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看点文学 >> 短篇 >> 江山散文 >> 【看点】过法门寺(散文)

编辑推荐 【看点】过法门寺(散文) ——西行漫记之一


作者:梓烨灼灼 秀才,2324.17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6798发表时间:2018-07-28 19:04:30

七月十三日,我和百汇行的三十多个朋友,从山西晋中出发,开始了寻梦甘南之旅。下午二时许,车过扶风,到达了此次旅行的第一站——法门寺。
  
   一、缘起
   最早听说“法门寺”这三个字是在一出晋剧折子戏中。那时我还在上初中,看戏也只是看穿红衣的上来,穿黄衣的下去,对里面或高亢或哀婉的唱腔,以及程式化的表演并不懂欣赏,只记得几个片段。太后要去法门寺降香,忙坏了大太监刘瑾和小太监贾桂。一切准备妥当,没想到半路杀出个程咬金——一个名叫宋巧姣的女子闯入法门寺告状,替未婚夫伸冤。太后仁慈,命大太监刘瑾在法门寺重审此案。案情渐渐浮出水面:公子傅鹏失落玉镯一只,被少女孙玉姣看到,她东张西望,确定四下无人,才把手绢丢在玉镯上,一起捡了起来。没想到这一幕被媒婆看到了,她向玉姣要了绣鞋,要给她和傅鹏做媒。媒婆的儿子刘彪,拿了绣鞋,先去讹诈傅鹏,又夜入孙家,欲行不轨,错将来做客的玉姣的舅父母杀死,把人头扔到了刘公道家。刘公道看到人头,吓坏了,将人头丢在胭脂井内,杀死了知情的家人宋兴。知县勘察现场得到绣鞋,将傅鹏屈打成招,杀人凶手却逍遥法外。当时刘公道说了一句很经典的台词:公道不公道,只有天知道。其结局皆大欢喜,宋巧姣替夫伸冤,为弟报仇,两个杀人凶手被绳之以法,傅鹏与二姣同时拜堂。
   那时我就觉得:“法门寺”是可以让正义得以伸张、冤案得以昭雪的神圣所在。因而,心中对这三个字充满了敬畏。
   成年后,读了几本书,知道了此“法门寺”,并非彼“法门寺”。戏剧中的法门寺在楣邬县,真正的法门寺在陕西扶风县;再说,明朝的首都在北京,太后到几千里外的陕西降香,也似乎不太可能。真正的“法门寺”,因寺院佛塔中供奉佛祖舍利而闻名。它是一座规模宏大的皇家寺院,隋唐时期,这里汇集了从全国各地以及西域来的众多天下高僧讲学,也有众多的僧侣和居士慕名前来这里礼佛。
   记得有一篇题目为《生命的林子》的文中,讲述了年轻的玄奘在法门寺修行时,因为这里众僧云集,很多佛事都轮不到他亲自做。因而想离开法门寺,到别的小寺庙施展才华。在师父的开导之下,他终于明白:人不能离开竞争,只有在竞争中才能更好地成长。从此,他在法门寺潜心修佛,最终成为一代名僧。
   可据《大唐三藏法师传》记载,玄奘又从未到过法门寺。我究竟该相信哪种说法?我想这次去法门寺一定会弄清楚的。
   站立在法门寺宏大的山门里,前方是巍峨的合十舍利塔,两侧是佛教中菩萨与罗汉的画像,空气中弥漫着浓重的檀香味,禅师诵经之声和傍晚寺院的木鱼声不绝于耳,整个生命仿佛沉浸在了佛系之中。我们一行人沿着佛光大道,依次走过般若门、菩提门,圆融门。我虽然不是佛教徒,但此时,我确定自己的心是澄澈的,放下了所有的烦恼与快乐。
   随着频频传来的暮鼓声,我的思绪穿越到了一千三百年前那个雍容华贵的唐朝。那是一个佛教盛行的时代,从皇帝到百姓,都是虔诚的佛教徒。每隔三十年,都要举行盛大的仪式,从这里的地宫中迎接佛主的舍利入朝,由皇帝亲自供奉。那该是一场怎样的恢弘场景呢?万僧齐诵,万念一声:南无喝啰怛那啰夜耶。
   从合十舍利塔下来,我豁然开朗,三藏法师虽未到法门寺,可法门寺缘起三藏法师。是他不远万里,从印度大菩提寺请得佛祖指骨舍利,带回了中国,安放在了法门寺的地宫之中。
  
   二、拒佛
   顺着甬道,我们一行人来到了法门寺珍宝馆。这里展出的除了佛主的舍利、金银法器外,更多的是各国进贡的珍宝,琳琅满目,让人目不暇接。
   听着导游的讲解,我的思绪不由飞出了寺门,飞到了一百公里以外的长安古城。青砖漫地、斗拱飞檐、古色古香的长安大街上,到处是穿戴各异、肤色不同、操着各种语言的人。他们中有商人,有留学生,也有佛教徒……其中的佛教徒一定会到这座法门寺礼佛、朝拜。
   走出珍宝馆,往前不远处就是放大百倍后的地宫了。清一色的汉白玉雕刻,墙壁上是佛教故事的浮雕,中间是佛主的各种形态的雕像。我对这些仿制的东西,并没有多大的兴趣。此时,闯入我心中的是一个不朽的名字——韩愈。他不是佛教徒,而又与佛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我之所以想到他,是因为他的那篇著名的《谏迎佛骨表》。
   韩愈是一个典型的儒家读书人,从他后来在潮州与大颠和尚来往甚密,甚至晚年专心事佛,可以看出,他并不是与佛教思想水火不容,那么他为什么要在整个朝廷、甚至全民信佛的环境下,坚定地扛起反佛的旗帜,向皇帝呈上这篇表呢?我想:他一定是看不惯王公贵族为迎舍利一掷千金,看不惯富绅商贾对佛祖舍利用珠玉供养的社会风气,不忍看穷苦百姓为迎舍利倾家荡产;更悉知僧侣对佃户的盘剥,明白很多人信佛是祈求保佑,妄图奴役佛为自己服务。韩愈反的是舍利背后庞大的醉生梦死集团,是不顾万民于水火之中,只顾自己的佞佛。
   其实,人信佛,是笃信佛的思想,学习佛的智慧。佛教中的“佛陀”,即大觉悟者;“般若波罗蜜”,即大智慧者。真正信佛的人,是不会企图奴役佛为自己做什么具体的事的,也就不存在所谓的许愿与还愿。
   “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韩愈此举,无异于在天上捅了个大窟窿。整个朝廷震惊,皇帝盛怒。在许多人的求情之下,韩愈才得以保全性命,被发配到几千里之外的潮州。
   “臣不怨悔”,这是韩愈《谏迎佛骨表》最后的四个字。为了整个朝廷的风清气正,他虽九死而不悔。
  
   三、诗佛
   从法门寺地宫出来,右手是一座千佛阁,再往前走是一个放生池,而我却专注于对面矮墙上是那一行行工整的颜体楷书。这些文字记述了法门寺从北魏、北周以前的阿育王寺一直到上世纪八十年代重修法门寺的整个过程,重要事件还有配图。我被一个个熟悉的名字吸引了,武则天、唐明皇……王维……
   我的思绪穿越千年,穿越到了那个被人们称为“诗佛”隐居的终南山辋川,别院二十景如在眼前。别院中一定有一个小小的禅堂,因与王维笃信佛教有关,他诗中充满了禅性。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中年以后的王维,也许因为安史之乱中被迫任伪职的历史原因,影响了他的仕途,只能隐居终南山,一心向佛。“若菩萨欲得净土,当净其心。随其心静,则佛土静。”王维一定非常喜欢《维摩经》中的这句话,他也正是在对这句话的不断咀嚼、体味中,不断提高自己艺术修为,达到了诗、书、画一体的境界;也是在对这句话的体悟中,修炼了一颗佛心。
   一首《过积香寺》,正是他从迷茫到豁然开朗的修炼过程中的体现。从首联的“不知积香寺”,到颔联的“深山何处钟”,无处不在的迷茫,心中要寻找的“道”究竟在哪里?待听到泉声撞击危石的幽咽之声,看到暮色中的青松冷峻而挺拔的姿态,一下子豁然开朗:用安然的修禅抑制心中的一切欲望。
   “安禅制毒龙”,试问:今日来法门寺的芸芸众生之中,能有此念者几人?其中不乏如我者,作为过客,来寺庙只为满足自己今后的谈资;当然一定也有不少佛教徒到此朝拜,可那些在佛祖和菩萨面前许愿,祈求保佑,实现自己什么样目标的人,能算是修禅吗?更有甚者,我在其它地方的寺庙中,亲见有的僧侣,以敛财为目的,为一柱几百元的香烛,一条上千元的绶带资费,和游客争吵得不可开交。
   一趟法门寺之旅,让我深深懂得:一个人,无论身在何地,无论是否信仰佛教,都应该学习佛的思想与智慧。既有“我不入地狱谁入地狱”的担当,又要有一颗淡然、淡定、淡泊的心。

共 2961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一篇可谓之“飘逸”的游记散文。说它“飘逸”,是因为多数游记散文局限于本次旅游的“游”,而“记”实际上是“记游”,使读者跟随这作者的脚步看到了作者所看,随笔锋细腻亦难观笔外之景。所谓“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而这篇散文作者记景的着墨并不多,却更偏与“情”,属于站在窗前看风景的类型,看得是全景。这种文章的结构本身就暗合了佛门“出世修为”的思想。这样的结构,这样的境界,记述恰到好处地记录了这次佛门之旅,使人不得不折服于作者对文字的操控能力!使读者从一开始读这样的文字跟随着的已经不是作者的脚步了,而是通过文字跟随者作者的思想,随着作者在佛门中渐行渐近,读者的思维被作者的文字完全掌控。此为本文之“飘逸”之所在。全文共分五大部分:第一部分,既至佛门,不能不说起“因缘”二字,佛主在《楞严经》里说“万发缘生,皆系缘份。”在于作者,能至法门寺一游也非轻易:早在初中时代,作者就在不经意间,因一场折子戏与“法门寺”三字结缘。从此“法门寺”这三个字便融入了作者的记忆深处,否则也不会在以后的读书学习中时常想起,更不会在读书学习中去分辨折子戏的地名与“法门寺”之间的真实存在。虽然在学习中作者发现了戏剧与历史的出入,但戏剧在作者心中树立起来“正义化身”的法门寺并没有因为看到历史的真实而坍塌,因为法门寺的宏达而受众生敬仰,也因为诸多的大德高僧因法门寺而超然,这使“法门寺”这三个字在作者的心中更为神圣了。这诸多的因,终于结果与作者这次“过法门寺”之旅。因、果之间自然而然,让人感觉仿佛是长久地“神往”与今日“身至”的身心结合。给人一种身至神归的感觉,顿时失去了初见法门寺的陌生感。恰在此时,作者又提出了自己学习法门寺过程中长久的疑问——玄奘法师与法门寺的渊源。使读者还未跟随作者踏入法门寺已经感受到了法门寺历史的厚重以及内涵的丰富,平添了许多对法门寺的兴趣,甚至比作者更急迫地想踏入法门寺。读到这里,作者用文字对读者情绪的掌控能力可见一斑!第二部分里带着第一部分的对法门寺深切地向往,进入了法门寺的大门的。作者巧妙地用自己的看到、闻到、听到、感到以及自己“一行人沿着佛光大道,依次走过般若门、菩提门,圆融门”时,以能“确定自己的心是澄澈的,放下了所有的烦恼与快乐。”把一个凡人的感知与佛法中所指的五蕴中的色蕴、受蕴、想蕴、行蕴、识蕴结合得严丝合缝,瞬间使人真实感受到了佛法的广大。虽作者不是佛教徒,但仅作者把自己与佛法中五蕴之结合之妙,作者之慧根却着实证得了。不仅如此,作者的“识蕴”之“行蕴”里确认了“自己的心是澄澈的,放下了所有的烦恼与快乐。”更证得如《般若波罗蜜多心经》所云:“观自在菩萨,行深般若波罗蜜多时,照见五蕴皆空。”佛法之广大,人之慧根二者之结合之妙无须许久,一念即可成佛。读到这里,让人感觉这偌大一座昔日的皇家寺院,今日的香火辉煌地只有作者的存在了,这是何等轻灵的境界!这只有跟随作者感悟了。法门寺,历代以来就以供奉着佛骨舍利闻名世界。说到这里,不能不说玄奘法师与佛骨舍利乃至法门寺的渊源,其实玄奘法师与法门寺之间就是佛骨所系。关于法门寺这颗佛骨舍利子最早的文字记载就在玄奘所著《大唐西域记》里,法师在他的这部著作的第八卷里“摩揭陀国上菩提树垣北门外摩诃菩提僧伽蓝”中这样记载:“菩提树北门外摩诃菩提僧伽蓝……有如来舍利。其骨舍利大如手指节,光润鲜白,皎彻中外。”根据法师对佛骨舍利的描述和如今重现世间的实物,著名佛教研究大师陈景福教授认为玄奘法师描述的佛骨舍利就是当今在世的佛骨舍利。这个佛骨舍利怎么在那个交通不便的年代从遥远的印度开到中国,慧立法师所著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看到这样一个故事:还在西天取经的玄奘梦见印度寺院荒芜,成一个牛棚,僧侣也都四散。文殊菩萨现金身对玄奘说:“汝可早归。此处十年后,王崩,印度荒乱,恶人相害。”根据这个记载,陈景富教授做出一个大胆推断:玄奘从印度大菩提寺请得了佛指骨舍利,带回了中国。至此,作者带给读者的悬疑冰释——这就是玄奘法师与法门寺大缘法。弘扬佛法,尊崇先贤,玄奘法师的愿望是美好的,佛主释迦摩尼的愿望更加美好,然众生愚钝,佛门三宝终被愚钝众生所曲解。对于三宝之首之“法”的对待态度,正如作者所说的“信佛,是笃信佛的思想,学习佛的智慧。”礼佛只是对先贤地尊崇,拥有这个对佛、对佛法正确的理解观念的作者,站在法门寺地宫的大型浮雕前,感慨万千,不由自主地想起了因为一篇《谏迎佛骨表》而与法门寺结缘千年的韩愈。也由韩愈《谏迎佛骨表》以及韩愈所处时代背景和作为儒家代表的韩愈的思想,把本文推到了高潮。天下大道,殊途同归。在很多地方儒家思想与佛教思想是相通的,甚至佛教的思想相比儒家思想更为柔和,至少二者之间并对存在尖锐的矛盾,而韩愈生活的年代正是佛教和儒家相互依存和最为兴旺的年代。韩愈为什么要措辞激烈的攻击佛教的文章的?读了本文作者这篇《过法门寺》使读者恍然大悟:“原来韩愈对抗的是当时的社会制度,对抗的是朝廷大员们奢靡的生活,对抗的是皇帝不顾百姓死活而去满足自己心中虚妄的贪念的愚蠢行为!”佛是先贤,敬佛仅仅是后人们对先贤的崇敬,如真敬佛,最重要的是学习佛的思想佛的智慧。而不是如当时的皇帝那样不顾人民的死活,为了自己“江山永固”的贪念任意挥霍人民的血汗如搞盛大的礼佛仪式,其实这恰恰是与佛教思想相违背的。佛教中所指之三毒“贪、嗔、痴”中的“贪”是三毒第一大毒。但在当时的社会制度下皇帝是不能错的,而韩愈要维护皇帝的江山社稷要保护老百姓,只能反对佛教,说佛教迷惑了皇帝。其实很容易能看出来韩愈笔下的“佛”非佛,他笔下的“佛”是一个叫释迦摩尼的人,这个人即使开到中国也还是个人。正如本文作者所说,“佛教中的“佛陀”,即大觉悟者;”觉悟者,是思想的觉悟,而非是人的“白日飞升”,如此,皇帝敬得非佛,而是他的江山万年,他的贪欲。所以最终韩愈反对的是当时的社会制度,是皇帝的作为。这样岂能不把天捅个窟窿?于是韩愈被贬。但韩愈铮铮铁骨之为民的思想,怎么不使现在法门寺浮雕前的作者感慨万千!这样深邃的思考中,我们仿佛听到了作者深深地叹息。跟随者作者的脚步走出法门寺的地宫,文章在这精妙的结构中顺延至第三部分。文人的脚步总是被文字所迟滞,地宫之外,矮墙上记录着这法门寺历史,这些是法门寺深厚的人文历史积淀,更是法门寺深入人类历史长河的见证。一个个历史人物使作者思绪飞扬。那一串串熟悉的名字里,不乏真正为佛教思想所折服的佛教徒,其中就有作者最为欣赏的、被誉为“诗佛”的王维。王维一首《过香积寺》因对佛教思想的深刻诠释及其优美而深刻的文笔成为千古绝唱。其诗歌中深邃的思想也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作者。毒龙,佛家指邪念妄想。安禅,指身心清净。唯有淡泊清净才能扼制心中的邪念妄想,从而如作者所悟“豁然开朗:用安然的修禅抑制心中的一切欲望。”我们仿佛看到此时的作者,现在法门寺的台阶上望着形色匆匆的芸芸众生,不乏有人“虔诚”地拿着讨价还价而来的香火磕头拜佛,以求官场,以求爱情甚至依旧继续着千年的佛前祈求——金榜题名。这既不是佛学,更不是在学佛只能让人感慨无语。《过法门寺》的第三部分不长,却是整篇文章的点睛之笔,更有作者法门寺一游的开悟所得“一趟法门寺之旅,让我深深懂得:一个人,无论身在何地,无论是否信仰佛教,都应该学习佛的思想与智慧。既有“我不入地域谁入地域”的担当,又要有一颗淡然、淡定、淡泊的心。”整篇文章文字质朴大气,思想深刻,结构精妙,语言流畅,博古论今发人深省,深入浅出使人开悟,读此一文获益匪浅。漂亮的散文!感谢赐稿看点,期待更多佳作。【编辑:飞瀑流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梓烨灼灼        2018-07-28 21:10:05
  感谢飞瀑流云老师精彩的编按,听君一席语,胜读十年书。这几天不断地修改这篇文,不断从你的指点中一路学习佛教的相关知识。佛教的思想博大精深,佛教的智慧值得每一个人去学习。真诚地说声,谢谢!
依天照海花无数,流水高山心自知。
2 楼        文友:相思        2018-07-28 21:13:04
  一篇将拂理与游记相结合的散文,让人耳目一新。拂讲求的是因果善缘,因什么缘接什么果。作者小时候因一出折子戏,与“法门寺”三字结缘,后来参游真的“法门寺”,写下洋洋洒洒的文字,来诠释拂理,让人更加懂得拂的真谛,这就是果。作者文笔流畅,拂理学识渊博,给人知识与力量。传递人生哲理的佳作,为作者点赞。
成绩属于过去,笔尖书写未来。
回复2 楼        文友:梓烨灼灼        2018-07-28 21:33:47
  感谢相思老师雅评,这篇文改得费劲,佛学知识明显缺乏。
3 楼        文友:快乐一轻舟        2018-07-28 22:37:38
  一趟法门寺,修得正果归。深刻而独到的体悟。
已是人间不系舟,此心元自不惊鸥,卧看骇浪与天浮。
回复3 楼        文友:梓烨灼灼        2018-07-28 23:08:30
  老师的游记我可读了不少,您发现有您文章里的痕迹了没?感谢留评,夏安!
4 楼        文友:车成彧        2018-07-29 07:14:22
  人在红尘走,佛于在心中留。
5 楼        文友:欣月        2018-07-29 15:02:51
  游览法门寺,置身“法”外,修得菩提心,大彻大悟!意味深长的文字,厚重深邃!
静守流年,文字开花
回复5 楼        文友:梓烨灼灼        2018-07-29 22:42:00
  欣月过奖,雨佛法,我连皮毛都不知道,需要学习的很多。
6 楼        文友:冰城雪主        2018-07-29 23:23:39
  俺是佛外汉,读此文有醍醐灌顶之感。总结一下听来的佛理,忽觉我即是佛!修佛就是修自我,就是坦诚,就是存善念,就是顺其自然。有机会俺也去参观一下法门寺,说不定能有开光之感!
字是纷飞雪,朵朵入梦来……
回复6 楼        文友:梓烨灼灼        2018-07-30 08:55:47
  我也不是佛教徒,佛不渡我我自渡,不为彼岸只为海。
7 楼        文友:石子舟        2018-07-30 16:18:02
  对了,吓我一大跳,法门寺在陕西啊,我去过,那里可有释迦牟尼的真身舍利。
   欣赏好文。
梦想仗剑天涯,诗书剑侠一生。
回复7 楼        文友:梓烨灼灼        2018-07-30 20:31:03
  怎么吓你了,我没写错吧,陕西扶风。谢谢留评。
共 7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