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杂文随笔 >> 【丁香】明朝那些事(随笔)

编辑推荐 【丁香】明朝那些事(随笔)


作者:吴需荣 秀才,2405.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275发表时间:2017-03-02 16:47:50
摘要:明初四大奇案分别是胡惟庸案、郭桓案、空印案、蓝玉案,均是牵连甚广杀人众多的大案,又都是发生在朱元璋时代。   朱元璋是个了不起的人,特别是他的军事才能。这种人是百年不遇的天才,没有受过任何正规的军事教育,但在指挥作战时,天生就可以敏锐地找到正确的方案。其实,毛泽东也是这样的人,所以他非常赞赏朱元璋。朱元璋的丰功伟绩盖过了全宋,自唐以来的少数民族侵入中原地区的状况,整个宋朝都未能改变,但是从朱元璋开始改变了。

【丁香】明朝那些事(随笔)
   张居正改革主要是一条鞭法和考成法。考成法很简单,就是考核制,这主要是压制明朝中那些嚣张跋扈的言官,对这些不干实事的言官,也实行了考核制度,实质上是给他们套了个枷锁,让他们不要乱说话,本来是张大人为了揽权的需要。结果也很明显,张大人果然得罪了言官,他在世时言官们不敢发声,但在他死去以后,还是言官们充当了清算的冲锋。但是,这种枷锁事实上是套给了所有的人,因为考核是针对所有的人,包括后来历朝历代。张居正的初衷是好的,但在中国,好的政策往往会变味,考成法在张居正的继任者申时行手中废止,原因也很简单,扰民。当时对地方官吏考核的一个重要指标就是税收,各级地方官吏为了完成任务,只能不切实际地强行征收,再加上一些上级官僚的面子或政绩需求,考核指标不断加码,最终这些负担还是转嫁到了百姓身上,以致百姓流离失所,所谓“苛政猛于虎”。在没有考核的灾年时,地方官吏还能为百姓说句话,争取减免点赋税,这在考成法实施以后,全部变成了天方夜谭。所以,为了保护百姓,这个本来征对官员的变法制度,就理所当然的被废止了。
   一条鞭法是赋税制度改革。明朝的赋税制度是比较重的,百姓要缴人头税、土地税,要服徭役,当时的土地税是以物产缴税,你的土地产粮就缴粮,产棉花就缴棉花,产木头就缴木头,结果国库中也是各式各样,甚至有将棉花木头作为工资发放给官员。一条鞭法要求百姓的所有负担,全部折成银两缴税,这是对国库有好处的,至少不需要大型仓库存放木头棉花什么的了。其实,这对百姓也有好处,因为百姓平时缴实物时,收税的官僚们往往借机贪腐,手段就是将你缴纳的棉花等视为劣质产品,本来要缴一斤的,必须要缴两斤才算优等品一斤,多出来的实物显然被官吏们贪腐了。更厉害的是徭役,根本无从考查,官员的自由裁量权很大,那就是寻租的温床。一条鞭法,将徭役也变成了银两,就不存在官员裁量了,实际上大大有利于普通百姓。
   在张居正在世时,他的改革还是卓有成效的,嘉靖开始的民不聊生逐渐在缓解,直到万历年间的国库充盈,百姓富足。所以说,张居正是好官。但是,从徐阶、高拱到张居正,这三代首辅,都是好官,但同样都是勾心斗角争权夺利的高手,他们使用的手段同样卑劣无耻。周星驰电影中的桥段“好官要比奸臣更奸”的理论,在明朝这些有名的好官身上得到了验证。但是,他们的倾轧也造成了各自的悲剧,几乎都没有得到好下场。王阳明驳斥程朱理学而兴起的“心学”,提倡顺天应人,顺应物欲,就这样被这些名臣们发扬光大了,放任心中对权力的欲望,成就造福于民的伟业,遇有阻拦,杀无赦,不管阻拦的是忠臣还是奸臣。这就是奇特而又真实的明朝官场。
   十、争国本
   争国本事件,要是放在别的朝代,就是一个很小的事件,但是发生在明朝,影响却非常大。
   事情其实很简单,历代君主都会有。万历皇帝的长子是朱常洛,但这个儿子,皇帝不喜欢。原因也很简单,这个儿子的妈妈是个普通宫女,是皇帝偶然看到,阴差阳错的荷尔蒙兴奋之下,便驾幸了她。说实话,当时的宫女等于皇帝的玩物,这种事情司空见惯。可这位宫女真够幸运,居然就怀孕了,并生下男孩,居然还是皇长子。可是,也许她并没有太多姿色,皇帝并不喜欢她,也不待见这个儿子。皇帝的宠爱者是郑贵妃,这个贵妃后来也生了儿子,是皇三子朱常洵。于是,皇帝就想立三子为太子。
   一般说来,朝臣们是反对这种立储方式的,因为中国封建社会一直是嫡长子继承制,无嫡立长,照例应该是长子是太子。在朱元璋这样的强权君主时候,朝臣们就算有意见,估计也是不敢提的,因为朱元璋杀起臣子来丝毫不会手软。但奇怪也就在这里,朱元璋、朱棣的铁腕强权君主制度,延续下来的却是明朝的臣权膨胀,内阁大臣可以驳回皇帝的旨意,而言官们也敢毫不留情的上书痛骂皇帝,如海瑞。当然,皇帝毕竟掌握着生杀大权,明朝政治体制就这样形成了一个奇特的相互制约的平衡。
   万历皇帝刚有了这个心思,朝臣们就敏锐地感觉到了。于是,就立太子问题上,皇帝和臣子们进行了旷日持久的较量。皇帝首先封了郑妃,臣下一片哗然,结果皇帝不得已也封了朱常洛的母亲。朝臣们请求皇帝立太子,皇帝不愿立长子,又不敢立三子,于是就拖,不立。令他不敢相信的是,朝臣们前赴后继,接连上书。当然,皇帝也生了气,难道皇权成了摆设?于是,不听话上书者,罢官充军,以儆效尤。可是,明朝的朝臣们似乎以触犯皇帝受惩罚为荣,皇帝越惩罚,朝臣上书越激切。当然,皇帝也不得已选择了妥协的方式,比如做出承诺,同封三子等等,并提出等候嫡子的言论,以搪塞悠悠众臣之口。朝臣也有意妥协过,如要求让长子读书等等。但总的说来,双方都是想尽办法,软硬兼施,就是想达到各自目的,绝不妥协。结果是,有四名内阁首辅退休,含十多名部长在内的三百多官员受到牵连,其中一百多人被罢官充军,在朝臣们前赴后继地付出这么大的代价之下,皇帝最终还是屈从了,立了朱常洛为太子。
   在封建专权的社会里,明朝的官员们是个特例。他们似乎不畏惧皇权,以挑战皇权受到惩罚为荣,并且前赴后继乐此不彼。这是真正的关注天下重于个人私利的士子精神,是义之所在虽千万人吾往矣的勇气。罢官充军,说说容易,但真到了面前时,有几人敢在屋檐下而不低头,不为五斗米折腰?明朝的官员们做到了,而且不是个别人,是一大帮官员们,可见当时的政治风气,是开明而生机勃勃的。而明朝的社会风气,同样是以士子精神为荣的,海瑞骂了皇帝成了政治明星,到哪都是万人空巷,甚至有人步行千里只为一睹海瑞真容。有一位官员因进谏被皇帝打的皮开肉绽,其妻居然收集烂肉制成咸肉流传后世,作为不屈家风的重要见证和尚义家训的重要道具;谁因为骂皇帝而被夺官,立即名闻天下甚至名利双收,所以明朝官员们敢于骂,乐于骂。正是在这样的政治风气下,才有东林党这样关心政治的民间团体,而民间关心政治,关心正义的风气不灭,社会自然是有昂扬向上的风气的。这样的社会,是不会万马齐喑,是不会死水一滩的,所以明朝当时已有流民遍地,饿殍盈野,但国家还是走在正常的道路上。
   十一、东林党和阉党
   明亡始于党争,但这句话并不对。明朝晚期,确实党争日盛,但最终魏忠贤的阉党大获全胜,才是明亡的原因。而如果东林党获胜,国家是走在正常的道路上的。
   东林党在历史上是正义的象征,其实也未必。东林党人清高自守,在朝有掌权者,在野有评论者,势力大影响大。但是,这些人虽然正直清高,但也不是不会做小动作,他们也会不遗余力地和当时的浙党等党派做斗争。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这明宫三大奇案,之所以扑朔迷离,就是掺杂了政治斗争的原因,东林党人借助这三大案击败了其他党派。东林党人固然正直,但其余党派也都是正直的士大夫,东林党人使用的手段有的也不是正大光明。其实,明朝自徐阶、高拱、张居正以来的政治斗争,从未停息,好在这些人都不是奸吝小人,所以没有影响国家公器。
   在东林党全盛的时候,深受皇帝宠信的魏忠贤走上了历史舞台。这位仁兄本来还想投靠东林党,可惜的是,人品太差,东林党人对其根本不屑一顾。历史又一次证明,宁可得罪君子,不要得罪小人,魏忠贤开始了报复,拉帮结派结党营私,可以说是无恶不作。他与东林党人相反,你不是清高吗,我就卑鄙无耻,无论是谁,只要投靠我,只要听我的话,就可以封官贪污甚至杀人放火。由于皇帝的宠信和人的劣根性,很多人投靠不了东林党,便投靠了魏忠贤,朝堂乌烟瘴气。随着东林党人的日渐衰弱和阉党的日盛,魏忠贤对这些正直的士大夫们挥起了屠刀。
   在面对屠杀时,这些士人保持了气节,任凭严刑拷问和非人的折磨,凛然不屈,成就了一个个可歌可泣的英雄史诗。头骨被钉入钢钉,耳朵被钉入钢钉,种种酷刑都掩盖不了这些士人的人性光辉——他们从不屈服,从不谗言害人。让我们记住这前后六君子吧:杨涟、左光斗、魏大中、周朝瑞、袁化中、顾大章、周起元、黄尊素、缪昌期、周顺昌、周宗建、李应升,他们都死在了阉党的屠刀下。值得一提的是,当阉党爪牙逮捕周顺昌时,素来温和的苏州人不干了,数十万人自发暴打这些爪牙,震惊了天下,也为逆阉的衰亡敲响了丧钟。在苏州,至今还有这些义民领袖的墓碑,但并不引人注意,一如这些人的平民身份,但就在这些普通百姓身上,传承了阉党政权中所没有的公理和正义。
   魏忠贤的权势源于皇帝的信任,当皇帝换了,他的好日子到头的,种种倒行逆施得到了清算。这时候,人品的差异显现了,阉党的手下纷纷改弦更张,痛斥魏忠贤的种种罪恶,与东林党人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事实证明,没有伟大的理想,只有唯利是图的政治结合体,是貌似强大的纸老虎,根本没有战斗力。历史,有时会黑暗,但终究是光明正义的,卑鄙的阉党们最终只会钉在历史的耻辱柱上。
   十二、袁崇焕
   袁崇焕的死亡是个悲剧,很多人认为崇祯皇帝自毁长城,才导致了明朝的灭亡。但是,崇祯皇帝决不昏庸,袁崇焕其实是自己的失误,才导致了被杀。
   袁崇焕一心为国,但其实此人心胸狭隘,又不懂政治。崇祯皇帝十分相信他,一上台就将他从布衣提拔为督师,那是最高武将了,以前只有内阁大学士兼任的。袁崇焕当然感激皇帝,想报效国家,但他十分狂妄,向皇帝要权、要粮、要兵,并夸下海口五年内灭掉后金。事实上,他只是随口说说,自己也知道根本是不可能的,可皇帝偏偏就相信了,他要什么给什么,只要他能完成自己承诺的任务。袁督师上任伊始,就因个人恩怨杀了毛文龙,而毛文龙其实是抗金明将,独自在后金的后方守着一块根据地,是后金永远的隐患,袁督师此举才是真正的自毁长城,并且他其实是没有这个权力的,属于滥权。行了,皇帝同样没处分他,并一样信任他。他的关宁防线十分稳固,但是防守可以,进攻是没有这个能力的,从何灭后金?皇太极也不傻,攻打关宁防线讨不到好,干脆远绕蒙古,绕过关宁防线进攻北京。袁督师当然驰援京城,可他一意孤行,置孙承宗的话于不顾,并没有御敌于国门之外,而是尾随皇太极到了京城。当然,他有他的想法,从军事上讲,他和军队和后金骑兵野战,是不占优势的,他想依托城垣优势,用火器与后金骑兵对抗,但他不懂政治,北京被围会有什么样的后果,他不了解。
   其实,他杀毛文龙时,已经有人向皇帝打小报告,说他意欲反明做汉奸了。这当然是无稽之谈,但他确实干了亲者痛仇者快的事情,说他在帮后金的忙一点不为过,更何况他又没有冠冕堂皇的杀毛文龙的理由。他的军队没有挡住后金军队,这是皇帝不明白的,为什么他没有和后金作战,反而是和后金军队同时到了京城?怀疑的种子,就这样在崇祯皇帝的心里种下了。在京城他与后金军血战,可阴差阳错,和他不合的将领满桂却被自己人的大炮打伤,连皇帝都感觉这是他做的好事。于是,皇帝再也不相信他了,估计皇帝也明白了,他说的五年灭掉后金纯粹是忽悠,恼羞成怒的皇帝,就把自己的愤怒换成了袁督师的头颅。更能说明问题的是,袁督师被杀,国人竟然对其恨之入骨以致于食其肉,天意对他如此不公,虽然可能有后金反间因素,有皇帝误解因素,亦可见袁督师做事任意妄为不考虑后果。
   袁崇焕的死,对明朝的灭亡有着致命的影响。袁崇焕杀了毛文龙,毛文龙麾下的尚可喜、耿仲明等投降了后金;崇祯杀了袁崇焕,他麾下的祖大寿、吴襄等人投降了后金。正是依靠这些投降过来的将领,后金才一举夺下了江山,建立了清朝。袁崇焕是抗击后金的功臣,但如果没有袁崇焕的屠刀和被杀,后金绝不会如此快的入关,如此快的席卷中原。功劳和罪过,就这样都凝结在了他身上。但不管如何,他本人不会是奸细,还是个忠心耿耿但有过错的明朝大将。
   十三、坚持的黄道周
   黄道周是崇祯皇帝时的大臣。
   崇祯皇帝是个明君,可他运气不好,在他即位时,大明已经摇摇欲坠,各种腐败、尸位禄餐痼疾难治,后金又已经崛起,对大明虎视眈眈。屋漏偏逢连夜雨,大明的经济本已命悬一线,偏偏陕西大旱,一年、两年、三年,连续遭灾,国家无力救援,激起了民变。值此内忧外患之际,晚明仅有的几个名将和精兵,忽而剿匪,忽而抗金,来回折腾,莫衷一是。其实,攘外必先安内的政策并不错,后金虽然强大,但也只是掠夺大明的财富,当时并没有取大明而代之之意,所以朝中有人提出与后金和谈,先集中精力剿灭国内流寇。就是这位黄道周,拍案而起,痛斥这种妥协论调,从道德的制高点对这种论点进行了批驳,直至斥之为投降主义。正是他和诸位爱国大臣们的坚持,明朝丧失了最后一个自救的机会。后来在两线作战中,卢象升等名将一一战死,还有的干脆投降了大清,明朝回天乏力,走向了灭亡。
   华夏民族自古到今的自大,最终害了自己。大明自以为华夏正统,后金只是蛮夷,对这些蛮夷只能是恩赏,若蛮夷不讲理当然是武力侍候,哪有屈从的道理。后来满清政府接受了中华文化,同样认为自己为正统,外来的侵略者是蛮夷,哪怕打败签订屈辱的合约都是一副天朝上国恩泽四方的口气。黄道周不是政治家,没有政治眼光,他不明白为了政治,应该能屈能伸,该向蛮夷低头就得低头,所以他的固执害了大明。
   他是罪臣,但又是英雄。在大明已亡,南明政府苟延残喘时,他显示出了大臣的气节。南明逃亡了,他继续抗金,没有人,没有钱,他召集乡民下人,组织了千余人的队伍,对抗满清大军。连他自己都知道,自己这帮乌合之众的抵抗是羊入虎口,根本没有任何实际作用。他很快被满清俘虏,但面对众多的投降者,他毅依然坚持着自己最后的尊严,中华民族面对外侮时的尊严,慨然选择了死亡。
   人是复杂的,历史更是复杂的,忠臣良将,奸佞酷吏,往往是真实的人,有出于私心完成伟业,也有出于公心败坏大事,无法强求。不管如何,黄道周的坚持,黄道周的宁死不屈,足够名垂青史流芳百世了。
  

共 15895 字 4 页 首页上一页1234
转到
【编者按】明朝历经三百年的历史,帝王将相、寻常百姓在那个朝代演绎着各自的故事,我们跟随作者看看此文描述的明朝那些事儿吧。本文首先从明初四案着笔,讲述了朱元璋的丰功伟绩得益于他的军事才能,但朱元璋出身贫寒、生性多疑,如空印案的发生就是因为朱元璋的多疑。朱元璋杀官如麻,又爱民如子,这和他的出生经历有关吧,这使得明初四案都是牵连甚广杀人众多的大案。接着辩证地讲述了明朝郑和下西洋、好人与好皇帝、指窖止贪、王阳明的心学、唐伯虎、杨继盛、海瑞等历史事件和人物,如郑和下西洋是大家熟知的历史故事,我们一般人记住的是郑和下西洋的丰功伟绩,本文从中西两个角度对比,阐述中西文化的差异使郑和下西洋给国家带来了恩泽四方的美名,不像西方殖民者只是掠夺财富。写到海瑞,也是尊重历史,觉得海瑞是清官,但也是酷吏。海瑞熟知大明律列,他的为人处事往往以大明律法为依据,海瑞的人际关系是一块冰。因而对海瑞的严正要一分为二地看。文章讲述了与海瑞同时为官的张居正,他与人相处如鱼得水,但他是贪官,他实行改革给百姓带来了福祉,得到了万民的敬仰。作品洋洋洒洒,列举了很多历史故事和人物,对官场政治、战争、帝王将相的心术逐一辩证地论述,那些遥远的历史和人物重新走进读者的心中,让人从不同角度了解了明朝的人和事。作品文笔流畅,思路清晰,观点鲜明,足见作者知识渊博,熟知历史,让读者了解了不同于野史的明朝那些事。不失为一篇好文,推荐阅读。【丁香编辑:柳絮依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柳絮依依        2017-03-02 16:54:07
  阅读有关明朝的洋洋洒洒的作品,欣赏!期待更多精彩!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灿烂,天自安排。
2 楼        文友:娇娇        2017-03-02 17:54:57
  好深厚的历史故事,欣赏佳作!辛苦了!
娇娇
3 楼        文友:娇娇        2017-03-02 17:55:35
  文章简介:从这件事上可以看过,朱元璋对官员是极为苛刻的,一丝一毫不能犯错,哪怕无关大局的错误都不能犯。也许,在朱元璋未发迹之前,他作为社会最下层,饱受官员欺凌,所以一旦他掌握了政权,从心底产生的对官员的厌恶情绪爆发了,官员们不是高高在上的民之父母,而是待宰的羔羊。所以,那个时候,几乎社会上无人愿意当官,但是,只要朱元璋看重,你不当官还不行。明朝官员被获罪之多无法想象,甚至有官员已经获罪了,由于没有官员了,只能由罪官审别人,从而出现堂上堂下都是带着枷锁的官员的奇景。
娇娇
4 楼        文友:娇娇        2017-03-02 17:57:20
  欢迎读者跟评支持作者创作辛苦!感谢分享您的精彩文章。
   感谢赐稿丁香,期待更多精品!预祝取得好成绩!加油!
娇娇
5 楼        文友:天使的左翼        2017-03-03 10:38:32
  好文!欣赏阅读,问好文友。
天使的左翼
6 楼        文友:辽宁孙成文        2017-03-03 14:49:45
  一丝历史深邃的文章,欣赏。
闻杰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