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杂文随笔 >> 【菊韵】江山古韵创作现状之漫谈(讲课稿)

编辑推荐 【菊韵】江山古韵创作现状之漫谈(讲课稿)


作者:唐柳 举人,4314.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386发表时间:2017-09-05 09:05:32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这是一首名篇。作者写诗时,是在“中军置酒饮归客”的大帐之中,准备送给即将离去的武判官。诗中“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的情景,并未发生,只是凭借想象写出来的。但岑参作为边塞诗人,经历过多次类似场景,所以写来如见亲临,毫不牵强。小说也是如此,无论是人物、还是情节、故事,往往是作者这个主观个体对客观世界的总体认识。虽然是人物是虚构,但是可能在十个人身上找到影子。虽然故事离奇,却是多个真实发生的事件的大集合。也就是说:想象不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它完全来源于生活。就像我们做梦,无论如何离奇,总是客观世界在大脑中再加工形成的。比如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中的句子:“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可知,李白真的做了这样一个梦,而不是硬生生“憋”出来的。所以,我们在古韵创作中,最好能尽可能地多走走、多看看,既陶冶身心,又增长见识,还能提供无穷无尽的写作素材。这一点,文友蜀西小鱼儿就做得比较好,写了好多旅游诗作,大家不妨看看。如果您实在没时间行万里路,那就写你熟悉的生活,总比无病呻吟、生编乱造的好些。
  
   关于写作的开放性。就是要求我们要有发散性思维。即扩散、求异性思维。比如一块砖头干什么用,说盖房子的,是惯性思维;说可以打架的,那就是发散性思维了。打架不对,但回答问题可以得到高分。所以,在古韵创作中,最好要有发散性的写作状态,也就是要求变。那么怎样求变呢?一个是逆向思维。比如,苏轼的《题西林壁》,其中“不识庐山真面,只缘身在此山中”,正是逆向思维的佳作。常理来说,只有身在庐山,才能感知庐山。可他偏偏反向思考问题,这样写出的作品,让我们无限玩味。特别是随着我们生活阅历的增加,越读越觉得有味道、耐咀嚼。一个是常理相悖。比如,拿余光中的现代诗《忆李白》来看,“酒入豪肠 七分化作月光, 剩下的三分啸成了剑气,绣口一吐 就是半个盛唐。”,酒,怎么可以化作月光、剑气?怎么就吐出半个盛唐?可我们读它,却能深刻体会到李白那种飘然不群、狂放不羁的劲头。还比如,李商隐的“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一寸灰”,相思本是思想活动,怎么就能烧成灰了呢?可这样写,就能够以最大的悖论体现深情。如果我改成“春心莫共花争发,一寸相思苦泪催”,完了,平庸之作。我们创作古韵,如果能与常理相悖,又能描述真实感受,那一定是好作品。一个是学会通感。通感,是一种非常好的写作方法,几乎所有的文学创作都用得上。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将花香描写为声音,让我们拍手称妙;李贺《天上谣》:“天河夜转飘回星,银浦流云学水声。”云本无声,谁“学水声”,是将流云的状态与流水相似转化为声音,也就是视觉转听觉。一个是胆识过人。“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 ,天地合, 乃敢与君绝! ”这首汉乐府《上邪》,把一系列不可能发生的事情写入,情感表白,多么大胆,多么坚贞?!还比如黄巢《题菊花》“飒飒西风满院栽,蕊寒香冷蝶难来。他年我若为青帝,报与桃花一处开。”作者通过比兴手法,将时序更迭,表现了他推翻旧政权的决心和信心,让人热血沸腾。
  
   总而言之,古韵作品和其他文学作品一样,是生活的升华,是艺术的再造。两者结合,才能创造出真正让人拍案叫绝的好作品。
  
   三、如何看待古韵的发展
  
   从文学上说,中国是个诗歌(古韵)的国度,这一点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可以和我们相比。作为炎黄子孙,我们应当为我们拥有如此高雅、如此雄厚、如此辉煌的古韵文化感到无比欣慰、无比自豪、无比自信。中国早期诗歌总集《诗经》开篇的“关关雎鸠……”反映了远古社会男女的相恋之情;汉魏六朝时期,《诗经》《楚辞》的四言体和骚体渐渐式微,五言诗逐渐走向繁荣;而到了唐代,近体诗逐渐形成,并在盛唐达到了高峰。诗的题材也逐渐扩展为宫廷诗、田园诗、边塞诗、酬答诗及各种怀古、叙事、咏志诗等;安史之乱后,藩镇割据,连年战乱,反映朝廷腐败、社会动乱、人民疾苦的诗成为主流,在中国诗歌史上写下不可磨灭的一笔;到了宋代,出现了以长短句为标志的词,成为中国文学史上与唐诗并峙的另一座高峰。继唐诗宋词之后,散曲和杂剧成为元代文学的主题,元曲在格律上有了更大的灵活性,受到基层百姓的广泛欢迎。明清至民国,古韵开始逐渐走上下坡路,但仍有一些优秀的作者,在诗词文学史上熠熠生辉,比如纳兰性德等。
  
   由于历史的原因,从五四运动以来,古韵一定程度上遭到冲击和偏见,文革时候又遭到比较严重的破坏。虽然改革开放以来,古韵逐渐又回到人们中间,但直到现在,也没有彻底缓过劲儿来。包括我们菊韵社团,也曾经有文友对古韵说三道四。我个人认为,随着时代的演进,古韵已经逐渐成为相当于书法之类的艺术,它必然是小众的,不可能再在文学史上占有统治地位。所以我反对这样一个口号:将古韵发扬光大。我的观点是,让我们点燃古韵的星星之火,把它放在火盆里,以恒久的温度温暖我们的心灵即可。也就是说,我们能做到文化的传承,就是我们古韵作者的最大功业了。我想我们喜爱古韵的江山人,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积极的作为,来学习古韵、传承古韵,保留火种,最起码应该在我们远离这个世界以后,后世还能有人记得我们部分江山人,记得我们写下的古韵诗篇。就像我今天谈论前人的诗词,后世也有人谈论我们的诗词,如此,足矣!
  
   但是,我不提倡发扬光大而强调继承,不等于在古韵创作上无所作为。我们要想达到继承的目的,必须有一个扎扎实实的创作态度。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古诗文已融入中华民族的血脉,成了我们的基因……去年10月,中央又下发了《关于繁荣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强调要“加强对中华诗词……等的扶持力度”。作为倾力打造正文学的江山文学网,我们应抓住这样的机遇,下大力把江山的古韵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这对于我们传承古韵文化,意义是十分重大的。
  
   把江山古韵提高到新水平,就要力争创作出反应时代精神和当代精神风貌的优秀作品。习近平总书记说:“优秀文艺作品反映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创造能力和水平。吸引、引导、启迪人们必须有好的作品,推动中华文化走出去也必须有好的作品。所以,我们必须把创作生产优秀作品作为文艺工作的中心环节,努力创作生产更多传播当代中国价值观念、体现中华文化精神、反映中国人审美追求,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有机统一的优秀作品,形成龙文百斛鼎,笔力可独扛之势。”总书记的这段话很清楚地告诉大家,我们的作品应当无愧于这个时代、这个民族,我们都应该自觉远离萎靡颓废、声色犬马、无病呻吟的杂音,坚持为时代、为人民创作,用我们的古韵作品奏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强音。
  
   把江山古韵提高到新水平,就要着力解决好对古代优秀作品的继承问题。前面我的讲课内容对此有所涉及,这里不再展开说了。总而言之,古韵之所以在中华文学史上流传至今,就在于它科学合理的结构形式、优美动听的格律韵律、风格独特的语言艺术同丰富的文化内涵所达到的完美结合。这些都是我们继承的重点。当然,对于有些古代诗词的思想倾向、价值观念、时代差异等,我们应当认真分析,辩证继承。
  
   把江山古韵提高到新水平,就要有自觉的责任担当和积极的实际行动。江山文学网作为网络文学的一面大旗,我们如果没有责任担当,必然会逐渐萎缩。在网络文化发展方兴未艾的今天,江山古韵若想独树一帜、独领风骚,必须做到“胸中有大义,心里有人民,肩头有责任,笔下有乾坤。”作为江山文学网的一个老作者,我希望江山古韵在今后瞄准新目标,制定新举措,实现新突破,即:在古韵教学方面实现新突破,建议文学网放置国家古韵大家教学的视频或文字材料,鼓励江山作者进行学习;在队伍建设上实现新突破,帮助更多的江山作者加入诗词学会,发展更多的学会会员;在人才培养上实现新突破,注重培养,大胆提拔更多的年轻人进入系统,使更多的年轻才俊脱颖而出;在古韵创作上实现新突破,用专注的态度、敬业的精神、踏实的努力创作更多高质量、高品位的作品。
  
   我愿意江山古韵作者将自由的、真情的、人性的、精神的诗词呈现出来,将充满温软的、灵性的、朦胧的、质感的作品留给我们这一代和千百年后,让我们和我们的子孙感受到心灵的关照,温热的性情,诗歌的张力,领悟从中溢放出的睿智、机诡、幽默、真实、洒脱……那么,我将与你们同行,不离不弃。
  
   我有位省诗词学会的文友,他写过一首诗,我很喜欢。拿出来,算作此次夜校讲课的结尾:
  
   劲风呼啸过芳林,吹尽阴霾漫漫尘。
   老树枝头著锦色,新莺叶底啭琴音。
   挥将剑气凌云笔,书就雷声动地文。
   崛起神州鸣号角,新诗唱彻九天云。
  
   我说完了,谢谢大家。

共 8992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此文作为个人稿件留存,不推荐加精。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叶雨        2017-09-05 09:37:36
  存这里大家读着也方便,论坛那里忒不好找啊!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2 楼        文友:黄金山        2017-09-05 09:54:51
  讲得好!学习了
活到老学到老
3 楼        文友:刘春        2017-09-05 15:46:34
  受益匪浅。我给你加精。握手!
老兵
4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17-09-05 16:52:02
  厚积薄发,文字朴实,辛勤耕耘,精华总结,实为唐柳老师为我们的人生和文学创作宝贵经验。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5 楼        文友:玉之残泪        2017-09-06 07:01:43
  古韵真不好学,反正玉子是学不会,只好欣赏学习下了
6 楼        文友:梓烨灼灼        2018-10-02 14:28:53
  闲来无事,翻到了唐柳老师这篇旧作,古韵学习中,不求加精,只求诗友。
依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