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荷塘月色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荷塘“有奖金”征文】唢呐声声(散文)

精品 【荷塘“有奖金”征文】唢呐声声(散文)


作者:丹江诺儿 举人,3120.2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10发表时间:2017-12-26 11:49:53
摘要:刘万才笑着说:“哎,这事儿整哩,姓张的娃们喊我舅舅,姓王的,姓李的也喊我舅舅,算咋回事儿嘛,难道我成了官舅舅,这不是骂人嘛!”

【荷塘“有奖金”征文】唢呐声声(散文)
   “哎,这事儿整的,姓张的娃们喊我舅舅,姓王的,姓李的也喊我舅舅,算咋回事儿嘛,难道我成了官舅舅嘛?”
   想起刘万才,我就会首先想起他打着哈哈说的这句话,如同他的唢呐声声,深深地印在我的心里。
   刘万才原籍丹江水淹没的三官殿,丹江大坝建成后,他投亲靠友搬迁到了我们村,他姐姐嫁给我本家的大大,而村里的张姓,往上追溯四百年是一个老祖宗,因此,按照辈分都跟着喊,我们这辈人都喊他“舅舅”。
   我对这位大家公认的舅舅印象极深,原因只有一个,他喇叭吹得太好了。我确定,如果以我们村为中轴,然后画圈,方圆八十里,提起吹喇叭的刘万才,保管人人翘起大拇指,那技术绝对没得说!
   早些年乡村娱乐稀少,吹唢呐算是乡村一项最惹人喜欢的文艺活动了。婚丧嫁娶,盖房起屋,孩子抓周,十二岁开锁等等,凡是和摆酒席有关系的事儿,似乎都离不开唢呐声。刘家舅舅的唢呐声,便在这个时期应运而生了。在我的眼里,刘家舅舅就是我们村子的音乐大师,他用小小的唢呐把一首首优美的旋律,带给了乡村那些渴望文化滋润的农人们,也惊起了无数飞鸟,扑棱着翅膀,落在人家的屋檐,聆听一曲曲天籁般的声音……
   刘家舅舅的那根唢呐,长约一尺有余,也不知道是啥材料制作的,像锥子似的,由粗到细,黑油油的带着光。喇叭上面有几个小洞,具体几个,没数过。喇叭口约一巴掌大,细的一端插一个扁扁的东西,嘴巴正好咬着这个扁扁的地方吹。
   刘家舅舅个子不高,身材瘦小,不知道是不是吹唢呐的原因,背稍微有点驼,眼睛细小,但是有一丝精明的光隐在其中。每次去谁家吹喇叭,他都提着一个黑色的皮革包,可能时间太久,包的带子断了,用纳鞋底子的棉绳缝着,白色的线磨得黑亮,那黑色的皮革脱了皮,一块一块的。
   他到谁家吹喇叭,坐在主家提前摆好的桌子上,要上一碗水,把喇叭头那个扁扁的东西取掉后,放在水里清洗一下,然后捞出来,用力甩了甩,去掉水渍,再插到喇叭小头上,然后便把它放进嘴里,嘴抿一抿,“呜呜”试试声,再然后,两只手的大拇指按在喇叭的下边,另外八个手指按在喇叭的上边,大拇指似托非托地抬着喇叭,上边八根手指,彼此交替着,不断转换着,在那几个小洞上起起伏伏的,于是,悠扬优美的唢呐声便在村子上空回荡了。
   刘家舅舅开始悠扬顿挫吹起喇叭来,他的搭档便开始鼓着腮帮子“唔唔”地附和着吹着笙。
   吹喇叭有讲究,要是婚嫁迎娶,吹的都是喜乐,“百鸟朝凤”、“抬花轿”等喜庆的调子。
   有些曲子节奏长,一两次腮帮子换气都不行,那口气长得能把脸憋得紫青,更有甚者,吹到兴起,不再坐着,站了起来,全身晃动着,有时候高仰着头,把喇叭对准蓝天猛吹,有时候似乎又必须低着头,差点把喇叭对着地面了,还有时候,他拿着一茶盅,对着喇叭口,堵住,松开,堵住,松开……
   “呜哇、呜哇”的喇叭声,说不出什么感觉,我不知道他用这样的方式是为了突出什么,可是这样的吹喇叭方式却能把围观的群众带入高潮,那音浪起伏的喇叭声,好像带着神秘的魔力,让一圈子的人欢呼雀跃起来。随着他的唢呐声,调动着情绪,村人们都会随着喇叭声嗷嗷的叫,像是把村子都给掀翻了似的。
   如果是丧事,吹的便是哀乐,吹什么曲子,掌握在他吹喇叭的嘴里。刘家舅舅坐在门口吹喇叭,要是看见谁家儿女哭得很痛心,他就会缓一缓音律,吹一些舒缓的音调,让他们不再那么悲痛欲绝了;如果哪家的儿女不孝,他就吹那悲咽低沉的哀乐,他一直吹,一直吹,那悲切的音乐带着哭腔,生生的揪着心疼,那些人不想哭,也被吹哭了……
   那时候,村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刘家舅舅吹喇叭手艺就是个最吃香的活,很多人慕名而来拜师学艺,他们背着或多或少的粮食,跪求在门口。于是,即便村里没有红白喜事,也经常能听到唢呐声声。
   村里人说:“刘家的光景过得好,少不了白面馍吃。”刘家舅舅有没有白面馍吃,我不清楚,我只知道,他的徒弟一茬又一茬,那条通向村外的大路上,经常看到拎着黑皮革包的年轻后生。
   八九十年代,流行歌曲风靡一时。刘家舅舅的唢呐声,便成了一首又一首旋律优美、美妙动听的歌曲。喜庆吹情歌,丧事吹悲歌。
   在乡村的季节替换中,他的吹笙搭档也换了一茬又一茬,那些人有的是他徒弟,也有些是外村的人,跟他最长的是他的外甥。
   许多年,人们经常看到他们舅甥俩骑着二八自行车在各村里走动,十里八村都有他们的身影和唢呐声。
   再后来,我们村出现了一种新的乐器——电子琴,与这个东西一起生成的还有一种物件“舞台”,最初的舞台很简单,就是在地势高的地方铺上一块红地毯,两个大音响摆在舞台边沿,一架电子琴放在桌子上。
   那个坐在电子琴旁边摇头晃脑弹着琴的人,是刘家舅舅的外甥,他的得意门生,也是他吹喇叭的最后搭档,吹笙的人。
   后来,乡村流动舞台以星火燎原之势遍布各村各镇,农村人的婚俗也开始改变了,更多的时代音乐元素参杂其中,庞大的乐队、超级的音响、流行的音乐,让婚事更加喜庆热闹了,虽然唢呐还没有完全消失掉,但是早已不是喜事的主角了,唢呐那些令人沉醉的生动音调,却再也听不到了。在大趋势的潮流之下,刘家舅舅悄悄地退出了舞台。吹了几十年喇叭的他,就像一只孤雁在丹江边孤独徘徊着,偶尔人们能听到几声喇叭声,那音律似乎没有从前的悠扬了,带着低沉的呜咽声……
   那年,南水北调搬迁正式启动,守着废墟的村人说:“他舅舅,吹一曲吧。”
   六十多岁的刘家舅舅哆嗦着手,从那只蜕皮得只剩下白色的皮革包里拿出喇叭,洗了洗扁嘴,试试声,然后对着丹江仰起脸,久违的唢呐声瞬间飘过了村子,飞在云端,最后落在了丹江河面上……

共 2264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写人叙述抒情散文!唢呐,是中国民族吹管乐器中的一种,广泛应运于民间的婚丧嫁娶等,深受人民喜爱和欢迎。作者描写了丹江唢呐吹手刘万才,因他喇叭吹的最好,成了一辈人公认的“舅舅”。他曾是一个时代的音乐大师,把一首首优美的旋律带给乡村那些眯着惺忪睡眼的农人;喜庆吹情歌,丧事吹悲歌,他独特的唢呐声在丹江周围的村子里成了一首又一首歌曲。南水北调搬迁启动,他给守在废墟的村人独奏了一次唢呐,他吹罢戏曲吹歌曲,脸上挂着泪痕。不同时期的唢呐声,映射了丹江人人生活的脚印。作者描写细腻,人物真实生动,跨越时空,唢呐声抒写了一个村庄的历史,读来各种滋味都有。力荐赏析!【编辑:红叶摇秋风】【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1712280005】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12-26 11:50:45
  文末突出了主题,读来让人感到沉重和心酸。
回复1 楼        文友:丹江诺儿        2017-12-27 10:12:30
  谢谢红叶编辑赏析,辛苦您了!
2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12-27 07:37:53
  构思精妙,情感细腻!精彩文章!
回复2 楼        文友:丹江诺儿        2017-12-27 10:12:49
  谢谢,问您好!
3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12-27 07:38:27
  拜读学习,祝老师传奇再现!问好老师,创作愉快!
4 楼        文友:天龙        2017-12-28 09:54:21
  祝贺丹江真情美文加精!传奇继续,精彩不断!
回复4 楼        文友:丹江诺儿        2017-12-28 14:19:40
  感谢社长鼓励,问好!
5 楼        文友:红叶摇秋风        2017-12-28 10:15:17
  祝贺老师美文获精!问好老师。点赞!
回复5 楼        文友:丹江诺儿        2017-12-28 14:19:56
  谢谢红叶编辑鼓励!问好
6 楼        文友:阿巧        2018-01-04 22:00:30
  祝贺老师美文加精!精彩不断!
时光安然,岁月静好!
共 6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