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于艳华散文选之四(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于艳华散文选之四(散文)


作者:于艳华 布衣,319.3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1304发表时间:2018-02-14 12:01:42

【丹枫】于艳华散文选之四(散文)
   再见了庐山!我心目中的诗山!
  
   36、我和重庆太阳重逢
  
   今年我和重庆太阳重逢,知道了太阳是怎样偏爱重庆。
   早上六点就能听到知了鸣,如果失之交臂,我的心情是多么沉重,早上的太阳,就像中午那样火热多情,到了中午太阳的炽热灿烂,足以让人心海掠过飓风,普照万物的太阳,从东方升起了火红的笑脸,重庆人顶礼膜拜,重庆人知道对太阳更深的爱,“太阳出来喽儿,喜洋洋喽喽……”
   我这次远行,和重庆太阳重逢,亲人和朋友的关爱比太阳更热情。
   重庆是世界上最大的内陆山水之城,人杰地灵,火红的七月,重庆成了巨浪的中心,朋友开玩笑说,这天气出来玩,都是抗日英雄。哪凉快,就上哪去。真不是骂人的话,是真挚的关怀,最深不露的爱。动情的我呀!看到长江像一条丝绸带,波光敛滟,像太阳松开了时间的缰绳动情地奔腾,听到江水的清响,我的心很敞亮,不烦躁也不闷得慌,我的女儿给我订做好打拳的行头,衣服飘逸得很,女儿和打拳队长给我报名,每天参加打太极拳、太极剑、太极扇锻炼,我在阳光的沐浴下,我用心打拳打剑,阳光耀动着活力四射的金针,像给我针炙按摩,针砭病痛很惬意。
   在阳光的洗礼下,洗涤了我心灵的尘埃,驱散了心中的纠结,心花绽放,不由自主地唱出“太阳出来喽儿,喜洋洋喽喽……”
   我这种意外收获,和重庆太阳重逢,太阳对臣民的爱,让我怎能不感动。
  
   37、黄鹤知何去
  
   我追寻着,追寻着。自从读了崔颢的“黄鹤楼”,就向往着到黄鹤楼走一遭,那是我追寻的目标。
   崔颢路过黄鹤楼的时候,看到烟波浩淼的大江,面对当时汉水以北的汉阳,在黄鹤楼上诗兴大发,信手写下了: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州。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晴川、芳草、和着崔颢的愁留在了黄鹤楼。
   诗仙李白挥笔写下了: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诗仙李白将依依不舍的深情,寄托于对景物的动态描写,情景融合,做到含而不露情意绵绵。
   据说吕洞宾在此修炼,黄鹤楼便有仙风道骨飘逸的神话色彩。给后人留下了神秘的黄鹤知何去。
   上个世纪20年代伟人毛泽东写下了《菩萨蛮、黄鹤楼》词:
   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剩有游人处,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建筑在中国古老乡愁上的楼,漂浮在烟波浩淼的楼,眺望楚天无限的楼,人民双手建筑的楼,文人文字风流的楼,千年风云激荡的楼。黄鹤楼已成为一种象征,一种文化,一个信念,是在中国文化里,中国人心里永恒的一座千古名楼。
   凭栏许久,还是想多停留一会,黄鹤楼我来过两次了,我深深地感受到,一种荆楚大地的文化气息。我怀着一颗追寻的心,此时此刻我看到的“楚天极目”、“帘卷乾坤”、“气吞云梦”的万千风光,更让我的心感受到了一千多年黄鹤楼带给我们的文化史韵。黄鹤楼与腾王阁,岳阳楼一样,因文而有名,因文而使之流传千古。
   走进黄鹤楼,五层金黄色,层层飞檐,感受到它的壮观,你看黄鹤楼金碧辉煌,发出耀眼的金光,那是黄鹤灵光在闪耀。
   黄鹤知何去?我告诉你,黄鹤没有走,它家就在黄鹤楼。黄鹤在哪里:在诗人笔尖上,在文人志士的灵感里,在人们的心坎中,在行人如织的黄鹤楼里养儿育女。
  
   38、姐妹情长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唐代诗人王维为夏历九月九定下的基调,总教人念及手足情深。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此刻我不禁愈发思念家乡的姐妹。
   我如此飘然天马行空,任我独来独往。但这个时间,这个特殊的日子,回家的念头飘流在心头:
   记得小时候我们在一起过年,妈妈给我们穿上新衣服,新鞋袜,我们在前面玩老鹞子抓小鸡,不知谁兜里的摔炮响了,我们这些孩子都叫,过后都笑的不行,真好玩。有一天,爸妈都去店里,我们姐妹在家,院子外来一个阿婆,眼睛和别人不一样,阿婆走后,大姐就学会翻眼皮,来吓唬我们。有一次我们去后花园玩,二姐身上爬个虫子,我们吓的光叫,我记不起怎么把虫子弄死的,还是打掉了。那一年我上学,大姐和二姐到学校看我,在学校播音室见到了我,姐妹那么高兴。我每学期回家首先来到大姐家,大姐家是大本营,在姐姐家享受到那温馨的亲情。有一次我和二姐在电话中,谈起说很想念小学的同学杨凤馨、芮永华、屠桂彬,李桂芝,二姐有的还能记起来,二姐说不知她们都在哪里。我问二姐你怎么不和我一个班了?二姐说她看妈一天很忙,很累,她就主动退下来,二姐那么小就知道分担家务,后来就上班了。
   往事如烟,身处他乡的我,多么想回到家乡的故土,与姐妹还回到儿时的嬉戏,在父母身边享受童年的乐趣,追寻童年的梦幻!
   如今我们都到了古稀之年,捡拾一些尘世的过往,静静地回忆,想起时光消磨了曾经的眷恋,想起了岁月里过往的美好,在似水流年里,浓抹浅淡地牵念:儿时的童年的天真无忧无虑,少年的憧憬,青年的志向,真像早晨八九点钟的太阳,中年的上有老下有小,战斗的星期天。我们到了老年,各自都有天伦之乐,相见不容易,见面也挺难。我的心情描绘成一道道素白的风景,锦瑟年华。梦幻般的世界,每每化作水晶一样,让阳光晃得色彩斑斓,不断地浸染着我们,让姐妹们在它的引领下,随之飘然。在回忆中流露出微笑,每个往事都会觉得那么温暖如春。
   九九重阳,醉心于庭院里的橙黄橘红,桂花飘香,每一游子,就像当空远游的风筝,纵然线放得再长,一头也是系着家乡,系着亲人,思归是永恒的主题。我没有回家乡,我在高楼上朝家乡的方向张望,辛弃疾在故乡的郁孤台上留下了“青山遮不住”的词句,我想姐妹时就煲电话粥,也很惬意,听听声音也能解决相思之苦。我在心里千百遍遥祝:姐妹情似海深,姐妹心,心心相印,姐妹情同手足,手足情似恒星,千里之隔,隔不断,心心相连,牵挂不断,真心祈祷健康美丽幸福陪伴,生命中永远阳光明媚灿烂。
   我相信,相见会有时,到那一天我们姐妹相聚,春光满园,金甲点点,枫叶流丹,还是银装妖娆,一年四季都是好时光,我们头顶一方晴空,站到家乡最高处,举杯对饮,浪花朵朵,松花江汩汩的波涛,为我们姐妹击掌而鸣,不胜酒力的我们醉了。
  
   39、伯乐马家骏教授情系韩城
  
   我看吉春先生的《小北京演义》具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对我启发很大,尤其是我翻到《小北京演义》第34回,记载了马家骏教授来韩城讲学,多年如一日,关心支持韩城的文化发展进步,送知识下厂矿,让我非常感动。
   第一件事,马家骏教授来韩城讲课,讲《外国文学借鉴问题》,分别在韩城商业局礼堂,下峪口、桑树坪矿讲课。他深情地回忆说:“黄河岸边上的韩城,就是鲤鱼跳龙门的地方,地灵则人杰,自司马迁以降,江山代有人才出,当代文化的佼佼者,吉春可算一位。”
   第二件事,马家骏教授先后两年兼任司马迁大学课程。司马迁大学成立后,受陕西师大党委书记李绵之邀请,它不辞辛苦,四次往返西安与韩城之间,利用休假时间为司马迁大学学生授课,他在司马迁大学讲的《外国文学课》,先后给三个年级讲课,司马迁大学开学典礼上,他代表教师在大会上发言。
   第三件事,马家骏教授赋诗赞美韩城。他在教学之余,参观龙门、太史祠等名胜古迹,并赋诗纪念。如《龙门》:
   “再次来龙门,黄河永不歇。两岸崖峥嵘,峡风吹帽跌。
   冷云冲九天,浪雷震山岳。吕梁连梁山,大河阻流截。
   禹斧劈门开,天上水长泻。拍岸奔呼鸣,黄河两岸隔。
   今人架三桥,秦晋通衢接。公无渡河论,现时不必说。
   桥北峡束河,桥南水天阔。桥上车马行,桥下浪卷雪。
   黄河虎眼纹,浪翻龙惊魂。峭岸山高耸,北行低石门。
   禹门犹觉宽,石门窄嶙峋。水深已无诋,风烈可卷人。
   黄河长万里,石门峡最狭。撑竿可跃过?探头心颤麻。
   悬兜索上滑,对岸石房斜。水文工作者,一生献国家。
   山路黑平亮,来往吼煤车。祖国山河壮,建设正兴旺。
   游者感叹冲,再别黄河浪。暮日暗山阴,归程路坦荡。
   山风迎面吹,长啸临空唱。”
   (1995年3月13日《韩城报》)
   又登有他《题司马祠》:
   “雄文万古震乾坤,高冢大河史圣魂。
   百代宗师冲斗笔,今人企慕学龙门。”
   (1996年3月30日应门人、韩城司马迁学会会长张天恩之约,题写以供勒石。诗刊于1998年2月28日,《雁塔诗词》第二辑。手迹刊,《司马迁与史记论集》第七集,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年3月版)
   第四件事,马家骏教授评论推荐吉春著作。他在《书海》2005年1期以《澄江似练翠峰簇--谈吉春的小说三部曲》为题,评论道:“就拿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的,他的长篇小说,《黄楼梦》来说:我一见书名自然就联想到《红楼梦》。《红楼梦》以荣宁二府和大观园为平台,演义了一个大家族的兴衰,反映封建社会的贵族世界。不过它是定地共时的,而《黄楼梦》连同它的后续的两部长篇、由作家出版社出版的《温泉》、《天堂》,这个“三部曲”,却在时空上宽泛的多。它写的是一个家族几代人的变迁,反映了解放前的战乱年代和阶级斗争,显示了新中国成立后的历次社会变迁:土地革命、“反右斗争”、三年困难时期,一直到2003的“非典”和渭河发大水。它不但是历时的,而且也是跨地区的,从龙山,到西安,从陕西到河南。显示了大面积和长时间的社会变化。”它还推荐吉春为诺贝尔文学奖候选人:
   推荐书
   瑞典文学院诺贝尔文学奖评选委员会:
   吉春是中国作家。它的著作异常丰富。除了《续史记》、《世界史记》等,更写了《黄楼梦》、《温泉》、《天堂》小说三部曲和新近写的《苦觅真爱》。吉春的小说以简洁的民间文学口吻,恢谐的语言,后现代的文学笔调,大胆泼辣的揭露精神,描写了从旧中国到新中国改革前的社会百态,底层小人物的酸甜苦辣。他写得真实、深刻,发人思索,有隽永的韵味。故而,我推荐他作为候选人,请予以遴选。
   陕西师范大学文学教授马家骏
   2010年1月7日
   写得中肯、精练,不可增减一字!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在韩愈看来,世界上缺乏的不是人才,而是发现人才的人。我怀着崇敬的心情,迈着追寻的脚步,用心来品读马教授的大家风范,慧眼识珠。你能根据自己渊博的知识,传播给厂矿,送知识下乡;你用你的专业知识,无比的雄才胆略,去赞赏鼓舞肯定一个后人;你是一个真正的中国知识分子;这就是大家的魅力。
   你用你渊博的知识教导着后人,点燃一支火把,为寻找光明的人指引方向,你是一位慈祥的学者,具有博大的胸怀,将爱心播洒。是我学习的榜样。为马家骏大师点一百个赞!
  
   40、游韩城古城
  
   你可注意到了冬日阳光的颜色,淡淡的,浅浅的,加上少许的鹅黄,我们非常珍惜这冬日,暖暖的冬阳。外出走走,享受一下这难得的阳光。
   毓秀桥是古城之魂
   我和文友相约来到了韩城古城南侧的南水河,南水河两岸装饰一新,水泥围廊,两岸宽阔的路上,铺着地板砖,干净清爽,穿过河堤路,放眼望去,水面上结了薄薄的冰,河面上像雪一样洁白的芦花,在阳光的照耀下,闪着金光,金黄的芦苇在微风中摇晃。
   东方的太阳真好,它像一个超能的美术师,把毓秀桥和新南桥连同桥洞,倒影在水面上,像一张水墨画。我们先在桥的西面拍照,太阳光照得让人睁不开眼睛,而且逆光拍出来是黑的,我们索性走过新桥,穿过菜市场和小花园,来到毓秀桥东边河堤,这时明媚的阳光照到河面上,河面像一面平静的镜子,把毓秀桥身和圆拱洞,还有挺拔苍翠的青松,岸边的景物,一同倒影在水面上,太美妙了。我们在桥东面以毓秀桥为背景拍照,效果很好。
   我的文友给我讲:毓秀桥是南水河的古桥,清乾嘉年间,刘乔南是韩城人,在贵州作巡抚期间给家乡韩城建的石桥,称为“毓秀桥”。刘乔南80岁从贵州回韩城,走在他建的这座毓秀桥上,看到人行车过,心中十分高兴。站在身边的儿子说:“爹,你坐在桥上,只要从每个人手中收一枚铜钱,也就享用不尽了!”第二天,刘乔南就把毓秀桥以三两银子卖给县衙,防止儿子以后收老百姓的钱。刘乔南造福于民的善举,上善若水和南水河一样,就像一面镜子,给每个过往行人正装,照照镜子,让每个人都美丽善良。毓秀桥是古城的魂,现在云贵百姓把刘巡抚当神敬,贵阳专门建有刘巡抚祠堂,我看到刘乔南造福于民,在韩城人的心中,万古流芳,美名扬。

共 11942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于艳华大姐的散文选一次十篇,包罗万象,令人刮目!一篇憧憬,是作者喜欢走进大山的感慨,尤其是十四岁来到鸡冠山脚下的中学上学,从此对大山情有独钟;一篇大海能生出无数的浪花,作者的一颗不老童心生命力依然是那么强;一篇“工匠精神”的传承,作者通过给旧楼换下水管道,薛工领着他的团队,管施工,又管技术,从这位工程师身上,看到了一种工匠精神;一篇幸会诗仙李白,作者随旅游团去游三峡大坝,当游轮航到白帝城,于大姐竟然在梦中与李白相会;一篇庐山,是作者游览名山的感悟,梦幻般的庐山,她的每一处,都有耐人咀嚼着惊人的典故;一篇我和重庆太阳重逢,极言重庆太阳的暖,早上的太阳,就像中午那样火热多情;一篇黄鹤知何去,作者因为熟读三首名诗而向往黄鹤楼,数次登临;一篇姐妹情长,作者在重阳节思念童年的好姐妹,思念故乡;一篇伯乐马家骏教授情系韩城,对马家骏教授的品德学识赞美有加;一篇游韩城古城,作者和文友相约游历韩城古城。全篇文字精炼,游历广泛,山水神韵,名人古迹,引人入胜,陶冶性情!倾情推荐欣赏!【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02-14 12:02:30
  全篇文字精炼,游历广泛,山水神韵,名人古迹,引人入胜,陶冶性情!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2 楼        文友:于艳华        2018-02-14 15:43:39
  太感谢“梦锁孤音”编辑精彩按语了!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