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心灵之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心灵】从经世才到经世学(散文)

精品 【心灵】从经世才到经世学(散文) ——读严如熤


作者:燃烧的火把 秀才,1725.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192发表时间:2017-06-21 22:09:32
摘要: 泱泱大中华,上下五千年,官无以数计。严如熤非朝廷重臣与封疆大吏,扬名于当时,载誉于青史。雪峰山绵延千里,重恋迭嶂,群峰林立。他就是群峰中的一座,虽然生前位不高,权不重,身后也谈不上妇孺皆知,但历史没有忘记,后人没有忘记。他少小离家,负笈远游,死后长眠在故乡的土地上,生为田园野老,死亦烛照龟灼,“后之有志经世者,必将取镜焉”。


   《平定川楚陕三省方略策》是对汉唐屯田制的继承与发展。汉唐用兵西域,劳师远征,常受粮草之累,屯田的目的很单纯,即解决军队供给,满足守土之需。严如熤的屯田解决军队供给、缓解国库压力只是一个方面,重心是“安民”与“治乱”,其用意之深与作用之大,都是汉唐屯田不具备的。可以说,他把屯田这一单纯的经济手段,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极大地丰富了屯田的政治、经济、军事、社会意义。他的某些措施,在我们今天的农垦事业中,也可以看到某些相似的地方。
   严如熤参加的应试称为“廷试”“殿试”或“御试”,属于国家大考,皇帝亲自出面,应试者的策论皇帝亲自披阅,这对应试者既是无尚的荣光,也是巨大的压力,成败在此一举。“殿上衮衣明日月,砚中旗影动龙蛇。纵横礼乐三千字,独对丹墀日未斜。”这是宋代诗人夏竦的《廷试》,信心满满,春风得意。“月落鸟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代诗人张继的《枫桥夜泊》,应试落榜,迷惘惆怅,抑郁难遣,夜不能寐。
   严如熤的《平定川楚陕三省方略策》文笔洋洋洒洒,叙述有理有据,赢得了正苦于面对三省之乱无计可施的嘉庆皇帝的高度赞赏,擢定第一。不知道是为了吸引皇帝的注意力,或的确是意犹未尽,他在结尾处写道:“迫寸晷,限尺幅,未得尽虑愚忱”。这一伏笔打动了嘉庆,传旨严如熤第二天赴军机处作详细说明,这等于是让他这个应试者给军机处上一课。严如熤趁热打铁,再上《屯政方略》十二事,对《平定川楚陕三省方略策》进行补充与完善。郁闷之中的嘉庆眉头舒展开了,降旨在圆明园召见严如熤。一番交谈,君臣甚欢。他的《屯政方略》十二事疏,嘉庆批给川楚陕三省督抚采行。召见后的第二年,即嘉庆六年(公元1801年)二月,严如煜补洵阳知县。侯补期不到一年,可见嘉庆对他的器重。
   这场应试,让严如煜风光至极,也史所罕见,对他本人,对严氏家族,对溆浦四都河岸的桥江章池村,都是空前绝后、至高无尚的无限荣光。有关严如熤的所有历史文献、研究著述,几乎无一例外对此事津津乐道,本文也是如此。
   当了知县,严如熤由一介书生,一名幕僚,成了朝廷命官,用了大约六年的时光。“九州生气恃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是晚严如熤四十余年的龚自珍的诗,而诗中的“万马齐喑”局面却早已存在。清•嘉庆时期,既有康乾盛世的余光照耀,也腐朽衰落的端倪初现。“地实寒微”的严如熤一跃而起,证明他的确才识过人。但是,精彩的开端未必会带来日后的一帆风顺,人生的过程总是少不了跌宕起伏、荣辱沉浮,仕途更是如此。
   洵阳处陕西东南部,为鄂陕边地,交通要道。巴山秦岭,峰峦迭嶂,如同旧时的湖南湘西,堪称“盲肠”,历史上不是兵火战乱,就是盗匪猖獗,少有消停的时候。严如煜出生在湘西,曾在乾州、浦市一带参与平湘黔“苗乱”。凭着他的见识与经验,上任后,面对乱象丛生的洵阳,他实行坚壁清野,动员乡民筑堡以固守,练勇以御敌。洵阳很快得到了有效治理,甚合上心,加知州衔。
   出色的管理能力与显著的治乱政绩,换来了职位的不断升迁。嘉庆九年(公元1804年)补定远厅同知,同年又授汉中知府;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升陕安兵备道,加陕西按察使衔,衔至三品;五年(公元1825年)迁贵州按察使,因陕民上书挽留,未上任即回任陕西按察使。此时,严如煜已年过花甲,一年后病逝于任上。陕人上书,愿以异乡沃土,葬严于当地,以便陕人供奉祭祀。这块土地太了解他了,太熟悉他了,太需要他了,他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这块土地,“其卒也,秦民巷哭,如失慈父母”。但是,皇帝却恩准故里父老所请,归乡安葬,同时恩准陕西汉中建祠立位,以慰陕人之愿。
   从任洵阳知县算起,严如熤为官二十六年,从姜府幕僚算起,从军从政三十一年。也许是他善于治乱,二十六年的从政为官,都在陕西靖乱安民,治山治水。从洵阳到汉中,从知县到兵备道,到按察使衔,几乎一生都在与“治乱、安民”打交道,而每到一地,总是政绩彰显,深得民心。他旋政的出发点与落脚点,都放在民生这个根本问题上。从早年的治“苗乱”,到陕西的平“教乱”,从“联营伍、立保甲、治堡寨”,到以后的兴水利、开工厂,劝民农桑,鼓励耕作,植棉纺纱,传授技能;建社仓以赈灾荒,修书院以启民智。他的这些举措,用现在的话说就是重视民生,标本兼治,老百姓直受其惠。为了这些新政的实施,他不仅自己身体力行,而且把妻儿也搭了上去,夫人教民妇纺织,儿子书院义讲,全家人都在为改善治地民生效劳出力。
   当官为民的良知情怀,脚踏实地从政风格,赢得朝野上下的一片赞美之声。但是,他也有过十年政声四起而仕途止步的艰难际遇。政绩说明他无愧于当年张姚成的评定:“为经世之才”,但张姚成的预测没有成为事实,“足当大任”的严如熤没有被委以“大任”。他一生的最高职务是按察使,且还不是升、迁、授、擢、任,而是“加”。“加”即在原有的职务上追加一个较高的职务,相当于现在的以下兼上或者平级兼任。到后来实授时,可惜天不假年,姗姗来迟,几乎成了追任。
   清代按察使掌一省之刑名,包括官员的考核纠察,上面还有总督与巡抚,他们才是一省的最高军政长官,按察使与都指挥使司、布政使并列排位第三,相当于现在的省纪检监察部门负责人。站在章池村的屋檐之下看,那当然是很大的官了;站在朝廷之上看,那就很难算得上是大政要员,国之重臣。
   严如熤没有被委以“大任”,“为世之才”的“千里马”只在陕西的部分土地上跑了几个来回,转了几个圈子,最终也没有跑出“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没有离开过巴山秦岭,因为自从当了洵阳知县,嘉庆就成了他的“伯乐”。
   嘉庆这位“伯乐”既是相马者,更是用马者,他让你驰骋疆场,你可以扬蹄疾驰,昂首奔腾;他让你拉碾子拉磨,你就只能原地转圈圈。也许,嘉庆是在用其所长。严如熤是因为一篇廷试策论博得嘉庆赏识的,尔后又因洵阳、汉中的由乱到治获得赞许。当时的陕西汉中一带,正需要严如熤这样的人去经略。他对治乱与治贫饶有兴趣,尤其亲历亲为;他对地理山川兴味盎然,对百姓的繁务琐事不厌其烦。《苗疆备览》《三省边防备览》《汉江以北四省边舆图》《三省山内总图》《汉江以南三省边舆图》《三省山内风土杂识》以及丁母忧期间应两广总督那彦成之约撰写的《洋防辑要》等著述,虽然事关朝政军机,却都少不了一村一寨、一店一铺、一沟一渠、一关一隘;他的诗与文虽然不失抒情言志,即兴而歌,谈古论今,记事载道,却都离不开桑麻稻麦,春耕夏作。《悯农词》《谕农词》《祈晴词》《喜雨词》《夏耘词》《下乡决讼谕民词》《水厂咏》《铁厂咏》《纸厂咏》等等,所表达的都是一种挥之不去的乡村田园情怀。在嘉庆皇帝看来,对严如熤的使用,正是用其所长。所以有论者认为,严如熤十年未迁正是因为他是治汉中、镇南山的不二人选。但是,陶澍则以为是严“劳于治民,拙于事上。”翻成今天的话,那就是他不善于唯上,只知道唯民。
   陶澍的说法有一定道理。严如熤一生仰慕范仲淹。范仲淹是北宋的名将名相,文武皆备,由于爱对朝政说三道四,由副宰相贬为陜西四路宣抚使,死于任上。严如熤对范仲淹的仰慕,当源于《岳阳楼记》里的千古名句:“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他号乐园,著《乐园记》以明志。他们的人生,有相同之处。
   “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常有,而伯乐不常有”。这是定律。是不是千里马,不仅取决于相,更取决于用。
  
   三、从“经世才”到“经世学”
   严如熤为官一生,虽然不是政绩斐然,但赢得了时人的拥戴和后人的赞美,《清史稿》没有忘记他,为他立传。但是,张姚成认定的“为经世之才,足当大任”,如所言,又不如所言。
   严如熤一生历任知县、同知、知府、兵备道、按察使。知县、知府为一县一府的最高行政长官,也就是现在的县、市长;同知本为副职,掌管盐、粮、捕盗、江防、海疆、河工、水利等事;厅是同知办公的署衙称谓,尔后演变成为具有行政区划建制性质的组织架构,称为“散厅”,字面意义即为设置在地方行政区划中的独立或半独立的行政机构,大约相当于现在的某些开发园区,同知为这一区域内的最高负责人;兵备道为一省军事重地的兵务管理官员,掌监督军事与参与境内战事。按察使前面有过介绍。由此观之,严如熤官至三品,位到省级,但称得上法定意义上的“经世”,却只有知县与知府,虽然知县知府经略的那个“世界”相对于大清帝国的疆域版图,不过是弹丸之地。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一府一县,农、工、士、学、商,除了外交,朝廷管的那些事儿几乎都有。要说“经世”,这就是“经世”。他以后的官衔品级虽然高于知府知县,但权力却不是全方位的,或为副职,或仅限于某一方面,如果说这也是“经世”的话,那只是广义上的“经世”。从这一层意义上看,严如熤人未尽其才,才未尽其用,“经世之才”没有得到充分发挥。而张姚成所说的“经世之才”,应该不是一个按察使的定位。
   “劳于治民,拙于事上”。陶澍这八个字,是对严如熤官场生涯的盖棺论定,既包含了对“经世之才”不“经世”的感慨,也包含了对其人品操守、官德官风的赞许。严如熤仕途上栉风沐雨,砥砺而行;官场中摸爬滚打,心无旁鹜。他既没有因为得到过嘉庆的赏识而炫耀显摆,也没有因为民众的拥戴而邀功争宠,更没有因为十年未迁而心存积怨,不为官而官,不为名而名。仕途官场,得陇而不望蜀者能有几人?严如熤就是这“能有几人”中的一个。他虽然不拒绝权力,但也没有过于奢望,至少没有刻意去追求。他是一个务实的官,无论施政理念或施政行为,都体现了为官者的良知与情怀,关注苍生,不辱职守,不负天下。考察山水地理,了解社情民意,治山治水,解民之困,几乎是他每到一地的必修课。做幕僚时深入苗疆,遂成《苗疆备览》;做知县、知府时唱大风于巴山秦岭,濯双足于汉江渭河,遂有《汉江以南三省边舆图》《三省山内风土杂识》;治乱理政有屯田之议,惠民富民有水利之策,育民化民有书院之兴。他的这些著述,类似今天的政策理论研究和工作调研报告;他的这些举措,用今天的话说都是民生工程。他的诗因情而发,文因事而兴,没有伤世感怀的忧郁之态,没有怀才不遇的艾怨之声,更没有吟风弄月的低俗之气。学为所用,用为所学,由此被后人尊为湖湘文化“经世学”的先驱。又因他的著述着墨非山即水,笔下多农稼桑麻,所以又被称为“田园派”学者。他自己没有想到,时人也没有想到,张姚成认定的“经世才”没有成就他的不朽,后人馈赠的“经世学”却成就了他的永恒。
   “经世学”是相对理学而言的,是儒学中的一大学派,形成于北宋,程颢、程颐、朱熹是这一学派的创始人。理学的最大特点是奢谈“义理”,多与事无补,或裨益甚微,因而被视为空疏无用之学,这与魏晋时期的玄学有一点相似。学术风气从来反映社会风貌,烙刻时代印记。一般而言,社会处于太平盛世之际,学术以高深玄奥为荣,士大夫们乐此不疲;社会处于萎糜衰落之时,热衷于坐而论道、空谈清议的学术风气就免不了被世人诟病,取而代之的则是直面世事的经世学风。
   清王朝入关,经历了顺康雍三朝的励精图治,到乾隆朝盛世景像达到了顶峰。但物极必反,顶峰就是终点,走到头了,下一个过程就是衰落。衰落到无可挽回时,新的轮回又开始了,所谓凤凰涅磐,浴火重生,指的大概就是这种周而复始的更替现象。
   清康乾时期,国运昌盛,宫中无鳌拜之反,内地无“三藩”之乱,边地海疆无葛尔丹、郑经之患,真正的太平盛世。天下歌舞升平,学界“阳春白雪”。乾嘉时期理学再度升温,以空谈为特色的学术风气高涨盛行,疏远社会,漠视现实,如史学,拘限于纠错勘误,对历史发展规律的研究,对古人功过是非的探讨,似乎都是对祖宗的“大不敬”。这样的学术风气引导世人盲目效法祖宗,一如旧时神龕上的对联:敬天地自然富贵,孝祖宗必定荣华。而带来的后果必然是因循守旧,不思进取。
   进入嘉庆,衰落的迹象更加明显化了,声势浩大的“白莲教”起义,表明了阶级矛盾、民族矛盾的激化。嘉庆去后,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鸦片战争爆发,接下来的则是中华民族的百年耻辱。正是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严如熤的“经世学”不仅应运而起,而且得以弦扬光大。湖湘文化一向以“天下情怀、社会担当、敢为人先”著称于世。严如熤成为“经世学”的先驱,既是湖湘文化对他的滋养培育,也是他对湖湘文化的重要贡献。湖湘文化也因“经世学”而更加丰富多彩,充满生机。在他之后,魏源、陶澍、曾国藩、左宗堂、胡林翼等人成为这一学派的代表人物。到清代后期,思想领域里的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政治生活中的戊戌维新、洋务运动;社会实践中的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等口号与思潮的此起彼伏,都与“经世学”有着割不断的联系,甚至就是“经世学”在实践中的表现形式。虽然这些实践没有达到预期目的,但对于推动历史前进,改变历史航向,产生了极其重大的深刻影响。

共 12961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从经世才到经世学》一篇笔触严谨的散文。本文以散文的笔调,叙述了严的一生:严如熤是溆浦人,湖湘文化经世学派的先驱,拥有经世学家、地理学家、田园学者等多种头衔。他一生为官,但官都不大,只做到按察使。但他的经世之学,他的官风官德,却影响巨大而深远。散文不仅多方面引经据典,更多的是阐述了自己的观点和感悟,好多地方具有史料性的价值,值得我们为文人的细品和咀嚼。散文分为如下几个段落:一、五百年必有王者兴,其间必有名世者。二、千里马常有,伯乐不常有。三、从“经世才”到“经世学”。四、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不同角度和不同时期去阐述自己的观点。该篇散文,容量大,寓意深,观点纯,加上作者运用质朴清丽的手法,使得散文具备了极佳的阅读和参考价值,从而不仅展示了作者极强的文字驾驭能力的同时,也展示了作者深厚的文学功底。笔墨遒劲的作品,推荐共赏!【编辑:雨春】【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062307】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雨春        2017-06-21 22:10:40
  问候作者:创作愉快!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2 楼        文友:雨春        2017-06-21 22:12:01
  极具文献参考价值的作品,拜读并折服!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3 楼        文友:雨春        2017-06-21 22:12:32
  感谢赐稿心灵之约,期待更多精彩再现!
走别人踩过的路肯定是一条非原创的路,所以地铁成了现代城市的毕由之路!
4 楼        文友:木石语        2017-06-21 22:16:17
  知识丰富的作品,阅历广泛的作品,推荐共赏!
5 楼        文友:软浪细沙        2017-06-21 22:22:53
  多才的作者,厚重的文笔,精彩的分享!
6 楼        文友:山水耕夫        2017-06-23 22:38:00
  笔触纵横,旁征博引,观点鲜明,叙述严谨,难得的一篇好文章!
一个作文学梦的公务员,希冀驾驶着梦想腾飞,在思想的天地里翱翔,呼唤着人类灵魂的回归。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