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如梦令】自新世界(征文·散文)

精品 【流年·如梦令】自新世界(征文·散文)


作者:策马南山 举人,4441.31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8163发表时间:2017-11-08 23:43:30

【流年·如梦令】自新世界(征文·散文)
   拉回家具等杂物,回到村里,大队派人帮助搬到窑洞里,由于汽车不能下到沟底,就只能停在街口,搬东西也是费了许多人力。那时的人热情善良,犹其是房东更是爽快,他是小队长,就招呼人来帮助搬东西,然后和父亲商量怎样摆置。这家房东可不是简单人物,以后我会详细讲讲。东西放好后就像个家了,但一下子觉得窑洞小了许多,许多东西就摞在窑洞的后面,就这样前面也没有什么空间了。好在前面窗户下有一铺大炕,我们小孩就能睡在上面,那年头,有能睡觉的地方就是幸福。五天后家里能自己开伙做饭,就不去大队部吃饭了。窑洞太潮,家里的东西凡是铁制金属的都锈了,被子也潮乎乎的,钻在里面粘乎乎,怪怪的,不管怎样,总算有了一个家了。回想起几天前还在省城的楼房里面,真是难以想象,大人的心思肯定更为复杂,只是难以诉说,也不能流露。房东不错,发现我家太潮后就想了一个办法,担了一担生石灰块过来,没几天石灰块儿吸收了大量的水分,都成了细细的白粉,家里的潮气才减少许多。
   现在需要介绍房东了,我们的房东一家四口人,都属蛇,房东说:我家有四条蛇。房东夫妻俩都是三八年的老党员,在省里三八年的党员都是高干,在这里却是寻常事,这里是老区。男主人身材高大,当年是一位重要首长的警卫员,讲起他当年的经历那可是可以说几天的,他说在延安整风时期要人人过关,首长在会上拿着厚厚一摞子纸厉声说:这都是你的揭发材料,你要老实交待。他想不明白,也不知道要交待啥?后来被逼的没办法就打起背包要走,不干了。结果首长又安慰他,让他留下,说是要经得起考验。他说那些揭发我的材料都说什么呢?首长说那是吓唬你的,都是白纸。后来房东还下江南一直打到汉口,直到全国解放了,南下的许多人都在当地当了官,有一个专用词叫“南下干部”。组织上要安排他在汉口当官,他不干,想老家的村妞,结果回来后种地了。不过他有革命经历,还是三八年的老党员,那时年年是模范,披红戴花,骑马游街,那也是一等荣耀啊。说到这里我忽然想起一个朋友,他父亲也是南下干部,当了一个县长,我那朋友说:我们小时候出门也是坐小车。后来他父亲想回老家,组织上不同意,他就是要回老家,结果回来后没工作,每天蹬三轮养家。回来的人大多数的生活比留在南方的南下干部差远了,但思乡之情冲破了理性,造成了后来的生活不景气。房东还说他至今有一个老毛病,有时候胃难受,吃点小苏打就好一些。他还说:这个老毛病是有一次打仗时,老首长急了眼,把上衣一脱就要跳出战壕去拼命,我一把抱住首长按在地上,结果首长反过身来用手榴弹狠狠地砸在我背上,我忍着巨痛还是把首长按在地上,就不让他起来,后来就落下了这个心口疼的老毛病,后来首长还给我道歉。最后他还说警卫员的第一责任就是保护首长的安全,自己就是死了也不能让首长出事,要不,要你干吗?
   我家来了农村后,第一件事情就是打算今后全家的出路。父亲十六岁参军,打过仗。解放后,因有文化被选拔为新中国第一批军校生,也是前苏联专家培养的第一批空军飞行员。后转业到地方也是省级机关的元老,是创始人之一,在原单位是技术权威。由于是旧知识分子家庭出身,一直不被重用,做人做事也谨慎小心,从不参与单位的是是非非,躲过了历次运动的劫难。这次文革也躲过了批斗抄家等噩运,但命运还是转了一圈,但没有回到原点,退到农村当农民了。毕竟父亲是书香门第,他的父亲是留法回来的,母亲是南京金陵女子学院毕业的,参加过“五四运动”家庭背景深厚。因此,心灰意冷肯定是有的,但在当时就是要考虑一家人的生活和前途,父母只能下地干活挣工分了。我在省城上刚上初中,这个村里没有中学,父母和其他插队干部都把自己的孩子送到县城里去读书,而且把我当成全家目前的希望。县城离我家有十五里路,我就在学校住校,那个学校大部分的学生都住校,都是各乡镇的学生,所以有两排学生宿舍,还有学生食堂。那时的县中学师资力量不够,是招一期学生就从初中一年级一直教到初中三年级毕业,我去了正赶上是初中三年级的后半年,中间差了两年。没办法,我只能就这样在这里上中学了。
   虽然我在学生宿舍有铺位,但我一般不住校,当时我家有一辆自行车,我下学以后就骑十五里回家,让父亲帮我补习差了两年的功课,补到半夜,睡四个小时,早晨天不亮就起来骑车赶到学校上课。到了冬天就更辛苦了,顶着寒风骑车,戴着棉帽,穿着棉衣棉裤,戴着棉手套,艰难着骑着往前走。记得有一天下大雪,正逢星期六,路上的积雪已经很厚,不能骑车了,只能步行回家,我犹豫了一下回还是不回?但想到可以有个星期天补课,还是决定回家。走在路上漫天飞雪,旷野的一切都在白茫茫的掩映之下,雪花好大,身上、脸上积满厚厚的雪。
   走到城外,望着风雪迷漫白茫茫的旷野有点后悔,回去也要走一段路,关键是这一切辛苦都白做了。想了想还是往前走,走了七八里路了,雪停了,旷野一片寂静,还有一半的路程。没有深一脚,浅一脚的形容,都是踏深雪走啊走啊,向着西垂的太阳走去。天边红红的太阳在我的注目下一点一点的隐到了地平线下,月光下的原野空旷无边,寂静的只有踏雪声和我的呼吸声,环顾四野只有我一个人在行走。远处似乎传来狼的嚎叫声,心中有点不安,但也没办法,此时只希望那厚厚的雪挡住狼的出行,不要跑过来。此时此刻,天地间,只有我自己,一个孤孤单单的行走少年,我脑海里忽然想起了莱蒙托夫的诗歌《帆》:蔚蓝的海面雾霭茫茫,孤独的帆儿闪着白光……它到遥远的异地寻找着什么,它把什么抛在故乡……呼啸的海风翻卷着波浪,桅杆弓着腰在嘎吱作响……唉,它不是要寻找幸福,也不是逃避幸福的乐疆!下面涌着清澈的碧波,上面洒着金色的阳光……不安分的帆儿却祈求风暴,仿佛风暴里有宁静之邦!
   就这样我背诵着莱蒙托夫的诗歌,心里揣着一种悲壮的忧伤,晚上十点多才到家,那年我十四岁。
   终于毕业了,那年的插队干部子女只有我一个人毕业,只有我考试及格。然后这个学校不再招初中生,而是要办全县第一批高中班,要招有两年回乡劳动经历的初中学生,后来许多县里住的一些应届毕业生也想上高中,就扩大了一个高中班,我也荣幸的成为其中的高中生,因此高中就成了四个班,这也成了县志上大书特书的一件事——本县历史上第一届高中班。为这第一届的高中班的质量,学校纪律更严了,有点半军事化的味道,每天早六点起床号一吹响,各班十分钟必须要整队跑到操场,然后绕半个县城跑一圈。清晨,学生队伍整齐的跑步声,震荡在宁静的县城上空,不时还有——“—二——三——四”的口令集体齐喊,很壮观,也很让人振奋。这事要是搁在当下,一定会有人投诉说扰民,那时一切公家的事都是正常的,谁都不敢有异议。
   记得我在省城时,经常半夜被敲门声惊醒,说是最高指示下来了,要传达不过夜,还要上街庆祝,我就爬起来穿好衣服,到父亲的单位爬到卡车上,坐车绕大街一圈,沿途人流不断,都在高呼口号,朗读最新的最高指示,还放鞭炮,倒也好玩。记得有一次说毛主席的5.20声明发表了,我们小学生也排队上街游行庆祝,走到省委门口,看到前面来了一队中学生的游行队伍,八面军乐大鼓开道,占了整条街道,后面是几排军乐小鼓,再往后是军号,好威风,好开眼,那气势比后来在电视中看到的天安门前的军乐队大多了,因为我身临其境,声浪震撼。街道两边还有人在墙上画大型宣传画,有人在墙上贴白纸,有人就紧接的画,不打底稿,就那么直接画,画的真是好啊,真是人才。若干年后,我在单位也露了一手,在宣传栏上贴上白纸,在众目暌暌之下直接就画,成了那个小城市的名人,许多美术爱好者骑车十几里到我们单位看我的画,那年我也就十六七岁,这也是后话。
   我上高中的那年正赶上教育回潮,老师上课都不用当时的教材,就用他那厚厚的文革前的教材上课,那时还真学了一点知识。但那时的教材也不敢不用,也还要学习,只是象征性的过一遍。那时的教材是:语文、数学、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英语,把过去的物理、化学揉到“工业基础知识、农业基础知识”里去了。当然学工、学农还是要的,学校在后门搞了一个学工基地,有车床,有老虎钳,还有一个翻砂车间,就是象征性的干一下,给上面有个交待。学农真是干,因为没危险,村里的孩子都会干,还能给学校搞点粮食。学校那时在七八里外弄了一块土地,让学生种,这一届高中生我的年龄最小,只有十四岁。最大的学生能比我大十岁,奇异的年代造成了奇异的学生群体。我参加过深翻土地、掏大粪,然后拉着大粪车走七八里路送到地头。假期还要回乡参加劳动,开学后必须要有队里开具的二十个工的证明,才算是过了一个革命化的假期。
   我的房东是小队长,每天早晨五点钟,他就拿了一个用铁皮做的大喇叭,站在院外的空地上大声喊:“上工喽!”喊五六遍。凌晨寂静的乡村,这声音可以传的很远。一会儿人们就扛着工具来了,房东队长就安排人们今天的劳动任务,然后大家就出发了。干活的地方挺远,还要下到沟里,再爬上对面的坡顶,然后再走五里路才能到达地头。干到八点多,有专人负责挑来各家的饭,那时讲究“农业学大寨,一天三送饭”。人们干活就是手拿锄头站成一排,一边锄草一边把土拢到植物的根部。男人们一会儿抽根烟,女人们就慢慢干还聊着天。休息时有的小伙子就撩逗好看的小媳妇,小媳妇就和他推搡,甚至还扭抱在一起打逗,大家伙儿都看着笑哈哈,还起哄怪叫,她的丈夫和队长在一旁一边聊天一边看着,虽然笑咪咪的抽着烟,但还是关注着局势的发展。有时妇女们还打逗玩耍,按住哪个大姑娘扒裤。总之那时的农村就那乡俗,还保留着许多农耕文化的痕迹。到了日头西昏,大家心里就等队长喊“收工了”,队长就不喊,还不紧不慢的干着,让你们急。此时大家都默不作声,一片寂静,似乎是给队长压力,双方都在叫劲,终于队长发话了:“今天就这吧。”大家哄的一声,有说有笑,收拾东西迎着夕阳向着家的方向走去。说实话,这种上工、下工的流程很有仪式感,中间还有打情骂俏的小乐子,倒也是苦中寻乐的一种传统生活方式。
   村里没有甜水井,仅有的一口甜水井在沟底,吃水困难,需下到沟里到井边,摇呀摇,从90米深的井底摇上水来,再担着从沟底绕啊绕到沟顶上来,很不容易,可不是现在有些文学作品写的,挑着担子,洒下一路欢歌。因此,房东经常帮我家担水,想到此,真心感激那年那月淳厚质朴的乡亲们。一九七零年的农村真是苦,由于各地都在比学大寨成果,这成果就是看谁打的粮食多。县里就向上面虚报产量,然后让各公社也虚报产量,最后就按各公社报的产量交公粮,农民手里的粮食省吃简用也只够半年,没办法,只能到相邻的外省去买红薯干回来磨红薯面吃。队长回来说:人家那里喂猪用红薯干,我们也说买红薯干是回来喂猪,结果回来是喂人,没办法,只能这样说,不能说我们这里粮食不够吃,这是给咱省脸上抹黑。
   县里插队干部安置办公室主任是一个三十多岁的男子,人挺好,说话总是和和气气。每次遇到他时,他都会悄悄地说:“你们待不长,过几年就回去了。”其实我们自己也不知道未来的命运,他怎么就知道呢?奇怪的是房东也说:“你们待不长,用不了几年就走了。”县里的这个插队干部安置办公室主任,一九七六年去唐山出差,白天去了,晚上地震时就被压死了,人们都说他是一个好人,真是可惜。这个村里还有二十多个北京知青,尤其是女知青,穿着那种老式的带肩章扣的黄军装,把双手统在袖子里,别有一种老北京风味。这些北京知青都喜欢来我家坐坐,主要是聊聊国与家的事情,从我家的家庭氛围中是否可抚平一点思家的苦闷,也有可能,但同时找到一些谈话聊天的话题是他们主要的目的,因为他们想知道国家未来的命运还有自己的命运。和我们一起来到这里的插队干部,有三个人没有回去,他们就死在了当地,他们的子女有的参加工作远走他乡,有的在当地安排了工作,与当地人结婚生子,繁衍生息。
   后来我参加工作到了一个小城市,在那里度过了难忘的十二年,那里的时光岁月又有太多的记忆,只能用另一支笔来讲述,此时的我只能告诉大家:有一年我在这座小城市里,听到了德沃夏克的《自新世界》交响曲,它影响了我生命中的精神成长,直到现在。

共 10157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自新世界》是捷克作曲家德沃夏克九部交响曲中的第九首e小调交响曲。当年的德沃夏克背井离乡,乡愁蕴积,唯有在音乐中排遣思乡之情。在音乐中的德沃夏克是孤独且自由的,灵魂出没于音乐的旷野,心灵与身体贴合着土地,匍匐向前。这部交响曲,引用了他少年时期熟悉的民俗歌曲的旋律,透露出浓浓的乡愁。 音乐是神性的,可以唤醒沉睡多年的记忆,找回散失已久的往事,也可以拯救坠入深谷的躯体。当你的灵魂依附在音乐之上,就有了如木心先生所言的“快乐到水里了”。与音乐有交集的人,往往是灵魂高贵的人,是栖居于俗世却依然心境澄明的人,是心里住着神灵的人。与一部音乐作品的相遇,尤其是年少时便谙熟的音乐,便似在迷航的浓雾之夜,蓦然间找到了可以停靠的岸,在那风雨飘摇的渡口,有一个人,始终在等你。 四十多年的岁月长歌,全部融入在一部音乐作品中,怎么才能理解这种如梦般的相遇呢?读作者的这篇散文,感觉声光触动,情思漫漶,笔端流泻,时觉《自新世界》的深远与真意。有种情愫是无法言说的,所以才要以文字的形式记载。这篇散文,以德沃夏克的交响曲《自新世界》为引子,以四十七年前的一段生活经历为主线,慢慢叙来。 音乐和文学到底是一衣带水的,彼此的交相辉映,互通融合,充盈了我们的精神世界,恰到好处地呈现。作者写这篇散文,是借音乐旋律中隐含的情感要素来叙事的,这首音乐就是德沃夏克的《自新世界》——于重重乡愁之下,流露出积蓄在胸腔里的凄凉。整部作品,优美绝伦,沉郁激昂。本文的作者正是感受到了德沃夏克音乐里的孤独惆怅,为我们描述了一段温馨而感伤的人生历程。散文在叙事方面,笔法是冷峻的,而在抒发对音乐的认知时又是细腻的。散文的多姿多彩,丰富深远在这篇《自新世界》有了很好的呈现。音乐是人间的,音乐所奏响的都是人间事,音乐是人类最早的优美语调,它是潜藏在人身体里的精神共鸣。这首埋藏在少年心中感人至深的旋律,正是促成了跨越十年的音乐共鸣,由此产生回忆,完成了一段情感波动的人生旅途中的少年梦。佳作,倾情推荐!【编辑:纷飞的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171113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纷飞的雪        2017-11-09 00:05:36
  音乐是一种飞翔。很欣慰,我们都有一双痴迷着音乐的耳朵。
只是女子,侍奉文字。
2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17-11-09 05:20:30
  读完飞雪社长的编按之后有一种莫名的失落的感觉,这是因为这份特殊的编按实在是写的太认真、太深刻、太精彩,以至于感到自己的文章相形见拙,实感惭愧。我在流年的写作过程中发现,很多朋友们都是文学专业人士,南山在这里找到了一个文学新世界,模仿大家的各种不同风格、不同类型、不同色彩的写作方法,凑成数篇小文,也是一种非常美好时光的感觉,可以舒心。然而借此机会居然赚到一篇乃至数篇美编美评,真让我觉得自己真的很不地道,有点居心不良,好像是专留狗尾,让人续貂。再加上自己总不能像飞雪社长和其他人一样那样写出神一般的作品,失落感由此而生。然而我是快乐的,因为自己想说的话说出来了,想做的事也做了,算不算是一个文学作品,已不重要,重要的是由此而来的幸福时光就有了新的开始和启程。早有耳闻说:最好的是下一个!那么我还会继续努力加油,争取看到下一个最好的编按美评,也有我的下一个文学故事,还有好心情。谢谢朋友了!
人生如梦
3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17-11-09 05:35:38
  关于音乐和文学的关系也可以说一点,音乐是有声的图画,图画是无声的音乐,而文字则可以通过自己内心的感动,表达出音乐和图画中的情感世界以及它们之间的情感关系,还有由此拨动出来自己压在心底深处的秘密心弦之歌。这种歌声一旦被发现,然后飞起来,就会找到听懂的人,那是一个什么光景啊?让人心醉神迷。
人生如梦
4 楼        文友:一海明月        2017-11-09 23:58:33
  1、难忘的一段记忆,读来尤其亲切。我说的亲切的含义,文字把我拉回到47年前同样令人“自新的世界”。这个自新的世界,在自我回忆的世界是美好的,这种美好是一种“虚幻”的美好。也许因为那时年轻,以现在的眼光,看那时的生活,真是“苦不堪言”。
   2、真真的欣赏南山的这种叙述风格:别具一格的回忆记录。
   3、同意你对雪社编辑按语的评价。
   4、编按是依托作者的文字,独辟蹊径架起的另一座高楼!
   5、小城故事多!期待下一篇。
   6、感谢南山分享!书写快乐!
5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17-11-10 05:47:37
  明月的到访留言总是那么真诚和热情,也很有创意,在短短几句话里包含了很多内容,语到心到,南山已知明月美意。问好朋友了!
人生如梦
6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17-11-10 14:13:55
  我不懂音乐,却常听飞雪社长说,音乐能使写作的人产生灵感,音乐与文学一衣带水。读完南山大哥这篇文章,感觉真是那么回事。这也许就是我写不出好文的原因吧?
五十玫瑰
7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17-11-10 14:16:24
  十年动乱期间,很多人被打到,许多事情被颠倒黑白。文中所描绘的场景,我也经历过,也感受过,现在想起还不寒而栗呢!
五十玫瑰
8 楼        文友:五十玫瑰        2017-11-10 14:18:53
  文章描写细腻,语句优美,有一种儒雅的韵味,欣赏学习了!
五十玫瑰
9 楼        文友:策马南山        2017-11-10 19:18:37
  看到玫瑰的留评真是很感动,我知道你此刻的心情。说实话,其实每个人心中都有一首歌在自己的灵魂中驻藏,它会影响人的一生,或许哪一天你忽然发现自己其实和音乐早己沟通,并伴随了多年。人生是时代的产物,每个人的生命轨迹都印刻了时代的烙痕,有欢乐;有忧伤,有诗情;有画意,还有畅想……再说一句实话,我是在这里和大家学习,和大家交流,与流年的美好度过心仪的时光,我的期望就是下一个更好,这也是你的期望,大家的期望。问好玫瑰!
人生如梦
10 楼        文友:橄榄色        2022-09-24 14:14:18
  读罢,顺便读了文友们的留评,总之与他们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压抑,沉闷,还有一种想哭的感觉,也说不上来为什么。一家人刚出发那会儿,心中是多么的孤独与茫然啊,前面怎样,一概不知,说不得也问不得。读到雨夜前行那段,我真的是好辛酸,眼眶湿了,我们怎么都活成那样了呢?还是说不得怨不得呀。读到老师雪天独行,泪还是流了下来,眼前浮现一个画面,一个孤独的少年于雪夜孤独前行,画面是那样的立体,又是那样的让人心伤。这一幕,九十年代初我经历过,画面是如此的相似,也就特能引起共鸣!算了,不说了,怕多说又错。老师讲的总是不疾不缓,可足以让人心灵为之震撼!读罢,已不能用一句好作品来收尾作结了,在我眼中,已不是为了读文章而读了,里面有太多的欲说还休!
共 12 条 2 页 首页12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