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年·那时风】朱熹:忧时君子心(征文·散文)
【编者按】岳麓书院始于唐代,盛于宋代。南宋文化的一大奇观便是以书院为学术重镇,如黑夜里闪闪的航灯,引领儒学变革和发展。书院由此昌盛,在历史的长河中,曾如熠熠的星辰闪耀于青山绿水间,温暖了无数书生的心灵。漫步于岳麓书院,恍惚间便能看到许多大师飘逸而清瘦的身影,而看得最清楚的应是朱熹。1193年朱熹任职于湖南,不顾政务缠身,主持修复院岳麓书院。此时朱熹已是63岁高龄的老人了。先生白天忙于官务,夜间则渡江过来讲课讨论,回答学生提问,从不厌倦。被朱熹的学问和声望所吸引,当时岳麓书院已云集学者千余人,朱熹开讲的时候,每次都到“生徒云集,坐不能容”的地步。所谓“一时舆马之之众,饮池水立涸”就是説听讲者骑来的马都把池水饮干了。散文以“忧时君子心”娓娓道来朱熹为岳麓书院的昌盛和儒学的变革发展所作出的贡献和心血,文字情感真挚,梳理用心,这是一篇内涵丰富的文化散文。佳作。流年倾情荐阅。【编辑:一海明月】 【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0812000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