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短篇 >> 传奇小说 >> 人间食粮

  人间食粮


作者:既生 童生,593.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594发表时间:2009-11-20 20:31:35
摘要:你不只是你自己,你还是你父母,你是你读过的书,你是你的朋友,你是你的生活经历,甚至你是你那个时代,因为你身上有所有这些元素的影子.当你想躲开他们的时候,他们却像影子一样,阴魂不散地跟着你.你试着去躲进黑暗里,他们就化成一片阴影笼罩在你身上.别挣扎了,除非你变成空气,要不然,你就得背着他们苟活于世.


   由于我讨厌他,鄙视他,所以他的课我都不爱听,有那么十几次,他在讲台上吐沫横飞地讲解数学公式,而卧在桌上睡得口水直流。他忍无可忍,敲了敲我睡觉的桌子,把我吵醒了,说:“你要是不想听,可以看看别的书,不要睡觉,影响不太好!”他的话让我更讨厌他,所以我决定:继续睡觉!我和他结怨已深,看了数学是无望了,我只能自学。
   读书对我影响太大了,他改变了我人生的轨迹。是书籍治好了我的胃痛。读完医学方面的书籍后,我知道,胃溃疡的根本原因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不好。整天忧心忡忡的人与健康是无缘的,与幸福无缘。接着我又从泰戈尔的诗歌学到泛神主义,梵的最高境界就是“一”。即使寻求心灵的平静。外在的东西无法伤害到你,当然这有点唯心。庄子的书中说到圣人被火烧也没什么疼痛的感觉,这有点夸张,但是有一点是对的:内心的平静对健康至关重要。
   小时候就接触了一本杂志里的外国短篇小说,有些是托尔斯泰写的,那是读不懂,(现在也差不多)。但是这些小说让我知道,大人的世界并没有我想象中那么简单,很多东西是需要去思考的。
   也许你不相信,我在高中的时候就把马克思的选集看了一部分。里面有《共产主义宣言》和一些论文。当时我以为,马克思恩格斯选集是我要读的最后一套书,以后再也不读书了。所以,我放弃了很多的学习时间,结果高考考砸了。我也学到了一些东西,比如说,一个人可以通过教育改变自己,一个国家也可以通过教育改变自己。教育是一个公家的根本大计,也是达到共产主义必不可少的手段。还有我知道了国家宏观调控是缓和阶级矛盾的重要手段,一个国家机构如果不能有效地进行宏观调控,这个国家就会有矛盾激发的危险。这些知识也许没有什么实际用途,但是却让我更加全面认识这个世界,就因为这一点,我变得比别人更不现实一些。
   读书对一个人的影响是巨大的。读了艾青的《大堰河,我的保姆》,我居然有哭的冲动。问一下别人读完的感受,有的说不知所云,真让人心寒。读了余华的《兄弟》,上半部我也看得有点感动。书籍丰富了我的情感世界,不可言说,读书让我更能忍受孤独的,也许孤独不一定是快乐的,但在孤独的时候,一个人却可以感觉充实,这是书籍给我带来的好处。
   读完纪德的《人间食粮》、《窄门》、《背德者》,让我有了一种新的人生观:真正的爱情是无望的,人生真正值得做的事就是体验,不断体验你没有经历过的事情.这是一种思想上的颠覆,纪德叫我们把所有的书都扔掉。(当然是在看完之后),然后去体验,书籍不能代替我们自己真正的体验,活生生的体验。在法国,纪德是一个另类,他从不随俗,世人的评论在他眼里就是个屁,他只是他自己,所有他的书在一段时间里是禁书,读完他的书也许你不认为他是个天才,但是你绝对会受到震撼,你会想自己是否真正生活过?他的书让我疯狂,对放纵与另类很能适应,一代又一代的年青人举着纪德主义的旗子前仆后继,只是一种思想的魅力。
   萨特就很佩服纪德,萨特也是一个另类,他终生未娶,却与波伏娃保持一辈子伴侣的关系。他拒绝接受诺贝尔奖。他只是他自己,他思考,他行动,他就是自由的化身。他写的《存在与虚无》也深深震撼了我的神经。他得出的结论是: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都会失败,包括对自由的追求,一切的意义就在于过程,不断地谋划,不断地行动,最终走向虚无。这点让我形成一个人生观:我要定下一个目标,然后去发挥想象力,不断地实现它,这点本身就足以让人激情澎湃,结果并不是最重要的。
   这是一种积极的悲观主义,明知是悲剧,也毅然面对人生,在虚无中创造出意义来。
   罗曼.罗兰说过,我们读书其实最终读到的都是自己,吸引我们的也是与我们自己的经验相关的内容。所以,读书可以丰富和发展自我,挖掘自己内在的东西。别人的思想转化成文字,文字转化成我们的观念,束缚或者扩展我们自己的思想,我们屈服于具有说服力或者有共鸣的文字(即思想)。至于是对是错,反而不是那么重要,很多不同的观念先入为主地进入你的大脑。
   王小波说,人生在世,仿佛就是来游泳的,你迟早都得跳下水。你要是找不到自己的信仰,迟早得痛苦而死。前面说到我成长的家庭,我的一些苦闷与困惑,如果不是由于读书,我就得不到解脱的参照物,一旦你知道书中的某些道理,不管是对是错,你会去思考,这是生活给你的答案,通过这么一个过程,也许就会成长了。如果你不读书,加上你孤僻的性格,只能是在黑暗和痛苦中度过这段成长的迷茫期。爱默生说,生活是正文,书籍只是注解。书呆子也许就是把书籍当成正文来读的人,比如说,有名的堂吉诃德先生。
   人生来就是不自由的,在没有读书以前,不管你是否同意,父母亲和家庭,学校的影响强加于你,他们告诉你,生活只有一种可能,那就是读书,上大学,结婚生子,最终老死。自由是通过自己的努力,不断地去尝试,自由只在过程之中,一旦你没有去思考,没有去尝试,自由就不存在,你只能接受父母亲和学校的教条主义。但是,你通过努力追求的自由只是更大的不自由,你跳出了父母和学校的教条主义,你从一所小房子跑到一所大房子里,结果发现自由只是给自己建立一所更大的精神监狱。罗素说过,人类的知识归根到底是虚妄的,因为建立在这些知识的基础的东西并不是绝对牢靠的。知识来源于经验和假设,在实践中不断修正,一旦这个过程停止,只是就会在某个时期变成谬论,阻碍人类前进的脚步。这么说,自由是无望的,绝对的自由只会导致疯狂。
   既然自由只是在过程之中,那么我们的做法只应是努力调整自己的内心,让自己的做法与外在的世界相对地协调,这点自由至少还是有的。这个道理,用康德的话说,就是只有当你以自身为规则的时候,你才是自由的。你必须给自己设限。比如说,你感到这个世界让你窒息,解决的办法有四个:一是让自己麻木,自欺欺人地相信自己的无奈就是唯一的快乐;二是逃避,逃到一个自己能接受的地方,隐姓埋名,了此残生;三是反抗,把自己的真实想法说出来,不顾后果地去做;四是给自己设限,把你想要做的事情推迟,等条件成熟了再做。(当然如果你想做的事情是永远做不到的,那你就痛苦一辈子吧)
   仔细分析一下,这四个选项的最终目的都是想让自己的内心得到安宁,每个人都有躁动不安的时候,自由的前提是你感到不自由,一旦你感到自由了,自由的意义也就不存在,你感到自己的生活如鱼得水,还有自由干什么用?所以追求自由的人本身就是没有调整好自己的内在与外在关系的人。我一向是这样的人,到现在才有点不在乎自由与否,这证明我已经自由了。一旦你不在乎是否自由,你就是自由的,你很能适应自己的生活,这样很好。
   我现在可以自己写下这些文字,把我的思想转达给别人。书籍曾经像救命稻草把我挽救出来,但是那也只是一根救命稻草。也许哪天我又要陷进生活的泥潭里,书籍还是有用的。书籍就像救生圈,也许我已经学会游泳,但找不到岸的时候,还是要靠它来救命的。人生在世,总得下水,生活的大海不允许你一直待在岸边。
   我不再是我自己,我只是一个尚未成型的泥人,我叫成才,未来还有无限的可能。但是,道路并不是笔直的,困难重重。
   我的弟弟叫D,D在相当程度上也影响了我。D地位的微妙之处在于:他和我既是合作者又是竞争者。毫无办法,D从我父母亲手中抢去了一部分的爱,他也是无可奈何。我想要的更多些,除非把他杀了,要不然就得公平竞争。在一番痛苦地尝试之后,我考上重点高中这点,抢到了很大一部分领地。(父母的关注)结果走上了孤独的探索之路。路漫漫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胜利者的心情总是没有想象中的那么愉快,要保持优越的地位并不是一件很轻松的事情。
   D从小就是大眼睛,大脑袋,体质有点虚弱,洗个冷水浴都能把大人吓出一身冷汗。他总是嘴唇发紫,两手发黄,M说他小时候奶水吃得太少,所以体质不好。几年以后,喝了不少补钙的产品,居然长得比我还高一些。他的智商高,有自信,一路走过来,有苦有乐,但大有长江后浪推前浪的气势。
   长兄如父,作为D的哥哥,我必须对他关爱,但是情况并非如此,他的地位似乎比我有优势,学习好,人缘好,我除了嫉妒之外,还能做什么。于是,我的地位形同虚设,智商一个摆设,解救的办法至于不断努力,争取拿到关爱弱小者的资格,不过,那一天看来遥遥无期,索性各顾各的,相安无事。
   母亲的奶水哺育我们成长,母亲的双手养育我们成长,当母亲的奶水被我们吸干,汗水被我们榨干,反而觉得这个女人似乎没有存在的必要,这就是人类的悲哀。所以孔子说的百善孝为先是很值得提倡的。为别人付出的是,很快乐,但也得考虑自己有不中用的一天,孤独在此时成为高贵,向别人索取只会得到一连串的咒骂,抱怨是没用的,既然已经付出,已经失去,依然无怨无悔,母性的伟大体现于此。
   在某种程度上,一个人来到人世间,就是从不自由开始的,你是个婴儿的时候,不自由,你是孩子的时候,不自由,当你感觉自由了,孤独就随之而来,追求自由就得下狠心忍受相当多的孤独。
   读过康德的书,印象最深刻的是一个片段。有人说,人类受到情欲的控制,所以是不自由的,康德说,假如你去找女人,之后上帝就要把你的生殖器割掉,那么情欲九变得不是那么无法控制的。智力就存在着自我控制的可能,你能战胜自己的情欲,控制不了只是一个借口。康德甚至,你认为应该是什么,那就是什么,比如说,你认为应该七点起床,那就要一直坚持下去,不存在什么阻碍的因素,只要你认为应该这么做。据说,康德每天的行程表安排得相当精确,出门散步的时间比教堂的大钟还有准时。他的一生证明一个可能:只要你愿意,你就能做到某些看似无法达成的目标。
   自我规划有无限种方案,朝着目标,不断前进,不断修正,一切都会变成可能。当然,假如你遇到车祸,或者得了绝症,那么就很难实现自己的规划,这并不能说明你不自由,自由的定义是你有无限种可能,你的每一个规划都在慢慢变成过去,但是你还有无限种可以选择的方向,这个是自由的。
   这个理论的作用在于它强调的是人的意志,把人的作用提到主动的地位,人活着就应该有目标,有规划,浑浑噩噩过日子简直就是自杀,跟死也没有多大区别,这个理论的意义在于此。
   内心平静的状态有两种:一种是麻木,一种是有自己的规则,有想法。正如冯友兰说的,无为与有意识的无为是不一样的。有些人是真正的无知,有些人则是因为知道的太多了,反而觉得自己无知。苏格拉底就说:我一无所知。而这句话出自某些人的嘴里,则是事实。
   犬儒主义者提倡像狗一样生活,而有些人则像狗一样生活而不自知。虽然无知与多知的人都会遇到很多的问题,但是一个人既然已经知道了不少东西,要假装无知就有点困难,唯一的办法就是多知,然后再去无知.
   虽然生活依然一样贫穷,乏味,对智慧的热爱依然是支持我走先去的支柱,我不想变得彻底无味,这是在生活中的垂死挣扎,虽然收效甚微,但是我感觉到力量在逐渐强大,也许有那么一天,我可以摆脱这种状态.
   D很早就有女朋友了,他让我意识到自己尴尬的处境:看来我对女人毫无吸引力.这点让我有点自卑,一度怀疑自己有自闭症,难以同女人建立亲密的关系.现在看来,我的确有自闭的倾向,但远远没有自己想象中那么严重.我现在喜欢喝女孩子厮混在一起.并不是因为我想要她们当老婆,也不是为了证明自己不是自闭症患者,仅仅是对女人有一种好奇,就好像对待婴儿一样,跟婴儿呆在一起总是让我感觉很开心,有种神秘感,彼此之间还有很良好的互动,即使是为了引起女人的反感,我也会不遗余力地去干,我就是想看看她们的力量.广博的心灵总是能感知各种生物的快乐和苦痛.跟一个快乐的人在一起未必比和一个痛苦的人在一起快乐.总体而言,只要你对身边的人充满好奇,总是可以找到不少乐趣的。
   D和J的爱情让我对爱情绝望,他们在一起的时间有八九年之久。中间有过“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缠绵,也有过三番五次的背叛。最终,两个人还是走在一起,真让人不可思议。我对这些事件的理解至今都处于表面,想虚构一下他们的整个恋爱经历,竟无从下手,很难揣摩他们当时的心理感受。但总觉得他们的结合并没有我想象中的幸福,难道这一切只是儿戏?
   走进我幻想中的女人不止一两个,现在想想,征服一个女人的精神是为了占有她的肉体,而占有她的肉体是为了更好地征服她的灵魂。异性间的难解难分在我看来即使如此虚伪,以至于只能从两者选其一,要买占有她的肉体,要么占有她的灵魂。罗素说,性与爱情无关,这句话我赞成。
   任何一个女人在生活上,学习上对我有所关心,都会让我产生爱情,感动得想哭.Q是第一个让我吃醋的女生,她的脸长得有点老气,发型也相当的土。上初一那年,她发育的比较早,曲线已经有所突出。初一那时,我个子较小,表情有点呆滞,一脸无知,幼稚。第一节上课,老是喊起立,我站起来,却把椅子给碰翻了。Q捂着嘴,低着头,眼神羞涩,盯着我偷笑。这个表情太可爱,女生的这个动作对我有致命的吸引力。每次我不小心在桌子上睡着了,老是在上面讲课,Q都会用手碰我的背,我举目张望。老师正盯着我这边。从那时起,我就爱上她,她关心我,所以我喜欢她,就这么简单。这种关心不像外婆,老妈的那种关心,左右尤其珍贵。也许Q对被人也会这么做,但是我没考虑这个问题,幸运之神把我安排在她的手能碰得到我的范围之内,我爱上她,希望能引起她的注意,而她也无意排斥我.Q见我读书不用功,经常会叫我努力些,而我却显得更加放肆,这一切都是想引起她的注意。
  

共 29868 字 6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6
转到
【编者按】从一开始,小编就觉得这篇小说可以改名为《我的父亲母亲》,用作者的话叫我的M和F!但是,读着读着(毕竟3万多字)就发现,应该叫《我的父亲母亲和我》,于是有些哑然失笑,忒罗嗦了。可读进去之后,小编战栗了!我明明从作者的文字里看到了自己的影子,那些书,那些感慨,那些性,那些姑娘,那些日子,那些生活!就如王朔,只是表白了自己的一些,或者重演了一些过往的日子,只不过Y处在政治文化中心,资源丰富一些,所以才有了冯小刚、梁天、谢园、葛优、老徐,还有痞子文化和贺岁电影!为作者鸣不平,时也命也运也!期待您的新作!【编辑:左黄右苍】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左黄右苍        2009-11-20 20:58:11
  换而处之,亦为一名家!
老夫聊发少年狂,左牵黄,右擎苍!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