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故乡的粮食们(散文)

绝品 【菊韵】故乡的粮食们(散文)


作者:邱籽 举人,3523.5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7023发表时间:2018-02-25 06:27:57

【菊韵】故乡的粮食们(散文)
   说到粮食时,我的神情变得庄重起来。
   在故乡,粮食是庄重的植物。它们艰难地生长在田亩之间,秀苗,长叶,开花,结实,一切都与劳作者的心相呼应。
   对粮食要有敬意,千万不要慢待它们。这是父亲活着时,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后来,这句话,就成了我的。
   每次说给女儿听,她都会对我翻来覆去的话反复地笑,边笑边用手指指着我说:老了,爸爸,你老了。我也觉得我快老了。变旧了的心事,越来越爱朝着我所来的地方走。
   在饭桌上,在因聆听故事而更加专注的眼光里,我总是不由自主地会讲到那些粮食。讲着,讲着,我的心就慢慢地回到了从前,回到了密密匝匝的粮食和粮食之间……
   提到粮食,首先当然就应该说说稻谷。
   在邱家湾,稻谷被简称为一个单独的“谷”字。比如,有人指着后头塘边的一块田问:今年准备种什么?父亲就会这样回答:当然还是种谷。另外,稻谷成熟时,我们不说是去收稻,而是说去割谷。只有稻谷,在脱下了籽粒之后,余下的茎和叶,我们才将其称之为稻草。
   在稻与谷之间,好像谷这个字,更受偏爱。如果我说稻田,父亲总会忍不住纠正为“谷田”。
   在我看来,所有的农活中,种谷是最辛苦的活。要选种,要发秧,要整田,要插秧,要杀虫,要扯秧谷(间)草。而且,还要割谷,挑谷,打谷,晒谷,加工出米。这样百折千回的劳作之后,一锅白米饭才能热气腾腾地出现在面前。
   我记得,每次插秧,就是全家出动,不能有一个人闲着。白汪汪的一片稻田,被阳光照着,似乎不断向四野延展,看上去一望无际。
   而我们要做的事情,就是按一定的间距,将绿色的秧苗,一棵又一棵地插下去。一个固定的动作,被我们无限重复,重复成满身的汗水和我一声又一声的叹息。
   而母亲却不动声色,只是低下身子,一边后退着,一边把秧苗插下去。没过多长时间,一畦翠绿的颜色就像一匹绿纱一样,慢慢舒展着,从垄头延伸到了水田的中间。
   接着,姐姐也牵着一匹淡绿,慢慢地朝着母亲靠过去。
   而我,被围在中间了。我身后的空白,越来越窄,到最后,就几乎都是秧苗的绿色。
   秧苗插下去之后,稻谷就进入到漫长的生长期。几场雨下来,稻田葱茏了,行间的水清澈起来。等到小鱼小虫游来游去的时候,鲜嫩嫩的稻穗开始从鼓胀的苞膜里,露出头来。蛙声四起之时,就可以看见细细白白的稻花。
   蹲在田埂上,父亲叫我闻稻花的香气。
   我说,我怎么闻不到?
   父亲说,心要静,静下来,就可以闻到了。
   我闭上眼睛,从广大的田野里收回心。静,再静,像父亲一样,静到万虑俱寂,静到天地之间只有我的嗅觉……
   终于,丝丝缕缕的香气,随轻轻的风涌过来了。有稻叶的香,有稻花的香。我能感受得到,稻花的香气比稻叶的香更浓一些,但它们都带有水的清新和清凉。
   慢慢地,我的整个身体,似乎被一股清风轻轻托起来。我在稻田上飞,但我的身体一直在原地,在闭着眼睛蹲着的父亲的身边……
   我一直认为,每一粒谷子,都是太阳用自己的光慢慢烤熟的。熟了的谷子,最后有了太阳的金色。看着明亮的稻田,即使在雨天,也会觉得整个世界依旧是晴朗的。
   一个穿白棉布衬衫的少年,就那样在稻田边站着,接受着最初的美学启蒙。
   而这美学,关乎田野,关乎粮食,关乎劳作,关乎天与地,以及天地之间的阳光雨水和风……
   如果说,稻谷是水生作物,那么麦子就应该是旱庄稼。在我的记忆里,麦子可以种在邱家湾的任何一块地上。河湾,土坡,抽水台子,甚至坟地。
   麦子,是落地就生的孩子,耐得住贫瘠,受得了艰苦。冬天,当所有的草木都瑟瑟发抖时,只有麦子把满地的白雪当一床棉花被子盖。
   躺在床上,听着屋顶上尖厉的风声,我总觉得,那些麦子就要死了,那些麦子可能过不了这个冬天了。
   可每一年,我的担心都是多余。雪融之时,它们容光焕发的样子,让春天的空气都绿了。
   世界重新充满了希望!春风吹啊吹,吹的都是麦地。在墨绿的颜色里走,怎么也走不得到头呢,麦地之外,还有麦地。于是,我干脆躺着,让旷野的风吹了我,又去吹装满野菜的篮子,然后又去吹麦子……
   蓝蓝的天空下,我做的梦,也是墨绿色的。我听见,麦子拔节了,麦子抽穗了,麦子开花了……
   当我睁开眼睛,尖尖的麦芒,已与太阳的光芒针锋相对。
   夏天来了。
   麦地里出现了六种黄铜的颜色。我带着满身金属的光芒回家。我看见,在墙壁的缝隙里,那悬挂了一年的镰刀,被母亲一一取下来了。
   父亲开始在门口塘边的桑树下磨镰刀,磨到深夜,天上的月亮,被他磨到锋利而铮亮。我看见大大的汗粒,在光光的脊背上不断摇晃。
   终于开镰了!全家出动,房屋空虚,村庄空虚,只有天空下的麦地像金黄色的蛋糕蓬松而充实。我家的几把镰刀,闪电一样,在麦子的根部,反复游动。
   麦子们倒了。麦子们在痛快地喊痛。
   我看见身患老痔疮的父亲,停止收割,在麦茬里,用右脚后跟顶着疼处,蹲了蹲。然后,又挥动镰刀,把麦子一片接一片地放倒。这些成熟的麦子,必须快割快收,怠慢不得。否则,那些浑圆的麦粒,就会散落在田野里。
   因此,收麦是和阳光的搏斗,是和雨的争抢。在故乡,一粒麦子就是一滴汗水,这不是一个作文中的修辞,而是一个事实。
   麦子收割完之后,还要打麦,还要扬尘,还要晾晒,还要归仓。
   当我亲身经历了这一切之后,我才真正明白,我家的小麦馒头,为什么会这样白,为什么滋味深长。
   在我的邱家湾,被郑重称之为粮食的,还有大麦。
   大麦和小麦长的很像。也有长穗,也有尖锐的麦芒。不过,大麦的穗要大一点,麦粒不是藏着躲着,而是粒粒显露出来。大麦,不是主粮,大多用来酿酒,或者用来做一种名叫“咖吧”的零食。
   我记得,这种零食做法,就是将大麦炒熟,然后用磨子磨碎,然后用细纱筛子筛去麦皮,筛下的细粉就叫“咖吧”。通常的吃法是用热水冲泡成糊吃,味道很香。
   还有一种吃法,就是直接舀出一勺,放进口中,然后把嘴巴闭住,一下一下地咀嚼和吞咽。在吃的过程中,一定要把嘴巴自始至终地闭紧,否则,白色粉状的烟雾会随时喷射出来。不过,现在,这种零食基本绝迹。
   比大麦更小众化,是荞麦。
   小时候,和湾里的大孩子一起唱过很多童谣。其中,有一首就提到了荞麦。
   “荞麦开花紫红血,稻谷开花一片白……”
   我记得有一年,湾门前的几片田地,全都种的是荞麦。开花的时候,放眼望去,真的是紫紫红红的一片,就像晚霞簇拥着燃烧着,即使月亮出来了,也不熄灭。
   那些日子,关于荞麦的歌谣找到了现实的对应物。
   孩子们扯着嗓子唱啊唱啊,把荞麦地越唱越茂盛。
   荞麦花很唯美,但荞麦做的粑粑实在难看。黑黑的,粗粗的,吃在口里,滋味涩涩的,实在不愿意吞下去。
   恨不得马上吐掉。
   但想到能填充肚皮空虚的东西,实在不多,就只好皱着眉头,下定决心。
   直到许多年后的今天,荞麦才成为稀罕之物。但关于荞麦开花的歌谣,几乎没有人唱了。
   我在想,那么美的句子啊,会失传吗?
   匮乏年代,在邱家湾充当粮食的,还有一种叫苕的植物。
   苕,也叫红薯。我喜欢后一种叫法,不带歧视和轻蔑。而大多数的人,喜欢叫苕。而且,每次发苕这个音时,总是有意无意地把尾音压到低得不能再低之后,又拐着弯地上扬,似乎要把轻蔑的语气尽量地显现出来。更让我替红薯感到委屈的是,人们动辄就把一个心事太实诚的人称呼为“一个苕”。
   种红薯,不必像种小麦那样认真。在田野的边边角角,刨出一块地,然后把发了芽的薯块埋到土里去。
   几场阳光以后,绿色的枝叶就长出来了。然后,在泥土的滋养下,红薯的藤蔓逐渐伸展出来,并且越长越长,以致翻过田埂,长的满坡都是。
   而那些奇形怪状的红薯,就在黄土里闷头闷脑地长大,直到鼓起身子,把地里的土块拱裂掀翻。
   我记得,有一年,在我家的地里挖出了一个五斤多重的大红薯。抱着它,我觉得就像抱着一个沉沉的石头。老老实实的红薯,怎么要这样拼着命地长呢?
   或许,越容易生长的东西,越得不到人的珍惜。
   红薯,在乡村里的地位十分尴尬。饥荒的年份,红薯几乎就是主粮,但天天吃它的人就是不念红薯的好。一边吃着碗里红薯,一边满心埋怨地飞起一脚,将散放在墙边的红薯踢到暗暗的角落里去。
   人在埋怨:天天吃苕,肚子都成气球了,这日子过不下去了!
   等到米饭充盈的日子,红薯就成了猪食,被胡乱地倒进猪栏喂了哼哼哈哈的猪。
   到了营养过剩的年代,人们终于发现了红薯的好。于是,红薯又被人们刨出来,然后坐上火车,走进城市,成为价格不菲的零食。但红薯,依旧是“苕”,对它,人们吃归吃,蔑视归蔑视。没有谁,愿意把它叫粮食。
   在邱家湾,还有一种被称为粮食的植物,叫玉米。玉米,本不是邱家湾土生土长的粮食。二十年前,还看不到它的踪影。
   但后来,玉堂哥在自家的菜园旁边种了一小块。高高大大的枝叶,“手榴弹”一样的玉米棒子,马上就吸引了村里人的目光。
   更让人好奇的是,一个玉米棒子放在锅里一蒸,就可以拿在手里,牙齿对“牙齿”地啃。这么豪放的吃法,实在诱人。
   于是,玉米地多了起来,也大了起来。这些后来的粮食,完全是一派北方人浩荡的作风,来一阵风就粗枝大叶地响,声音很远就可以听见。
   不过,麦子毕竟是麦子,稻谷也毕竟是稻谷。
   我看见它们,依旧在水田,在旱地,不慌不忙地生长。
   麦子,还是那样将麦芒,迎向天空和太阳。
   稻谷,还是那样把头深深地垂向田地和自己。

共 3818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作者开头点题,表达了对粮食的敬重。民以食为天,故乡的那些稲谷、红薯、小麦、玉米等都是我们赖以生存的食粮。“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朱子家训》中的这句话告诫我们“粒粒皆辛苦”的道理。那是一种对于劳动和造物主的尊敬,对自然的感激。农人将血汗做成黄金,做成粮食,献给你们的庄重与博大。父辈们起早贪黑地伺候那几亩薄田,躬着身子用汗水滋养它,直到它恩赐般地吐出饱满的麦粒。一把镰刀,一把锄头,一张侵入骨髓的犁铧奔波在烈日焦烤的黄土地上,年复一年,日复一日,只渴望最简单的衣食温饱。一生苦累劳作只为那一季麦浪翻滚,只为那一袭稻香风飘起。五谷丰登是辛勤所凝铸的汗水成就的一场开镰盛世,是人类对自然的感激,所以粮食都不是凭空而来的,现在的物质丰富也不能成为我们浪费的理由。作者以流畅性语言将“五谷”之续传承得入木三分。整章语言精妙,结构严谨。尤其插秧部分描写得非常细腻形象,诗一般的语言给人美感。力推共赏!【编辑:素心若雪】【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2270001】【江山编辑部·绝品推荐20180614第1055号】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素心若雪        2018-02-25 06:49:44
  一篇深度好文,富有哲理性的阐述人类对粮食庄重与敬畏。精湛的抒写手法堪称一绝。学习了。问候老师春怡!
视与荷般静,原同梅样清。
2 楼        文友:雨后咖啡        2018-02-25 07:17:27
  确实是一篇深度好文,拜读老师精彩文字,期待更多佳作。
3 楼        文友:小白狐        2018-02-25 09:26:40
  真是民以食为天,每一种粮食作物都是勤劳的双手创造出来的,珍惜这些用汗水创造出来的粮食。拜读老师精彩佳作,祝老师周末愉快!
4 楼        文友:叶雨        2018-02-25 23:50:36
  读着这些粮食,有种陶醉的感觉,虽然都是太熟悉不过的粮食,可在邱籽的笔下都个个灵活起来,仿佛一个字就是一粒粮食,给读者供应着肥肥的营养餐,所以才有了满满的幸福感!酒不醉人人自醉,这些粮食不吃也饱了。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5 楼        文友:横塘听雨        2018-03-13 21:50:57
  从农村走出来的人,最能体会,老师文种所说的,要对粮食充满敬意,很赞同。粮食是靠着自己的双手劳动凝结的成果,不容浪费。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问候作者!
秉笔直言述心声!
6 楼        文友:叶雨        2018-06-09 15:32:56
  又读了一遍,欣赏着像诗一样的语言,很美!通篇没有一个华丽的词汇,给人的感觉却很优美,且内涵丰富,绝佳!
文学陶冶情操,文字净化灵魂。
7 楼        文友:远近        2018-06-14 20:35:54
  精彩妙文,语言风格独特,采用借喻比拟句式,传神地描写了几种粮食作物的耕种和成长的状态,以及作者对他们的喜好。语言朴实但具有艺术性,读来有美感。欣赏学习了!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8 楼        文友:江山绝品评议组        2018-06-15 15:22:26
  五谷一年年的拔节,拔节了年轮,沉淀着思想,也喂养一篇饱含哲思的文字。散文以诗意的文笔,以五谷为载体,生动再现了中华民族传统的田园牧歌式农耕文化。怀揣着思乡念土情结,品味着稻谷、小麦、红薯、玉米等农作物“播种——生长——收获”的生命轮回,感知父辈含辛茹苦耕种劳作的艰辛,体味农家打谷晒场的忙碌与喜悦,让人对神圣的土地心生敬畏,对农耕者虔诚地膜拜。力荐赏析。
9 楼        文友:思恋        2018-06-25 17:19:54
  默默无私用自己细小的生命,滋养着人类伟大生命的五谷杂粮们,在作者的笔下酿成一杯父辈们用汗水和辛苦浸泡的美酒愈饮愈纯香四溢;又绘成一幅秋收农忙的田野收割图,里面永远住着勤劳的家人和闪着金色诱人的麦粒;最后汇成一诗一歌,悠扬动听的原野曲韵永远回荡在一辈辈人的眼里和心里!非常精美的文章,拜读学习了,问好!
10 楼        文友:嘉禾        2018-08-01 15:17:03
  像这样观察细致,描写生动关于农村的农作物的文章,除了出生在五十至七十年代从小在农村长大的人中会写出来如此的美文来,以后可能就没有了!真的是绝品!应该把它留给后代的子孙们看看。
共 10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