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西泠印社揽胜

编辑推荐 西泠印社揽胜


作者:孟梦 秀才,1020.8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9805发表时间:2017-07-25 07:52:45


   西泠有“四泉”,印泉乃其一。其它三泉自下而上,分别是潜泉、文泉和闲泉。
   潜泉在遁庵后面峭壁的下方,水清澈见底。潜泉,是西泠印社创始人之一吴隐的号。一九一五年,吴隐于此因山泉铲石土导为一渠潴而为池,遂命之为“潜泉”。十多年后,慈溪一位游客以及浙江省立女子中学学生到此游览时,发现泉中有桃花般的淡水母。据《西泠印社志稿》中记载:“泉水清冽,内生淡水母,为世界稀见之生物。”可惜,今非昔比,眼下的泉水再也没有了当年的清冽,桃花水母更是早就没了踪影。只留下潜泉北坡上,吴隐的石刻坐像,默默注视着泉东崖壁上无名氏刻下的隶书“潜泉”二字。来此的游人,也只能从西崖壁上所勒吴昌硕篆书《潜泉铭》和吴隐隶书《潜泉题记》中,遐想当年的胜景。
   文泉,池在山巅。泉名是清代俞曲园所取,乃“文思泉涌”之意。泉水清冽如镜,馆阁石塔倒映,密林修竹相伴,景色尤为怡人。泉边北侧岩石上刻有篆书“西泠印社”四字和吴昌硕的隶书题记。一九二一年,吴兴人张均衡游印社时,看到林木荫翳,春夏苦湿,于是出资在山崖处又凿得一泉,导与文泉合,命之为“闲泉”。崖壁上还刻有他的隶书《闲泉记》,细述闲泉来由,文字干练畅达,而他的隶书更是书法捻熟,气息淳厚,让人心悦。
   抗战时期,印社创始人之一丁仁从西湖锦带桥取一石墩,稳置于文闲二泉之间作桥,名“锦带桥”。其桥之小、之短,皆为中国桥梁之最。
  
   鸿雪径
   印泉东边,前山山腰建筑群和山顶建筑群之间,有一石径,数十级台阶,依山垒壁,成之字形盘旋而上,直至山顶。石径上覆棚架,架头悬挂一黑底蓝字楷书匾额——鸿雪径。径右设栏杆扶手,棚顶每隔几个台阶横架一梁,梁一边深入左侧岩壁,另一边跨于棚架之上,微微出挑,小巧精致。初建时为木制,一九八三年改为石材。而在“西湖申遗”最关键的二零零年,为了尊重西泠印社的历史,最大限度地剔除近几十年来鸿雪径浓重的人工痕迹,又按照原先式样,用木材料替代了石材,基本恢复和保留了鸿雪径原有的风貌。沿径拾级而上,蜿蜒而生的紫藤覆于棚上,雅静幽深,每走一段,便叫人领略一番“柳暗花明”的妙趣。
   据说,鸿雪径是印社初创时期所拓,一九一三年建社十周年之际建成。这一年,西泠印社推选出了自己的首任社长吴昌硕;这一年,西泠印社在海内外带影响达到了一定高度;这一年,孤山社址的营建也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社址的范围逐渐从仰贤亭向四处扩展,印泉至山顶间的这段小小的距离以及山坡上几处悠然生长的藤蔓,为鸿雪径的营造提供了绝佳的立意。
   初建时的鸿雪径,只有一个牌坊式山门及小段的栏杆,使用细小的杉木和竹子筑造,简陋别致而又独具匠心,具有西泠印社早期建筑的鲜明特色。由于资金有限,印社早期无论是建楼搭亭还是铺路筑棚,形式都很简单,用材都很节省,但在立意、空间组合、环境布局上却很下功夫。
   小小的一段鸿雪径看似不起眼,却蕴含气象万千。难怪有人说,西泠寻幽探胜,首推鸿雪径!环境和曲径通幽的意境契合了苏东坡“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雪上偶然留指爪,鸿飞哪复计东西”的诗意,而“鸿雪”之名、“之”字形走道、紫藤爬生的顶棚结构等等,自然而然就成了小径的组成元素。东坡的诗以怀旧为基调,极富哲理。“雪泥鸿爪”的意思是,往事留下的印迹,像鸿雁在雪上留下的爪印一样。印人们推崇苏东坡的文采,以及他既深究人生底蕴又充满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所以用“鸿雪”暗喻所追求篆刻艺术的心境。漫步小径,拾级而上,就像一边走一边和东坡对话……
  
   “印藏”
   沿鸿雪径上行十几级,小径北侧满是苔藓的崖壁上,镶嵌着一块四四方方的刻石,上面有阴文小篆“印藏”两个白色大字和斑斑驳驳的几行小字。透过苔藓细细读之,乃印社创始人之一叶铭篆书并跋:“同社李君叔同,将祝发入山,出其印章移储社中,同人用昔人诗冢书藏遗意,凿壁庋藏,庶与湖山并永云尔。戊午夏叶舟识。”
   这是一块稍不留意就被忽略过去的石碑。石碑记载着一代大师李叔同出家前的一段故事。
   李叔同,祖籍浙江,生于天津。学名文涛,字叔同。以擅书法、工诗词、通丹青、达音律、精金石、善演艺而驰名于世。“二十文章惊海内”。在中国近百年文化发展史中,是学术界公认的通才和旷世奇才。他最早把西方油画、钢琴、话剧等引入国内,是中国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曾留学日本,后剃度为僧,一洗铅华,笃志苦行。法名演音,号弘一,晚号晚晴老人,被后人尊称弘一法师,被佛教弟子奉为律宗第十一代世祖。相传,出生时,有喜鹊口衔松枝送至产房内,被认为是佛赐祥瑞。于是,一直将松枝携在身边,终生不离。
   他传奇的一生为中国近代文化、艺术、教育、宗教领域贡献了十三个第一,堪称卓越的文艺先驱,他的爱国抱负和义举更是贯穿于一生。
   一九一六年夏,叔同看到日本杂志介绍以“断食”修养身心之法,因患神经衰弱困扰,遂生入山断食诊疗之念,并作词曰:“一花一叶,孤芳致洁。昏波不染,成就慧业。”冬,入杭州虎跑定慧寺,试验断食十七日,慕羡素食生活,萌生出家想法。一九一八年农历七月十三日,正式出家。
   出家前,把身外之物全部送走。诗词、书法卷轴送给莫逆之交夏丏尊,音乐、绘画、戏剧手稿留给弟子丰子恺、刘质平等,油画作品赠北京国立美术专门学校,所藏印章则赠西泠印社。于是,叶为铭仿昔人“诗冢”“书藏”遗意,遂凿壁庋藏,寓意“庶与湖山并永”。这块“印藏”石碑的背后,正是凿墙藏之而成的崖龛。
   一九六三年秋,印社召开建社六十周年纪念大会,在鸿雪径撬开石碑,龛内木盒里果然有一批石质完好的印章。经仔细清点,共计九十六方。这些印章已入社藏,这块“印藏”刻石仍嵌于原处,以做留痕。
  
   凉堂与四照阁
   沿鸿雪径石阶向上转角处,正对着石阶有一座两层建筑,就是凉堂,再北折而上是四照阁。
   凉堂,为宋时旧迹。宋叶绍翁《四朝闻见录·萧照画》记载:“凉堂,西湖奇绝处也。堂规模壮丽,下植梅数百株,以备游幸。”据说,凉堂建成的第二天,宋高宗就要来游玩。但四面墙壁还是一片素白,于是宋高宗就差人让当时的大画家萧照来画壁画。一夜之间,要给两丈多高的四面墙壁画上壁画,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可是,皇命难违。萧照无奈,也只得受命。于是,他讨要了四斗御酒,当夜开始在凉堂举杯作画。每敲一更,他就喝一斗酒,画一壁画。四更过后,犹如神助,竟然把四壁画满了梅花。天亮后,高宗如期而至,看到四壁富丽堂皇,花枝招展,龙颜大悦,即命人拿来金帛赏赐萧照。从此,凉堂声名远播,被视为浪漫的书画艺术殿堂,为文人雅士向往一聚、品茗谈艺之地。
   多年后,凉堂败倾。直到一九二四年,身为革命党人、参加过“公车上书”、支持过“戊戌变法”、资助过辛亥革命的著名实业家、收藏家、书法家张钧衡又捐资复筑,并遍植梅树。只是,规模不比宋时。这个一生挚爱金石、典籍,对西泠印社多有贡献的张均衡,除了捐资修复凉堂外,一九二二年还捐资两千大洋,参与赎购了著名的“汉三老忌日碑”。
    从凉堂往北走出鸿雪径到了山顶。这里,应该是西泠印社的中心腹地了。山顶北边有题襟馆、观乐楼、小龙泓洞,有高高矗立的华严经塔,还有脉脉含情的文泉和闲泉。泉水后面嶙峋的崖石上,都是摩崖石刻,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呼吸到的都是浓浓的人文气息。
   山顶有一片树高草茂的空地,崖边临空一座茶楼,就是四照阁。
   四照阁也是宋代古迹。始建于宋初,乃都官关氏之别业。与柏堂、竹阁并称为西泠印社三大建筑。旧阁在现在的华严经塔处,年久阁废。明天顺年间,郡守胡湍建在此建仰贤亭。成化年间,布政使宁良仍以四照阁颜之,后又废。一九一四年印社同人重建此阁,杭州人汪承启为文记之。“左眺平湖之秋月,右挹曲院之风荷。两峰夏云排闼送青,两湖春涨拍岸澄碧。”一九二四年改建华严经塔,于是迁阁凉堂之上。四照阁四面临空,“占湖山之胜;撷金石之华。”一九八三年和二零零三年,两次大修旧阁,铺设了地板和天花板。门楣上挂着著名画家谢稚柳题写的“四照阁”行书匾额。阁四周皆为明窗,遥对外西湖三岛,是眺望湖光山色的最好的地方。现在,主要用作印社文化休闲经营场所,既接待社员和来宾,也对游客开放。“尽收城郭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印社副社长刘江篆书金有麟题四照阁的这幅楹联,形象地突出了这里是欣赏西湖美景的绝佳之地。两旁是阁内还有书画大师刘海粟八十八岁时所书赵士鸿题四照阁“高阁山光仍四照,故人石壁亦三生”的楹联。“环水抱山眼底天然图画,吉金乐石座中自有周秦。”一副楹联刻画出阁内品茶赏景、切磋交流之绝妙情趣。
   四照阁西侧,还有一座建于一九一五年的杉木六角小亭。攒尖顶,亭顶覆以茅草,五面有护栏,一面通平台。名曰剔藓亭。“剔藓”一词出自唐韩愈《石鼓歌》“剜苔剔藓露节角”,意思是说只有把蒙在石碑上的苔藓剜剔干净,才能看清碑上的文字。如此命名,形象地比喻了印社研究古代金石篆刻的宗旨,也描绘了社员时时聚集四照阁,激扬文字、汲取天地灵秀的情景。
  
   题襟馆
   离开四照阁,先去了最高处那座白墙黑瓦、依山而建的花园别墅——题襟馆。
   “题襟”,乃抒写胸怀之意,就是古时文人雅士宴集吟咏,舒展胸怀。唐代诗人温庭均等曾编《汉上题襟集》十卷,清初学者钱谦益和苏东坡诗中也有“肝肠迸裂题襟友,血泪模糊织锦集”的诗句。
   “题襟馆”原是上海一家吴昌硕领导的书画社团的书屋的雅号,一九一三年吴昌硕被推为西泠印社首任社长后,沪上同仁募资在此筑屋,作为上海书画社在杭州的活动场所,也就把此雅号移称屋名了。题襟馆也叫隐闲楼,取东坡诗“未成小隐聊中隐,可得长闲胜暂闲。我本无家更安往,故乡无此好湖山”之意。
   题襟馆依山取势、古朴典雅,坐北朝南,砖木结构,面积只有七十多平米,建在西泠印社的最高处,是西泠印社的主要建筑,也是吴昌硕在杭州的“创作别墅”。他每次来西湖,必扶级孤山,攀石题襟馆,称“每居此,则湖山之胜,必当奔集于腕下,骈罗于胸中”。现在,这个屋子是印社的陈列馆,来到门前,看到屋门紧锁。我扒门缝看了,里面黑洞洞的,看不到什么。
   檐下悬挂的白底黑字匾额,据说是一九一四年落成时,吴昌硕、任伯年的结拜兄弟、人称“少芝四弟”的金尔珍题写。有位社友还即兴赋诗,记述当时的盛况:“良友重逢聚德门,相交如水淡无言。人来海上新诗笔,客满山中旧酒痕。格界乌丝文采艳,裙题白练墨华存。从今佳话留孤屿,异地发闻笑语温。”
   馆门廊东侧墙壁上,有山阴任伯年一八八六年所画《吴昌硕饥看天图》刻石,上题“看天图”,旁曰:“仓硕先生吟坛行看子”,画的左上角还有杨岘所题长句。
   《吴昌硕饥看天图》的旁边,有杨憩亭所画《赵撝叔小像》刻石。刻石右上有清光绪三十二年陈璚的题记。
   一九一五年,日本在长崎、大阪仿题襟馆造屋,首次展出了吴昌硕书画。
   一九二四年十月十四日,题襟馆迎来了印度诗人泰戈尔,由徐志摩陪同并翻译,了解了西泠印社的历史和文化背景,并互赠了纪念品。听说,泰戈尔故居的书房里,至今还挂着几幅当年西泠印社赠送的山水画,珍藏着两方印章,一方印面刻的“竺震旦”三个字,是梁启超为泰戈尔起的中文名字。
   “宜雨宜晴,静观自得;尽善尽美,为乐至斯。”站在题襟馆门前台阶上眺望,西湖上远山近水,烟云迷蒙,如一幅水墨长卷铺展在眼前,不由得让人心旷神怡,浮想联翩……
  
   华严经塔
   题襟馆的左边是庄严的华严经塔,它像一支如椽大笔高高耸立在绿树丛中。塔基下面山崖上一块巨石上刻着“西泠印社”四个白色篆字。
   华严经塔又名西林塔,俗称西泠印社塔,是西泠印社标志性建筑。这里曾是古四照阁旧址。一九二四年,印社同人为了建塔,迁四照阁于凉堂之上。
   经塔呈八角形,共十一层,置于须弥座上。石座边缘刻着十八罗汉,形象生动,下面刻着捐资者姓名。塔层中间雕有飞檐,檐角悬挂铃铛,每有微风吹过,铃声泠泠成韵,佛音袅袅,远近相闻。第一层塔身刻着海宁周承德所书《华严经》和弘一法师所书《西泠华严塔写经题偈》。《华严经》是佛教的主要经典,筑塔藏经,一般用于广结佛缘、弘传佛教,是佛教实现其以慈悲普度众生理想的重要方式。第二层塔身刻着金农书写的《金刚经》。佛教视《金刚经》为智慧无双,福德无比的永恒经典,“金刚”指印度的钻石。因其最光明、最坚硬、最珍贵,能破坏一切,而不被一切所坏,所以用它譬喻“般若”——一切众生自心灵知性——不被一切碍见所侵犯,譬喻此经乃诸法中尊,如金刚般不可破。第三层塔身南面刻以释迦牟尼佛的法身大日如来像,左手结印,右手平伸。东南有文殊,西南有普贤。佛光彩云,圣洁威严,合称“华严三圣”。上面的塔身也都是用深浮雕刻画的佛理故事。

共 14478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意蕴厚重的游记散文,主要叙述描写了在杭州西湖之畔游览世界著名的西泠印社的经过。文章的开始就运用敬重的语言介绍了西泠印社出版社的性质以及建立的时间,拥有的成员,总写了刚刚进入印社大门的所见,引用对联突出了这是一处环境优雅、文化厚重的学术团体所在地;接着分十八个部分,按照地点转换的顺序,即移步换景的方法,叙述描写了游览的全过程;第一部分“莲泉”在进门左侧,描写了形状,显得典雅古朴,别有情趣;第二部分“柏堂”在莲泉后,写了柏堂的来历以及进入柏堂所见,写出了历史的悠久;第三部分“东西庑廊”写出了印社东西两边的建筑,分别介绍成员们的书法作品、篆刻作品;第四部分“竹阁”连着印廊,写出了竹阁的最初来源,以及后来的演变发展;第五部分“石交亭”,介绍建筑时间,后来的重建,在亭中所见;第六部分“山川雨露图书室”在石交亭往上,图书室现在的作用;第七部分“仰贤亭”,写出了来历,亭内的布置,突出了引人注目的浙派鼻祖丁敬身大像碑,以及像的来历;第八部分“宝印山房”,介绍了建筑时间后来重建的时间,第九部分“西泠四泉”,印泉乃其一。其它三泉自下而上,分别是潜泉、文泉和闲泉。第十部分“鸿雪径”,先介绍这条小径的环境,再介绍来历。第十一部分“印藏”在小径之上北侧,石碑记载着一代大师李叔同出家前的一段故事。第十二部分“凉堂与四照阁”,在小径之上转角处,介绍了这两处建筑的最先来历,后来的发展演变。第十三部分“题襟馆”,介绍了“题襟”的涵义,后来印社创始人吴昌硕用此作为书房名,后来此馆的发展变化。第十四部分“华严经塔”,介绍了经塔的外形,给人的感觉。第十五部分“吴昌硕纪念馆——观乐楼”在华严经塔的西侧,详细地叙述描写了观乐楼的里外布置。第十六部分“小龙泓洞”,叙述描写了洞的位置名称来历,在游览时的里外所见。第十七部分“缶亭”,写出了亭子位置,亭里的摆设。第十八部分“汉三老石室”,介绍了建成时间,三老名称的来历以及石室周围的摆设布置等。最后抒写游览的感受以及愿望。全文语言朴实清新,厚重凝练,突出了此地厚重的历史文化。问好作者,祝您佳作不断!【编辑:平淡如水】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平淡如水        2017-07-25 07:53:53
  这是一篇意蕴厚重的游记散文,主要叙述描写了在杭州西湖之畔游览世界著名的西泠印社的经过。
不与他人攀比,只求自己进步!
回复1 楼        文友:孟梦        2017-07-25 08:09:34
  十分感谢编辑老师点评,辛苦了!祝夏日吉祥。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