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逝水流年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流年】炎帝神农(散文)

编辑推荐 【流年】炎帝神农(散文)


作者:圣手书生 童生,647.1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292发表时间:2018-05-22 12:22:10

【流年】炎帝神农(散文)
   炎帝神农这一回好像听懂了鸟语,就把左胳膊一抬,说:“你要是振救苍生的神祇,就落到我的手脖上!”那小鸟真的扑楞楞飞下来,落在神农的左手脖上。神农细看这小鸟,浑身翠绿,透明,连肚里的肠肚物什也能看的一清二楚。神农一出嘴,这小鸟接过口唾沫星儿咽了。嘿,连唾沫是怎么咽到肚里的都看的清清楚楚。
   这下神农确信小鸟是带有某种使命来的。就丢下手中的活计,托着这只玲珑剔透的小鸟回到部落。但部落族人一看这小鸟,都吓得连连后退,说:“快扔了,快扔了,此为不祥之物……”
   炎帝神农说:“这不是不祥之物,是上苍泒来振救部落性命的,我们就叫它花蕊鸟吧!”炎帝神农说着就把花蕊公主吃过的十二味药分开在锅里熬。熬一味,喂小鸟一味,一边喂,一边看,看这味药到小鸟肚里往哪走,有啥变化。自个儿再亲口尝一尝,体会这味药在自己肚里是啥滋味。十二味药喂完了,神农观察到一共走了手足三阴三阳十二经脉。说也奇怪,那些药物经小鸟一试,再熬,如此反复,喂花蕊公主吃后,她的病竟奇迹般地康复了。部落族人眼睁睁看到这一幕,都不得不心服口服。
   从此后,炎帝神农就托着这只鸟上大山,钻老林,采摘各种草根、树皮、种子、果实;捕捉各种飞禽走兽、鱼鳖虾虫;挖掘各种石头矿物,一样一样地喂小鸟,一样一样地亲口尝。观察体会它们在身子里各走哪一经,各是何性,各治何病。可哪一味都只在十二经脉里打圈圈,超不出。天长日久,神农就制定了人体的十二经脉和《本草经》。
   神农手托这只鸟继续验证。他来到太行山,转游了九九八十一天后来到小北顶(神农坛),捉全冠虫喂小鸟,没想到这虫毒气太大,一下把小鸟的肠打断,死了。神农真后悔,极悲痛,大哭一声。哭过,就选上好木料,照样刻了一只鸟,走哪带哪。后来,神农在小北顶两边的百草洼,误尝了断肠草,死了。到现在,在百草洼西北的山顶上,还有一块像弯腰搂肚的人一样的石头。都说是神农变的。
   为了纪念神农创中医,制本草,人们把小北顶改名为神农坛,并在神农坛上修建神农庙。庙里塑了神农像,左手托着花蕊鸟,右手拿着药正往嘴里送。现在,每天都有很多人观看神农坛风光,瞻仰神农塑像。
   然而传说归传说,那是后人对美好事物的一种寄托与纪念。炎帝神农亲尝百草,发明医药,济世救人,福荫子孙万代,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他为祖国的医药作出的贡献也是不可磨灭的。后人经过研究发现:《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该书中对每一味药的产地、性质、采集时间、入药部位和主治病症都有详细记载。对各种药物怎样相互配合应用,以及简单的制剂,都做了概述。更可贵的是早在两千年前,我们的祖先通过大量的治疗实践,已经发现了许多特效药物。如麻黄可以治疗哮喘,大黄可以泻火,常山可以治疗疟疾等等。这些都已用现代科学分析的方法得到证实。
   在中国古代,大部分药物是植物药,所以“本草”成了它们的代名词,这部书也以“本草经”命名。汉代托古之风盛行,人们尊古薄今,为了提高该书的地位,增强人们的信任感,它借用神农遍尝百草,发现药物这妇孺皆知的传说,将神农冠于书名之首,定名为《神农本草经》。俨然《内经》冠以黄帝一样,都是出于托名古代圣贤的意图。
  
   四、治麻为布
   原始社会后期,我们的祖先刚从爬行动物过渡到直立行走,他们还不知道衣裳为何物。后来进化到炎帝神农时代之前,才开始以叶护体、结草为裙、编环作帽,这时候的人们还没有羞耻感,他们采拮树叶护体,更多是为了抵抗霜寒。到了冬天,就男女混居,龟缩在洞穴里,食用夏季采摘的各种果实。
   然而,为了生存,他们又不得不在野外劳作,没有衣物穿,使他们容易患上各种各样的疾病。这个时候的人们,一般年纪活到四十左右就算是高寿了。生命质量特别差。炎帝神农就任部落首领后,为了提高部落民众的生命和生活质量,他开始寻求利用动、植物来治麻为布,缝制衣服。从考古学的角度来看,手工缝织业是伴随制陶业产生的。《庄子·盗跖》云:“古者民不知衣服,夏多积薪,冬则炀之,故命之曰知生之民”。
   上古之民,最初是运用磨制的骨针、骨锥将树叶、树皮或兽皮缝成一块,遮身蔽体,既经不起长期风吹雨打,霜雪侵袭,又极不雅观,还容易破损。传说,炎帝神农是从一群女子采集的长草中发现了柔软的麻,经过不断的摸索,他带领先民将麻织成布做成衣裳。先民们所用的最原始的缝织工具就是骨针、骨梭和陶制纺轮。
   《路史》说,神农“教之麻桑,以为布帛”;《礼记·礼运篇》也说,炎帝神农“治其丝麻,以为布帛”;《庄子·盗跖》又云:“神农之世,耕而食,织而衣”。这些都是炎帝神农氏开创纺织、制作衣裳的真实记载。
   治麻为布,缝制衣服。在神农部落是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的,那时候生产力水平特别低下,制作工具特别粗糙,如骨针、骨梭和陶制纺轮等,在这之前,还得先识别哪些植物适合制麻,还得探索怎样让它们变成丝条,然后编织在一起。
   发现有可能成为丝条的植物,先得采摘回来,然后种植,这又需得一个漫长的过程。可以想象出,我们的祖先在那个时候的生存状态:山冲田野,男性部落族民上山围猎,留下的女性部落族人,从林中挖来的野麻,在事先看好的一片田里开始栽种。
   到了冬天,再将种植的麻杆收拾打理,搬进洞穴,完成洗、漂、撕、搓、纺、织等多种工艺后,才形成一件衣裳。人们时常说的千针万线,可能就是这个时候最真实的写照。庄子说:手工缝织业是伴随制陶业产生的。这是有道理的,因为制麻为衣,少不得装麻的器物——陶盆,衣裳在制作过程中还得需要高温蒸煮、搓、洗、浸、泡、染等多种手续。
   后来,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才又发明制作木制纺车、织布车、滚筒以及染色的石料,这个时候的人们才有可能将身上的衣物上升到审美的高度。当然,炎帝神农在治麻为布,缝制衣服的同时,还从多种角度去发现可以充当衣裳的物件。比如,他们狩猎来的食物,吃了后留下来的虎、羊、兔、鹿等各类兽皮,都是他们制作衣裳的最好材质。
   夏以树叶摭体,冬以兽皮裹身。这是先民们最早的服装版本。
   吃和穿,是人们最基本的生存理念,而吃是第一位的,人们吃饱睡足后,就开始考虑穿戴了,这与人类文明进化从程序上来讲是基本吻合的。也就是说,炎帝神农在解决部落吃好的前提下,开始考虑治麻为布,缝制衣服了。
   翻开中国服饰史,大约在(公元前21世纪之前),我们的祖先就己开始缝制衣服了。春秋战国时撰写的《吕氏春秋》、服饰史《世本》及稍晚的《淮南子》提到,炎、黄二帝创造了衣裳。若从出土文物方面考察,服饰史的源头,可上溯到原始社会旧石器时代晚期。
   旧石器时代,采集和渔猎是人们的衣食之源。1933年,在北京周口店山顶洞人(距今1万年左右)遗址中,发现1枚骨针和141件钻孔的石、骨、贝、牙装饰品。骨针长约82mm,通体磨光,针孔窄小,针尖尖锐,证实当时人们已能利用兽皮一类自然材料缝制简单的衣服。
   中华服饰文化史可以看作由此发端。小石珠、穿孔兽牙等装饰品上有长期佩带的磨蚀痕迹。其中5件出土时呈半圆形排列,可能是成串的项饰。另有25件还用赤铁矿粉涂染着色,联系山顶洞下室埋葬的尸骨上也散布有赤铁矿粉粒,或关系一种饰终仪式,还可能是在衣服上着色所用,反映出山顶洞人的某种审美情节。
   上古时期,我们的祖先为了捕猎野兽、对付部落之间的战争,防避利爪、矢石的伤害,或出于伪装与威慑,原始的兽头帽、皮甲、射、胫衣之类的部件式衣着率先发明,并因此引导出一般的衣着。
   史载,距今约5000年前,华夏就有了纺织技术发明,服装材料从此有了人工织、造的布帛,因而服装形式发生了变化,功能也得到改善。贯头衣和披单服等披风式服装已成为典型的衣着,饰物也日趋繁复,并对服饰制式的形成产生重大影响。
   新石器时代除有笼统式服装外,还从一些陶塑遗物发现有冠、靴、头饰、佩饰,以及簪发椎髻用的骨、石、玉笄等。原始社会的部落长和巫师卜人,在某种情形下,为了象征权威与特定身份,如同《易·系辞》所说“炎、黄、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衣服式样必不同于普通人,或已宽博拖沓,不大合乎日常生活需要。此外在军事性活动(包括围猎)和祭祀性活动中,主持人及参加者服饰也与常不同。这些,为服饰制度的发生发展奠定了基础。
   《皇王大纪》中也有记载:“治其丝麻为之布帛”。此句话的意思是神农氏教民化桑麻为布帛,从而使他们告别以兽皮、树叶裹体的时代,这些,都被后人立为炎帝神农的八大功绩之一。
  
   五、日中为市
   炎帝神农在基本满足部落吃穿之后,他开始思考办集市,首创贸易。让部落族众实现商品兑换。《史记三皇本纪》说:“炎帝神农氏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这也正是《易系辞下》所谓:“神农氏作日中为市,致天下之民,聚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盖取诸噬嗑”。
   孔颖达《正义》云:“日中为市,聚合天下之货,交易而退,各得其所,象物噬啮乃得通也”。日中时设立集市,聚集四方货物,进行以物易物,这也是社会分工出现后所产生的贸易活动。社会分工,剩余产品出现,私有制也开始出现了。也就是说,炎帝神农在位期间,人民的生活越来越好,吃的东西越来越丰足。大家都能按照天时地利,从事各种生产劳动。住在水源好的平原地带的人,主要种稻子;水源差一些地方的人就种麦、黍、稷、菽;靠山的人以狩猎为主;近河的人以捕鱼为主;手艺人住在干燥的高地,就让他们制作陶器。人们生活得有条有理,家家都有粮食和物资储备。
   传说有一天,炎帝来到一个平原的部落巡视,问大家现在的生活过得怎么样。一位老人说,现在食物充足,就是单调了一些。我们这里出产稻谷,别的东西就很少,要是能相互交换一些东西就好了。炎帝一听,觉得这个想法很对。于是召集各分部落首领商议,要开辟市场,让大家把出产的东西拿到市场上来,根据需要互相交换。当时没有钟表,也没有记录时间的方法,凭什么来确定交换的时间呢?人们不能丢掉劳动,整天在市场上老等呀!炎帝想了想,就告诉太家拿太阳来做标准。太阳当顶的时候,就在市场上进行交易,过了这段时间就散市。
   这个办法又准确,又简便,人人都欢喜。每天一到日中时分,附近的人都把各自出产用不完的东西,拿到一个商定的中心地点来交换。这一下可热闹了。五谷、鸟兽、鱼虾、野果,还有晒制的兽皮和编好的麻布,粘土做成的陶器、用石头磨成的杵臼等等,五花八门,摆满了一地。大家都挑选自己部落需要的东西进行交换,高兴而来,满意而归。从此以后,百姓的日子过得更加丰富多采。一个地方这样做了,别的地方也跟着学,慢慢地整个部落及其它部落都推行了这个日中为市的办法。直到现在,许多地方的民间圩场,还保留着日中为市的习俗,据说就是从炎帝时期传下来的。
   《白虎通义·号》说,神农氏能够根据天时之宜,分地之利,创作了农具,教民耕作,使人民获得很大的好处,故号神农。《世本·帝系篇》则首把炎帝和神农氏扯在一起称“炎帝神农氏”,谓炎帝即神农氏,炎帝身号,神农代号。《左传》《国语》和《礼记》曾提到烈山氏能够播植百谷百蔬。东汉郑玄注《礼记》和三国韦昭注《国语》,都说烈山氏为炎帝。《水经注》卷三十二又把烈山氏和神农氏相并,说姜水西南经过厉乡南,水南有重山,就是烈山,山下有一个洞穴,相传是神农氏的诞生处,所以《礼记》称神农氏为烈山氏。而有关烈(厉、列)山氏称号的缘起,又有二说。《路史》认为,烈山原字当作列山或厉山,因神农氏“肇迹”于列山,故以列山、厉山为氏。刘城淮《中国上古神话》则认为炎帝为人神,放火烧山很猛烈,故为烈山氏。
   那么,神农氏为什么想起来种五谷呢?《白虎通义》记载:“古之人民皆食兽禽肉,至于神农,人民众多,禽兽不足,于是神农因天之时,分地之利,制耒耜,教民劳作,神而化之,使民易之,故谓神农也”。这说明,神农氏所处的时代,是中国从原始畜牧业向原始农业发展的转变关头。那时,人口已生育繁多,维持生计以猎物和植物为主。可是,天上的飞禽越打越少,地上的走兽越打越稀,所得食物难以裹腹。怎样才能解决人们的吃食问题?神农氏苦苦思索,可谓绞尽脑汁。
   据《拾遗记》记载,一天,一只周身通红的鸟儿,衔着一棵五彩九穗谷,飞在天空,掠过神农氏的头顶时,九穗谷掉在地上,神农氏见了,拾起来埋在了土壤里,后来竟长成一片。他把谷穗在手里揉搓后放在嘴里,感到很好吃。于是他教人放倒树木,割掉野草,用斧头、锄头、耒耜等生产工具,开垦土地,种起了谷子。

共 20812 字 5 页 首页上一页12345
转到
【编者按】炎帝,是中国上古时期姜姓部落的首领尊称,号神农氏,又号魁隗氏、连山氏、列山氏等。这篇散文的作者就是根据炎帝发明医药,制耒耜种五谷,制作陶器,开辟集市等这些绩业,引经据典为读者再现了上古时期人类的生活轨迹及生存能力,还有对那个时期人类智慧的始萌及敢于挖掘、思考、开发的实践精神。人类从原始走向文明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在这个过程里,炎帝起到的作用是不可小觑的。在作者的笔下,今天我们使用的农耕用具、医药、穿衣的材料、贸易建筑等,都取自炎帝初始的始作耒耜、发明医药、治麻为布、日中为市、削桐为琴、弦木为弧、台榭而居、作陶为器等这些发明,延续到今天,改变的只是它的形状,不变的是它的根本。作者笔下的炎帝,有民间传说的神韵,有史料记载的实质,虚实相接中,炎帝成为了神。但无论是正史记载还是野史记载,炎帝的存在是真实的,炎帝为人类从原始进化到文明所做出的功绩是不可磨灭的,是为后人敬仰的。洋洋洒洒的一篇作品,细节引用,功绩据实,旨在把读者引导入史记中,去了解一段“历史”,感喟人类创造智慧的力量。佳作,流年欣赏并推荐阅读。【编辑:临风听雪】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临风听雪        2018-05-22 12:23:04
  问好老师,感谢赐稿流年,期待更多佳作分享,祝创作愉快!
雪,本是人间清冷客
2 楼        文友:昆仑明月        2018-05-22 23:19:57
  随州乃炎帝神农之故里,作为随州人我对炎帝神农的历史了解并不是很多,谢谢任主席的精彩分享。谢谢您定居流年。????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