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风恋碧潭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风恋·周年庆】我和大米(散文)

编辑推荐 【风恋·周年庆】我和大米(散文)


作者:范晓生 举人,4452.5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795发表时间:2016-10-22 09:34:25
摘要:一茬茬老兵走了,我将自己留在了塞上,吃用黄河水哺育出来的宁夏大米,也用兵的信条守护军装上的那份荣光。我时刻牢记着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深深地热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也深爱着滋养了我的这片土地和大米。因为,这片土地上不仅有我们洒下的汗水,更有我们的青春和美好回忆。

我在杭州上学的时候,学员队的主食就是每日三餐大米干饭。把一帮北方小麦产区的学员都吃急了眼。
   周五早上,破天荒,早餐是馒头和粥!也就是这天,在我多年的军旅生涯里,第一次见一帮以素质和纪律闻名的军人,为一餐饭而开抢。那场景像极了美式橄榄球比赛,而他们所围抢的目标不是橄榄球,而是一只盛馒头的桶。被抢的主角,自然就是他们日日所想着的馒头!
   再后来,大家已经习以为常,知道来这大米的产区,就得适应这里的生活习惯。于是,学员们也就慢慢习惯这大米干饭,虽依然会想念面食,却不得不面对每餐必须吃米这样的现实,我也一样!
   然,即便我对面食是如此想念,但在想念面食的同时,却常常会附带地想起小时候与吃米有关的一段时光。
   家在中原,靠天吃饭的那种丘陵山地,就连小麦玉米的收成都极低,自然也就与稻米无缘。其实,那个时候我还不知道稻和米的关系,我只知道有米,而不知稻为何物。
   那时候,于我们这些穷苦的农民家庭来说,玉米面馍馍能够填饱肚子就不错了,吃上顿白面馍馍更是倍感幸福,哪还会想其它的东西。大米饭对于我们来说,绝对算得上是高端食物,一年中,吃上一两次已属难得。
   可我们那儿不产米,这米又从何而来呢?我们的方法就是用黄豆换!那年头,黃豆就是农人家里的黄金。手中无余钱,以物易物,非黄豆莫属。这黄豆能磨豆腐能榨油,自然要比小麦、玉米这类作物更受市场欢迎,不要说互相交换食物,就是变现卖钱也更容易些。换个大米、西瓜啥的,都是很平常的事。毕竟大家手里也都没什么余钱,倒是家里还存着些黄豆。虽然缺粮,可那豆子除了平时磨点儿粉掺到白面里头,做个杂面条偶尔吃上一顿外,并无其它好的制作食物方法。也就只能存放着,关键的时候换点东西应应急。
   我家的米就是这么换来的。所换来的量,无非也就是够一家五口人放开肚子吃上两顿。其实,对于吃米饭,一家人并不太喜欢。现在回想起来,不喜欢吃的原因,最主要的还是归咎于没有下饭的菜!米饭这东西最娇贵,若无点像样有油水的菜肴搭配着吃,干嚼起来的确是有点儿让人觉着无味。于是,蒸出来一盆子米,一家人吃上一顿后,依然还能余下小半盆。而恰就是这余下的小半盆,却是几个孩子的最爱。因为,母亲常将剩余的米饭在下一餐食用时,给我们做成炒米饭吃。
   当然,这炒米饭并不是咱们现在所说的蛋炒饭之类。我家的炒米饭不放肉,更没有蛋,只放葱!即使这样,炒出来后依然是香气扑鼻,味道鲜美异常。什么都不放,炒出后能够好吃的秘密武器,就是大油!
   这大油就是用猪的肥肉熬炼出来的油脂,炼出的油渣当天就被母亲做成了美味包子馅,早已经被我们吃下了肚。而箅出来的油就盛在油罐里自然凝固。炒菜的时候用勺子挖一些出来使用,我们叫它大油或是脂油。按说该叫猪油才对,可能是为了避镇里所居住那些回民的讳,都统统叫大油或脂油,而极少会有人在公众场合管它叫猪油!
   这大油与葱绝对算得上是食物界中的黄金搭档,仅从葱油饼的受欢迎程度,你就能感觉到它的不一般了。母亲将切碎的葱花爆炒出香后,再加入剩米饭翻炒,香味瞬间就能充满整个小小的灶房。翻炒米饭的事是由父亲负责的,他一边翻,一边对我们念叨:“米饭炒三遍,给肉都不换!”于是,那米饭就在父亲手中的锅铲下不停地翻动着,任我们三个孩子眼巴巴地看着,那升腾起来的香味,勾得我们将口水是咽了一遍又一遍!
   米饭总算炒好了,每人盛上一碗,我们几个或蹲或站,就那样一手端碗,一手拿筷子急急地往嘴里扒饭,任那鲜香的味道充满小小的口腔。偶尔吃到一块儿粘在锅底的部分锅巴,更是焦香异常,只恨不得用筷子将自己碗中的米饭整个翻遍,希望能再找出两块儿焦香的锅巴来。可锅巴毕竟是极少的,也正是因为它的少,那焦香的炒米饭味道也就使你更加难忘。以至在后来的人生岁月里,不管是在哪里,只要一吃炒米饭,我都会忆起那样一段时光:黑黑的灶房,火苗跳跃着的炉火,一口炒菜铁锅,一柄父亲翻动着的锅铲,旁边是三颗小黑脑袋,听父亲口里念叨着:“米饭炒三遍,给肉都不换!”当时一直不知道这米饭炒三遍为啥那么好吃,直到有一天我看到味精的袋子上,在制造原料一栏中写着:大米!主要成份:谷氨酸钠!我始明白了,这才是炒米饭味道鲜美的内在原因。
   后来,我吃过各样的炒米饭,放肉、放火腿、放鸡蛋、放玉米、豌豆,甚至是放虾仁儿,用的米也都极精细而耐嚼。但不论怎样,却再也吃不出,当年父亲炒三遍,叮嘱我们给肉都不能换的,那种鲜香异常的炒米饭味道来!
   我不爱吃蒸米饭,却喜欢吃生米,尤其那种瘦长发青的米粒!然家中无米,能吃到米的去处,便是街上的集市。乡人有句俗语:神垕街的集——常事(市)!所指代的,就是说某件事物很稀松平常的意思。但这也从侧面反映出小镇乡人的自豪和优越感。因为,在全国各地农村,集通常都是逢某日才有,比如逢三,或是逢五,能逢三、六、九都是集的,就已经算是比较牛气的地方了,意即该处人多而且热闹,经济好自不必说。可这三、六、九的集,对于神垕人来说已经完全看不到眼里。因自古就是北方制瓷重镇,经济贸易较为发达,往来客商云集,自然也就带动了餐饮业的繁荣,这以卖菜为主的商贩们也就每天必来,集结成市,日日如此,繁盛异常,自此形成了神垕街每天都有集市的现状。这种神垕镇人从骨子里便有的自豪和优越感,也就下意识地从嘴里流露出来了。
   有了这常有的集,那卖米的也自是每日清晨都会来赶集,我便得以常常去集市上“窃”米,正如同孔乙己所说的“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偷么?”我之所以也不用“偷”字,并不是说我也是读书人,因为那时候我还是个根本没有上学的小孩儿。小孩子为着好玩,捏人家几粒米,这样的事自然是算不上偷的。但又确实是趁卖米的人不注意,躲在挑捡买米人旁边,用小手捏上一小撮儿,本就不是什么正大光明的事,也就只好以“窃”论之了。
   捏到米后,我将那些米就摊放在手心里,专挑那些泛着青意的米粒,放进嘴里细细去嚼,竟可以品出一丝甜甜的味道来,我便沉浸在这些青米细嚼所产生出来的甜味里。手中的米挑完一遍后,再将那挑剩的米放回去,复又趁他不注意捏上些回来继续挑。我享受着青米带给我的快意,却忘了那盛米的篮子并不是我家的自留地,这样无视米主人的反复“骚扰劫掠”活动,人家再好的脾气也终是要发怒的,将我轰走到一边儿玩去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随着我慢慢长大,按说家里的境况也该随着改革开放,和国家经济的发展向好才对。但与我们长大成正比的,不是家里的境况,却是我们三个孩子的饭量。父母种地所产的粮与他们上班所挣的工资,全都用在了维持一家人温饱问题上。以至于上中学时,学柳宗元所写的《捕蛇者说》,我都怀疑他那句“殚其地之出,竭其庐之入”其实是在说我们家。家里的境况不好,吃米也就依旧维持在一年一至两次上。
   真正让我与大米结缘或说是命运转折的,其实是当兵到银川。来之前,我除了在《地理》课本中对宁夏产滩羊有印象,觉摸着有羊的地方就应该是草原。可到了这里后,才发现吃羊肉倒是真的,却真没见到哪怕一片草场,也就更别说草原了。
   来时正值隆冬时节,家乡的田里还长着泛着黄绿的麦苗,而他们这里的土地却是一片土黄,没有任何作物生长。看着地里那残存着类似麦茬儿的根状物,我问班长,这里冬天咋啥也不种,他们吃啥?班长说,这里一年一熟,冬天太冷,啥也种不成,只在来年五月份的时候种水稻,到时候我们还要去帮农民插秧。
   水稻!插秧?于我来说,这该是多么陌生的词汇啊。种惯了小麦、玉米的我,只知道播种、锄地、施肥、割麦、打场,原本以为是要去大草原,却不想在这异乡遇上了水稻和插秧,印象里这该是南方的农作物才对。我不知道这寒冷干旱的土地,如何能产出南方水田才可种出的水稻,那水稻如何又变成白花花的大米。
   在我脑瓜里将这些东西还理不出头绪的时候,我却用吃惯了玉米面馍馍的肚囊,每天开始将大米白面吃上。有了两荤两素四个菜的搭配,也第一次感觉到大米干饭竟是这般好吃,而且还是道地的宁夏大米!感觉这大米要比在家时吃的原阳米要劲道和耐嚼许多,我便更加期待来年的春暖花开,可以去亲身感受那插秧的神秘!
   四月份新兵下连,到中队后的第一次出去劳动,就是帮附近的农民挖淌水渠。人们常说“黄河之水天上来!”而通过这一次挖渠,我知道了,这种地所用的黄河水不仅是从天上来,更是从我们所挖的渠里来,也第一次听到了“天下黄河富宁夏!”这样的话。原来,我只知道黄河经常改道,引发的各处水患不计其数,却不曾想,黄河在这里却是造福宁夏。
   挖渠的时候,虽已是四月下旬,挖到一尺半深处时,却用锹再也挖不动了。原以为遇到了石块儿等物,用镐一刨,却不想只刨下一点儿含冰渣的土块儿,也让我生平第一次认识了冻土。故乡的四月已经是春暖花开,这里我却在刨挖着冻土,着实让人感觉到了祖国的广袤无垠。
   到了五月中旬,田都淌了水,太阳也把大地晒得到处暖洋洋,这便到了插秧的时节。中队抽人去帮五保户插秧的时候,我第一个举手要求参加,想去真切地感受一下插秧的美妙历程。这样的事情,老兵却没几个愿意去。队长就派了一个班长,带我们几个新兵去帮着插秧。开始,我们还不明就里,想着这么好的差事,出来既能玩,还不用在中队训练。却哪里知道,这插秧并不是一件好活儿,尤其对于在宁夏插秧来说!
   走在田间的小路上,我们几个新兵对于这难得的出来“放风”,真可谓是意气风发、斗志昂扬。大大的太阳照耀着我们的绿军装,晒得人身上暖暖的。心想,光脚站在水里,也一定很舒服。可当我们真的下到田里时,那水真可谓是冰冷刺骨,但你还必须光脚站在这冰冷的泥水里弯腰插秧,还要插得又快又直又好。一帮小年轻,谁弯过这么长时间的腰,还要忍受这水的冰凉和蚂蟥的叮咬,直累得你腰酸背疼腿抽筋。这时,我才想明白了我们班那个老兵,为啥会在我临出门时露出一丝奸笑!
   后来,营区东门口的那一大片水稻,除了喝自天上而来的黄河水,听我们的起床号,还听我们开饭前的军歌,也伴着我们出操。经历一次次大水漫灌和太阳炙烤,它们慢慢长高、抽穗、扬花、灌浆,直到慢慢变黄,迎接它们的,除了镰刀,还有老兵们越来越深沉和迷茫的目光。
   稻子熟了,老兵们也该走了。稻子由绿变黄,收获归仓。老兵却要脱下伴了他们三年的绿军装,卸下身上那曾经的荣耀和光芒,也收获了成熟和坚强,却没有人去专门教他们,该如何面对未来人生道路的曲折漫长!
   一茬茬老兵走了,我将自己留在了塞上,吃用黄河水哺育出来的宁夏大米,也用兵的信条守护军装上的那份荣光。我时刻牢记着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深深地热爱着我的祖国和同胞们,也深爱着滋养了我的这片土地和大米。因为,这片土地上不仅有我们洒下的汗水,更有我们的青春和美好回忆。
   我留在这片土地上,每天上班都能路过原来支队大院所在的老地方。我希望,当曾经的兵们,某天再回到第二故乡看看时,我能指给他们:这儿,原先是我们的哨楼;那儿曾是咱们住过的营房!看见没?那幢高高耸立着高楼,底下就是当年咱们插过秧的地方……
  

共 444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感人肺腑的佳作,触动人心,接地气的标题却蕴意深刻。独特的开篇映题铺垫后文,勾勒出一幅生动的“抢饭”趣图,彰显文字的魅力,十足吸引读者眼球,道出南北主食差异,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侧面反应人的适应潜能强大,凸显作者高明的构思手法。回忆在作者笔尖盘旋,进入儿时与吃米有关的镜头,在那贫困的岁月里,对于白面都很奢侈的北方农民更不知南方的大米是何物?父亲那鲜香味美的炒米饭成为经典、唯一、永恒的记忆,以至于后来任何炒米饭都不能与之媲美,反应当时大环境背景,农民生活贫困,更诠释父母对子女那份无私伟大的爱,渗透浓浓父爱的炒米饭成为世间独有的味道。随后又穿插“我”与生米一段故事,再次阐述“我”与大米深厚的缘分,为后文巧设伏笔,采用时间的顺序过渡到“我”当兵的生涯,见识到引黄灌溉的奇特,体验了在冰凉水田插秧的过程,伴随着水稻成长的过程,在黄土高原的银川种植水稻,突出水稻的价值不仅是当地高产作物且有利于生态建设,更是借物喻人,借景抒情,文末映照文题,情感的抒发升华主题,表达了作者对军旅生涯的感恩怀念,对战友深刻的思念,对祖国的热爱,对父母的感恩眷念!全文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朴实的语言,浓郁的生活气息,浓浓情意,引人共鸣,立意新颖,构思精妙,主旨鲜明,思想内涵风韵,佳作力荐共赏,感恩老师赐稿!【编辑:蓝色宁静】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蓝色宁静        2016-10-22 09:37:25
  “我时刻牢记着自己是农民的儿子,深深地热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也深爱着滋养了我的这片土地和大米。因为,这片土地上不仅有我们洒下的汗水,更有我们的青春和美好回忆。”寓意深刻的言语折射出作者内心炙热细腻的情感,突出作者不忘初心,懂得感恩和珍惜的精神品质,令人敬佩!
你若贵,一切贵。
2 楼        文友:蓝色宁静        2016-10-22 10:09:01
  看似普通平凡的标题,但蕴意深刻,别具一格的写作手法,很多道理源于生活中,文字来源于生活,情感真挚,多份灵韵,引人共鸣。突出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和丰富的人生阅历,对于人生有深刻的领悟,文字渗透丰富内涵,敬佩老师!
你若贵,一切贵。
3 楼        文友:蓝色宁静        2016-10-22 10:11:26
  向老师真诚的道歉,由于网络信号不好,时有时无,编辑的断断续续,没有及时编发出来,还请老师海涵。对于文章如有理解不透彻,编辑的不妥当,还请老师指教,以便及时改善学习!问候老师,期待您更多精彩,祝您一切安好,创作愉快!
你若贵,一切贵。
回复3 楼        文友:范晓生        2016-10-22 10:47:37
  感谢宁静百忙中的辛苦编辑!请勿再以“老师”相称,让人备感惭愧呢!还望多批评指正呢!
4 楼        文友:碧潭飘雪        2016-10-22 14:53:05
  文章已申报精品,2016.10.22.
碧潭飘雪
回复4 楼        文友:范晓生        2016-10-22 14:54:28
  谢谢飘雪社长!
5 楼        文友:云朵飘飘        2016-10-23 08:06:15
  朴实感人的好文章,和大米的渊源在朴素的文字里娓娓道来,把读者带到了儿时,带到了宁夏那片土地。欣赏精彩文章,祝范老师写作愉快,健康幸福!
回复5 楼        文友:范晓生        2016-10-23 10:10:27
  谢谢云朵飘飘点赞支持!
6 楼        文友:兰芷        2016-10-24 07:47:04
  非常感恩老师大力支持风恋社团,问候老师,期待您更多精彩演绎,祝老师生活工作顺心,创作愉快,身体健康!
回复6 楼        文友:范晓生        2016-10-24 13:09:01
  谢谢兰芷!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