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故园古湖消失考(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故园古湖消失考(散文)


作者: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童生,854.5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49发表时间:2018-08-12 20:05:44

我的家乡是辽西一处四县交界的柳乡僻壤。这四县是:锦州市的北镇县、黑山县、鞍山市的台安县、盘山市的盘山县。曾经,四县交界处,是一片古湖泊,这个湖泊就是马莲湖,后来也称为莽涨湖。在隋唐及以前,这里人烟罕至,云蒸霞蔚。大概在1930年,辽西水灾,巨量泥沙流入湖泊,洪水退后,湖泊消失。根据父亲的讲述,柳家东青堆子东北方面,应该是黑山县东南。而马圈子在马莲湖的东北十华里左右,证明了马莲湖就在马圈子村西南方向附近,西南十华里有黑山县康家窝棚、靠山屯,以及北镇柳家地区的双家村、八家子村。马圈子村是黑山县一个自然村、空气清新,风景秀丽,山清水秀,天蓝水清。而康家窝棚、靠山屯以及双家村、八家子,都是辽西南辽河流域平原的重要地区,皆为近年来推进的东沙河、绕阳河、羊肠河、庞家河流域等多地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可以说,这一带都处在一个已经消失的古河道、古湖泊之上,这就是方圆200余平方公里辽河中下游的马莲湖。可以想象,古马莲湖烟波浩淼、马莲覆水,野鸟麇集,鱼满蟹肥,蔚为壮观。时人称饮马川,也有叫野马川的,后来叫了马莲湖。因此,我们推测,北镇柳家乡东部的双家村、八家子村及黑山县的康家窝棚、靠山村,就是古马莲湖,就是古饮马川。
   设想一天,沧海桑田,这里也许会重现烟波浩淼的景象。当然,越来越少的村屯人家,应该是各安其所,沿湖安居。
   而传说中的镇湖之宝金马驹子,是果真被上天收回,还是沉埋在黑土沃野之下?
  
   一
   父亲回忆,他听老一辈人讲述的马莲湖历史传说。
   柳家乡的东青村是柳家乡的一个大村,现住户有八百多户,人口大约有三千多人,位于柳家乡东部,过四大队、五大队以东的一个村。东青村原名青堆子,又叫张家窝棚。东青村的西边有一个高达十五米的大土堆子,上面长满了青草,所以地名叫青堆子。由于居住地的村民都住在大土堆子的东面,所以叫东青村。
   青堆子地名的由来是在一千多年以前的事。唐王李世民御驾亲征路过此地,这里是荒无人烟的一片大草原。当时的天气特别炎热,多日没有降雨,大地干旱。百万大军路过此地找不到水,正在行军的将士渴得没有办法,先锋官就来到御驾前请示皇帝想办法。李世民是一代名主,看了看天气,晴空万里,天旱无雨,当地是一望无际的大草原,在几十里方圆无有人烟,在近处找水喝是办不到的。
   李世民沉思了一下,想了想,就指示先锋官下令每人抓土一把,都来到皇帝指定的地点放下。时间不长,这些人马每人抓一把土放下后就堆成一个十五米高的大土堆。皇帝和御前大臣上去往四周一看,皇帝用手一指东北方向说:那里有水可以够百万大军饮用。李世民下了土堆后带领手下文武大臣和百万大军就往东北方向而去。到了有水的地方一看,是一个方圆不到五十米的大坑。手下的将士说:这么大的一个水坑,怎么够百万大军饮用。皇帝说:这是铜帮铁底马莲湖,百万大军用不完。当即下令百万大军在湖的四周埋锅造饭,轮流来到湖里取水供大军饮用和做饭。用后一看,湖水还是那么多,一点没有减少。
   据说这湖受了皇封,湖水在千年以来从不干枯,在唐朝时已成覆盖二百平方公里的洼地湖泊,湖心就是五十米大洼。此湖直到满清以后民国时期才干了,现在马莲湖是一片肥沃的土地。
  
   二
   据《黑山县志》记载:“黑山四家子乡马圈子屯南有个猛涨(莽獐)湖。以前湖比较大,水很深,产鱼虾,近年来湖渐小,水很少。这个湖为什么叫猛涨湖呢?原来有这样一个传说。唐王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时,大军走到这湖西边不远,将士们个个口渴难耐。唐王叫大军停下来,人人抓把土,堆起一个土台。唐王站在土台上四下一看,发现东边有个水泡子。便令大军向水泡子走来。这水泡子的水干净又清凉,千军万马喝过以后,水仍不见少。唐王便封这个水泡子为“铜帮铁底猛涨湖”。
   据《盘山县志》记载:“大明潭位于台安县新台镇南台村大明滩屯内,为陆地自然湖泊。大明潭水面宽250米左右,方圆70000平方米,水面荡,烟波浩淼,是我县境内的著名湖泊。据民国十九年(1930年)版《台安县志》记载,大明潭“地在县城南35里,周半里许,深不可测。明朝末年,此地成为明之东边,故名大明潭。”关于大明潭之名的由来,当地还盛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相传唐太宗李世民率军东征时,其麾下名将薛仁贵领兵东进,经由此地。正逢大旱,酷暑难捱,兵马饥渴已极,薛仁贵坐在马上愁眉不展。正焦灼间,忽见地上有一个小小的孔穴在汩汩地冒着淅淅沥沥的清水。薛仁贵大喜,当即下马,抽出佩剑照着孔穴狠力一插,说也奇怪,那孔穴竟然顿时清泉喷涌,玉珠四溅,穴中清泉如排山倒海般喷涌不止,转眼间便在原地积起了一汪水。再一会儿,便在薛仁贵歇马插剑之地冲成一个大水池!面对突然现身的清泉,将士们欣喜若狂,兵马迅速聚拢过来,围池痛饮,三军始得解渴。唐王率兵东进后,这里便留下了一泓清澈的泉水。至今,村中仍然流传着“唐王东征到明潭,千军万马饮未干”的民谣。到了明代,因水泡味甜适口,明军多聚此安营扎寨,埋锅造饭。清天命初年,努尔哈赤率清兵攻打北宁,路经此地,明军溃退,临行前把所用的锅、碗、缸、盆全部扔进大水泡中,所以当地百姓中还流传着“九缸十八锅,不在南坡在北坡”的说法。因明兵驻留此地较长,所以人们便把明兵用过的水潭,称为“大明潭”。到了清初,“大明潭”逐渐演变成村屯名称。民国年间,“大明潭”又演变成“大明滩”。直至今日,即使大旱之年,这里的蓄水依然清澈碧透,常年不涸。上世纪八十年代台安县白酒厂生产的“明潭液”白酒曾闻名辽海。新台镇于2010年开始对大明潭进行旅游资源综合开发,与德生村的大麦科湿地遥相呼应,如今,集自唐太宗李世民书法真迹的“大明潭”碑石高高地竖立在台安人民的心中。
   关于东青堆子的传说,其可靠性尚待考证。因为,隋唐时期,此地河流沼泽遍布,无缺水之虞。更大的可能,是出于军事上登高瞭望的需要。也许,在观察道路和敌情的同时,发现了一方纯净的湖水。据《资治通鉴》记载:“(五月),庚午,车驾至辽泽,泥淖二百余里,人马不可通,将作大匠阎立德布土作桥,军不留行,壬申渡泽东。……丁丑,车驾渡辽水,撤桥,以坚士卒之心,军于马首山。”
   唐太宗东征时,“至辽泽”,“渡辽水”。专家说,汉、唐之际,从辽泽到辽河的地理位置,就在今天的盘锦、北镇、台安、黑山交界地区。由此可以这样解读,唐贞观十九年(公元645年)五月,唐太宗率领征东大军,初三,到达盘锦、北镇、台安、黑山交界地区,用三天穿过这一带“泥淖二百余里”;初五这一天,渡过辽河;初十即行程五天后,才到达征东之地。算来,唐太宗从进入辽泽到离开辽泽,用了三天时间。
   所谓“辽泽”,指古代辽河流域广阔的湖泊沼泽湿地。唐军至“辽泽”,则专指辽河西岸的沼泽湿地。清代学者曹廷杰《东北边防辑要》云:“辽河至(鞍山市)海城县西南五十五里谓之三岔河。当东西往来之冲要,亦谓之辽泽。”三岔河是辽河汇合浑河、太子河之处,其渡口为古时辽东通往中原的咽喉,当然也是从中原通往辽东的关口。它地处今盘锦东和海城北,现在的盘锦盘山县有三岔河渡口。唐太宗“渡辽水”是通过这个渡口,由辽河西岸到达辽河东岸,即从盘锦东到达海城西。在这之前,唐征东兵马行进“泥淖二百余里”,就在盘锦北部、北镇南部境内的湖泊沼泽湿地。
   地态的变化,在通常的情况下是缓慢的。盘锦北和北镇南这个地方,千百年来一直以湖泊湿地生态为主。据勘测,盘锦区域面积为4071平方公里,而湿地面积是3150平方公里,占其总面积近80%。现在的盘锦市和北镇柳家、新立地区,仍以“湿地之都”而著称。这里有世界第一的芦苇荡、天下最美的红海滩等。1300多年前,唐太宗车驾从这一带穿过,很可能无意赏景,却有心征服湖泊沼泽湿地。将作大匠阎立德“布土作桥”,确保了车马的前行,不能不说是一大历史创举;唐太宗领兵越过了这片湖泊湿地,不能不说是一大历史奇迹。
  
   三
   在盘锦地区,关于马莲湖的来历,还有如下传说。
   公元654年,大唐贞观十九年夏,唐二祖太宗皇帝李世民与军师徐懋公、大将秦琼、尉迟恭、程咬金等率大军二十万,顶着酷暑,出长安趋河北,过山海关进辽宁,准备跨渤海东征盖苏文。这一日大军从塞北幽州起行渡过绕阳河,直逼镇武堡(今高升)关下,在饮马川西岸扎营。
   翌日晨,唐将到关前叫阵。高句丽大将金牙忽,手使双锤出战,几个回合下来,金牙忽连败三员唐军主将得胜回关。二祖皇帝大怒,亲自出马掠阵,左秦琼右敬德双双护定。关门开处,敌将银牙忽亦挥动双锤出战,唐军猛将尉迟恭舞双鞭相迎,双锤对双鞭,苦战三百合不分高下,双方鸣金。第二日秦琼大战红袍大力子,程咬金对阵金牙忽皆不能全胜。如此五、七日,双方虽互有胜负,但唐军终不能攻下镇武堡。
   这一日暴雨倾盆,川水暴满,两方罢战。红袍大力子、金牙忽、银牙忽军中议事。大力子说,咱虽骁勇,怎奈唐营战将云集,硬拼终非良策,某之意坚垒固守,再请狼主发兵,从北边绕过唐军占据绕阳河,断其退路、截其粮草,使唐军前进不得后退不能,再有月余,其必军疲粮竭,自会溃败,此为不战而胜之计。金牙忽、银牙忽拍手称妙。是夜金牙忽独骑前往辽东大营,盖苏文即发十万精兵于次日午牌时分抢占平安堡、中安堡,占据绕阳河对唐军形成包围。
   再说唐军,面对坚固的镇武堡城墙,盛气凌人的守军,毫无办法可想,任尔如何叫战骂阵,敌人就是闭关不出。这一天探马又报,我军后路发现大量敌军,已对我形成包围之势。二祖皇帝又惊又怒,急召军师商议对策。徐懋公分析说,敌这一招确实厉害,但我主也大可不必焦虑,今夜可派程咬金突围回朝求援,不日此围可解。虽如此说,连着半月战事毫无进展,唐军意在速决,敌人却坚守不战,只想困死唐军,二祖皇帝如坐针毡,闷闷不乐。
   那时正当七月盛夏天气,太阳简直是个大火球,无情地炙烤着大地。虽然河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河水清澈,游鱼戏影,但二祖皇帝愁眉紧锁,没有一丝闲情逸致。倒是徐军师能稳坐钓鱼台,似乎是胸有成竹,白天和众将商议军事,晚饭后在川边散步,观赏士兵在荷莲间嬉戏洗澡,全无一点愁烦。一日夜,暮色正浓。不一会儿,云层中穿出一轮新月,银晖霎时将大地抹上白昼的色彩。被暑气熏蒸得难受的将士们在河川里尽情嬉戏,阵阵水花啪啪地拍打着荷叶,一个小伙子扎下猛子,在荷花旁钻出水面,手里紧攥着一条二斤多沉的大鱼,嗖地一下甩到伙伴的网兜里……
   唐军被困饮马川也逾月余,后方粮秣仍未到达,眼见军兵就要断顿,二祖皇帝哪知那张士贵有心投靠高丽,故意拖延粮草运输,磨磨蹭蹭派出的一小股运粮队伍也被高丽军在中安堡截获,唐军被围受困,消息不通,还蒙在鼓里。这日后勤总管又报军粮只够维持三日,草料还够五天。徐懋公拈指一算,唐军此一危难还要月余,必须启动应急预案了。他召集各营将官齐集饮马川,用手指向湖中,做起了启动预案的动员报告。他鼓励将士们说,我们已派出程老千岁突围搬兵,催促粮草,大军和殷实的后备指日可待,目下我们受困于此是形势赋予我们的磨砺,我们不能消沉、不能气馁,我们要克服战胜眼前的困难才能迎取更大的胜利。现在是我们取用天降皇粮的时候啦!大伙听的聚精会神却又目瞪口呆,不知这天降皇粮究为何物和到底是怎么回事,徐懋公知大家狐疑,再次用手指向湖中,然后右掌猛地向下一劈,做了一个结束的动作,然后对将士们果断地说,除了监视对岸敌军动静者,其余士卒分批下湖!几个军士早已脱光了外罩,扑通扑通跳入湖中,有的甚至没来得及脱衣就一个猛子扎进水里,奇迹很快出现了,约摸一袋烟功夫,肥肥嫩嫩的鲜藕就漂洗了几大筐,大鲤鱼、大鲫鱼接二连三被甩上岸。这小孩胳膊似的莲藕生咬脆生生、甜津津,又解饿又止渴,切丝剁块煮粥更是黏糊糊、香喷喷,特别爽口,而那河水煮的河鱼更是别有滋味,好吃极了。唐二祖吞着莲羹,品着鱼汁,不住嘴地称赞,好吃、难得!而马匹在湖边悠然自得的吃草散步更显精神。不几日,人马全没了饥饿之色。
   说来也怪,湖中的莲藕任几十万唐军挖采,却一点儿不见减少,几天一茬,一茬比一茬长的茂盛,那鱼虾蟹蚌也好像身负使命般总也不断条。就这样一个来月时间,凭着饮马川的莲藕鱼虾,唐军熬过了缺粮少米的日子,迎来了罗通、秦怀玉率领的大唐救兵。对于二祖征东这次劫难,军师徐懋公早已料定,只是不能妄泄天机,所以才临危不乱、处变不惊。
   班师之前,二祖皇帝在群臣众将簇拥之下来到饮马川边,驻足远眺,清澈的湖水波光荡漾,硕大的荷叶,晃动的莲蓬挤挤挨挨延向远方,不时有红毛鲤、鲫鱼瓜子跃出水面,太宗百感交集,心潮澎湃,不禁脱口而出,马莲啊马莲,你救了朕,救了唐军,也救了大唐基业,今日,朕封饮马川为马莲湖,以后湖水永不干涸,与日月同在。太宗封湖不久,又命工部在江南采得上等紫檀,于马莲湖畔立碑亭一座,亲提报恩匾额,悬于亭檐之上,意为报答马莲湖的恩赐,也有不忘薛仁贵救命之恩的意思。报恩亭悬匾那日,唐太宗在亭内设宴,钦封薛仁贵为平辽王、征东大元帅、都讨辽东指挥使,与众臣僚共同为薛仁贵饯行,这才有了薛仁贵马踏镇武堡、大战黑风关、戟挑盖苏文、敕建得胜碑等诸多演义故事。

共 10138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在作者的家乡四县交界处历史上有一片古湖泊,这个湖泊就是马莲湖,后来也称为莽涨湖。在隋唐及以前,这里人烟罕至,云蒸霞蔚。大概在1930年,辽西水灾,巨量泥沙流入湖泊,洪水退后,湖泊消失。据推测,北镇柳家乡东部的双家村、八家子村及黑山县的康家窝棚、靠山村,就是古马莲湖,就是古饮马川,方圆200余平方公里。全篇文字精炼,考证详实,千年古湖,消失在历史深处;古史钩沉,还原沧海桑田的演变经过,传说故事,引人入胜,耐人品味!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08-12 20:06:57
  全篇文字精炼,考证详实,千年古湖,消失在历史深处;古史钩沉,还原沧海桑田的演变经过,传说故事,引人入胜,耐人品味!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回复1 楼        文友: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2018-08-14 10:19:24
  谢谢文友评荐。
2 楼        文友: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2018-08-14 10:20:19
  古湖消失留下遗憾,但考古仍可期。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