孝子送你上路呢”“叩首”之类的安抚语。
   守在尸身边的人要给其净身、净面、整理仪容、穿戴寿衣……腰、脚脖、脚掌均用丝麻缚绑,一切就绪,孝子们依次近前瞻仰“先人”最后的遗容,大放悲声,最后给面部覆盖麻纸,谓之“蒙面纸”。遗体旁须有一盏油灯,曰“长明灯”,直到下葬,不能熄灭。安排多人轮换看守遗体,不得有畜禽靠近,避免“诈尸”(我也是听说而已)。
   接下来的工作比较繁琐。乡邻“叫丧”,安排各路人马给亲戚“报丧”、请“历先生”(即:阴阳先生)“推七”,书写仪程“讣单”,安排设置灵堂、棺木排放方位等事宜。讣单详细到何时“移床”、入殓、“开穴”、“扫墓”,“起灵”、下葬时辰,“头七”(逝世七日)“七尽”(七日为一七,七尽即为七七四十九日),“百日”,周年纪念分一,二、三周年,三周年与葬礼同等隆重。根据主人意愿,历先生会酌情调整下葬日期,一般为三天,也有七天。放灵七天的多为高龄,叫“喜丧”。
   葬礼期间称为“过事”,也叫“过白事”。亲戚们接到“丧报”,便要先来“叫丧”,亦作“叫魂”。叫丧来的晚辈的亲属,主人家要发给三尺多长的白棉布,此谓“孝布”,系于头上叫“戴孝”。主人家一般无需管饭,只做烟茶招待。当然所有前来帮忙的乡里还是要吃饭的,一般招待是“旗花面”(汤面片)与蒸馍(馒头),酱油、醋、油泼辣子、盐等调料放于一处,帮忙的相奉们则一人一碗,或手掐馒头,或坐或蹲的匆匆吃下。因为后面还有好多事要干。诸如:搭建席棚、灵棚、盘锅灶、租借桌椅板凳、请乐人等等,这些都由主人家指定的执事指派(即:相奉头),执事分内、外执事,总执事,“礼桌”“库房”的相奉一般也由主人家指派。各司其职,不敢怠慢,这是过好一个丧事的关键。
   入殓是将尸身移入棺椁,入殓仪式一般在去世当天进行。一般要请“半泡”乐人,即为四人组“两件唢呐、铜钹,手鼓”。悲声四起,鼓乐齐鸣,仪式开始。由专职人员指挥将尸身移至棺材一侧,随后给棺材内铺好新的被褥、枕头等,还要喷洒白酒后以遮蔽尸味。移尸棺椁是孝子则要嚎哭、拍打棺木,意在不舍亲人离去。放置停当要由专人整肃遗容,整理寿衣,揭开蒙面麻纸,让孝子们与离人做最后的道别,殡仪馆叫“瞻仰遗容”,遂在专职人员的呵劝下盖棺、钉死。
   棺木外多为黑油漆油制,内侧及二道板均由红油漆油制,前后档方外侧有寿字图案,图案不尽相同。上好的棺木称为“十二圆”,即为十二块整方打制的棺木。梧桐木,松木居多,好的有榆木、柏木,因其沉重、耐腐,显得华贵大气。
   起事。以三天为例,在“倒头”第二天午后开启,这才到了白事的关键步骤。乐人请“全泡”,全泡为八人组,另加五人的戏班,唤作“八挎五”。村中的官地设置临时迎客桌,主要迎接逝者娘家人或者舅家人,所谓“娘亲舅大”,以及女婿外甥等,均属至亲。至亲们来送葬叫“出门”,也唤作“行门户”。由傧相带领孝子,手执幡杆儿,乐人伴随,于礼桌前行跪拜礼,遂迎接亲戚至灵堂。亲戚们带随的礼物有:礼馍馍、孝山、缟山、花圈、披红等,披红是娘、舅家对孝顺媳妇的一种奖励,也唤作“收头布”。女婿外甥们一般是合伙办礼,叫“官礼”,礼金分摊。有五彩献饭、礼馍馍(称盘珠)、“神住楼”、花圈、蟒纸、黑白纱帐等,花圈上分别有上下挽联,上联写“××大人千古”,下联为“××集体敬挽”。这些均在起事初期就要办理停当,因为要布置灵堂之用。礼桌设在席棚口,亲戚来上过礼单,遂走向灵堂。两名傧相分别站立灵堂内外,一个高呼“客到灵前”,另一个应和“候客着呢”,算是招呼,鼓乐齐奏,客人走近灵前,于供桌上,取香,点燃,插入香炉,打躬作揖,后退三大步行鞠躬礼或跪拜礼。傧相高唱“客奠呢”、“一步捞起”、“孝子谢礼呢”,“起”,礼成。傧相又呼“客到棚间”,回应“侯客着呢”,鼓乐稍息,等下一波客人来临。
   与此同时另一队人马则去“扫墓”、“接灵”。接灵接的都是先逝的同辈与长辈的亡灵,同样有乐人、傧相跟随,多为女孝子,一趟趟的穿梭与墓地与灵堂之间,沿途哭声此起彼伏。遇见看见不哭的孝子,村人便会打趣,“你咋不苦呢,啥货嘛!你婆老了你还笑呢?”被调侃着便会说“额不会哭么!”,面露尴尬,匆匆走开。厨房里,则热火朝天的为客人们准备这晚宴。晚宴叫“坐席”,开席时由傧相招呼客人们就坐,八人为一桌。“没吃的坐席了,谁还没吃?你吃了么?”有的便回应“还没吃呢,请他们先坐!”傧相便催促着“坐坐坐先,迟早还能脱了吃?一吃就毕了么”!客人不再谦让,遂走向饭桌。一句句催促显得分外忙乱,一声声招呼让人倍感温暖。
   席面上早已摆放好了凉菜数碟,一壶烧酒,一个酒盅,只待满了席口便可动筷。满员后,遂开动进餐。只见酒盅斟满烧酒,筷碰盘碟,自饮一杯,盅壶一同交于同席右边客人,如此轮番啧饮。这是过去。现在人讲究了,人守一酒盅,酒壶轮转,酒盅自留。几轮过后,客人便纷纷要求上饭,这才是正餐。空碟撤掉,一木方盘盛有九碗菜摆上桌面:清炖白豆腐,烩油炸豆腐,酸辣白菜,芥末凉拌萝卜丝,“红薯碗子”等,共九碗,谓之“九大碗”。其中“红薯碗子”是席上唯一的一道硬菜,碗底有红薯(地瓜)打撑,红薯上覆盖八片(块)肥膘蜜制肉,也是唯一的荤菜。米饭用黑色小碗乘上,因为缺少油水,客人食量大的能吃到八九碗,我就吃过七碗米饭。小时候总盼着坐席“刨捞饭”(捞饭,是老家对米饭的另一种叫法),因为可以放开肚皮吃饱了。现在的饭菜精致了,却再也吃不下了!
   晚饭过后的“迎像”仪式,同样是在村中的“官地”。我村的“官地”就设在“槐抱柏”树下,一次次将过世的先人遗像由官地迎回灵堂,接受更为隆重的祭拜,行跪拜礼,村人围观,孩童嬉闹,好不热闹。
   忙完“迎像”,接下来是灵前的重头戏。首先是“哭灵”。哭灵是近几年兴起的一种哭的更高形式,一般须得请人哭灵,每哭必赏,二三百不等,得事先敲定。哭的人扮成“孝子”模样,哭的有韵,哭的悲凄,哭的围观者泪眼婆娑则有大赏,内容多是为儿女操劳一生,种种艰难,直戳人心,把人带进“感恩不及亲已去,伺奉不够难撒手”的情境,招惹的孝子与围观人等哭声一片,珠泪涟涟。
   外婆去世时我在众多孝子其中,外婆遗像排放正中,孝子围跪一圈,哭灵人一身黑纱长褂,头戴百灵绢带,时而高声哭诉,时而嚎哭震天,在场的无不为之落泪。外婆的遗像在孝子跪列中缓慢传瞻,睹像思人,不禁哭声迭起,泪湿青衫……外婆贤能立练,相夫教子一生,赢得乡里赞誉,传为美谈。八十八岁上突然撒手人寰,并无给儿女们增添麻烦,可谓“洁身行世八十八,至死不染一方尘”。
   紧接着是“烧纸”环节。所谓烧纸就是燃烧类似黄裱的粗糙纸张,性状长方,四五张百元平铺刚好覆盖,寓意“冥币”。敬香,奠酒,跪叩,行祭拜大礼。其中行礼最有看头,行礼分:三节礼、五节礼、九节礼、十二节礼、二十四节礼,越繁琐礼节越重。作揖磕头再作揖为一节礼,套路各不相同。鼓乐齐奏,哭声迭起。所有孝子行礼完毕是灵前“点戏”,也是女婿外甥们随情随愿,不尽相同。既然是点戏,打赏也是不可缺少的,打赏数额也是提早约定好的。唱给亡灵听也是唱给围观村民听,含答谢乡邻之意。如此一番折腾也就到了下半夜,留下守夜的各自休息。
   第二天一大早,村人自觉早早来到主家,按照历先生预定的时辰“起灵”。礼馍馍也被切成小块状放于盘中盛出,供帮忙的村人“打尖儿”。孝子们再次灵前烧纸后,起灵。棺木缠箍与一条丈许长,老碗口粗的圆木的灵杠,灵杠也称“龙杠”。棺木上覆盖一条逝者生前所盖的棉被,棉被上需放一只鸡。棺木前方绑有龙头(男)或凤头(女),后方是对应的龙尾或凤尾。龙、凤首均为白素装扮,两条长长百灵拖至数米长远,牵于男女孝子手中,此谓“扯龙杠”。长子头顶烧纸盆,手拄丧柺,紧跟灵柩,遇十字路口“摔盆”,哭嚎一阵,以示不舍、怨忿。途径之处,村临门前燃堆麦秸火,意为辟邪。然,一对对篝火也有照亮死者上路之说,一街两行的麦秸火堆,加之庞大的送葬队伍,场面甚是壮观,更增添了一分凝重感。
   赶着预定的时辰到达墓地。墓穴是提早挖掘箍好的,砖石结构,大小仅能放置棺椁为宜,多为双穴两洞,意在夫妻合葬一出。按照男左女右的老规程下葬,另一侧则无需开挖。众人合力将棺椁推进墓穴,长明灯放于棺侧后便开始封墓填埋。一切停当后墓堆顶上插招魂幡,花圈,墓堆前方插“纸棍子”,放置新的烧纸盆。纸棍子代表后世人脉,后世有多少人插多少株。再后就是烧掉所有剩余的孝山、缟山、蟒纸、花圈等纸扎,孝子们行跪拜礼,随后转身后不可再回头顾盼,一直到主家。如此便“礼成”了,圆满了。
   再往后,就是遇“七”烧纸,“七尽”后有“白日”,再就是遇清明、十月一,一周年、二周年烧纸祭拜,三周年等同于丧葬礼。
   这就是王顺山下的葬礼。处处传承着古法习俗,处处彰显着对逝者的尊重与敬爱。这真是:王顺山下孝礼地,滋水河畔重祖恩,仁义秦地数关中,世代相传落孝名。
   2016.07.15修改定稿

共 4203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本文是一篇描述陕西蓝田王顺山一带丧葬风俗的长文。作者起笔由中国古代二十四孝故事之一的“王顺担土”说起,为下文详述丧葬习俗铺陈久远氛围,随后作者从家乡土葬礼仪切入文题,细致而生动地描述了“倒头”“守灵”“叫丧”“戴孝””入殓“”起事““扫墓”“接灵”“迎像”“烧纸”“起灵””下葬“等众多丧葬礼俗,给读者全方位地展示了一幅浓墨重彩的关中土葬画,一幅色彩斑斓乡村风俗图。全文叙事翔实,描摹细腻,语言质朴,层次分明,是一篇格调别致的民俗风情类文章,值得一读。推荐欣赏。【编辑:萧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萧关        2016-07-15 19:34:15
  不同的白事礼仪,别样的土葬风俗,经由作者的精描细绘,显得深沉而凝重,博大而庄严。问好文友,拜读学习!
萧关
回复1 楼        文友:蓝田娃        2016-07-16 10:15:18
  谢谢文友点评。问候文友!
2 楼        文友:娇娇        2016-07-16 08:23:45
  没想到葬礼会有这么多风情礼节。我从小就胆小,读你的文字,有种胆战心惊毛孔悚然的感觉。看来葬礼也是一种文化!问好田娃!
娇娇
回复2 楼        文友:蓝田娃        2016-07-16 10:18:32
  哈哈哈 葬礼诠释的是对死者的尊重与风俗,害怕我倒是不觉得哈!人人都要经历这个过程,参加了葬礼便能体会,也是一种文化。问候娇娇!祝夏安
3 楼        文友:尊让        2016-07-16 13:05:15
  兄弟此文写的好详尽,思路清晰,文笔流畅。佩服!
没有虚伪的文字,只有虚伪的心。
回复3 楼        文友:蓝田娃        2016-07-16 15:03:41
  谢谢王哥留观,问候王哥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