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欢喜酒家 >> 短篇 >> 江山散文 >> 【酒家】傣寨子里的“少哆哩”(散文)

精品 【酒家】傣寨子里的“少哆哩”(散文)


作者:竹影香尘 布衣,477.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911发表时间:2017-11-11 08:53:39
摘要:我注意到村道边上,有三三两两谁家的“少哆哩”,站在很简易的桌子后面,那桌上摆着一条一条堆砌整齐的红糖块。每一张太阳色的脸上,睫毛忽闪忽闪下的眼睛里,黑白分明亦是透出质朴的光泽。走近前,她们安然静气的,也不多声言招揽,只用生硬的汉语向我说:自家榨滴、十元一包、带上回家……

午饭以后,车载着我们到了距离打洛口岸五公里处的勐海县境内,走进“中缅第一寨——勐景来”。
   彝族导游又特别关照大家说,切勿擅自行动,因为这里是处于中缅边境线上,一不留神就能把一只脚踏出国境。如此若引起麻烦直接影响大家的行程。亦不知此说的是否夸张,但跟团不散倒是很必要的。
   接待我们的地导“少哆哩”是位靓女。一把黑底花伞下,一张白净如玉的面庞,身着一套嫩黄色的筒裙,裙裹曲线明朗、丰腴恰当的身材,显着自然、透着婀娜。斜肩挎着一款花团锦簇的小腰包,整体配搭的很靓眼,且一展无余地勾勒出傣家美女的风韵,展现了傣族风格。她一口流利的汉语普通话,娓娓向我们道来。
   “勐景来”是傣语,“勐”是村寨、“景来”是龙的意思。传说当年的天子召树屯,追一只金鹿到此地。后来人们发现这里隐约可以看到一条龙的影子。人们就都来到这里等候天子,可久候不来,于是就在这里建起了村寨安家落户了。故称“景来”。
   领我们走进傣家。这是一座最典型的傣族村寨。一条天然的国境线“打洛江”,据说在寨子西侧流过,河对面就是缅甸。说这里的边民通婚的、傣掸混居的是正常现象。
   烈烈明丽的阳光下,鼻息中盈满乡土气息。一块收割了的水田,稼穑遗茬仍在。簇群蓬大的凤尾竹,阔叶庞展的芭蕉,还有我叫不出名的植物混种成林于闲田地垄间;浅塘小渠里泛着水花;一派田园景象,一眼乡村风物。最夺目的是那尊金光烁烁、稳坐莲盘的坐佛背影。坐佛身边是一片黄灿灿、密如竹笋的塔林。随机打听到,这是西双版纳规模最大的塔林,曾是傣王于公元1802年,为表彰102位高僧建造这大小不等的佛塔。现存58座,是经后来修缮的。因为这里一直是滇西一带,乃至周边邻国的佛教徒,经常来聚集礼佛之地,所以勐景来被称为“中缅第一寨”,也绝对是名不虚传。塔林边,一族巨树根本盘扎,冠盖浓荫。据说,它已有两千多岁。是释迦牟尼佛的一位高徒传经到此栽种的,一直被村民们奉为神树。每逢重大节日周边人都来祭拜它。望着那巨幅身影,我心知而不言。所谓那神树,几千年的沐雨经风,代代人的心念所托,不说是一棵有鲜活生命的树,就是一棵枯根无生的木头也会成了神祗。但可说,它的存在,最直接的证明是:“勐景来”这座村寨,有着古老的历史。
   跟着我们的“少哆哩”,走入村寨口。见古树参天,民居傣楼错落。时有拐角处,迎面的一棵老榆,不知经年几许,只看到根部以上的树身已经腐空,惟剩周皮护驻,但仰头,却见它生长的枝叶茂盛。手摸树干、且叹唏嘘,诚为那不畏沧桑的生命礼赞。矗立路边还有高大的榕树,一干老本一圈抛须所生成的小干,一根根斜拉空架拥簇着老树。老干新干落成开伞状。把握一干、摆个造型拍张照。别说读不懂它的形态语言。它可是在默默诠释一个“族群”的含义。
   青砖码砌的村道,腻腻滑滑沾脚底,委婉伸进寨里。道边浅沟窄窄流水潺潺,骑沟而架的几圈木水轮,风水流转徐徐缓缓,任是添出自然生动古朴的气韵。徐行慢走,右看村道边,人家的楼廊木桩,竖挂着串起的陶罐,似顽童叠罗汉,圆圆罐肚上一罐一字“景来傣家”。这样的广告形式卓而不群,分明在告诉来客,这个村寨还有陶艺制品。不信,再看左边,竹排上摆着几个陶罐。凑近看,每罐里都有半罐水,水里泡着一种植物的叶片,附近的草棚的晾衣绳上,还飘动着几片晾晒的有色土布。少哆哩说,他们的原衣服布料都是自家纺织,用天然植物制作染料上色。
   村道两边傣寨房舍,已不是旧时印象里的那种竹木结构。用水泥砖瓦修建的傣楼,更是富丽堂皇、精巧别致了。家家户户的一层楼底堆放着杂物,还有停放着轿车。可二楼住人的风格没变。
   说整座村寨110户,依然保留着传统的居住形式和生活方式;依然延续并保留了祖先流传下来的古老的造纸、打铁、榨糖和酿酒等手工艺。
   说到傣族人的祖先。傣泰源于云贵高原西部(怒江、澜沧江中上游地区)的哀牢人。哀牢人是云贵高原地区最古老的民族之一。在哀牢人活动的怒江、澜沧江中上游一带,出土了“蒲缥人”遗址,经鉴定至少有八千多年的历史。
   说到傣族的历史,与我们汉族一样悠久。从公元五世纪居住澜沧江怒江上游的傣族先民形成有规模的部落联盟国家,到公元二十世纪,这悠悠几千年间,傣族,经历了国家间的侵略、统治,民族间的争战、迁徙,乃至于宗教冲突等等一系列的政治风云演变。在生存抗争与发展变迁中,形成自己的文字,留下了厚重精彩的历史文化。现在傣族人尽管大多分部在老挝,泰国和缅甸。但与之同根同族分布在中国境内的傣族人,在我国民族的大舞台上,仍占有很重要的一席位置。傣族在世界的民族之林中也是当之无愧的属于文明古老的一支民族。
   放眼看去,与村寨民居同在的一边,还有坐落考究的庙宇建筑。少哆哩说:村寨里没有学校,只有“缅寺”(因为所有的佛经皆有缅甸传入)。村里每家的男孩们长到一定的年龄,便送到那庙里去,在庙里学为人处世,学做人道理。修行了五六年,然后还俗,这样的男孩才能被族人视为有文化,才能被大家看得起。傣族人虔诚地信奉小乘佛教,几乎所有的傣族寨子中都有他们自己的寺庙。村民们把宗教融入日常生活。在长期的文明发展中,将“佛教”与“教育”教教合一。
   少哆哩导游,把我们领进她的家。向二楼踏梯而上,特地关照大家别乱拍扶手栏杆,说那些扶手栏杆都是开过光有灵气的,请大家要尊重他们的风俗和神灵。四五十号人在她家厅堂内落座。听她为我们简单介绍傣家人的婚俗习惯。
   傣族,是迄今仍然保存着农耕民族的传统习俗,或多或少的还沿袭着母系社会的遗风。在勐景来寨子里,村长、族长和妇女主任是村里的行政长官。话语权村长没有族长大,族长没有妇女主任说话管用。比如寨子里的毛哆哩(小伙子),如果看上哪家的少哆哩(姑娘),便由男方舅父或姨母,到少哆哩家提媒。女方父母不用言语,皆由村社族长首肯。然后男方答应女方一切彩礼条件,婚前男方还必须要到姑娘家干三年苦活。才能将女方娶回另立新家。如果男方拿不起女方所要的彩礼,做完三年长工以后,可以入赘女家。但少哆哩在那家庭中,掌握绝对的话语权和财产所有权。倘若哪一个毛哆哩对家庭,对婚姻有辜负表现,他的少哆哩一把“蜡条”摆出去,他就被扫地出门。可怜的是那个毛哆哩从此在村寨里再也抬不起头,再也没有哪个“少哆哩”去问津他了。
   听说来很是有趣,在座团友之中,也有唏嘘惊诧的。但大家都认知到,这不仅是一个古老的民族,还是一个相当传统的社会集群。长期农耕生活历史,形成了他们独特的人文结构。但他们更贴近自然生活,星火传承民族性,保留着他们的风土人情、习俗文化。
   从导游少哆哩家出来,我特地来到村寨的寺庙前。高树浓荫,绿草青坪上的几栋庙舍,白色墙黄色底座、舍顶朱瓦。那顶如鲤脊的庙宇,每个翘檐形状都是腾飞的金孔雀图腾,重重叠叠地镶嵌,金色璀璨,使得整座建筑显得特别精致而玲珑。游人姗姗而来,却是惊不起所处的静谧。驻足在“贝叶文化”的公示牌下,细读:“竹简,把古汉文化源远流长,贝叶,把傣族文化保留至今。“贝叶经”,是用棕榈科的贝叶棕的叶片,经煮、晒、压后修理成册。在册的两端打上孔,用绳子窜起。然后用特制的铁笔把文字刻在上面,再用小桐子油拌上烟墨,刷在贝叶上,使文字清晰地显示出来。它能防潮、防腐、防蛀,数百年后字迹仍然清晰。它为佛教的流传,起到了重大的作用”。
   看着有英文、傣文和中文三种文字的介绍,想必“贝叶经”应当是属于世界级的文化遗产了。我看得真切,不禁为之惊奇叹服。通过它,不难明白一个道理:任何一个民族如果不能保有它完整的文化,不能享有自己的文字,它的历史存在是很难保持长久。“贝叶经”,傣族人是为传承佛教文化而创造出来的一项文明。我虽无缘一看究竟,但知道有此,不难洞悉傣族人悠久的历史文化渊源。还有比这更让人值得尊重和由衷赞佩的吗。
   复行村道,我注意到村道边上,有三三两两谁家的“少哆哩”,站在很简易的桌子后面,那桌上摆着一条一条堆砌整齐的红糖块。每一张太阳色的脸上,睫毛忽闪忽闪下的眼睛里,黑白分明亦是透出质朴的光泽。走近前,她们安然静气的,也不多声言招揽,只用生硬的汉语向我说:自家榨滴、十元一包、带上回家……
   回到村口,又遇见四五个戏耍的村娃。她们衣着简朴,一脸童稚,每一对眸子都如清澈的山泉。最惹人心怜的还有一个大约有七八岁的小“少哆哩”,背着小小的“毛哆哩”。看着他们天真无忌的在一起嬉戏,我不禁想到刚才见过的那些水田,臆想中傣家人那一把把撒下去的稼穑种子。秋收冬藏年复年,在这里,播种与收获大概不需要季节界定。但有一种原始的温暖,贴心袭来,恍惚地感觉到勐景来这整座寨子,都变得特别的谦和生动。不知为啥,我似乎也回到了童年。
  
  

共 3505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走进滇西,那些充满异域风情的历史文化逐一呈现在人面前,一枝一叶,一人一事,总是充满原生态且神秘的色彩,于深居内地和都市的人而言,不仅仅是一种新奇,更是增添了对我们这样一个伟大国家多姿多彩民族文化的了解,对自然的一种向往和渴望。这一篇游记,用优美简洁的文字,向我们介绍了中缅第一寨的独特景观和历史人文,文章跳出以景论景的俗套,文笔轻轻,抚今追昔,带给人无限的遐思。推荐阅读!〔编辑:山泉〕【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711120004】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山泉        2017-11-11 09:17:41
  对不起老朋友,文章编发来迟,请见谅!
我来自大山深处,来自心灵彼岸……
回复1 楼        文友:竹影香尘        2017-11-11 10:17:16
  谢谢山泉老师!不不客气,香尘喜欢酒家的端重、安静氛围!自然也就不急不躁了哈!嘿嘿,,问好诸位老师!
2 楼        文友:故事中人        2018-04-24 20:08:58
  不错的游记散文,长见识了
平凡的人有着平凡的故事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