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淡雅晓荷 >> 短篇 >> 作品赏析 >> 【晓荷·天地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征文 随笔)

精品 【晓荷·天地事】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征文 随笔)


作者:王栋 童生,643.9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826发表时间:2017-04-09 00:01:02


   二、刘备47,关羽48.有没有搞错啊?桃园三结义,刘关张这样排序,怎么哥哥的岁数还没弟弟大?到底有没有桃园三结义啊。小说言之凿凿,已经流传了六七百年,怎么错了?翻看《三国志》刘关张的传记,还真没有桃园结义的字眼。关羽传中说“先主与二人寝则同床,恩若兄弟。”张飞传则说“羽年长数岁,飞兄事之。”虽然没有礼仪上的结义,可是关羽遇害,刘备不惜一切代价,要为他报仇,可见刘关张的情谊非同一般。小说中桃园三结义,这应该是罗贯中先生的匠心。如果关羽是大哥,刘备为次,叙事上有些不方便,干脆刘备为大。这只是我的猜想,没有证据啊。
   三、赤壁之战是三国时代的重要一役。小说用了7回篇幅描写它,可见分量之重。史书在叙述上详略不同。在《魏书·武帝纪第一·曹操传》一笔带过:“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于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三国志·蜀书·先主传》则说:“......与曹公战于赤壁,大破之,焚其舟船。先主与吴军水陆并进,追至南郡,时又疾疫,北军多死,曹公引归。”《三国志·吴书·吴主传》也很简略:“是时曹公新得表众,形势甚盛,诸议者皆望风畏惧,多劝权迎之。惟瑜.肃执拒之议,议与权同。瑜.普为左右督,各领万人,与备俱进,遇于赤壁,大破曹公军。”《三国志·吴书·周瑜传》则洋洋洒洒,写的很详细了。大概赤壁之战的主角是周瑜的缘故吧。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运筹是最重要的。史书中记载的事有蒋干劝降(无盗书故事),黄盖诈降,火攻。至于群英会,诸葛亮草船借箭,借东风,华容道关公义释曹操等故事情节,史书无载。那么精彩的故事都是罗贯中先生杜撰,也可谓煞费苦心。
   四、小说第44回:孔明用智激周瑜孙权决计破曹操,这回说孔明为使孙权周瑜等坚定破曹之心,用曹操建铜雀台,为觊觎江南二乔美色才挥军南下来激怒周瑜。其实不然,周瑜一直坚决抗曹,不存在激怒之事,而铜雀台建于公元210年,是赤壁之战两年后的事了。曹植的铜雀台赋中的二乔,也不是两个人,而是两座桥:玉龙、金凤。小说中的曹操是一代奸雄,跟历史上的曹操相去甚远。这是小说与历史的最大区别。
   五、扯远一点,还是有关年龄的。小说第一回:宴桃园豪杰三结义斩黄巾英雄首立功,这回说刘备参加刘焉招募义兵,“玄德年已二十八岁矣。”记得早年读到此处,就心生疑问——黄巾起义始于公元184年2月,按时年刘备28岁算,他应生于公元156年,刘备卒于223年,终年68岁。可是刘备“寿六十三岁”到底错在哪里?经过一番推算查证,呵呵,罗贯中老先生一点小疏漏。刘备在184年应是23岁。囿于孤陋,我不知道这是不是我的第一发现。兹表述于此。
  
   (四)清明俭约著青史
   小说是虚构的艺术。当年罗贯中先生依照史书为蓝本创作时,肯定是呕心沥血,没少费思量。小说中的人物,因为情节的需要,往往只描写他的一方面,而另一面却很少涉及,甚至忽略。还有的史书上浓墨重彩的人物,在小说中则没有出现。
   我粗略地读史书,看到当年那些风云人物的另一面,深有感触。那些名留青史的人物,不仅仅是他们的文治武功,还有他们清正俭约的操守。我先列举一下——
   一、诸葛亮。孔明在临终前给后主写信说:“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馀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外有赢财,以负陛下。”等到孔明去世后,“如其所言”。孔明的功业不需赘言,单单这份遗产清单,也足以让人万世敬仰。一代贤相啊。窃以为,当今只有周恩来总理可与之比肩。
   二、姜维。姜维是蜀国后期的灵魂人物,位高权重。但他“据上将之重,处群臣之右,宅舍弊薄,资财无馀,侧室无妾媵之亵,后庭无声乐之娱,衣服取供,御马取备,饮食节制,不奢不约,官给费用,随于消尽......清素节约,自一时之仪表也。”这话引自郤正著论。郤正,蜀亡后,随后主入晋,因他的帮扶提醒,后主才不至于有大的闪失。
   三、邓芝。刘备死后,邓芝奉命出使吴国,与孙权晓以利害,使得孙刘重新修好。邓芝为将军20余年,“身之衣食资仰于官,不苟素见,然终不治私产,妻子不免饥寒,死之日家无余财。”
   四、鲁肃。裴松之注引吴书说;“素为人方严,寡于玩饰,内外节俭,不务俗好。”
   五、吕蒙。“蒙未死时,所得金宝诸赐尽付府藏,敕主者命绝之日皆上还,丧事务约。”
   六、蒋钦。吴将。吴主孙权到他家,看到的是老母亲用的是粗布床单和被子,妻妾穿的也是粗布裙,大为叹息。
   七、朱桓。这个人物在小说中一露面就被赵云一枪给刺死了。其实不然。朱桓的事迹可圈可点,而且活了62岁。他死之时“家无余财”,孙权赏赐5000斛盐来周济他的丧事。
   八、陆逊。《三国志·吴书》有专门的传记,可见他的地位之重。他死时“家无余财”。
   九、吕岱。这个人物小说中只是稍有提及。他是吴国南方的一位重臣,曾在交州(今海南)做过政府首脑。他廉洁奉公,任职所到之处,都有可称述的政绩。当初任交州刺史时,好多年不供养家眷,妻儿饥饿贫困。以至于孙权为之叹息,并责怪群臣不及早告诉他。吕岱96岁卒,遗嘱命家人用不刷漆的白棺材装殓,穿戴粗布头巾与单衣,丧事从俭。
   十、曹操。曹操在小说中是个反面人物,跟历史上真实的曹操相去甚远,这暂且不论。裴松之注引用魏书说他:“雅性节俭,不好华丽,后宫衣不锦绣,侍御履不二采,帏帐屏风,坏则补纳,茵蓐取温无有缘饰”。“自制终亡衣服,四箧而已”。陈寿在书中说,他死时,遗令“敛以时服,无藏金玉珍宝”。这就是真实的曹操。
   十一、荀彧荀攸叔侄。他俩是曹操的重要参谋,参与许多重大决策。“彧及攸并重,皆谦和节俭,禄赐散之宗族知旧,家无馀财。”
   十二、华歆。华歆位列三公之一,位高权重。但是他“素清贫,禄赐以振施亲戚故人,家无担石之储,公卿尝并赐没人生口,惟歆出而嫁之。”
   十三、陈泰。他是魏国三公之一陈群之子。文韬武略为司马昭所器重。他在外任,京城的达官贵人想通过他购买奴婢,给他许多宝物,陈泰把东西挂在墙上,书信也不拆看,等到被征召回京时,又都把原物还给对方。
   十四、夏侯惇。他是曹操的左膀右臂之一。“性清俭,有馀财辄以分族,不足资之于官,不治产业。”
   十五、徐晃。史书说他“性俭约畏慎。”
   十六、吕乂。小说中这个人物写做吕义。他在蜀汉做过县令,还做过尚书令。曾经负责后勤工作,供给兵员和粮草。他“历职内外,治身俭约,谦靖少言,为政简而不烦......”
   十七、张昭。张昭是孙策托付后事的重臣,他一生进尽忠言,屡次指摘孙权的过失。死时遗令“幅巾素棺,敛以时服。”
   十八、田豫。他的名声不是很响。小说中好像没有他的名字。他是魏国北部边陲的守护者,在少数民族中有威名声誉。他“清俭约素,赏赐皆散之将士。每胡、狄私遗,悉簿藏官,不入家;家常贫匮。”
   十九、赵云。史书上没有记载他的清正俭约。我是从他的言语中猜测出来的,聊备一说。当初,益州平定,刘备想分田舍给诸将,赵云认为不可,他的考虑具有大局观念。赵云要求别人这样,首先自己得身正不怕影子斜啊。所以我把他列入。
  
   寻章摘句,这些在历史上或响亮或沉寂的名字,他们的文治武功令人敬仰,他们的操守让人叹服。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当今我国反腐倡廉正值关键时刻,老虎打了一批,但是苍蝇还是满天飞。公仆们若都读读三国史书中这些人物的事迹,反省自己,严于律己,克尽职守,相信不但不会沦为阶下囚,反而也会青史留名,树一座精神丰碑,为后人瞻仰吧?
  
   (五)公私同样可分明
   公与私的关系向来不好处理,如鱼和熊掌一样,二者不可得兼。但在三国人物中,公私同样可分明,他们处理的虽然在我们看来,有些不尽人情,但是却值得称道。公就是公,私就是私,不可因公废私,也不可假公济私。私是小我,公是大我,小我要服从大我,古今一也。
   众所周知,诸葛亮和诸葛瑾是亲兄弟。瑾为兄,亮为弟。但是他们分属于两个不同的阵营,各为其主。《三国志·吴书·诸葛瑾传》说:“建安二十年,权遣瑾使蜀通好刘备,与其弟亮俱公会相见,退无私面。”两个人只在公开场合相见,私下绝不会面。小说写诸葛亮出使东吴,舌战群儒后,孙权让诸葛瑾说服孔明,扶保孙权,孔明反而劝诸葛瑾保刘备,这是罗贯中先生的杜撰,史书无载。虽然如此,但是手足情分还是有的。孔明曾写信给诸葛瑾,说起儿子诸葛瞻:“瞻今已八岁,聪慧可爱,嫌其早成,恐不为重器耳。”家常细语,语重深长。
   张辽和李典同为曹操手下大将,但是二人的关系不是很融洽。他们被曹操指派,共守合肥。张辽想遵从曹操指示出城迎战孙权,又担心李典等不配合。李典说:“此国家大事,顾君计如何耳,吾可以私憾而忘公义乎!”这话说的很有分量,就是说,国家大事为重,我怎么可以以私废公?在他们的共同努力下,击败了孙权。
   建安五年,曹操东征,击败刘备,擒获关羽。关羽滞留曹营期间,与张辽,徐晃建立了深厚友谊。十几年后,关羽兵围樊城,曹操派徐晃救援樊城的曹仁。徐晃关羽兵戎相见。两人寒暄叙旧,甚是感慨了一番。过了一会儿,“晃下马宣令:‘得关云长头,重赏千金。’羽惊怖,谓晃曰:‘大兄,是何言邪!’晃曰:‘此国之事耳。’(裴注引自《蜀记》)。小说引用这个情节,二人还大战“八十余合”。昔日的友情荡然无存。关羽对徐晃前恭后倨的态度大为意外,徐晃对公与私的关系拿捏的很有分寸。哦,两国交战,各为其主,公始终是第一位的。不知当时徐晃这样想过没有——对不起了,哥们儿,人在江湖身不由己啊……
   人家徐晃不因私废公,关羽却在这方面有些脑残——曹操败走华容道,关公义释曹操。其实这也怪不得关公,要怪就怪军师孔明。孔明料定曹操要走华容,不派张飞,不派赵云阻击曹操,偏偏要关公去。我和一同学就此事达成共识——孔明是有意为之。他知道关公义字当头,念及旧情,一定会放走曹操。曹操现在绝不能死掉(张飞赵云若去,曹操死定了),若灭了曹操,那么孙权和刘备争天下,就刘备目前的实力,绝对不是孙权的对手。所以,最好是留下曹操,那样三国鼎立的宏伟构想才能成立。我们的想法有些八卦,无凭无据,可供一笑。不过,曹操败走华容是历史,关公放走曹操则子虚乌有哦。
  
   (六)最好的证明
   诸葛亮、周瑜,陆逊三个人最初的经历差不多:年纪轻轻就被委以重任,资历浅,众人不服,工作不好开展。但是,他们都凭借自己的人格魅力和卓越才能,证明了自己。
   刘备三顾茅庐后,“与亮情好日密。关羽、张飞等不悦,”刘备解释说:“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羽、飞乃止。虽然关张没有给孔明出多少难题,但是,怀疑、不信服的想法却有的。后来,孔明用自己的言行和韬略征服了比自己年长许多的关张(关羽比孔明大20岁,张飞年长孔明13岁)。二人后来对孔明佩服的五体投地。
   周瑜为东吴大都督,他跟下属处的还可以,只是跟老将程普不和睦。东吴诸将,数程普年纪大,多少有点倚老卖老的意思,“数陵侮瑜”,周瑜不跟他计较。后来程普为周瑜的大度和才能折服,对周瑜亲近敬重起来,跟别人说:“与周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哦,这个感觉可是真够爽的。
   陆逊临危受命,在刘备兴兵伐吴时被孙权任命为大都督。他当时20多岁,长得面如美玉,是个小白脸,又是一介书生。东吴诸将有的是旧将,有的是王室宗亲,不把陆逊放在眼里,不听陆逊的调遣。陆逊义正言辞说,现在大敌当前,各位都身受国家的恩惠,应当和睦相处,共同对敌,但你们互相不服顺,这是不应该的事。尽管我是一介书生,国家所以要委屈各位来接受我指挥的原因,是因为我还有些长处。各位应做好自己的事,哪里能再不服从命令呢?军法是不可违反的。陆逊的一席话绵里藏针。等到打败刘备,计策大都是陆逊谋划的,众将这才敬服。
   每个人来到陌生的环境,不被认可,这是常情。关键是自己要有真才实学,真有那两把刷子,路遥知马力,日久见人心。证明自己的是时间,更是成就,不是这样吗?
  
   厚厚的《三国志》本书35万字多字,裴松之注32万字。小说《三国演义》(带毛批的)90多万字,讲述东汉末年至晋朝初100年的历史,这百年来,可谓英雄辈出,豪杰并起,他们的文韬武略,成为千百年来家喻户晓,津津乐道的谈资;也成为各种艺术形式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我同样喜欢这些风云人物的故事,并崇敬膜拜不已。随着阅读的深入,我的思维也在悄悄起着变化,我不清楚我的阅读和思想是否有些偏离正常的轨道?或是舍本逐末?或者根本就是完全的背道而驰?但我还是忍不住把想法写出来——
   那是一个群雄并起,弱肉强食的时代,史书和小说记叙了大小40多次战役、战争,死亡的人数不可胜数。这里,武将不是杀人,就是被杀,文臣就是策划如何杀人;这里,人命如草芥,不名一文。关云长说袁绍大将颜良“如插标卖首耳”,不可不为豪言壮语。他武功盖世,斩颜良诛文丑,水淹七军,捉于禁斩庞德,最后败走麦城,身首异处。小说写“玉泉山关公显圣”,他向普净和尚索要头颅,普净说:“昔非今是,一切休论,后果前因,彼此不爽。今将军为吕蒙所害,大呼‘还我头来’,然则颜良、文丑,五关六将等众人之头,又将向谁索耶?”
   经过普净的点拨,“关公恍然大悟,稽首皈依而去。”关公悟出了什么?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见解。小说这样写,当然有些迷信色彩。但残酷而血腥的历史却是——四十多年后(关公斩庞德是在公元219年,钟会伐蜀在263年),庞德的儿子庞会,“随钟、邓伐蜀,蜀破,尽灭关氏家”(裴注引自《蜀记》)。所谓国破家亡就是如此。国破家亡的还有姜维,他本来想通过钟会的力量,重整河山,但是事与愿违,他自刎而死。史书说是“魏将士愤怒,杀会及维,维妻子皆伏诛。”更有后主刘禅的第五子北地王刘谌,见刘禅投降,苦谏刘禅不成,“伤国之亡,先杀妻子,次以自杀。”小说第118回:哭祖庙一王死孝,有着详细描述,后人哀叹刘谌的高义。现在戏曲舞台上有徐玉兰王文娟演出的越剧《哭祖庙》,京剧也有这出戏。唱词哀婉凄凉,催人泪下。刘谌的取义成仁令人扼腕叹息。但亲手杀死自己的三个骨肉,不免血腥和惨烈。
   国破家亡的不仅仅是王孙贵族,惨遭涂炭的更有无数黎民百姓——蜀亡,钟会到成都作乱,他死后,蜀中的军人大肆抢劫,死伤无数,几天后才平静下来;即便是写下“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的曹操曹丞相,为报杀父之仇,“所过多所残戮”。陈寿以魏为正统,有所掩饰,后人则认为“罪谦之由,而残其属部,过矣”(裴注引孙盛语)。
   其实,不只是三国时代的百年光阴,纵观整个人类历史,不总是在争斗、杀戮中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中蹒跚前行的吗?
   记不清是哪位哲人的话了,他说:历史学家的历史,是征战杀伐,而在时光的对岸,还会有诗歌、音乐,还有女人在生儿育女,晾晒衣服。
   是的,这是我最希望看到的历史画面了。
  
  
  
  
  
  
  
  

共 11040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诸葛亮一生鞠躬尽瘁,六出祁山,辅佐刘备父子成就汉室大业,建立了不朽功勋。在民间,数千年来,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他的七擒七纵孟获,火烧藤甲兵,以少胜多,取得了火烧连营,大破曹兵的一个个战例……深得百姓爱戴,就是他去世许多年后,钟会征蜀,来到汉水平原的沔阳诸葛亮庙进行祭祀,也下令不得在诸葛亮墓地左右放牧打柴,表示了极大的尊崇。能文能武,智勇双全,单骑救主的赵云,长坂坡万军丛中如入无人之境,就连敌阵中的曹操也大加赞赏。年轻气盛,有军事才能的周公瑾,在苏轼笔下更是千古美名。无论是看《三国演义》书本火烧电视剧,都是精彩绝伦,过目不忘。一个个英雄人物成为千古美谈。欣赏老师佳作,特此推荐共赏。 【编辑:你猜】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413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你猜        2017-04-09 00:01:45
  感谢老师赐稿,期待你更多的精彩。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回复1 楼        文友:王栋        2017-04-09 06:42:35
  谢谢你猜老师的辛苦编辑!深夜编文,俺这里上茶了。????????
2 楼        文友:叶华君        2017-04-13 10:57:04
  很有深度与见解的赏析,非常精彩!恭喜老师摘取精品,感谢赐稿,期待老师在新一轮征文里取得优异成绩。问好老师,祝创作愉快,佳作连连!
叶华君,成都市作协会员,东部新区草池街道人。我只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工,我有一颗善感而质朴的心,我爱我的家乡我的亲人!QQ1052430610
回复2 楼        文友:王栋        2017-04-13 16:27:43
  华君老师过奖了。很感谢晓荷社团举办的这次征文,我会努力的。
3 楼        文友:何叶        2017-04-13 11:00:05
  恭喜精品!期待老师在征文中精彩不断!
何叶
回复3 楼        文友:王栋        2017-04-13 16:28:28
  谢谢叶子社长鼓励,让我们一起加油!
4 楼        文友:你猜        2017-04-13 12:23:10
  祝贺老师精品。
您不要猜我是谁,我知道您是谁---祝你开心每一天。
回复4 楼        文友:王栋        2017-04-13 16:29:16
  谢谢你猜老师。谢谢晓荷社团。
共 4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