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项梅清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清韵】乡村旧事之九(散文)

精品 【清韵】乡村旧事之九(散文) ——山药井、挖古木


作者:张璞 举人,4027.0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129发表时间:2018-02-14 18:54:58
摘要:上世纪七十年代中期,山药井和挖古木,是家乡那个时代特有的印记。


   由于开始帮忙干活的人多,一两个小时就会把地下古木上的泥沙土方清理出来,然后有人找来手拉大锯,分段把泥沙水层中的粗木头断开;再拿来结实的大绳进行捆绑,大家齐心合力,一、二、三叫着号往外拉。哪知古木受地泉水的千万载浸泡后虽然腐朽,却重量太大,树粗些就难以从泥沙中拉上来。只得把粗树用大锯再截短些,勉强出土。大家费劲把陈年古木请出泥沙,放到开土的坑外暂且等大自然的风吹日晒。
   经几个月光景,使其脱去自身的水分,变成裂石八瓣的样子,外围部分显露着深深的沟壑缝隙,直通古木中心。雨季到来之前,这原本沉重的古木就会脱净水分变得非常轻,找几个人便可以从坑里弄出来,装上人力车拉回家。随后斧砍刀劈成条成块,变成可以烧火做饭的干柴。
   这朽木干柴放进大锅的灶膛中及其好烧,很少产生烟气,火势却特别旺,还像原煤一样火很硬,拉风箱时火苗呼呼的,不吹风时文火自燃,烙饼炒菜、煎炸蒸煮都非常好用。那年代,农户家家凭烧秸秆柴草的大锅煮饭,没有煤气灶与电热炊具。介于此,大坑挖木头的便产生了蝴蝶效应,迅速扩展。大家在农闲时或是利用早晨、中午的时间,用长长的带尖的八号铁丝做探条,围着村边干涸的坑底到处向下探查,探到不少埋藏在沙层里的树木。初步发现后,再拔出探条围着周围探查,借以分析木头的粗细大小,感觉探查基本认可为较粗的古木,再动手开挖,直至出土。
   后来遇上难以弄出的粗大古木,先挖开泥沙后给圆木用大锯打节,再找来机械倒链滑轮吊,支好三脚架,挂好滑轮头,用油丝绳绑好还在泥沙中的古木,再拉动倒链条。在“咔啦啦、咔啦啦”的拉链声响中,圆木渐渐从泥沙泉水中上升,沉睡千万载的乔木重见光明,慢慢悠悠升高出土。
   我惊讶地见过一段直径一米半左右的特大圆木出土,出土前用大锯断节,老长的大锯条,几乎搂不过它锯齿下的古树王,只好转着圈拉动锯条。两个倒链合并使用,用粗的油丝绳拴好,才在吱吱响的油丝绳作用下一节节慢慢吊出泥坑,最后被众人推着倾倒在坑外,完成这艰难的出土过程。
   就是这很粗很粗的断节古木,后来还被一位懂眼的木匠看中,在近乎干透的状况下,有两节外裂不重,砍去包皮后内部木质还挺不错,被他的大锯解开后精工打制,变成了美观结实的木柜等家俱。出土古木打造的三节大躺柜因没有长板,就变成了独立的三节,对接后吻合一体,板子可是绝对够厚实的。只因挖掘时原木太粗,弄不上来,截断的节只能变短的缘故。因手艺精湛,外表的纹裂口用腻子打过后再上好油漆,底部柜脚处还雕刻了风卷云的精美图案,甚是结实雅观。因木质不生性,绝不会再开裂走形,且手触表面光滑细腻柔和坚硬,纹丝清晰,并难以看出究竟是何种木料所制。
   老木匠说这是一棵好木,同样在泥沙中掩埋千万年,大部分出土木都裂石八瓣,朽得厉害,唯独这棵几乎不朽,木质还纤细异常,风干后还挺坚硬,这就是好东西。那时多数人认为这出土的万年古木家俱不咋地,可现在这东西应该有“国宝级”的价值,因为就这家俱木料的生成过程千年万载,再加上老木匠精工制作的手艺,本身就是“无价之宝”了。是老一辈的能工巧匠,在物质条件差的情况下殚精竭虑地创举,才有了那精美结实的木柜家俱。想及此,无限崇敬先贤的才智与手艺。
   想那深埋在泥沙里的粗细不一的古木,与人类的早期时代是否同龄?人类的幼年或者说有史之前的早期,究竟经受了哪些艰难的生存选择?这埋横躺竖卧的古木于近十米深的地方,原来是原始森林还是有人类栖息的欢乐园囿?是哪种巨大的自然神力将如此厚实的土层覆盖于这些不知名的古木之上,从而造成了这绵连不绝、繁荣昌盛的植物王国顿时倾覆,再羞于与日月为伴?这时间究竟是在有史记载之前还是之后?若是史后,就几千年时间,即便多次洪水冲积,难道会留下如此厚重的土层和腐朽之木?又有那些资料对此事进行过记载?
   这些,我觉得无处查清,也无需查清这自然的造化与史料的佐证。过往之事,年多日久没有真实记录的,都是苍白之空缺,史学家与地质学家或许能解释这自然的沉睡之迷。而我则认为:自然就是哲学,从量变到质变,也是慢慢形成的。岂不闻古人“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之云耳?原始森林或许毁于一旦,那上面有河沙冲积掩埋的痕迹;而其上到地表的土层,应该是历次大的水灾,挟裹着西部黄土高原的泥土逐渐淤积,由岁月积淀而来的产物。至于经过的时间,可否用“无数载”定数这个远古留下的不解之谜。
  
   2018-02-14晨(农历2017年腊月28)

共 6939 字 2 页 首页上一页12
转到
【编者按】《山药井》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一个时代农村的社会生活,有文化价值;以小见大,显艺术构思。《挖古木》有童趣,有生活,有古木,有对所居之地历史的追思,内容丰富,长人见识。拜读佳作,力荐共赏。感谢您赐稿不断,盼您佳作连连。【编辑:真草隶篆】【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018021706】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真草隶篆        2018-02-14 19:25:13
  您的散文,总能让人回归几十年前的农村,见到的人事,亲切自然,令人喜爱。丰富的内容,巧妙的构思,生花的文笔,精练的语言,让人佩服。再次感谢您赐稿清韵,遥祝您吉祥如意,创作愉快!
回复1 楼        文友:张璞        2018-02-14 22:36:37
  真草隶篆编辑老师辛苦了!大过年的劳您大驾编发此篇,张璞感恩倍至。璞于冀中乡间给老师拜早年了,祝您及全家幸福安康快乐,新年心想事成,财神送宝,鸿运昌盛!
2 楼        文友:项梅        2018-02-14 20:19:50
  熟悉的文风,熟悉的场景,张璞老师又一次让我们重温了那个年代,好文欣赏,力荐佳作,祝新春快乐!
项梅
回复2 楼        文友:张璞        2018-02-14 22:28:28
  感谢项社支持,写这种旧事文好像有好多想说的,因为有经历好整理。春节愉快!远隔几千里之遥,给社团的所有成员,给您拜早年了!祝您合家幸福安康,心想事成,万事如意,财源茂盛!
3 楼        文友:老榆树        2018-02-14 21:09:19
  “挖古木”的事儿第一次听说,而且还真地挖出了古木。挺有意思。“挖山药井”的事儿当然也是第一次听说,但我比作者年长几岁,意识到作者可能把事情的主次弄颠倒了。深挖洞、广积粮的口号或叫号召,就是针对“苏修”亡我之心不死的现实提出来的,各城市都深挖防空洞,官话叫“人防工程”。作者家乡的农民要么没有弄懂“深挖洞”的政治战略含义,要么是某个领导干部“机智”地变通了这个口号,变无效工程为有益工程,家家挖山药窖(井),既响应了“深挖洞”的号召,又有用于农民自己。建议作者还有编辑向你身边的八十岁以上的退休干部打听一下“深挖洞”的历史背景,就知道我的这个说法是符合历史实际的。 
回复3 楼        文友:张璞        2018-02-14 22:19:58
  其实我没有明说,就是于老所说的针对苏修而做的防空防核的工程,毛泽东思想中使用土办法做预防,让苏修认为中国有的是粮食,老百姓的粮食都放进地洞里了,中国人不怕一切敌人的威胁,并有对付的措施。那年我们村和周围知道的村子,几乎家家挖了山药井。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