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丁香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丁香花语】我的三夏大忙(二)(散文)

编辑推荐 【丁香花语】我的三夏大忙(二)(散文)


作者:乔山人 举人,3407.65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441发表时间:2017-06-06 06:52:40

【丁香花语】我的三夏大忙(二)(散文)
   当时全公社只有五台50东方红拖拉机,给十个大队轮流碾场,如果今天能轮到我们队,队长就早早地安排社员摊正场。正场还是在场中心竖一捆麦子,社员就在这捆麦子的四周将整捆的麦子解开麦腰就行,不能撒乱,整整齐齐地将麦头对准中心麦捆,平摊在地。一个正场要比乱场多摊三分之二的麦子,只有拖拉机带上大碌碡才能碾出来,牛带的小碌碡只能给这么厚的麦子搔搔痒,根本碾不出来。
   每一场麦子需要碾两遍,第一遍叫生场。全体社员扛着铁杈将碾过的麦秸翻过来,翻动一次需要四十分钟到一个小时。翻场对于我来说太痛苦了,大热天的绕着大场转圈圈,而且铁杈挑起麦秸要使劲抖,将裹在麦秸里的麦粒抖出来。如果麦秸潮湿,翻过来之后晾晒半个小时左右后才能继续碾第二遍。第二遍叫熟场,直到将麦草碾得软如面条才能结束,之后就开始起场了。社员们用铁杈将麦草搭成小蒙古包似的堆子,年轻人推着两轮枧杈将麦草推到西边的壕沟里,由经验丰富的中老年人摞成麦草摞子,这是为牲口过冬准备的干草。接下来就是将碾好的麦子和麦糠用推耙推到一起,等晚上天凉了再扬场,将麦粒从麦糠里分离出来 。
   碾场的社员趁太阳暴晒翻起的麦秸时回家吃午饭,吃罢饭麦秸也就晒好了,第二遍的熟场就可以开碾了。这时候,乔山的西北角探出一朵黑云。队长如临大敌,大声叫骂着迟到的社员:“你们在家得是吃海参席呢?看不见白雨来了?”
   一股大风夹裹着尘土翻滚而来,天地间霎时遮天蔽日,黄澄澄一片,空中飞舞着零星的麦草。一团团黑云在尖兵的带领下,借着强劲的风势恶狠狠地铺天盖地而来。雷母藏在黑云的深处,咕咕隆隆地教唆着黑云加快步伐。风势稍微减弱后,铜钱大的雨点噼里啪啦地砸了下来。社员们惊慌失措,在大场里飞跑起来,拿起扫把放下杈,不知该咋办了。还是队长冷静,大声吆喝着:“赶紧用麦草把碾好的麦子盖上压实了,场里的麦子不要起了,来不及了。”大场里沸腾了起来,你喊我叫,东奔西跑全乱了。社员们紧干慢干,大雨像用盆往下倒,劈头盖脸而来。一道耀眼的闪电撕裂黑云,照射得天地一片刷白。雨珠打得地面直冒泡,好似无数个顽童在地下吹泡泡。摊场的麦子全泡在了水里,彻头彻尾的 “塌场”了。社员们站在雨水里,任凭暴雨浇灌而又无可奈何。队长赶紧组织大家到场房里避雨,一个个落汤鸡似的湿透了衣裳。气温急剧下降,大家冷得直打哆嗦。
   闪电再次撕开云层观察,发现差不多了,又在黑云里隆隆地密谋下一场袭击的目标。随着雷母驱赶着黑云南下,太阳像一个顽皮的孩子,又露出了灿灿的笑容,好像什么事也没发生过,忘了刚才变脸的事儿。迅速回升的气温带走了潮湿的空气,社员们看着“塌场”的麦子,一点儿力气都没有了,刚才发生的一切就像在做噩梦似的。
   火烧火燎的太阳依依不舍地滑落西山,将西天的云彩烧得通红,在与黑夜交接班时发出了不甘的红光,然后迅速地闭上眼睛,任由夜幕吞噬最后一丁点儿光明。这个时候是小伙伴最快乐的时候,我们就像没王的蜂,推起枧杈在大场上疯跑,碾压着想象中的麦子;在麦草摞子与小麦摞子之间做捉迷藏、掐麦草的游戏;躺在温热的土场上,听看场的老人给讲古今;嗅着丰收的麦香,仿佛看到了大大的白面馒头,馋得人直流口水。
   大场亮起五、六盏大灯泡,照得整个大场就像唱大戏,亮堂堂的。晚上扬场的社员喝罢汤(西府人把吃晚饭叫喝汤),来到大场准备扬场。他们先用扬场掀抄起一点麦糠上扬,先试好风向,再两人一组,一个负责扬麦,另一个人戴上草帽,用扫帚清扫麦粒堆上的杂物。只见扬场的社员前腿弓,后腿蹬,铲满一掀麦子,轻松地迎风抛向空中,凉爽的下山风从乔山的土门口吹出,将抛向空中的麦糠带出麦粒,麦粒在空中划出一道美丽的弧线,优雅地落到场上,渐渐地形成一道隆起的褐色小山丘。看似容易的扬场活,后来成了我的软肋,直到现在我也没把扬场活学精,我抛出去的麦子很难形成一道漂亮的弧线,抛洒得满天飞,父亲骂我扬场是稀屎掀。每次扬场时父亲都叮嘱,扬场必须逆风上扬,这样风才能将麦粒吹出麦糠,如果顺风扬,风会将麦粒和麦糠混在一起。可是我每一次都是在父亲的训斥中难以找对风向。更要命的是,扬完场后,从麦堆上清扫出来的杂物里含有大量的麦粒,要想清理出这些麦粒,得先用簸箕将大量的杂物簸出来,小的杂质再用筛子旋出来。我到现在也没学会旋筛子。父亲手把手地教了我无数次,就是学不会。只见父亲将麦粒倒入筛子后,由左向右慢慢地旋转起来,麦粒里的杂质如同跌入大海的漩涡里,随着漩涡的不断盘旋,全部被旋到筛子中心了,再用手抓出,麦粒就变得非常干净了。可我老是形不成漩涡,无法将杂质旋出。父亲气得直跺脚:“把我死了,你吃老鸹屎还要接端(准)呢!”当时我好担心,以后父亲老了,我真的不会扬场、旋筛子可咋办呀?
   机械化农业解放了农民解放了我,现在割麦子连镰刀都派不上用场,扬场、旋筛子、摞麦摞子也都已经成为了历史,现代年轻人见都没见过,更别说再使用这些工具了。
   结尾
   “你还在睡呀?收割机已经到你家地里了!”邻居大哥一脚踢醒了睡在杨树下的我。我急忙翻身而起,收割机已经在我家的麦田里引吭高歌了起来,收麦子的客商也不知什么时候已经等候在地头了……
  

共 7597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麦子,按播种期分为冬小麦和春小麦,冬小麦是秋播、春末夏初收割的,北方俗称“收麦子”,即“夏忙”。我们跟随作者的文字看看三夏大忙是怎样的场景吧。在作者的家乡,小满没过几天,金黄的麦浪随着芒种席卷了八百里秦川,如一幅巨大油画铺在天地间,是那样的壮观,这时布谷鸟就催着人们收割麦子了。现在收割麦子是机械化操作,只要三五天的功夫,不像以前要三、四十天。如今三夏大忙收割之快是喜忧参半,喜的是人们不用那么劳累了,忧的是有的麦子还没完全成熟就被收割,影响了出面率。面对快节奏的收割场景,作者不由想起以前三夏大忙的情景。1974年的三夏,学校放假十天,年仅八岁的作者回家给生产队看麦场。大人们忙着收割麦子,文中的我和志安天刚放亮,就手持红缨枪、戴着红领巾来到了麦场。两个小孩警惕性很高,对过往的行人严加盘查,竟然把公社领导的打火机当作危险物扔到壕沟里去了。那时大人们分工合作,辛苦忙碌,收割麦子既是体力活,又是技术活。遇到下雨天气,人们就很揪心,老天爷就像娃娃脸说变就变,把人们折腾得够累。麦子收割后扬场也是技术活,我至今也没有学精。作品文笔流畅,语言富有地方特色,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手法,洋洋洒洒描绘了家乡三夏大忙不同时期的场景,让读者了解了不同时期收割麦子的景象。作品以生动的文字、细腻的描写,给读者展现了收割麦子的画卷,动静结合,趣味无穷,情景交融。不失为一篇佳作,倾情推荐阅读。【丁香编辑:柳絮依依】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柳絮依依        2017-06-06 06:53:58
  一篇描写生动、细腻的文章,欣赏!谢谢赐稿丁香!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灿烂,天自安排。
回复1 楼        文友:乔山人        2017-06-06 08:32:38
  谢谢老师细腻感人的编按,您辛苦了,致茶。
2 楼        文友:柳絮依依        2017-06-06 06:55:20
  作品展示不同时期收割麦子的场景,好文。期待更多精彩!
花若盛开,蝴蝶自来;你若灿烂,天自安排。
回复2 楼        文友:乔山人        2017-06-06 08:33:36
  感谢老师的鼓励,山人定当努力!
3 楼        文友:易名        2017-06-06 07:40:35
  依依老师的编按写的好棒,乔山老师的作品也写的好,好马配好鞍啊!欣赏学习了!问好早安!
4 楼        文友:易名        2017-06-06 07:42:19
  期待看到乔山老师的更多佳作!
回复4 楼        文友:乔山人        2017-06-06 08:35:56
  谢谢易名老师的留评和鼓励,山人致您夏安。
5 楼        文友:樱雪        2017-06-06 07:43:15
  老师为我们上演关中农村三夏大忙的繁华盛景,“算黄算割”,布谷鸟的一声鸣叫,拉开了收麦的序幕,割麦、看场、摊场、起场、扬场在老师的文笔下栩栩如生,期待老师更多精彩!!!问好
一个人的KTV,自己唱给自己听。
回复5 楼        文友:乔山人        2017-06-06 08:37:12
  感谢乡党留评,问好乡党,夏安。
6 楼        文友:樱雪        2017-06-06 07:44:21
  晚上吃饭不止在西府称之为“喝汤”,东府也是一个叫法,读老师美文,老亲切了。
一个人的KTV,自己唱给自己听。
回复6 楼        文友:乔山人        2017-06-06 08:38:19
  “乡党,喝汤了么?”呵呵,谢谢乡党,有你真好。
7 楼        文友:樱雪        2017-06-06 07:47:37
  乔山老师麦收回忆录,跟随老师的文墨,我看到了老师的风采,话说扬场我也不会,可惜现在学会了也没用了。
一个人的KTV,自己唱给自己听。
回复7 楼        文友:乔山人        2017-06-06 08:43:32
  是啊,镰刀割麦、碾麦、扬场已经离我们渐行渐远,进入了历史教科书,成了我们回忆录里重要的一笔,现实生活中再也难觅踪影,,它和其他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样,被定格在了过去特定的环境里了,只能在思乡的梦里再觅踪迹了。
8 楼        文友:樱雪        2017-06-06 07:48:19
  麦田里的社员两人一组联合割麦。前面的人手腿并用,左手揽住一抱麦子,右手挥镰而下,一搂麦子正好倒在左脚脚面,然后抬脚带着这一搂麦子前移;再割一搂麦子后,就在麦堆里抽出比较长的两把麦秆,麦头朝上,在胸前搭成十字状,双手灵巧的一翻转,一道麦腰就做好了。转身将麦腰铺到地上,将左脚上的麦子抱起,转身放到麦腰上。这种割法叫“割跑镰”。后面跟上来的人不用打麦腰,直接将自己割下的麦子放到麦腰上,然后跪到麦子上,两手拾起麦腰的两端,左右一拧,便成一道非常好看的蝴蝶结,捆住了麦子。这叫“揽后手”。两人配合默契,工夫不大,两行均匀的麦捆就躺在了农人的身后,如同婴儿房里睡着的月里娃,等待着大人抱他们回家。
   这段描写,聊咋咧!!!
一个人的KTV,自己唱给自己听。
回复8 楼        文友:乔山人        2017-06-06 08:50:50
  谢谢老师鼓励,山人定当努力!
9 楼        文友:辽宁孙成文        2017-06-06 08:31:36
  又一篇麦收文章,描写场景热闹,三夏,是收麦子的好时节。很特别的一个镜头,红领巾,红缨枪,亲切啊。哈哈
闻杰
回复9 楼        文友:乔山人        2017-06-06 08:44:26
  感谢老师精彩的留评,顺致老师的夏安!
10 楼        文友:辽宁孙成文        2017-06-06 08:33:44
  算黄算割,描写生动,麦收景色铺展开来,一幅金色麦田农忙图画,太棒了!
闻杰
回复10 楼        文友:乔山人        2017-06-06 08:50:06
  感谢老师的鼓励,山人定当努力!
共 25 条 3 页 首页123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