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酒家】唯美与悲凉(散文)

精品 【酒家】唯美与悲凉(散文) ——论关锦鹏对小说《胭脂扣》的成功改编


作者:任心一 童生,883.52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5105发表时间:2017-10-01 14:55:21


   除此之外,可以看到关锦鹏的改编中到处都有类似具有感染力的细节内容。例如关锦鹏为了添加文章的悲剧特色,让人更好地感受如花和十二少之间的爱情悲剧,所以围绕这两个人物添加了很多具有感染力的细节,而这些都是原著小说中所不存在的。例如电影添加了如花去拜访十二少的父母,但是十二少的父母却根本不接纳如花,反而还借助龙井来羞辱如花,暗示如花以她的这种妓女的身份想要嫁给十二少是根本就不可能的事情。另外还有十二少送给如花胭脂盒作为定情信物的时候,有着痛哭的细节情节;如花念诵两个人求签时候得到的签文,这也是一个十分具有感染力的细节内容。
   由此可见关锦鹏为了让改编的电影更加具有特色,添加了很多具有感染力的细节内容,而细节决定成败,这些精彩的细节使得电影呈现出了一种唯美而悲凉的基调,感染了不少的观影者。
   【四】
   小说是以文字的形式呈现出来的,文字是十分适合用于展现抽象化的内容的,但是电影则不一样,要将文字的抽象内容用画面展现出来,并且还要让观看者理解其中的寓意,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为了更好地将原著的文字转化成画面,关锦鹏运用了大量的特写镜头。所谓特写镜头指的是在电影拍摄的时候对于人物的面部或者是某一个具体部位,对某一个具体物件的细部进行展现的镜头。美国早期导演格里菲斯等人创造并使用了特写镜头,它的出现使得电影展现出了特殊的魅力。《胭脂扣》原著的文字十分精彩,而将文字从抽象转化具体的影像语言时,用特写镜头则有助于体现人物细腻的内心变化,将影片中的悲剧情怀展现给观众。
   关锦鹏在处理如花这个人物的时候使用了很多特写镜头来展现人物的面部表情,以此来凸显人物苍凉悲哀的内心情怀。如如花在年轻的时候见到十二少时,用了特写镜头来展现如花对十二少始终关切的眼神,同时还展现了红艳艳的嘴唇,这些特写镜头很好地表现了如花对十二少的绵绵爱意,同时也展现了如花的年轻貌美和富有女性的生命力。而在她考验十二少的时候,面部呈现出了复杂的表情,在刚刚来到阳间的时候,她的眼神则是迷惘而缺乏依靠的,这表现了如花的柔弱和无助。从如花回到人间开始,一直到她去报社刊登寻人启事,到她对他人诉说自己的经历,这一整个过程中始终都用特写镜头展现了如花那张苍白而没有血色的脸。
   在这个过程中观众的内心也会和如花融合在一起,并且思考一个问题,那就是十二少究竟现在如何,他是否还在人间,他老年时候的境遇会是如何的。在最后和十二少在“老地方”见面的时候,她的眼神又呈现出焦急和失望的表情。这一整套的特写镜头起到了穿针引线的作用,贯穿了如花的一生,让观众看到了如花在经历了一切变故之后所呈现出的内心变化,因此而展现如花凄凉的内心世界。
   小说在展现人物心理的时候使用的方法是文字,它能够较为明晰地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但是电影主要呈现的是视听的方式,无法直接表达人物的心理变化。关锦鹏在进行改编的时候采用了营造意境的方法,用来替换小说中原有的心理描写内容,大量地运用了景、物描写来展现独特的意境,以此代替人物内心深处喜与哀的种种体验,这样的展现方式更直观更形象。从文字到视听,可以发现作品的感染力没有丝毫的损减,反而得到大大的强化。
   在展现场景的时候,关锦鹏在电影中通过不断变换的电影场景来展现电影中的情节冲突,镜头快速地切换着,从旧时的香港街道和妓院到新时代的电车、商场等,变换十分快速,就算是展现旧时的香港,场景也出现不断的变化,时而是大厅,时而是如花的房间,时而又是十二少的家。这种场景的不断变换体现了对新旧时代的思考和探索,展现了情节的冲突性。可以看到关锦鹏在电影气氛和意境的营造中花费了大量的精力,使得电影在整体上体现出了东方特有的意境美。
   电影《胭脂扣》营造了十分绚烂的场景,如花的旗袍给人旖旎的感觉,而倚红楼的栏杆和回廊,五彩琉璃的窗户和戏台上明暗变化鲜明的浓墨淡彩,甚至还包括了鸦片烟在点燃的时候所伸展出的一袅袅的烟雾等,这些都给人浓浓的怀旧之感,营造出了一种特殊的意境,让人在不知不觉之中进入了关锦鹏所塑造的如梦似幻的旧时洋场中,同时也感受到了在这华丽外表之下对女性的压抑和破坏。
   为了展现特殊的意境,关锦鹏还运用了一些具有典型性的物件来展现人物的心理,例如有扣题作用的胭脂扣就是其中之一。胭脂在中国古典意境之中本身就带着一定的寓意,代表了女子年轻貌美的容颜,而装在胭脂扣中空等了那么多年的胭脂则预示着如花在等待中耗光了自己的一切,让人感受到了一种悲凉的意味。影片在营造意境的时候采用了大量蒙太奇的手法,用如花的回忆来进行转场,加入了梦境闪回的方法,在营造特殊意境的同时也展现了人物内心复杂的心理变化。
   【五】
   李碧华的小说《胭脂扣》本身就体现了浓浓的悲剧意味,而关锦鹏在将其改编成电影的时候则巧妙地对其悲剧意蕴进行了处理,使得《胭脂扣》的悲剧意蕴能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在小说原著中,如花和十二少的故事是通过如花转述的形式展现出来的,而在电影《胭脂扣》中,这种爱情悲剧却是直接通过演员的演绎展现出来的,关锦鹏将如花和十二少的爱情故事直白地展现了出来,描写了他们相爱却不能相守的有始无终的爱情悲剧。
   《胭脂扣》将这段爱情悲剧表现得如梦似幻,给人一种悲怆而又唯美的感觉,这正好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学的韵味,但是在表现手法方面却又打破了传统小说中以时间为线索的描写方法,运用了电影的特点来使用插叙和倒叙交相辉映的方法,让如花和十二少的爱情悲剧可以在现实生活与过去的对比中更加鲜明地展现出来,这很好地刻画了爱情的本质,也就是给人若即若离、如梦似幻的感觉,而这也正暗示了如花和十二少爱情悲剧的本质。
   为了更好地展现原著《胭脂扣》的悲剧色彩,电影《胭脂扣》用很巧妙的方式展现了人物的性格悲剧。在原著中十二少的形象是通过如花转述的形式而出现的,但是在电影《胭脂扣》中,为了更好地体现如花和十二少的悲剧故事有其性格方面的原因,所以关锦鹏让十二少真真正正地出现在了观众的面前,而且还演绎了一段段和如花之间的对手戏。正是这样的巧妙处理能够更好地展现两个人不同的性格特点,让如花对爱情的义无反顾展现无疑,同时也反映了如花被爱情蒙蔽,没有看清楚十二少的本质,对她的识人不明表示了深切的同情。而对于十二少来说,电影的改编也很好地展现了十二少性格中软弱恋生的一面,让人们更好地看清楚了十二少的本质,了解到两个人之间的爱情悲剧在很大的层面上是因为他们的性格而造成的。
   可以看到,十二少年轻的时候也的确是和如花真心相对的,他也曾经想要考自己的努力来和家庭相互决裂,幻想过和如花在一起的幸福生活。但是残酷的现实却给了十二少沉重的压力,让他明白靠自己的个人努力是无法和家族,甚至是整个时代相互抗衡的,因此他在维护爱情的忠诚时表现出了自己退缩的一面。十二少的行为展现出了他性格中充满了纨绔子弟的怯懦,他无法表现得更加勇敢一点。十二少在那么多年之后还记得如花,表示两个人真的有感情,但是他对如花的爱却还没有到达他为之殉情的地步,因此在他最后的时候他还在努力想要摆脱殉情这件事情给自己带来的压力,而不是努力去做什么,挽救如花的生命,由此可见在他的性格深处有着怯懦而自私的劣根性。
   反观如花,她对于爱情的勇敢和执着的确是赢得了不少观众的同情,她甘愿在下次投胎的时候减掉十年的阳寿,也要来阳间见十二少一面,这样的行为也让人感动,但是不得不说,她的殉情其实是很不明智的,她实际上是用自己的死来表现了对残酷的现实的妥协,她觉得无法在这个时代维持自己对爱情的追求,所以只能够将虚无的愿望寄托在另一个世界中。观众在欣赏影片的时候可以清楚地看到导演关锦鹏对于两个人的性格塑造是有自己的安排的,他带给观众的是对于人性的真实思考和探索,这使得这个影片具有一定的哲学思辨性,上升到了对人性的思索上,而不仅仅只是讲述一个凄厉动人的爱情故事而已。
   关锦鹏为了更好地展现《胭脂扣》唯美的悲剧特色,对于其悲剧性进行了深入的挖掘,除了展现爱情本身的悲剧和主人公性格的悲剧以外,可以看到,电影的改编中还着重展现了时代的悲剧。如花和十二少的爱情之所以会陷入危机,除了他们本身的原因以外,家庭和社会的压迫也是一个很主要的原因。如花这样一个在风尘中的弱女子,处于社会的最底层,对于陈家这样的大家族而言,她只是一个可怜的、被物化了的小女人,她成为了被上流社会的人物宣泄情欲的工具。因此上,陈家对于两个人的爱情是坚持反对的,家庭的压力和社会阶级矛盾也是造成了两个人悲剧发生的重要原因。
   关锦鹏在电影改编中很好地展现了这一点,为了凸显时代对两人爱情的压迫,关锦鹏还添加了部分故事情节,例如添加了十二少母亲的角色,将其作为社会和家族压迫者的典型来呈现出了时代性。例如如花在来找她的时候,她的态度虽然很好,但是在言语之中却处处都透露出了讥讽,如说:“这给就是你们风尘女子的做派吧”,“乳前龙井,你没有听说过吗”,“我相信如花姑娘你可以做到,但是振邦才二十三岁,我怕过个三两年,他会变”……这诸多话语都体现了她对如花的轻视和嘲弄。而关锦鹏则是用十二少的母亲这个人物形象来作为时代的一个侧影,她反映了封建大家族和整个时代对于如花这样的风尘女子的轻蔑和敌视,可以说,这个人物形象其实就是时代悲剧性的一个具体表现形式。
   通过从关锦鹏对《胭脂扣》改编的分析可以看出,改编对原著从时代背景方面、人物处理方面、文字到画面的转化方面以及对悲剧意蕴的处理方面都有着十分合理的演绎。可以发现,改编后的作品丝毫都不逊色于原著,而且其作品主题的表现还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加强,在审美意识形态上也比原著更高一筹。对于影视剧作品的受众来说,改编后的作品受众面将大大扩展。
   由此可见,关锦鹏对《胭脂扣》的改编是源于小说而高于小说的。电影的改编深切地把握住了原作品的价值观念,借助视听手段将作品进行了重新解读,体现出了更为精准和丰富的审美价值。对《胭脂扣》的成功改编进行详细分析,必然对小说作品的影视剧改编提供一定的启发,使得我国可以有更多的优秀文学作品能够成功地改编成影视剧,得到更多受众的关注。
  

共 9181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李碧华的《胭脂扣》有着强烈的时代特点,内含的香港、人性、女性的意识形态的特点也十分强烈,语言别具一格。而关锦鹏在改编《胭脂扣》的时候运用了很多方法来让文字成功地转化为画面,增加了部分情节,细节处理上更为游刃有余,特别是对原著人物悲剧性这一点做出了更多更深的处理,让这部小说在荧屏上产生了独特的光芒。使得梅艳芳和张国荣的演绎成为一个经典。不错的文章,深入细致,剖析到位,特点鲜明。推荐。【编辑:故事中人】【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7100218】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共 0 条 0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