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江南烟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江南】刘勰(散文)

精品 【江南】刘勰(散文)


作者:左妍 布衣,338.7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21发表时间:2018-06-13 17:14:42


   有许多个落日的黄昏,刘勰总是迎着落日的余晖陷入自己的沉思里,在苍凉的沉寂里,他觉得自己仿佛变成了那抹霞光里漂浮的一粒尘埃光点,在混沌的时空里沉坠、沉坠,不知将要坠落在什么样的天地?在茫茫天地间游荡的他,是一种什么样子的存在呢?而身处滚滚红尘里的他,又欲在天地之间、众生人海里,寻找什么样的位置?他徘徊着、彷徨着、迷惘着,又忧惧着……他思索着他过去三十一年的人生,这些年来“焚膏油以继晷,恒兀兀以穷年”,埋心苦读,惟日孜孜,无敢逸豫。如若日后继续如此般终日碌碌,岂不负了满腔才情?负了圣贤教诲?
   他想,为何世人都渴望轰轰烈烈,为何世人都热衷追名逐利,也许是世人都害怕被遗忘吧!其实,每个人都怕被遗忘!一世营营,不过是渴望被铭记。既然来过,就要留下痕迹,用生命所有的重量和力气,留下深深的痕迹,无论多久的岁月都抹不去的痕迹,在红尘山水之间,在当下和后世所有人的心中,镌刻下自己的名字,为着来过,为着总会离去,为着功名?为着荣耀?为着生命的神圣?这也许才是那些帝王将相,豪杰名士为之奋不顾身而追逐的真正目标吧!
   春秋时叔孙穆子曾说,若一个人在道德、事功、言论的任何一个方面有所建树,传之久远,此人便可虽死犹生,永垂不朽。所以立德、立功、立言一直是中国人传统的人生信仰,也是刘勰的人生信仰,可是渺小如他,处境如他该如何才能建功立业,流芳百世呢?
   在刘勰二百多年前的魏文帝曹丕,曾在《典论》中说:“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是以古之作者,寄身于翰墨,见意于篇籍,不假良史之辞,不托飞驰之势,而声名自传于后。”
   而二百多年后的刘勰也得到了与之相同的领悟。所以,他说:“古人所谓“不朽”,第一是树立品德,其次是著书立说。”“宇宙无穷无尽,常人和贤才总是混杂不分,超出一般的只靠才智罢了。时间飞快地过去,人的才智不能永存,要使声名和事功可以流传下去,只有靠创作罢了……君子生于世上,就应该立德建言!”
   就在那白昼行将就暮的混沌之刻,在天与地苍茫的虚空里,刘勰分明、清晰地寻找到了自己人生的目标和方向,为他迷途的梦想正航。他终于决定要做点什么了,也终于找到自己适合做点什么了。
   或许在这世上,大多数的人终归是要沉寂来去,而他却不要做默默无闻的过客,他不要做孤芳自赏的隐士,他要做一个灵魂的歌者,唱一首让全世界都能倾听得到的歌,一首永垂不朽的歌。为了不负“梦摘彩云”的理想,为了完成“梦随仲尼”的使命。为了经国之业,为了不朽德言。
   于是,刘勰“搦笔和墨,乃始论文”。或专日遗餐,或通夜继烛,梁天监元年(中兴二年,梁武帝天监元年502年),刘勰三十八岁,《文心雕龙》成著。
  
   (四)
   孔子说:“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刘勰在《文心雕龙》中说:“是以君子藏器,待时而动……摛文必在纬军国,负重必在任栋梁,穷则独善以垂文,达则奉时以骋绩。安有丈夫学文,而不达于政事哉?”他在书中立言说志,向世人倾诉他的远大抱负和处世原则。字里行间荡漾着士当厉志修行以为世用的用世心态。
   唐朝诗人高适说:“有才不肯学干谒,何用年年空读书”。
   其实,于刘勰本身而言,《文心雕龙》不仅仅是一本文学理论著作,它还是一篇长长的“干谒信”,刘勰用它干谒了当朝尚书沈约,他负书假鬻于沈约车前,投赠《文心雕龙》,得到了沈约的赏识和援引,从而踏上仕途。
   天监二年(503年):刘勰三十九岁,起家奉朝请(奉朝请并非实职,是待职前的带薪虚衔)。刘勰离开定林寺和僧佑,入住吏部行馆,等待朝廷任命。
   天监三年(504年):刘勰四十岁。被任命为中军临川王萧宏的记室。萧宏,是梁武帝萧衍的六弟。萧衍用人唯亲,对萧宏这个弟弟很是厚用,天监元年,萧宏封临川郡王。三年,加侍中,进号中军将军,负责卫戍京城。萧宏早年就信奉佛教,与僧佑关系非常密切。此次刘勰担任萧宏记室,与僧佑也有很大关系。刘勰深得萧宏信任和器重,不久,梁武帝任命萧宏为大军统帅举兵伐魏,萧宏提升刘勰为“车骑仓曹参军”,随军赴前线。只是奢逸颓废惯了的萧宏,既庸懦无能又贪生怕死,未及两军对战,就做了落荒逃兵,致使伐魏大计一败涂地,梁武帝一怒之下便将萧宏撤职。
   天监四年(505年):刘勰四十一岁,萧宏被撤职之后,刘勰仍然继续担任继任车骑将军夏侯详的车骑仓曹参军。
   天监六年(507年):刘勰四十三岁,夏侯祥被调任湘州刺史,由于刘勰与上司夏侯祥没有建立特别的关系,也并未得到其特别的赏识,因此刘勰并未随从其任。此年七月后,刘勰出外任太末令。太末在今浙江龙游一代,当时为政令不达的蛮荒僻障之地。不再年轻的刘勰,怀着一腔热忱赴任太末,太末虽小,好在他可当家做主,他在小小的太末县,励精图治,秉政劳民,尽情的挥洒了他酝酿多年的治世理想和政治意志,把太末治理的政清人和。彼时政风腐败,世风奢靡,官员肆无忌惮地盘剥鱼肉百姓。京官放外任去地方捞钱,然后回京挥霍,都是不足为奇的事。然而,刘勰却未受时流所污,在这短短三年的太末令任上,留下了:“出为太末令,政有清绩”的佳评。这是刘勰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出任地方行政长官,他不仅向世人证明了他的治世才能,还向世人展示了他崇高的人格魅力和高洁的道德操守,留下了一世清名。
   天监十年(511年):刘勰四十七岁,刘勰自太末任上被梁武帝萧衍召回建康,出任南康王仁威将军萧绩记室,不久后,又兼任东宫昭明太子萧统的通事舍人。
   南康王萧绩,是梁武帝萧衍第四子。是年萧绩年方七岁。
   昭明太子萧统,是梁武帝萧衍的长子。两岁被立为皇太子。十四岁即行冠礼协理政务,太子晓政善察,宽爱仁厚,很受臣属和民众爱戴,是一位难得的贤德之主。他雅正不好声色,尤嗜爱文学,有很深的文学造诣,《梁书·昭明太子传》说他:“性宽和容众,喜愠不形于色。引纳才学之士,赏爱无倦。恒自讨论篇籍,或与学士商榷古今;闲则继以文章著述,率以为常。于时东宫有书几三万卷,名才并集,文学之盛,晋、宋以来未之有也。”昭明太子爱士惜才,总览时才,网罗英茂。刘勰自然是深得昭明太子惜爱和善待的。《梁书·刘勰传》载:“昭明太子好文学,深爱接之。”这段沉落在史书中的“深爱接之”的佳话,使后人读懂刘勰与昭明太子曾经有过一段难得的惺惺相惜又和谐融洽的臣属关系,也是彼此之幸运。即使最后得知这两个明珠般的人物,潦倒的人生和令人唏嘘的结局,也还能聊以慰藉。
   通事舍人,主要掌呈递奏章,传达诏命等事宜。而东宫通事舍人则负责掌管皇帝与太子的朝见引纳、殿廷通奏等事。虽然官阶不高,但由于可以直接参预政务的处理,可谓位卑权重,故于受任之人,能够接触到朝廷最高决策和核心机密。往往接近权力核心人物的人物,应该已经距离权力的核心不远。刘勰能够受任昭明太子的通事舍人,足见梁武帝和昭明太子对他的赏识和信重。也实在是他人生难得的机遇,实属仕途之幸事。
   天监十二年(513):刘勰四十九岁。三月,沈约卒。
   天监十七年(518):刘勰五十四岁。五月,僧祐卒。
   一个是对自己有知遇提携之恩的知音,一个是如亲人般的良师益友,这两个人的相继离世,给了刘勰沉重的打击。特别是一直被刘勰崇敬和信赖的僧佑,他的离世,在刘勰内心留下难以抚平的哀痛,给他以后的人生和思想观念都留下深刻的影响。
   同年八月,刘勰因上表进言祭天地、社稷神的祭祀用品应该与七庙一样改用蔬果,而迁任步兵校尉,仍兼任东宫通事舍人。步兵校尉只是负责东宫守卫的官职,虽品级比通事舍人高,对于刘勰这样的文人来说,终究是无法发挥才能的职位。因此,刘勰的这个步兵校尉,只是梁武帝对刘勰的迁或是赏,于刘勰个人来讲,仕途进程都不大。
   到这里,也许好多人都会像我一样认为,仕途坎坷的刘勰,终于遇到爱好志趣投缘的知遇之主,从此一展抱负,不负青云之志,从此,仕途豁然开朗春风得意。然而这里却是刘勰仕途的巅峰,也是终点。
  
   (五)
   天监十八年(519):刘勰五十五岁。刘勰奉梁武帝之命,与沙门慧震于定林寺修纂佛经。次年,梁武帝普通元年(520),刘勰便出家皈依佛门。
   《梁书·刘勰传》载:“有敕与慧震沙门于定林寺撰经,证功毕,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敕许之。乃于寺变服,改名慧地。”至此,刘勰十六年的宦海沉浮划上终点。
   有人说在“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这种用家世来定官员品级的魏晋等级政治制度中。刘勰的出身限制了他的仕途发展。可是当时许多名仕显宦,像沈约、何逊等都出身不高;有人说沈约和僧佑的离世,使刘勰在官场上失去扶持和后盾,才使他退出官场。可是在沈约和僧佑离世时,刘勰已经受到了梁武帝和昭明太子的信用和爱接,已经得到了帝国最高层的人脉,以刘勰的才能,如果努力进取的话,再往上升迁应该是不难的事情;还有人说他浮沉宦海十数载,始终怀才不遇,终因郁郁不得志而厌倦红尘,踏入空门。的确,他年近不惑才踏入仕途,知天命之年才官至东宫通事舍人(七品)兼步兵校尉(六品)。与他纬经国,任栋梁的宏伟目标相去甚远;又有人说他的仕途过于迟缓滞慢,起步的太晚,又前进的太缓,纵然他晚年有幸遇到昭明太子,纵使他以后会得到治世经国之大任,及近花甲的他,在余下的残碎年光里,又有多少精力去经营那心中盛大又绵长的理想呢。
   的确,光阴不待人。他的心已经足够老,衰颓到他不想再去继续他的人生梦想。如此想来,刘勰之所以决绝地燔去鬓发,也许不只因为心中的怨怼和悲愤,也许还有自己力不从心的遗憾和无奈吧。以前的时候读到《梁书》里的刘勰。觉得他坚毅隐忍,隐忍的太过老实了;规矩平和,平和的太苍白没有血肉了。觉得他不像个真实存在过的人,倒像个活在书籍里的圣人。唯有读到出家的这段:“遂乞求出家,先燔鬓发以自誓。”他先烧去头发用以表明志向。这烧去头发这个烧字,凄凉而悲愤,慷慨又决绝,够骨气和血性,让人觉得他鲜活又可爱了许多。
   满腔报复却壮志难酬,怀才不遇之感,黍离哀痛之情,千百年来,多少文人学子都曾有着一样的悲哀,“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拳拳君国,宏才远志,怎奈境遇无奈,现实残酷,眼看年光过尽,功名未立,只能兀自对着青山白云,空自嗟叹,时也,命也,夫复何言?
   如果说人生是一场修行的话,那么人类修炼的最高境界,应该是即使知道梦想无法实现甚至失去梦想,也不至于太绝望,当刘勰穿上法衣,轻轻地放下手中的笔,缓缓地捻起师傅僧佑遗给的那串檀珠,对着青灯古佛悠悠地颂起他早已熟悉的经文。过去的刘勰已经死去,他又在清彻的梵音里获得重生。他忽然发现自己曾经反复抄诵过的经文,是一粒菩提的种子,已然在他心中生出菩提;是一粒金莲,已然在他心中绽放出欢喜。就像岁月在人脸上偷偷涂抹上皱纹,就像季节在树木心上刻下年轮。原来,佛法慈悲,曾经他所受的每一缕微细的教化都已在他的心底刻下烙印,丝丝缕缕地潜移默化着他最初的心意,细细密密地将他改变。也许人生的不同阶段应该有不同的人生价值追求,就像不同的季节有不同的物象一样,人生四季也风景各不相同。他走过春,走过夏,已然走到了暮秋。一梦太长,从年少轻狂,到暮气横秋日落夕阳。热血不再热烈滚烫,再坚定的意志也会被岁月消磨掉,初衷会改,执念会消,热爱会抛,也许命运会否定你所有的不屈不挠,将过往一笔勾销。
   如果说此时的刘勰还有什么追求的话,那一定是佛经里的人生境界,浩荡浮生,幻梦一场。纵此身心亲临万象,皆是镜花水月。
   他,忽然觉得,自己那“纬经国、任栋梁”的人生执念,已然在他心中轻薄如羽,曾经的沉重,早已云淡风轻。或许此刻,他的确已然洞悉了生命的真谛,他悟彻了、慧通了、释然超脱了,从庸俗世相进入了虚空禅境,升华到另一个平静安详的人生境界。
   他勘破了、放下了。空门一入红尘断,心念不起,余生再无悲欢。
   一念即佛,世间万事,便不昧因果。从此以后世间再无刘勰,只有高僧慧地。
  
   (六)
   既然选择了了断红尘,那就干脆抛却前缘所有的牵扯吧,与官场的,与师门的,与京口的,与建康的,与前尘旧梦所有的联系统统都切断。刘勰思来想去,决意离开定林寺。
   一个寂凉的秋夜,刘勰独自在僧佑的墓前梵颂了一整夜的经文,从暮鼓沉沉的傍晚一直颂到寺里的晨钟响起,他用这世间最空灵宁静的乐曲,来缅怀和祭奠恩师神圣的灵魂,也向他告别。

共 11767 字 3 页 首页上一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是一篇写人的散文,散文语言清新隽永,把刘勰的一生写得详细细致,让我们对刘勰的认识更加深入清楚。散文写人写得详细明了,写景写得景色怡人妙笔生花。人景结合相得益彰。刘勰的一生是一曲精妙绝伦的乐章,欢乐过,激扬过,澎湃过,跌宕过,哀怨过,最后渐渐平缓,无息。他看破红尘,他已经知道放下。他已经释然,已经没有仇恨,文心雕龙是他的巨作,是他一生的传奇。散文语言流畅布局工整书写了刘勰起起伏伏的一生。欣赏倾情推荐阅读!【责编:一飞冲天】【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20180619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一飞冲天        2018-06-13 17:15:13
  感谢老师对江南烟雨的支持!
朋友,我在江南烟雨等你来!
2 楼        文友:一飞冲天        2018-06-13 17:16:01
  老师的散文让我们对刘勰的认识更加深入。谢谢!
朋友,我在江南烟雨等你来!
3 楼        文友:柳约        2018-06-14 22:23:41
  刘勰只以一部《文心雕龙》传世,尽管那个动荡的年代知音难觅,但是他却活在了代代文人墨客的心中,这是不朽的。
   散文以史为饵,感性入笔,其人其文,时而淡妆,时而浓抹,读来有味。
一笑寂寥空万古,三分明月照大江。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