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薛宝钗、林黛玉看中国传统的两种人生观
喜欢读《红楼梦》的人,都知道大观园中有两个才貌俱佳的女子,一个是薛宝钗,一个是林黛玉。在红楼论坛里,这两个女子各有自己的拥护者,爱宝钗者,喜欢她温柔敦厚、善解人意,顾大局,识大体;爱黛玉者,喜欢她风流雅致、目无下尘、真实自然,有棱角,有个性。其实仔细探究二人的个性,就能发现二人人生观的不同之处,其实她们的人生观分别代表着中国传统的两种人生观。
我国的传统文化思想分儒、道、释三家,儒家倡导积极入世,“达则兼济天,穷则独善其身”“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深受儒学影响的人都有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他们积极进取,勇于拼搏,将个人的价值和国家利益放在一起,愿意在为国效力中实现人生价值,所谓的“裂土封候,光宗耀祖”就是这个意思。而道家思想呢,崇尚个性自由,返璞归真。道家法自然,尚本真,提倡无为而治。当然这种思想在特殊时期绝不是消极,站在国家管理者的角度这是一种放权与民,尊重民众意愿,给予百姓一定自由发展空间的宽松政策。总之,和儒家思想比较起来,道家在人生追求方面显得更平和,他们更注重个人心境的修为,更喜欢远离名利场而醉情于大自然中,享受安宁和逍遥。形象地来讲,儒家像一株白杨树,用力地将根植向大地,不断地汲取营养,迫切地希望自已枝繁叶茂,顶天立地,用自己的荫凉给大家带来福祉,走近儒家你会感到一股昂扬奋发的气势。而道家则像一株兰花,生长在幽谷和山泉旁,用山涧的清新和纯净陶冶高洁的情操;远离了世俗的繁华和喧嚣,道家氤氲着一身的清新淡雅之气,为世人营造出一片精神的净土,走进道家你会感到逍遥和自在。在儒家和道家两种思想的影响下中国人形成了两种不同的人生观,一种是积极进取,看重功成名就;一种是以无为为有为,看重生命本真。
薛宝钗和林黛玉分别受这两种思想的影响产生了不同的人生观。薛宝钗出身皇商之家,她的祖父、父亲以为皇室采办各种货物为业,她的叔父也是行走各地的商人,商人以赢利为目的,身上难免带有很强的现实功利性,当然站在商人的角度这无可厚非,反而可以理解成一种进取精神,薛宝钗生活在这样的家庭中多少会受到这种思想的影响,而这种思想放在儒学上就是积极入世的精神。众所周知,在漫长的封建史上儒家思想一直很强势,历朝历代的国家统治者都非常赞同儒家思想中的进取精神,并深切希望自己的子民能够将这种进取精神落到实处,以促进小家和大家的蓬勃发展,所以直至当今中国人都或多或少、自觉或不自觉地接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而薛宝钗作为封建社会培养出来的典范女子理所当然地并自觉地接受了儒家思想的影响。
薛宝钗的家庭虽然是做生意的,但家中也弥漫着浓浓的书香味,据她自己说,她的祖父是个极其爱书的,她家也算是个读书人家,祖父手里也爱藏书。(眉批:"也算"二字太谦。可见薛家藏书之丰。)宝钗从小就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再加之天性聪颖,(《红楼梦》中描述“较之乃兄高出数十倍”),所以宝钗博闻强志、学识丰富在大观园中无人能比。宝钗在接受封建思想教育过程中自觉得接受了儒家的正统思想,虽然她也曾接触过非主流的思想但是在发觉后她自觉得抵制了这种自由化思想对自己的影响,并对黛玉说出这样的话:“男人们读书不明理,尚且不如不读书的好,何况你我。就连作诗写字等事,原不是你我分内之事,究竟也不是男人分内之事。”确实如此,深受儒家思想影响的人并不把作诗写字当作个人发展的第一要务,就连靠诗名闻于朝野的人也这么认为,杜甫曾悲凉地说:“名岂文章著,官应老病休”,这诗句表达了杜甫对因为靠写诗而成就名声的无奈和悲愤,杨炯也曾慷慨地说:“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还有李贺豪壮地说:“男儿何不带吴钩,收取关山五十州。请君暂上凌烟阁,若个书生万户侯?”可见,在儒家思想的深刻影响下,作诗写字确实只是生活中的一种高雅的消遣,或是走向仕途的敲门砖;而为国效力兼济苍生才是人生的真正目标。杜甫年轻时候的理想就是“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这是典型的儒家人生观。这就是为什么薛宝钗认为读书写字也不是男子的分内之事,因为在她的思想中安社稷、平天下才是人生追求的目标;积极入世,努力向上才是正确的人生态度。
当然,仅从出身和教育上断言薛宝钗的人生观是属于儒家一面的,还不够俱有强大的说服力,我们还可以从薛宝钗的人生轨迹上来探求她的人生观。封建社会并不尊重女子的独立人格和社会价值,认为女子的价值就在家庭上,“相夫教子”是一个女子的功用所在、价值所在。而社会对一个女子的肯定也在于她有一个为国建功立业的丈夫或儿子,所以一个有目标的女子就只能把管理家庭,辅助丈夫、教育孩子作为最高的人生追求。当然还有一种更好的价值体现,那就是嫁作帝王,成妃成嫔为自己的家族带来更大的荣耀;再有能力者甚至可以参预政治,为家族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但这只是封建社会中万万千千女子的偶然现象。作为封建社会中典范淑女,薛宝钗很明了这些,在明了这些后,她就开始规划自己的人生,并积极落实。《红楼梦》中薛家虽然是皇商之家,“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赫赫扬扬好几代,但是到薛宝钗出场时已开始走下坡路,薛家想要振兴祖业,就把希望寄托在薛宝钗身上,而从薛宝钗的人生观出发,她也乐于接受这种希望。所以,薛宝钗一出场就是进京选秀女,虽然选秀女没有结局,但可以反映出宝钗积极向上的人生态度,可以想见如果宝钗选进宫中,她必会察颜观色,斡旋周转,机变逢迎,左右逢源,既会惠及他人又会顾全大局,她的交际能力和管理能力必能助她青云之上。
选秀女虽没了下文,但宝钗并没因此而消沉,既然这条路不通,那就换条路来行,这种“任重而道远”的不懈精神,就是儒家所倡导的人生观中的一部分。换一条路,那就是相夫教子之路,对于薛宝钗这个贵族女子来说,就是嫁个门当户对的富贵人家,然后做管家奶奶,对内相夫教子,对外掌管这个家族的家务事,她的价值就体现在让这个家族正常运转,让丈夫安心于仕途经济,并教育子女成才,以延续家族的荣耀。宝钗的叹词“可叹停机德”,就是把她比作乐羊子妻,赞叹她温良贤淑,极尽人妻的职责。明白自己的职责并积极努力去做,这不就是儒家的积极入世思想吗?薛宝钗的词作《临江仙》:“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果然翻得有力气,柳絮本是飘泊无依之物,但是在宝钗眼中却一扫颓丧之气,意气风发,虽然无根却能勃然向上,直逼青云。不得不承认薛宝钗有强大的内心,她志向高远,不愿做个平庸之人,虽然她的家族已开始走向衰落,父亲早死而亲兄又不学无术,但是她愿意扶大厦于将倾,换狂澜于既倒。她有这份气度,有这份胸襟,有这份魄力。她若做了管家少奶奶定会高瞻远瞩,运筹帏幄,为家族的长远利益考虑;也定会雷厉风行,惨淡经营,将家族事务打理得井井有条;她顾全大局,有强烈的家国责任感,绝不会像熙凤那样克扣下人,中饱私囊,绞尽脑汁构建自己的小金库;她温柔敦厚,为人处世讲礼守节,绝不会像熙凤那样管理下人时手段狠辣,以上凌下,极尽严酷;她懂得收拢人心,以小惠来役使下人,所以她会赢得合府上下的一片赞扬。也许在她的管理下,她的家族依然会走向衰落,但这里面绝没有她的原因,因为她一直殚精竭虑,苦心经营,就算是她看透了结局她也不会放弃。她踌躇满志、积极进取,“君子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她身体力行,践行如一。也许因为无法阻挡的时代潮流她的家族和她的时代会不可避免地走向灭亡,但谁也不能否认她的积极付出,我们会认为她是一个英雄,一个悲情英雄。她不是一个男子,却让我想起一群男子,杜如晦、房玄龄、姚崇、宋璟、范仲淹、王安石、司马光、张居正、于谦、康有为、梁启超……薛宝钗和他们一样有追求,有睿智,有策略,有能力,满怀一腔热忱,修身、齐家、平国、治天下,成就赫赫功绩,实现个人价值。如若她真是个男子,她绝不会留意作诗写字这些事,而是会独守寒窗,秉烛夜读,专心于四书五经、致力于八股文章,凭她的聪明她定能科场高中,然后进入仕途,在政坛上纵横捭阖,大展身手,直步青云。马瑞芳曾说:“薛宝钗最适合从政,她要生在这年头,至少能做到副部级!”可以说此人看到了宝钗的能力和追求。
当然贬低宝钗的人认为宝钗为人太冷太曲,心机太深,但是哪一个有成就的政治人物不是有许多性格上的缺陷,刘邦阴,曹操疑,李世民狠,武则天毒,但这些都不能掩盖他们济时救世的过人能力和流传后世的丰功伟绩,同样我们也不能因为宝钗的缺点而否认她的才华和想要有所成就的进取心。《红楼梦》中将宝钗比作牡丹,说她“任是无情也动人”,我想“无情”二字是对她的客观描述,而“动人”则是对她的褒扬了,“动人”动在何处,不就动在虽为一介女子但却有高远的志向、不甘人后的精神,不管身处何种境界总是努力进取,奋发向上。从表面上看薛宝钗是一汪潭水,沉静内敛,藏拙守愚,随分从时,锋芒绝不外露;但实际上她的内心深处汹涌着一股激流,这股激流一旦得遇时机,便能摧山坼地,汇聚江河,成其大海之辽阔。
总之,薛宝钗深受儒家入世思想的影响,她的人生观带有浓烈的儒家色彩。
那么黛玉呢,先从黛玉的出身说起。黛玉出身于书香门第,姑苏林家是五代世侯之家,她的父亲林如海又是当朝探花,可以想见整个家庭的文化氛围有多浓厚。再者父母对她的教育特别重视,除了亲自教她识字读书外,还请家庭教师来专门负责她的读书、写字,这在“女子无才便是德”的封建社会是难能可贵的。因此林黛玉少了许多封建思想束缚,她对生活的要求是偏精神的,像王熙凤所追求的穷奢极侈的物质生活和薛宝钗所追求的功成名就的辉煌荣耀,她都是不屑一顾的。她注重的是内在的修为、精神的丰盈、和个性的自由。说林黛玉的人生观属道家一流,难免要拿薛宝钗和她比较,封建社会对女性要求是“三从四德”,其中四德指的是“妇德、妇言、妇容、妇功”,而“妇功就是指针织女红的劳动技能,《红楼梦》中不指一次提到李纨在大观园的职责就是领着众小姑做针线学道理,看来做针线对封建社会女子来说是首要的职责。贾母也曾说过,虽我们这等大户人家不需要小姐奶奶们做这些活儿,但也必须会。薛宝钗就把这当作自己的主要责任,闲暇时专注女红,并劝黛玉诗词文字终是末事;探春、湘云等其他女孩亦是如此。而黛玉呢,袭人曾抱怨过:“他可不做呢。旧年好一年的功夫做过一个香袋,今年半年还没见动过针线呢。”是黛玉不擅女红?不是,她为宝玉做的香囊是非常精致的。袭人的抱怨一方面反映了社会对女子的要求,一方面反映了黛玉的任性自由。喜欢做的,满腔热情;不喜欢做的,不屑一顾,什么封建规矩要求,全然不顾,就是这么率性!而这正符合道家的追求自然、崇尚本真的观念。
再说林黛玉对“仕途经济”的看法。对《红楼梦》有点看法的人似乎都不喜欢“仕途经济”,但“仕途经济”到底是什么呢?客观来说“仕途”是做官的途径,“经济”是经世济民,治理国家。这是儒家文化中最重要的一部分,详细解释为一个人通过一番奋斗取得功名,获得官职,得到较高的社会地位,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但是真正投身于“仕途经济”的人却分了两种,一种确是为了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济国安民比如范仲淹、王安石、文天祥之流,但另一种完全是为了自己升官发财,这种人为了功名利禄而背信弃义,用尽手段,甚至恩将仇报,无情地践踏道德底线,《红楼梦》中的贾雨村便是代表。但说到底,“仕途经济”终离不开名利二字。林黛玉对此是不屑一顾的,“从不拿此话劝宝玉”,虽然这条路是封建社会甚至当社会中的主流之路,可见黛玉清高脱俗,不逐名利。这让人想起了道家的代表人物——庄子。庄子钓于濮水,楚王使大夫二人往先焉,曰:“愿以境内累矣!”庄子持竿不顾。曰:“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王巾笥而藏之庙堂之上。此龟者,宁其死为留骨而贵乎,宁其生而曳尾于涂中乎?”二大夫曰:“宁生而曳尾涂中。”庄子曰:“往矣!吾将曳尾于涂中。”林黛玉曾讥讽宝玉,“什么臭男人拿过的,我不要”,这手串可是北静王爷的东西。不慕权势,鄙夷世俗,和庄子是何其像也,所以说黛玉的思想是属道家一流,她的人生观中渗透着自由、率性和淡泊名利。
林语堂曾说:“所有中国人在成功时都是儒家,失败时是道家。我们中的儒家建设,奋斗;道家旁观,微笑。一个中国人在位时说道论德,闲居时赋诗作词,并往往是颇为代表道家思想的诗词。”这话说得颇为中肯,苏轼便是典型的一位,受重用时,一心想着安世济民;遭贬后,又能寄情山水,写出前后《赤壁赋》这种逍遥冲虚、空灵放诞、超脱旷达的隐逸之文。众所周知,儒家文华倡导入世,道家思想倡导出世。看林黛玉的诗词就像苏轼贬谪时所作,充满了一个才情诗人对隐逸生活的向往。她的海棠诗“半卷湘帘半掩门,碾冰为土玉为盆。偷来梨蕊三分白,借得梅花一缕魂”;她的菊花诗“孤标傲世偕谁隐,一样花开为底迟?”“登仙非慕庄生蝶,忆旧还寻陶令盟”;她笔下的花儿都是冰清玉洁、不染红尘,没有艳色,没有俗香。再看她的《咏西施》“一代倾城逐浪花,吴宫空自忆儿家。效颦莫笑东施女,头白溪边尚浣纱”,在诗中她对东施的自由自在的乡村生活进行了热烈的赞美,也委婉地传达了自己的人生观:不慕富贵,不求名利,向往率性自由的山川田园生活。林黛玉是中国道家思想中隐逸文化培养出的一朵奇葩,她的精神追求非常高远;她的心境纯净、清新,似有一汪清泉在心田间流淌回旋,冲刷,洗涤,不沾染世间的任何污垢。
如若有选择的话,她是不会做什么管家少奶奶的,不是没能力而是不屑于,因为她深受道家思想影响的人生观,决定了她“旁观,微笑”,她唯一的一次对荣国府的关心“每常闲了算一算,如今不省俭,必致后手不接”,但也只是算算,也只是向宝玉说说,并未见其对家事有多么的积极,她只是醉心于自然--荷锄倾泪葬花,她只是醉心于诗词--笔墨花月风雨。若能选择,她定会像北宋的林逋一样,远离世俗,像片闲云,像只野鹤,漫游山川,托身自然,修为内心,达到天人合一的境界;如若再有那个见月长叹,见花落泪,同样讨厌仕途经济的宝哥哥相伴左右,可算是人生最和满的结局了。中国的古人有多少像宝钗那样积极追求、力求上进的勇者,就有多少像黛玉那样洁身自好,脱离世俗的雅士。老子骑青牛出关,留下一本《道德经》;时代更迭,岁月流转,这本不足五千字的书却孕育出一脉纯净无邪、鉴映万物、涤心洗情的文化清流;而黛玉便是这清流中的一朵随风飘逸的浪花。
《红楼梦》中对黛玉的描述——闲静时如娇花照水,行动处似弱柳扶风,外在气质清雅俊逸;在第六十三回《寿怡红群芳开夜宴》中又将黛玉比作芙蓉花,在中国传统文化中芙蓉“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清高脱俗、典雅高贵、纯洁庄重,用它来暗喻黛玉,写出了黛玉完全具备道家的理想人格——逍遥超越、淡泊名利。由此看来,黛玉的风度气质和内心修为和谐一致,“天然去雕饰”,真真仙风道骨,好一个“世外仙姝寂寞林”。同样是掣花签,薛宝钗掣到的是牡丹花,“任是无情也动人”,牡丹花富丽堂皇、雍荣华贵,乃帝王之花,用它来暗喻宝钗,也是间接说明了宝钗热心现实,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
回顾中华历史,儒道文化像两座光明的灯塔,指导了历代国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许多人进则兼济天下,用儒家思想护航人生;退则寄情山水,用道家思想安慰内心。许多人支持钗黛合一论,觉得这两个人的性格追求是一个人的两面,大约也是有些道理的吧!总之这两种文化充盈了华人的内心,渗透到我们的生活中去,让我们人生的轨道不致于偏离正确的方向。“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儒家给我们前行的力量;“恬淡为上,胜而不美”“见素抱朴、少私寡欢”,道家给我们恬静的心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