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星月诗话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星月】我们的村事儿(散文)

编辑推荐 【星月】我们的村事儿(散文)


作者:红柳老松 童生,893.1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2665发表时间:2016-08-10 16:13:08


  
   六十一
   父亲得高人传授,算盘打得又快又准,每到年底,被抽调到外村外乡甚至外县搞财务决算。冬季夜长,父亲无师自通学会了说书、弹弦、拉二胡、吹笛子、唱小调,还学会了石匠活儿,加上他会看病、针灸,才华得以充分体现。父亲到哪,哪就有欢乐,是最受欢迎的人。远乡近邻,名望很高。有时,父亲会邀几个各有所长的朋友到家,就着土豆,划拳喝酒,喝至酣处,二胡、弦子、梆子、小鼓响起,五音不全的民间小曲充盈满屋,响彻村里,引得村民们纷纷拥进我家,戏笑聆听,喧闹至半夜,方尽兴而罢。而父亲的那把闪光发亮的十五位大算盘,被我在边框钉上钉子,拴上绳子,放在冰面上,我盘腿坐在算盘上,小伙伴一拉,比滑冰车窜得快,很快就散了架。
  
   六十二
   村子在东山、北山、校场山之间的三角地带。北山有狼、青羊、黄羊、狐狸,东山较平坦,野兔出没。李家老太太觉得炕越来越凉,睡不到天亮,披衣下炕,到炕洞口准备添些柴草粪沫,炕洞口却露着一截灰狗尾巴,用木锨一捣,尾巴却越往里去。趴在炕洞口往里一瞅,两只如豆的绿眼闪着凶光,伴随着低沉的咆哮声。老太太颤着身子,带着哭腔,叫醒一家人,围在炕洞口,你看一眼他瞄一下,连唬带吓,恩威并施,狗却不出洞口,李老汉让家人使劲往洞里塞柴草,点着,挪来一扇废门,用破麻袋蒙上,堵在洞口,再用院子里凡能用上的破手推车,破锅,破桶等破家当顶住破门扇,静观其变。炕洞里先是浓烟从缝隙里往外直冒,后是火舌窜红,那东西先是哀嘶呜嚎,后是抵顶门板,慢慢地无了声息,院子里弥漫着焦毛糊肉的刺鼻气味。折腾一番,天已大亮,听见动静的村民越来越多。木锨把上钉个铁勾,将那死物从炕洞深处勾出,有人却说不是狗,是狼。李家人一听,倒吸一口凉气,惊出一身冷汗,暗自后怕。
  
   六十三
   又是一个丰收年,可按照政策分给村民的粮食,还是不够吃。大部分都被国家统购统销了,村头们大胆稍作变更,把斗改为筐,筐是芨芨编的,较软,体积也较斗大,给村民们分粮时不称斤,按筺分,每户所分粮食自然多了不少,当然,全体村民必须严守秘密,一旦泄露,村头们的麻烦可就大了。肚子吃饱,干活自然有力,积极性也高,只要风调雨顺,第二年又将是丰收年。
  
   六十四
   从祁连山东头坝出口,有一条石砌大渠,经过娘娘桥,向北流向金川峡水库。南高北低,水流湍急,多年来不知有多少人命丧此渠,有不小心掉进的,也有想不开跳进的,凡进入此渠者,能活着出来的微乎其微,在渠里可能还活着,冲入渠尾的落差断台,半天只见白浪翻滚,水声轰呜,待再见落水者时,己在下游漫滩水浅之处,命早休矣。村里章小青就是不小心掉进去被夺走他十六岁的生命的。
  
   六十五
   倪家大小子的舅舅给他介绍了一门亲事。双方见面时,西乡女方家尚未通电,油灯下,姑娘的头巾遮掩起半边脸,他没看清将要给自己当媳妇的女娃的模样。订婚时,虽是白天,但女娃害羞,低头不语,倪家大小子偷换几个角度,还是没能看清对象的真面目。墙上的相框里仔细寻找,偏无其芳影。婚订后,到八月十五给女方送月饼,方得以见其真容。倪家大小子的妈妈右眼是个白疙瘩,女孩的右眼特别大,毛茸茸的,左眼却特别小,不使劲睁好像睁不开。遂以痛失彩礼为代价退了婚,其舅也没少挨怨言。
  
   六十六
   村小学缺两名老师,村头们的孩子大的不识字,小的太小。貌似公平的来了一场考试,全村五十多人参加考试,结果出来后,第一名无人代替,当了老师,第十三名是个女孩,代替了第二名,当了老师。第一名现已快要退休,那个女孩只教了一年书,水平实在不行,早被辞退。第二名从那时起就发誓,这辈子绝不当老师,而且,这个愿望早就实现了。
  
   六十七
   秋天雨多,山上的沙葱长起来了,进山采沙葱的村里人都回来了,独不见王老汉,家里人等到天黑仍无踪,全村能走路的男人都进山,拖长音调的喊声此起彼伏,在山里回荡,至半夜,王老汉背着沙葱袋悄悄的进了屋,在众人面前,他交代说走错了出山的方向,摸到了圣容寺,在附近村里讨口饭时遇到个到山丹拉水泥的拖拉机,到村这面的进山口下来,又慌又累又饿,磨蹭到家着实不易。幸亏是我们村,这要搁到城市,有谁给你满山遍野摸黒找呢。
  
   六十八
   朱秀秀爱死了张七,可家里人嫌张七家弟兄太多,生活艰难,前面的几个光棍尚没成亲,后面还有个张八也已成人,苦求无果,秀秀跳河殉情,在快到金川东的河滩里,人们围看着她鼓起的身子,苍白的脸,不知是为她钦佩,还是为她惋惜,也没有人为她的头上插一杂花,凄凄惨惨、悲悲慽慽的气氛中,哭声被流淌不息的河水淹没。
  
   六十九
   李家三小子当兵了,大队安排人带着我们村小学的娃娃们,敲锣打鼓到他家送通知、戴红花,一人参军,全家光荣,在他快要去部队时,村里人每家都做点好吃的,请他来吃一顿,以示三年之别的乡情之意。
  
   七十
  
   村里来了知青,说话好听,还会唱歌,穿戴干净,还有书看,我们羡慕极了,特别想有一顶他们戴的军帽,这个愿望不难实现,后来我们终于有了一顶,大家轮着戴,得意极了。再后来知青走了,再再后来我们也懂事了,才知道当年他们心里其实很苦。
  
   七十一
  
   村里的知青有知识,知识不能白白浪费。村里通过上级,上级再通过上级,引进了澳大利亚细毛矣,绵羊。那羊漂洋过海,坐飞机,乘火车,来到我们村,几个知青精心饲养,耐心调配,终于改良了村里的羊种,繁殖出了中西合壁,土洋结合的品种,可知青再有知识,也没能改进澳洲绵羊骨软体弱的缺陷,上山无劲,不善奔跑,不能放养,只能圈养。不出两年,风光不再,消失殆尽,山上的羊群,依然是土生土长的本地羊种。
  
   七十二
   祁连山坡前有一沟,叫南坝。全公社抽调精壮人马,扩沟砌渠。沿渠会战,分段包干。那村先干完那村先回家。广播里唱着我爱北京天安门,工地上热火朝天人喊马又嘶。我和几个己成少年的伙伴利用暑假,随村里的主力也到工地效力。两挂马车的骡马在使唤它们的主人吃饭休息时,就由我们每人牵一匹到田埂上吃青草,它们为学大寨,兴修水利出力流汗时,我们在田径上割青草,为他们准备夜宵。郜得仁在草丛中发现了沙葱,采一捆带回来殷勤地献给绰号叫“生气筒”的做饭大姐。饥肠辘辘、战天斗地的壮劳力们一进伙房就嚷嚷说有一股臭味,“生气筒”咬牙切齿回敬说是你们臭男人才臭。饭吃起来更臭,而且众口一词,“生气筒”哭喊这顿气想不生都难。最后真相却是那束沙葱,经大人们仔细辩认,酷似沙葱的那草叫臭扁草,沙葱圆型味清香,而被我们当沙葱采来的臭扁草是扁的,遇热奇臭,自然臭了一锅面条饭。“生气筒”耿耿于怀,跟我们生了好几天的气。
  
   七十三
   全公社广播体操大赛在公社大院里举行。白衬衣,蓝裤子,白色回力牌球鞋,衬衣束在裤腰里,映衬着鲜艳的红领巾。排成方队,变换阵型,整齐利落,飒爽英姿。我们村竟夺得第一,这是我们村学生们第一次为村争光,为学校争光。发给我们每人两颗糖,一颗一直甜到家里,一颗献给母亲,也算对得起母亲从鸡屁眼里抠出鸡蛋换成钱,扯布为我缝作的衬衣裤子和买的新球鞋。
  
   七十四
   盛夏,北山草硬,田野麦浪起伏,村里的羊群无处放牧,各村派人车载驴驮帐篷行李,生活家当,赶着羊群,向祁连山迁徙。寻一处背风向阳,前有水后靠山的缓坡,安营扎寨,夏季南山牧羊正式开始。有一村一营地的,也有几村联合起来的营地,每村二三人,几百只羊,混合在一起,选一个总羊头领。帐篷搭成四合院,羊群满山遍野,浩浩荡荡,颇为壮观。吃过早饭,驱动羊群,鞭响羊嘶人喊,几道岭,数片洼,多条沟皆是联合羊群。放羊人在山头吆喝,此起彼伏,相互照应。那些单村单牧的小羊群,躲的远远的,唯恐被联合羊群包了饺子,百来只羊混杂在千多只羊群中,要一个不剩的全挑出来实在不易。羊群无论大小,白天必须有人在帐篷留守,扫羊粪,喂狗,做饭。若有寻找失落羊只的放羊人路过,留守人须挡狗开门迎客,捧上热饭凉茶,热情接待,这是山里牧羊人的规则,谁都得遵守。大约一个半月后,山外村庄会派人进山跟羊头儿联系,希望羊群出山在他们村里驻扎几天,白天在南山坡上放牧,夜晚在他们村里的羊圈过夜,给放羊人管吃管住,且顿顿好吃好喝,恭恭敬敬,为的是让羊粪留在圈里,以备来年春耕当肥料使用。那几天,放羊人兴高采烈,白天在蓝天白云下,望着北方,引亢高歌,羊群也像白云似的在广袤的山坡上飘移。夜晚吃肉喝酒,跟村里的小媳妇大姑娘打情骂俏,快乐之极。好景时短,七八天后,羊群吃够了咸草,进入白云深处的苍翠南山,南山草肥水美,但草甜质软,羊儿不易久吃。再一个半月后,村里秋收开始,田野麦浪渐无,放羊人各自挑出自家的羊,分散开来,出山回村,羊儿在麦茬地里抢吃遗漏的麦穗,只只膘肥体壮。
  
   七十五
   上面来了通知,村里人须到县城电影院给毛主席开追悼会,学校也不例外,老师说到时候必须要哭。在庄严肃穆的音乐与气氛中,女生的哭声真切,男生有抽啜的,干嚎的,有捂嘴窃笑的,拿眼偷看的。女班主任急了,催促几遍,女生哭得越惨,男生却动静不大,无奈之下,班主任把脸搭在一个男生的肩上,放声痛哭,鼻涕眼泪流了男生一肩,引得整个电影院里哭声恸天,惨绝人寰。散会后大家排队缓慢往出口移动,前面传来话说出口有人检查每个人的眼睛,是否哭过,哭红,哭肿,女生们达标无疑,男生们一听慌了,急忙用唾沫使劲揉眼,揉到门前,检查的人感动了,差点咧嘴又哭,这些男娃出门时竟然还在哭,而且双眼比女生们的还红还肿。
  
   七十六
   上面又来了通知,全县人民要集中在县体育场参加庆祝粉碎“四人帮”的大会。体育场人山人海,红旗飘飘,万头攒动,锣鼓喧天。散场时,各单位,各机关,各学校,各公社,各村有序出场,出到半场,幸亏是半场,广播里高声喊叫速度太慢,要人们加快脚步,人们开始有点急,接着有点慌,最后有点乱,有序变无序,争先恐后,你推我搡,跌跌撞撞,哭爹喊娘,逃命似的挤出大门。体育场里满地被踩扁了的鞋袜帽子头巾眼镜,看着让人后怕,差点造成大祸。
  
   七十七
   村民们有了自己的土地,无不干劲冲天,精耕细作。亲朋好友,互相帮衬,各显神通。到了秋天,村民们迎来了真正意义上的大丰收。丰收不忘国家,四乡八邻交公粮的马车,驴车,骡车,牛车,骆驼车,架子车,手推车排成长队,络绎不绝。过年时,杀猪宰羊,鸡鸭鱼酒,五肉俱全。村民们扬眉吐气,心顺运开,翻旧屋盖新房,娶媳嫁女,一派欣欣向荣。
  
   七十八
   包产到户时,我家分来一头还没调教顺当的长着黑白长毛的犏牛,一对门楼角,两只红白眼,脾气暴躁。父亲和我不太会驾驭牲口,往往拿它不住。年没过完,父亲病逝,母亲体弱多病,哥不在家,刚分给的十亩地和一家子的生活重担,被突如其来的变故无情地压在了我的肩上。村里集体的日子好混,单干时才觉得身单力薄,技不如人。领着刚过门的媳妇和两个妹妹,咬牙坚持。往较远的地里运土粪,全仰仗我家那头花牛,对它来硬的显然不行,只能用好料好草巴结它为我家出力。天快黑了,最后一趟运外即可收工,架子车胎随着叭的一声脆响爆了,花牛受惊,挣脱我手中的缰绳,拉着已被它弄翻了几次的空架子车,往村里狂奔而去。追到家里,牛在院里,惊魂未定,车却不见,寻遍全村,那已快散架的架子车却在毕家的猪圈,一头母猪被从天而降的架子车砸的晕头转向,哼哼唧唧,站不起来。给毕家陪尽好话后,在几个村民的帮助下抬出车子,拖到我家,只是村民们和我,还有毕家人,实在想不通那车是如何从花牛身上脱开后掉进猪圈的。秋季交流会上,三叔和我牵着花牛到集市上,跟一个东乡人换来了一匹灰马,可到第二年春耕,它拉犁耕地时,气喘如牛,还不如那头花牛。
  
   七十九
   別人开镰割麦,我和媳妇抱着西瓜,来到我家早已熟透的一块麦地。骄阳似火,麦地里的阵阵热浪使人透不过气来。地旁有棵大柳树,先坐下来凉快些了割吧。凉快了,又想吃瓜,瓜吃完觉得腹胀,难以弯腰,再坐一会,等肚子稍松再割不迟,肚子觉得轻松了,太阳也快落山了,别人已收镰回家,我俩虽满脸羞愧,也只得回家,明天再割。
  
   八十
   世事巨变,人间沧桑。村民们各显其能,发家致富。养牛,养羊,养猪,养鱼,养蝎子……黎广才养猪成了典型,邵二养鱼成了能手。天道酬勤,凡吃苦能干,肯动脑筋的人都富起来了。惟邵二养鱼,刚见成色,被一场洪水连呛带冲,鱼苗不见踪影,鱼池成为泥溏。鱼养不成,养牛吧,才显规模,口蹄疫蔓延,被政府部门枪杀深埋。再养鱼终于成功,有点积蓄,在鱼池旁建了座二层小楼,精致装修,开门迎客,养鱼兼经营烤鱼烹羊,地方特色,两不耽误,却不曾到有关部门审请建楼手续,土地证件,被强令拆除。中央地方,上访无数,终无结果,三番两次,挫折打击,无奈靠几池虹鳟鱼秧,不死不活的经营,终日酗酒,醉生梦死。

共 26707 字 6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长长的村庄史,内容广泛,叙述流畅,把一个村子里几十年流传下来的大事小情,人物故事,奇异事件,自身经历,村庄的发展史,乃至牲畜,地域风情,花草树木、名胜古迹都包揽其中,可谓大气恢弘。作者把自己从小时到现在亲历过的所见所闻,家乡的地方风俗,乡亲们的音容笑貌 ,村里发生的趣闻乐事,重大事件,甚至一些鸡毛蒜皮的琐碎小事也写得栩栩如生。如同翻阅一本厚厚的村史,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一幕幕或悲或喜的镜头,一段段酸甜苦辣的往事糅合在一起,呈现出真实生动的人间万象,百姓生活。对于故事里的人物,内容或简或繁,笔墨或浓或淡,笔触或褒或贬,都有其存在过的意义和价值。正如作者前言和后记里所写,“那个年代所经历和发生过的一些鸡零狗碎之事,以及改革开放后至今的巨变,将会溶于历史的岩层,把它们写出来,就当是拾遗补漏吧。我们的村事,我们村的村民,跟这个国家大多数的人民一样,经历过那个时代。每个人的命运,都如蓬随风转。国家政策,政治风云决定着人们的思维、理念、言行、生活、情感、恩怨。。《村事》里的一些人已故去,一些人仍健在。风水轮流,白云如驹,一些曾经风光,显赫熏天的人物,如今或消失或沉寂,一些饱受苦难,身心被摧残的如蚁之类,现在却光庭耀袓,功徳圆满。世事无常,河东河西,这个世界唯如此,方显得多彩多姿。谨以这些乡村碎片,点滴记忆献给鼓励、帮助、关心、支持我的老师、朋友们,也献给我们村的山和水,天和地,人和物,仇和恨,情和恩。”质朴的语言,真诚的情怀,对文学对家乡的热爱,激励着作者完成这样一篇精彩之作,且不论文章的内涵和价值,仅这一颗拳拳之心,就值得我们敬重和发扬。历史是时代留下的财富,怀念和铭记,是感恩生活的另一种方式。欣赏佳作,推荐阅读!【编辑:红尘有爱】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尘有爱        2016-08-10 19:59:26
  感谢红柳老师赐稿星月,一篇恢弘大气之作,内容广泛,思想深刻,生动感人。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
2 楼        文友:红尘有爱        2016-08-10 20:04:16
  “我们的村事,我们村的村民,跟这个国家大多数的人民一样,经历过那个时代。每个人的命运,都如蓬随风转。国家政策,政治风云决定着人们的思维、理念、言行、生活、情感、恩怨。《村事》里的一些人已故去,一些人仍健在。风水轮流,白云如驹,一些曾经风光,显赫熏天的人物,如今或消失或沉寂,一些饱受苦难,身心被摧残的如蚁之类,现在却光庭耀袓,功徳圆满。世事无常,河东河西,这个世界唯如此,方显得多彩多姿。”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一幕幕或悲或喜的镜头,一段段酸甜苦辣的往事糅合在一起,呈现出真实生动的人间万象,百姓生活。对于故事里的人物,内容或简或繁,笔墨或浓或淡,笔触或褒或贬,都有其存在过的意义和价值。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
3 楼        文友:红尘有爱        2016-08-10 20:06:47
  欣赏作家的精彩之作,更欣赏这种对文学和生活的执着热爱之心。问好老师!
轻拥沧桑,笑语流年
4 楼        文友:绽放的蒲公英        2016-08-10 21:07:55
  谢谢作者,太有生活了,读了您的文章,就象我们身边发生的事一样。
5 楼        文友:绽放的蒲公英        2016-08-10 21:10:48
  感谢作者!给我们提供了原汁原味的生活经历,有些故事,就象是我们村里发生的事。
共 5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