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丁香】明朝那些事(随笔)

编辑推荐 【丁香】明朝那些事(随笔)


作者:吴需荣 秀才,2405.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80发表时间:2017-03-02 16:47:50
摘要:明初四大奇案分别是胡惟庸案、郭桓案、空印案、蓝玉案,均是牵连甚广杀人众多的大案,又都是发生在朱元璋时代。   朱元璋是个了不起的人,特别是他的军事才能。这种人是百年不遇的天才,没有受过任何正规的军事教育,但在指挥作战时,天生就可以敏锐地找到正确的方案。其实,毛泽东也是这样的人,所以他非常赞赏朱元璋。朱元璋的丰功伟绩盖过了全宋,自唐以来的少数民族侵入中原地区的状况,整个宋朝都未能改变,但是从朱元璋开始改变了。

【丁香】明朝那些事(随笔)
   朱熹强调的是客观的理,所以提出了“存天理灭人欲”。但这句口号有意无意地被后人误解,成了压抑人性的不正确口号。王阳明相应的更关注自己的心,关注自己的喜怒哀乐,更注重人的天然欲求,认为人欲就是天理。所以从王阳明开始,明朝兴起了一场思想解放运动。运动是提倡人性解放的,但另一个后果就是明朝情色文化的极大发展,社会低俗风气的蓬勃泛滥。明朝后期的统治者都不太勤于政事,官府对社会的控制减弱,所以,当时社会是颇有点纵欲倾向的。这是王阳明想不到的。但不管如何,关注自身的思想解放运动,对于相对束缚人性的学说来说,毕竟是进步。
   于此对应的认识观和方法论,因为朱熹强调万物都可以格致,所以阳明先生依据朱夫子所说,曾经对自己喜爱的竹子格了很久很久,但似乎并没有致知,所以他不再强调格物致知。他认为,因为人心就是一切,知识本就在人心之中,只是我们要依据知识行事而已,这点倒是符合西方哲学思想的。由此,他提出了“知行合一”的方法论。知行合一看似简单,但真正做到绝不容易。世界上很多事情知易行难,如对无望的爱情,知道放弃很容易,但真正做到却很难;同样有很多事情知难行易,如很多事情我们会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并从经验出发铸成大错。马克思主义也说,理论和实践要相一致,实质上也是知行合一。知行合一特别强调实践的重要性,王阳明心学之所以在明朝蔚为大成,就是后来的官员们以此理论为指导,充分认识到了政治斗争的险恶,并不介意用同样险恶的手段从事政治斗争,就这样实践着阳明先生所说的“知行合一”。
   哲学是一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学问,其对人们的指引作用是这门学说是否兴盛的前提。王阳明的心学,反对朱熹对人性的束缚,强调人的认识和行为能力,强调人心的欲求,从理论上对那些儒家的士大夫们从事政治斗争提供了依据。从此,儒家的官员们并不遵循孔孟的理想主义法则,他们的正义理想都由隐忍的政治手段来体现,最典型的表现就是徐阶的屈从、隐忍到最后扳倒严嵩。为了正义,可以使用卑劣的手段,这才是知行合一,也是明朝心学士大夫们真正的心得体会。
   六、唐伯虎
   唐伯虎风流倜傥,才华横溢,虽没做官却诗酒度日,又艳福不浅,美人相伴,这样的人生,应该是不能兼济天下的书生们的理想生活了吧?“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世人看不穿,不见五陵豪杰墓,无花无酒锄作田”,何其旷达的境界!但是可惜,这里的唐伯虎是人们想象中的,并不是真实历史上的唐寅。
   唐伯虎少年成名,才华横溢,是对的。他参加乡试,高中解元,算是牛刀小试。不仅仅他自己认为,在当时的人看来,连中三元这种历史上概率极低的成功,在向他招手。令人唏嘘的是,福兮祸所依,唐伯虎正是过于自信,或者声名过于显赫,导致了意料不到的灾难。
   唐伯虎的乡试试卷确实优秀,令主考老师赞叹不已,并奇文共欣赏,推荐给了自己的朋友。这个朋友也赞叹不已,并且更巧的是,这位朋友竟然是唐伯虎会试的主考官。唐伯虎在发榜之前,就很高调地宣布会元非己莫属,意外的是,会试考题冷僻,确实只有唐寅和他一位共同赴京的财大气粗的朋友写出了精彩的文章。这种巧合当然是有原因的,种种内幕今人已经无法探究,也许就是这位主考官知道唐寅会这个知识点,偏偏就出了这个知识点为题,而唐寅可能和他的同伴平时谈到过这个冷僻知识点,所以就出现了这个结果。可惜的是,唐寅平时太自负和高调了,高调地讨人厌,最终众多考生和背后的势力一致举报考场作弊。最后的定案是;那个财大气粗的朋友花钱向主考官的仆人购买了试卷,并透露给了唐寅。在过去,由于科举考试的重要性,所以对科考作弊的处罚也是很严厉的,在这件事上,唐寅虽没有主要责任,但也受到了牵连,被永久取消了考试资格。
   被取消了考试资格的唐寅,事实上也被取消了做官资格,甚至可以说是取消了报国报民的资格。这种打击是巨大的。唐寅很快对现实失望,走向了自己风花雪月的虚幻人生。他有才情,在古代,才子还是颇受妓女们欢迎的,所以他效仿柳永前辈,整天流连于花街柳巷,借酒消愁。他当然有爱情,可他的爱情是悲催的,他的三任老婆都很短命,先后离他而去,让他徒留伤心。也许是因为他的第三任名字叫沈九娘,所以后来人就附会他坐拥八艳了吧。再加上他流连青楼,所以就会有了他风流倜傥的传说。其实,这只是他无奈的选择。
   在唐寅自己看来,他的生活肯定是不幸福了。晚年穷困潦倒不说,他绝非一个无意于功名的人,只是求之不得才不得已流连于风月。当时宁王意图谋反,需要招揽人才为自己撑脸面,征召了唐伯虎,唐寅几乎毫无二话乐颠颠就去了,令他大失所望的是,宁王要他追随自己造反,他当然不敢,后来装疯溜回来了。他其实就是又一个柳永,不过他还不如柳永心态好,因为柳永自认奉旨填词,甘心于风花雪月,而他是嘴上旷达,内心其实是不甘心的。他是心口不一的,典型的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这样一个潦倒人物,居然能够演绎出点秋香这样精彩的故事,只能佩服中国文人的创造力了。
   七、杨继盛
   杨继盛是明朝官员中气节的代表,他是一个悲剧,死于奸臣严嵩之手,但正是这个人物的悲惨死亡,点起了举国上下痛恨严嵩的种子,后来由徐阶大学士,以同样卑鄙的手段,清算了严党。
   严嵩在嘉靖皇帝期间,是炙手可热的人物,说权势熏天毫不夸张,上有皇帝信任,下有深厚的官吏背景,严党是朝中独一无二的存在。在徐阶等人都在明哲保身时,杨继盛这个愣头青,不理会自己还是严嵩提拔任用,义无反顾地上书弹劾严嵩。在整个明朝,官员们的相互弹劾司空见惯,除了极个别的政治权力斗争,基本上都是属于该吵的吵,该和的和,只要过得去面子就行。但这个杨继盛,自己与严嵩并无深仇大恨,亦无夺权之心,是真正的为国为民嫉恶如仇,毅然将严嵩视为了不共戴天的仇人,以一种死劾的方式,不留余地毫不妥协地向严嵩开炮了。
   可惜的是,一腔热血救不了国惩不了奸,坦率地说,严嵩也根本没将这个小人物当回事,只是痛恨而已。严嵩更想借这个小人物,牵扯到其他的政治势力。可敬的是,杨继盛是个硬骨头,任凭严党如何刑讯逼供,至死不牵连他人。杨继盛最感动人的,是他在狱中,遭受毒刑又得不到医治,身上烂肉成疮,他居然在没有任何医疗保障条件下,用破瓦片刮出了身上的烂肉,连见怪了犯人惨相的狱吏都看不下去了。关羽刮骨疗毒,被称为英雄,姑且不论是否真实,即使是真的,关羽有人侍候陪同,还有名医在诊疗,而这位杨先生,却是自己在刮自己的骨头,是用最简陋的工具,任何基本的消毒止疼措施都没有!这是真正的文人气节!气节两字,说来容易,但是伴随的是多么深重的痛苦,又是多么深厚的精神信仰!
   杨继盛感动了所有清流,甚至上达天听,皇帝都不愿杀这个人。但是,严嵩胆大包天,任意妄为,在处决其他人时擅自将杨继盛名字加上,皇帝不注意之下勾绝了。杨继盛死了,但他播下了反对严嵩倒行逆施的种子,播下了朝野反抗严嵩的种子,在后来的官员们不遗余力地打击严嵩时,头脑中浮现的都是杨继盛那不屈的面容。“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杨继盛以自己的生命,捍卫了士子的价值观。让我们记住他的《就义诗》吧:“浩气还太虚,丹心照千古。生平未报恩,死做忠魂补”,这是何其铁骨铮铮的誓言!
   当然,杨继盛是英雄,但还有另一种英雄,是不图虚名而务实的,甚至可以遭受很多骂名的,那就是徐阶。在严嵩各种倒行逆施时,他冷眼旁观,不敢拍案而起,甘作冷漠的路人,甚至唯严嵩马首是瞻,颇有点严嵩走狗的意味。但时机到了后,他毅然决然地为那些惨死的忠臣们报仇,以种种比奸人还奸的手段,务实的实践着惩奸的重任。“去留肝胆两昆仑”,这两种人,在社会上都是需要的,没有杨继盛,正义得不到弘扬,没有徐阶,正义得不到伸张。
   八、海瑞
   海瑞是清官典型。中国历史上可以被称为青天的,除了包拯,可能也就是海瑞了。当然,那是民间话语中的形象,并不是真正的历史。真实的海瑞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海瑞是一个酷吏。提及酷吏,人们都不会有好印象,特别是唐朝请君入瓮的来俊臣,使得酷吏成了人们心目中严刑逼供屈打成招的典型。但是,司马迁塑造酷吏这类历史形象时,评价是客观的。酷吏,固然有冷酷不近人情的一面,但更有忠诚、能干、廉政的一面。所以,海瑞正是这样一个典型的酷吏。
   海瑞熟知大明律法,他的为人处事往往以大明律法为依据。在社会上的人都知道,法律不外乎人情,社会上很多事情并不合法,但是合乎人情,属于潜规则。官场中亦然,比如领导干部的子女同样享受领导干部的待遇,比如每年年终对领导的孝敬,这些都不应该,但都习以为常。然而,酷吏不讲人情,海瑞只知依法办事,胡宗宪的儿子享受了胡宗宪的待遇,海瑞将他抓了送给胡宗宪,胡只能当面赞扬,因为他做得对。事实上,胡没有让海瑞穿小鞋,只能说明胡总督的宽宏大量。海瑞对领导吩咐的事情,敢于顶,因为他以法律为依据,领导也只能吃哑巴亏,无可奈何。但是,这样清正严明,是会得罪人的。他最出名的事情,是弹劾君王,皇帝为自己建了宫殿,别的臣子都在祝贺,只有他,弹劾君王挥霍。坦率地说,嘉靖皇帝还不算昏君,没有杀他。还有一件事情颇能代表海瑞的品格——当朝首辅徐阶提拔重用了海瑞,应该说,他是对海瑞有恩的,但是,海瑞没这样认为,他认为官位乃国之公器,并非个人施恩所用,所以,当徐阶告老还乡后,海瑞整治地主,要求徐阶退还侵占的土地,徐阶象征性地退出了部分,本以为这件事就这样了了,偏偏海瑞不干,毫不留情地逼迫徐阶退还所有土地,而徐阶的牛脾气犯了,坚决不退。最终结果是,高拱利用此事彻底整垮了徐阶,海瑞的公正廉明成就了高拱的私欲。
   对海瑞的严正,要一分为二地看。当时程朱理学是社会主流,海瑞明显深受理学影响,所以行事也遵循着“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精髓。所以,海瑞的女儿犯了错,竟然被他活活饿死,这让人无法想象的事,竟然出自这位爱民如子的好官手下。也正因为此,从当朝到后世,很多人认为海瑞图名,为了廉名有意干些出格的事,包括进谏皇帝时以比干自喻。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当时大明王朝的国库空虚,问题的根本确实是出自皇帝,治病治根,只有皇帝改正了才有大明王朝的改变。有趣的是,当嘉靖皇帝驾崩之后,朝臣们只是例行公事的举哀,唯有这位痛骂过皇帝的海瑞,却是真心实意的痛哭流涕哀伤不已。
   海瑞继承了酷吏的优良传统,清正廉明,家徒四壁,以致他死去时,竟然连收殓都成问题。当一个人生存都成问题时,他能否忠心为国,是需要打一个大大的问号的。当然,海瑞做到了,但试图以海瑞为标准要求天下所有的官员们,是不现实的。而且事实上,海瑞这种做法,其实也不一定对。齐家治国平天下,家都不能齐,父母妻儿都不能享受生活,安能保佑天下苍生!当海瑞后来名气巨大,成为明星官员后,皇帝虽然重用了他,给了他高官,但实际上是象征性的,并没有要他做事。这是种聪明的做法,因为他是官员的楷模和表率,但指望他带领着心里满装着私利的官员做事,却是难上加难。
   与他同时的张居正,就是另一个典型。张很会做官,很有策略,他实行了改革,彻底改变了大明王朝,但他又不图虚名,事实上,他是个不折不扣的贪官,所以生活很舒适。因为他为天下的百姓带来了福祉,所以,他同样得到了万民的敬仰。而海瑞,事实上徒有虚名,根本没有改变社会,甚至自己生活窘迫,只有令名传世。颇令人玩味的是,两人平时也很有龃龉。可以料想的是,海瑞在人际关系中是一块冰,而张居正则是如鱼得水。所以,张居正是真正的政治家,因为他可以团结大众,与世浮沉,同创大业。而海瑞,是国之利器,但也只是利器而已,他可以斩除积弊,令人望而生畏,也让人不敢亲近。而且,利器无情,对自身也没有情。因为有了人情和私利,利器将不再锋利。
   廉吏、酷吏、良吏,海瑞和张居正,孰是孰非,千载而下,各有观点不同,也很正常。我们敬重海瑞,但是,真实世界中如果遇到海瑞,我们也会反感他的为人的。
   九、张居正改革
   张居正是少年成名的天才,十三岁考中乡试,其名气之大,甚至令会试的主考官都待若上宾。但是,这个非常欣赏张居正的主考官,就是没有录取张居正,原因简直令人无法想象——他太喜欢这个神童了,为了保护他,就要打击他,不能让他太顺而忘乎所以。事实证明,年轻人还是吃点亏好,张居正正是从失败中学到了隐忍,学到了政治斗争中最重要的策略。少年未中,他得以有空游历国家,深入了解了民生疾苦,这也为他一心报国报民奠定了基础。
   张居正不像海瑞,并非清官。他懂政治斗争,会利用阴谋诡计取得最大利益,成为当朝首辅。而且他生活奢靡,仅平时乘坐的轿子就需要32人去抬,因为他的轿中极尽奢靡,甚至连坐便器、仆人都有。由此可见,张居正为官并不正。但另一方面,他同样有着一颗爱民如子之心,而且做出了比海瑞更伟大的贡献——改革。他熟悉官场运作,懂得人情冷暖,改革也只是在调整利益,做到不一下子全盘剥夺既得利益者的权益,一方面减少了改革的阻力,另一方面也尽量不要得罪官员。但是,中国历史上,改革者没有好下场的铁律屡试不爽,尽管张居正已经足够聪明,争取做到面面俱到,还是没有免除在死后被清算的下场。

共 15895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明朝历经三百年的历史,帝王将相、寻常百姓在那个朝代演绎着各自的故事,我们跟随作者看看此文描述的明朝那些事儿吧。本文首先从明初四案着笔,讲述了朱元璋的丰功伟绩得益于他的军事才能,但朱元璋出身贫寒、生性多疑,如空印案的发生就是因为朱元璋的多疑。朱元璋杀官如麻,又爱民如子,这和他的出生经历有关吧,这使得明初四案都是牵连甚广杀人众多的大案。接着辩证地讲述了明朝郑和下西洋、好人与好皇帝、指窖止贪、王阳明的心学、唐伯虎、杨继盛、海瑞等历史事件和人物,如郑和下西洋是大家熟知的历史故事,我们一般人记住的是郑和下西洋的丰功伟绩,本文从中西两个角度对比,阐述中西文化的差异使郑和下西洋给国家带来了恩泽四方的美名,不像西方殖民者只是掠夺财富。写到海瑞,也是尊重历史,觉得海瑞是清官,但也是酷吏。海瑞熟知大明律列,他的为人处事往往以大明律法为依据,海瑞的人际关系是一块冰。因而对海瑞的严正要一分为二地看。文章讲述了与海瑞同时为官的张居正,他与人相处如鱼得水,但他是贪官,他实行改革给百姓带来了福祉,得到了万民的敬仰。作品洋洋洒洒,列举了很多历史故事和人物,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将相的心术逐一辩证地论述,那些遥远的历史和人物重新走进读者的心中,让人从不同角度了解了明朝的人和事。作品文笔流畅,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足见作者知识渊博,熟知历史,让读者了解了不同于野史的明朝那些事。不失为一篇好文,推荐阅读。【丁香编辑:柳絮依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柳絮依依        2017-03-02 16:54:07
  阅读有关明朝的洋洋洒洒的作品,欣赏!期待更多精彩!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灿烂,天自安排。
2 楼        文友:娇娇        2017-03-02 17:54:57
  好深厚的历史故事,欣赏佳作!辛苦了!
娇娇
3 楼        文友:娇娇        2017-03-02 17:55:35
  文章简介:从这件事上可以看过,朱元璋对官员是极为苛刻的,一丝一毫不能犯错,哪怕无关大局的错误都不能犯。也许,在朱元璋未发迹之前,他作为社会最下层,饱受官员欺凌,所以一旦他掌握了政权,从心底产生的对官员的厌恶情绪爆发了,官员们不是高高在上的民之父母,而是待宰的羔羊。所以,那个时候,几乎社会上无人愿意当官,但是,只要朱元璋看重,你不当官还不行。明朝官员被获罪之多无法想象,甚至有官员已经获罪了,由于没有官员了,只能由罪官审别人,从而出现堂上堂下都是带着枷锁的官员的奇景。
娇娇
4 楼        文友:娇娇        2017-03-02 17:57:20
  欢迎读者跟评支持作者创作辛苦!感谢分享您的精彩文章。
   感谢赐稿丁香,期待更多精品!预祝取得好成绩!加油!
娇娇
5 楼        文友:天使的左翼        2017-03-03 10:38:32
  好文!欣赏阅读,问好文友。
天使的左翼
6 楼        文友:辽宁孙成文        2017-03-03 14:49:45
  一丝历史深邃的文章,欣赏。
闻杰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