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酒家】唯美与悲凉(散文)

精品 【酒家】唯美与悲凉(散文) ——论关锦鹏对小说《胭脂扣》的成功改编


作者:任心一 童生,842.8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095发表时间:2017-10-01 14:55:21

李碧华的《胭脂扣》原著具有非常鲜明的特点,其中带有浓厚的意识形态成分,在风格展现上具有明显的奇幻色彩,小说的语言方面也很具有特色,尤其是心理描写的内容相当具有特点,这些对于改编成影视剧来说都是巨大的挑战。导演要用视听语言将小说的悲剧意蕴和人物形象展现出来,就需要在领会原作的思想精髓的基础之上,阐明创作意图和艺术神韵,体现出原作的风骨。
   关锦鹏在改编《胭脂扣》的时候运用了很多方法来让文字成功地转化为画面。他巧妙地模糊了小说原有的时代因素,并淡化了小说中的批判意识,成功地处理了时代背景。除此以外,在人物形象的设定方面,电影简化了除了如花和十二少以外的绝大多数人物,并且突出了一些具有感染力的细节内容。在镜头处理方面也大量使用了特写镜头,并用营造意境的方法来取代的心理描写。对于原著爱情悲剧、性格悲剧和时代悲剧这多重悲剧意蕴也进行了合理的处理。
   【一】
   李碧华原名叫做李白,出生于香港的一个大家族中,儿时耳闻目染的诸多故事对她的写作提供了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同时也使得她的作品充满了浓郁的香港特色。李碧华的创作风格始终迎合普通市民的欣赏品味,她始终将自己的文学创作和商业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因此而成为了一个著名的高产作家和畅销小说作家。李碧华的著名作品有《胭脂扣》、《霸王别姬》、《青蛇》、《秦俑》等,而且其中有很多作品在发表的同时就被改编成了影视剧作品,如她的《胭脂扣》就是这样的一部作品。
   《胭脂扣》讲述的内容是某一天的晚上,一个女子来报馆请求刊登寻人启事,该女子曾经是五十年前的名妓如花,当时如花对富豪陈十二少情有独钟,但是由于家族的原因,陈家不能够接受如花进入家门。陈十二少决定和如花一起生活,和自己的家族决裂,两人在痛苦中决定吞鸦片自杀,在阴间重新相见。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如花在阴间等了许久都见不到陈十二少,因此才会想到来阳间寻找,于是一场传奇故事就此展开。
   李碧华在创作《胭脂扣》的时候抱着先娱己,后娱人的态度,她认为自己在创作的时候并不是刻意地想要去写一些什么,而是将自己联想到的内容不知不觉地写到笔下。《胭脂扣》的创作在一定程度上受到了传统的才子佳人小说的影响,并且也引入了一些当时受到读者普遍关注的商业因素,例如鬼魂、悬疑等内容,这些都使得这部作品不同于普通的言情小说。不仅如此,李碧华在创作的时候还加入了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体现了自己的创作意图,她在创作中加入了自己对两性,对历史和文化的思考和探索。
   李碧华试图通过《胭脂扣》这样的作品来展现自己对女性命运的深刻思索,体现对男性劣根性的探讨和批判,同时也在作品中表现了自己对于香港这座城市只有现在,没有过去和历史的深深担忧。由于加入了这些成分在内,所以使得李碧华的《胭脂扣》呈现出了浓浓的文化气息。
   电影《胭脂扣》在1988年被导演关锦鹏改编成电影,由梅艳芳和张国荣主演,该片还未在香港上映的时候就已经获得了台湾金马奖的最佳女主角和最佳摄影奖,后来又得到了第八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电影奖,而梅艳芳则因此而获得了金像奖最佳女主角奖。《胭脂扣》是李碧华所有小说中第一部被改编成电影的作品,由于《胭脂扣》的巨大成功,使得李碧华之后有很多小说都相继被改编成了电影。
   《胭脂扣》的导演关锦鹏在导演方面具有十分鲜明的特色,他十分擅长用细腻的镜头来展现女子的形象,尤其善于展现女性命运的变化,因此关锦鹏也被称为是香港的女性电影大师。早在1984年的时候,关锦鹏就导演了自己的第一部作品《女人心》,这部作品在当时已经获得了人们很高的评价,而在导演《胭脂扣》的时候,关锦鹏的导演特点再次得到了很好的诠释,她努力地展现了如花这样一个女性角色的命运,用电影镜头来呈现了她的心理变化,体现了对女性的关怀。
   从表面上看,《胭脂扣》似乎是对传统才子佳人作品的模仿,但是事实上关锦鹏在电影里融入了一定的香港意识,而这才是作者想通过电影展现给人们的内容。在《胭脂扣》中,如花和十二少之间的故事是通过香港意识被人们记忆起来的。可以看到,电影《胭脂扣》采用的是全知全能的视角,而这也是关锦鹏电影创作的一个特点,他通过影像来展现了华丽旖旎的画面,让人进入到一个想象的空间之中,他用精致的胭脂盒等小道具等物品展现出了旧香港的风貌。
   这种创作手法和香港80年代常见的怀旧风格有一定的相似之处,然而关锦鹏却又不是纯粹地沿用怀旧的风格,而是努力展现了香港在当时这个特定的时代之中所体现出的摇摆不定的身份,他对时代背景进行了一定的模糊,展现了香港处于历史和文化的尴尬身份之中。
   【二】
   李碧华的小说《胭脂扣》原著中,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李碧华喜欢从远离自己的时代中找到具有传奇色彩,甚至可以说是具有寓言色彩的故事情节,然后在时光倒流的过程中展开自己的想象力。
   也正是因为如此,所以在小说《胭脂扣》中能够明显地看到时代变迁的影子,李碧华将如花和十二少的故事情节和人物命运安排在30年代的历史背景之下,展现了个人在大家族和大时代中的命运沦陷,着重体现出了一种人生如梦的意味。她擅长通过复杂而多变的社会局势来展现人物形象,并且使得小说情节得以铺展,从而展现出人物的精神内核,体现出自己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但是可以看到,和小说原著不同的是,关锦鹏在将《胭脂扣》改编成电影的时候并没有像小说一样呈现出明显的30年代的时代特色。当关锦鹏在拍摄这部影片的时候,正好处于1988年,这个时代的香港人处于强烈的迷茫之中,他们想要构建出属于自己的“香港文化”,并在这个过程中融入一定的文化思索,形成了怀旧之风。而关锦鹏自己也曾经说过,他拍摄《胭脂扣》的目的大概是和香港面对回归大陆有关的。
   然而在进行电影拍摄的时候关锦鹏却并没有浓重展现明确的时代背景,而是将时代背景进行了模糊化的处理。他并没有将原著中的30年代和80年代鲜明地对立起来看待,而是将时代因素进行了模糊的展现,将其转变成了“过去”和“现在”这两个概念,通过这种方法巧妙地将香港怀旧意识的实践性模糊化了。关锦鹏的这种做法很好地突出了香港这座城市“没有历史”的特点,因此他才将原本应该具有清晰时代特点的30年代背景模糊化,营造出一个模糊的“过去”概念,这有助于关锦鹏展现出一个梦幻中的怀旧氛围。
   可以说,关锦鹏的这种做法使得他的电影呈现出的是一个具有本土特色的香港,而不是作为中国传统文化或者英国殖民文化而存在的香港。他的这种改编的方法正是考虑了香港面对回归大陆的问题而特别设置的,表现了他对于香港当时民众心理的准确把握。关锦鹏并没有像小说原著一样着重展现袁永定和他女友的爱情,而是用更加虚幻的场景展现了“过去”如花和十二少的爱情故事,从而展现出暧昧的时代感,用模糊的时代背景来合理地处理了时代背景的问题。
   可以看到,李碧华在原著小说《胭脂扣》中加入了一定的批判意识,她想要通过这部小说来思考女性的生存问题,并对男性世俗文化和传统封建文化进行批判。这部小说讲述了“塘西红姑”的爱情故事,她在一定程度上具有觉醒的女性意识,因此才会用自杀殉情的方式来表现对现实生活的不满和抗争,然而谁知道等来的结局却是爱情的句号,她除了白白地牺牲了自己的一条性命以外,别的什么都没有换来。这部小说很明显批判了封建家长制对女性的轻视和压迫。明确地点出如花的悲剧就是因为封建时代的家长认为自己是清白人家,能有纳妾之风,但是却不能容忍青楼妓女玷污了自己家门。当凌楚娟和袁永定这样的当代恋人在得知了如花和十二少之间的爱情故事后,虽然表示同情,但是袁永定的第一反应却是不相信这样的故事。这正好反映了80年代香港年轻人对于爱情的态度,因此也具有一定的批判现实的意味。
   正如李碧华自己所说的一样,现代人对于感情比较疏离,对自己和自己的爱人都没有什么信任之心。如花所代表的那个时代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已经在现在的这个时代中荡然无存了,作者李碧华只有用小说来唤起人们对传统文化的回忆,她通过将“塘西风月场”的历史变迁展现在人们面前的方法来对香港的人性变化进行了反思。
   然而,在关锦鹏对小说进行改编的时候却将一些在原著中明显的批判现实的情节进行了删改,例如如花在通过查找数字找人的时候曾经发出了一番感慨,这部分的内容在小说中就被删除了。关锦鹏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想要通过展现男女主人公的爱情故事来体现故事的悲剧性,让电影用一根贯穿始终的线索把故事讲得出神入化。
   关锦鹏并非不想展现小说原著的批判意识,但是他却不想用过于直白的方式来展现,这样对于小说的悲剧性会造成批判,他通过强化十二少和如花爱情故事的方式将批判性的内容隐含在了影片的情节深处,让观众在欣赏之后自己去欣赏。例如电影对小说的结局进行了修改,在小说中,最后主人公伴随如花一起去电影厂寻找十二少,但是如花却消失不见,后来主人公看见了十二少的消息,他成了一个偷吸鸦片的老头,是开放性的结局,但是在电影中如花却和落寞的十二少再次见面,如花将定情信物还给了十二少,这样的改编在极大程度上调动了观众的情感,作者虽然并没有明确地表示任何批判的话语,但是欣赏着却能够明确地感受到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
   【三】
   导演关锦鹏为了更好地展现十二少和如花之间的悲剧故事,对原著小说进行了很大的修改,在人物处理方面,关锦鹏简化了如花和十二少以外的其他人物,在原著中,小说是用两条线索来同时构建故事的,一条线索是主人公“我”,也就是袁永定和女朋友凌楚娟之间的故事,而另一条则是如花口中叙述的故事,十二少在小说中并没有真的出现,而是通过如花的口来展现出来的。在原著中有很多袁永定和凌楚娟之间的对手戏,而如花和十二少的故事则主要是在袁永定的探索中慢慢揭示的,如袁永定为了探索如花的身份而查找历史资料,在古董店中寻找以前的物品等等。
   然而在关锦鹏导演改编的电影里,他将袁永定和凌楚娟之间的对手戏大量地删去了,甚至还删去了很多次要的人物,而原本另一条线索中的如花和十二少却被关锦鹏设定为主要人物,因此而添加了很多故事情节。
   在电影《胭脂扣》中,如花和十二少之间的故事不再是如花单方面的回忆,也并非通过袁永定对过去的探索来了解,而是真实地展现在了观众的面前。尤其是对于十二少这个人物,在改编成电影之后这个人物形象被凸显了出来。电影中十二少曾经多次现身,在一开始的时候是一个英俊潇洒的男子,而后又具体地展现了十二少离家出走之后所经历的各种艰难困苦的经历,在影片最后的时候十二少又和如花相见,他这个时候呈现出苍老的形象。
   和原著相比,十二少的形象变得丰满了很多,同时也能够给观众一种视觉上的震撼。如果十二少和如花最后没有见面的话,那么他们留给人们的最深印象只是痴情女子和儒雅富家公子,而完全不能够让人看到两人见面时候的戏剧冲突,无法展现十二少怯懦的人格形象,整个故事的悲剧意味便无法得到淋漓尽致的展现。正是因为电影凸显了如花和十二少,所以才会对小说结尾有这样的修改,才会通过如花在执着等待后的果敢放弃来展现如花对于爱情的至高要求,展现如花身上的女性意识的觉醒。
   关锦鹏在强调十二少和如花的同时也对小说中大量的其他人物进行了删改,比如袁永定的同事小何,住在袁永定对面的姐姐、姐夫等,这些人物都被关锦鹏进行了删改,他的这种改编使得观众将主要注意力都集中在了男女主角的悲剧故事上。
   关锦鹏对于小说改编的成功之处除了对人物形象的设定和安排以外,他还为了突出人物形象而加入了一些小说中所没有的细节,而正是这些具有感染力的细节让电影增色不少,展现出了原著小说所没有的艺术特点。
   在《胭脂扣》的原著中有一个重要的暗号,这个暗号是“3877”,这个暗号预示的是如花和十二少吞鸦片而死的时间,那一天正好是3月8日的7点7分,这个暗号在改编成电影的时候被改动了,改成了“3811”,也就是说3月8日的11点。关锦鹏之所以要如此修改是为了将在“老地方”等待十二少的时间改成晚上十一点。这一方面是考虑到了如花身为鬼魅,应该惧怕阳光,所以将时间改到半夜的话更能够凸显如花的身份特点。但是更重要的却是将暗号改成“3811”之后增加了如花等待的时间,片中如花不断地询问现在已经几点了,她在不断地等待中心慢慢地变冷,一开始的时候还十分焦急,但是最后却渐渐地变得心如死灰。这样的展现能够更好地体现人物的内心变化,同时也使得电影最后如花面对十二少时候的决绝有了心理上的依据,这样的细节安排让电影情节更具有合理性,同时也更具有感染力。

共 918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李碧华的《胭脂扣》有着强烈的时代特点,内含的香港、人性、女性的意识形态的特点也十分强烈,语言别具一格。而关锦鹏在改编《胭脂扣》的时候运用了很多方法来让文字成功地转化为画面,增加了部分情节,细节处理上更为游刃有余,特别是对原著人物悲剧性这一点做出了更多更深的处理,让这部小说在荧屏上产生了独特的光芒。使得梅艳芳和张国荣的演绎成为一个经典。不错的文章,深入细致,剖析到位,特点鲜明。推荐。【编辑:故事中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1002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