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精神支柱(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精神支柱(散文)


作者:范文发 童生,783.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683发表时间:2018-02-05 17:10:27


   南方的姑娘在北方安家,
   从故乡捎来良种一把;
   满怀着改天换地的理想,
   要让深山洼长出好庄稼。
  
   难忘故乡青山绿水鱼米乡,
   更爱塞北万里沃土大寨花;
   高产良种细播下,
   誓叫稻谷香飘草甸山洼。
  
   党支部赞成她的想法,
   老队长第一个报名参加;
   有人问姑娘:
   “南方的水稻在此能长大?”
  
   姑娘黑里透红的脸上放光华,
   种子早在心里发了芽:
   “北方和南方同样有阳光雨露,
   良种定能生根、长叶、开花!”
  
   山泉边的试验田只有巴掌大,
   她满腔心血齐灌下;
   那天东方刚刚吐红霞,
   她打起泥脚跑到队长家。
  
   队长瞧这姑娘几天不说话,
   今早为啥乐得合不上牙?
   她一把夺下队长的旱烟袋:
   “快看啊,田里的水稻扬了花……”
  
   收获时节大伙儿笑哈哈,
   说这饱满的谷粒有珍珠大;
   老队长伸出拇指夸姑娘:
   “她才是真正的’良种’——
   扎根在俺大山洼!”
  
   别看这首带有浓厚左倾色彩与过度美化生活的“良种”,日后却让我走进了延边日报,当上了记者与编辑。我特别将张弘先生的评论附在本文后面,只是让读者对当时我所处的社会环境,并为摆脱农村逆境而绞尽脑汁写一些应景之作,有一个更真实的感受。
  
   注:
   ① 早晨起来一个人须叠四个人的被褥;
   ② 吃饭时一个人要盛四碗饭;
   ③ 每人备一本诗抄,劳动间歇时读;
   ④ 收工归途中的一条小溪,四人总在此濯足。
  
   附:张弘《贵在立意新颖——谈“良种”一诗的构思》
  
   短诗“良种”,(作者范文发,载一九七二年五月二十三日《延边日报》)表现的是知识青年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题材,描写一个下乡女知识青年移植南方水稻良种的经过。这位来自南方的女知识青年热爱祖国的北疆农村,立志“让深山洼长出好庄稼”,在党支部和以“老队长”为代表的贫下中农的热情支持下,“她满腔心血齐灌下”,终于移植成功。但作者并没有满足于这些一般的描写,而是进一步借老队长之口点明:这位姑娘才是真正的“良种”,“扎根在俺大山洼!”从而赋予作品更深刻的寓意。读罢全诗,人们不禁浮想联翩:水稻良种的移植,固然花费了姑娘的满腔心血,离不开阳光雨露的哺育,而这位女知识青年的成长,不同样花费了农村党支部与贫下中农的心血,不同样离不开毛泽东思想阳光雨露的哺育吗?《良种》就这样成功地赞颂了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伟大指示,歌颂了毛主席的革命路线,痛斥了XXX一类骗子对知识青年上山下乡的革命行动的无耻诽谤。
   诗歌要求感情凝炼,意境深远,也就是要有诗意。立意是诗歌创作的重要一环。一首好诗,必定既充溢着炽热的无产阶级感情,又具有独特的艺术意境。《良种》这首诗,创造的是一种“言已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意境,让读者在不尽的回味中,领悟到作品的思想意义,深刻地感受到毛主席关于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指示的英明正确。这样,《良种》就具有较强的艺术感染力量,成功地宣传了党的路线、方针、政策。
   鲁迅先生在谈创作经验时说过:“选材要严”、“开掘要深”。这对于诗歌创作同样是适用的。诗歌创作,应该从现实斗争生活中选择具有代表意义的典型题材,进一步提炼加工,通过其概括使作品反映的内容更为深刻和集中,来更好地为无产阶级政治服务。这样的作品,才能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克服自然主义与“标语口号”式的倾向,既有较深刻的思想内容,又有较完美的艺术形式,丰富多彩、生动新鲜,为工农兵群众所喜闻乐见。《良种》正是注意了这一点,因此别开生面、发人深省。
   社会主义文艺创作,要求革命的政治内容与尽可能完美的艺术形式的统一,提倡创社会主义之新。这个“新”,不只限于作品表现形式的“新”,更主要的是指作品所反映的思想意境的新高度。写诗注重立意的新颖,正是诗歌创作中创社会主义之新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也看到一些作品,只在形式上花功夫,仅注意字句的深刻求工,追求某一个譬喻的新奇独特,而作品的整个意境流于一般。没有思想内容上的新高度。《良种》一诗的语言是质朴的,但却以它深长的思想意境引人入胜、耐人寻味,使我们从中受到启发。
   我们深信,在毛主席革命文艺路线指引下,一定会有更多的为工农兵喜闻乐见的好诗问世。
  
   作者:张弘
   摘自1973年1月20日《延边日报》
  

共 7092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这篇文章作者讲述自己是在中苏发生珍宝岛事件前一天下放到中苏边境某村插队落户的,他当时随身带有一本《唐诗三百首》,在农村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余,他的精神支柱就是读唐诗,创作诗歌。为了逼自己进步,还开展了诗周活动,就是逼自己每天创作一首诗。开始是把自己的诗歌拿给一起下乡的知青传阅,后来就投稿报社,在经历无数退稿信的打击之后,终于有铅印诗作发表。后来的一首《“良种”》在《延边日报》发表,还配发有编辑的诗评。日后却让作者走进了延边日报,当上了记者、编辑。全篇文字精炼,细节生动,有了精神支柱,锲而不舍,终于走出了属于自己的宽广的人生道路。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03-26 11:11:08
  今日看老师文章,竟发现没有跟评,严重失职!祝福每天!
梦锁孤音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