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柳岸花明 >> 短篇 >> 江山散文 >> 【柳岸•爱】圆梦四十年(散文)

精品 【柳岸•爱】圆梦四十年(散文)


作者:守山人 童生,810.74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093发表时间:2018-08-29 08:42:34

人生百年,只不过是“弹指一挥间”,若要在这“一挥间”撷取最精彩的一段,那就该是刚刚亲历的四十年,这四十年中,是我家,也或许是许多人家的圆梦历程。
  
   一
   我出生在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少不更事的年纪,经历了动乱年代,最深刻的印象是贫困,新衣服要等过年才穿,白面细粮是定量的,要留给家里下地的男人,女人和孩子、老人,一顿三餐都是窝头、咸菜、棒子茬粥,春夏两季,还要在田里割些野菜掺着吃,能吃一顿带肉丝的炒菜,简直过年一般。
   还是懵懂少年时,大约是开春的节气,爸爸被通知去生产队的队部开会。会从上午一直开到太阳偏西,回到家,边吃饭边和热盼一天奶奶、妈妈讲述开会的内容,大概是说中央开什么会,要学习南方一个什么村子,说人家那里解散了生产队,土地分到了各家各户;牛、马等生产资料也分到各家各户。村民的积极性空前高涨,日子过得红火着呢!长大后,才知道,那个会就是十二届三中全会,那个村就叫小岗村。
   连续几天,爸爸都在屋里写写画画,紧锣密鼓地做着联产承包的分配方案,虽然村子人口不多,但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连土地带农具、牲畜等资产,要仔细地算清楚,一样不能少,一点不能差。奶奶就在家里出来进去地忙着喂猪、喂鸡、哄孩子、做饭,也不时进屋看看爸爸在写些什么,虽然她不认识几个字。
   又过了两天,村里要在晒麦场(那里是村里最开阔的地方)召开全体村民大会,听到广播,各家各户的大人、孩子,凡是能出动的,都聚在晒麦场上。
   村支书站在麦秸垛上,拿着一个铁皮筒卷的喇叭,宣读从公社领回来的红头文件,各家主事的都支着下巴认真听;孩子在场院里撒花,在家听喝的男人和女人们凑伙聊闲天。支书读完文件,又高声大嗓地做了简单的宣传动员工作。讲话完毕,村长接过话筒,向全体村民(那会都叫社员)宣布分田到户以及村里集体财产的分配方案。村长“咔!咔!”嗽嗽嗓子:“经过大队班子讨论决定,咱们村实行包产到户的分配方案”,这时,整个晒麦场都安静了,全村人都竖起耳朵听村长的分配方案,大家也都好奇,大队那么多东西怎么分?村长看大家都静了下来,继续宣读分配方案,“咱村五十八户,共五百零八人;有大田五百二十亩,人均一亩,剩下的土地留作村里添人进口,大田只准种粮食;有油料地、菜地共一百二十亩,每人一分,可以自由支配;所有的地块一律从右往左划分,各户抓阄。这不是开春了吗?分完地后,田里的麦子归各家管理,收成归各家,后续要给各户发粮本,按照本上的数量交公粮;生产队的猪、猪圈、牲口、牲口棚、马车、农具,也按抓阄获得,抓着什么算什么,全凭手气。大家看看还有啥没有想到的?”村民们听完村长的的讲话,立刻跟炸了锅似的,原来前些日子的谣传可真的不是空穴来风。这是有人提出:“村长,村里的果树怎么处理,也平均分吗?还有,仓库里剩下的粮食归谁呢?”队长听完后,回头看了看村支书。支书点头,示意他继续讲。村长继续宣布分配方案:“下面就要宣布仓库粮食的分配方案:仓库有玉米种子三千斤,哪家需要,按购进价格出售;小麦八百斤,红豆一百斤、花生六十斤、高粱八十斤、大豆一百二十斤,留作大队所有,供给村里的两家五保户和一家困难户,虽然地是分了,但是,咱还是社会主义,还得大家共同富裕;退一万步,父一辈子一辈地住着,也不能眼看着有难处不管不是?”村长见有人议论,停下来,清了清嗓子:“下面说村里的果树:果树按院子竞价承包,承包费归大队所有,用于村里环境整治、大型农机(当时村里有一台手扶拖拉机带动的收割机、耕地机、播种机,还有一台脱粒机、扬场机),还有两眼机井的维护费”。听着村长井井有条地公布集体财产的分配情况,村民们个个都觉得合理,也就不再多问。
   第二天,村里开始在村委会签订联产承包合同,然后抓阄,分地、分农具、分牲口。傍晚回来,爸爸带回两个猪仔,第三天,又牵回一口甘草黄的骡子。看到大牲口、小家畜的都齐了,奶奶乐得有些忘乎所以,迈着三寸金莲的小脚,屋里、院里进进出出,不知如何是好。
   过了惊蛰,地里的麦子开始返青。冬小麦需要浇返青水,在浇水之前,爸爸去了一趟十里地以外的窦店大队取经。那里可是远近闻名的富裕村儿,他们的小麦年年颗粒饱满,而且不倒匐。得到经验后,回家联络左邻右舍,到乡供应点拉回氮肥,深播到麦田里,然后再浇一茬返青水。过了清明,小麦似乎一夜间酒泉变绿了,而且苗粗叶宽,整块麦田,只我们几家的麦田出奇的好,有一点“鹤立鸡群的感觉”。当年的夏粮获得了大丰收,小麦交完公粮,还剩得仓满囤满的。得到甜头的乡亲们,个个乐得合不拢嘴,连村里年年亏粮户,都有了余粮。
   奶奶眼看着自家院子里晾晒的黄澄澄的麦粒,稀罕得不肯进屋,还没等小麦入囤,就迫不及待的装了一袋子去磨面,连着吃了三天的白面馒头。奶奶手里举着白生生的馒头,大口地咬着,一口接一口,那吃相,好像从来都没有吃过这样的饭食。她把筛出的瘪麦粒撮去喂鸡,
   一边喂,一边对着鸡讲:“可是赶上好时候了,你也可以吃细粮了,这些年,土里刨食的还给下蛋,亏待你了。这回补偿补偿你,哈!”说着,她开心的笑,笑得合不拢嘴。”
   麦收后,进入了下播阶段。很快,种下的玉米间苗、除草、追肥,玉米苗一天一样地长,很快,就铺天盖地地长成了茂密的青纱帐,玉米地里还套种了高粱,立秋过后,玉米抽穗结出玉米。起初,玉米顶穗是淡黄的,高粱的穗子是豆绿色的,有风吹过,玉米花粉、高粱花粉在初秋的风中广泛传播。授粉后的玉米和高粱穗大、饱满。那年的秋凉也获得了丰收。
   秋后,玉米除了交公粮,剩下的卖给饲料加工厂,高粱则卖给附近的酒厂酿酒,不仅换回了纯正的高粱酒,还换回了钱,那一年的春节,家里有了余粮,兜里有了钱的村民,个个神气十足:鞭炮从除夕的晚上,一直放到大年初一,不大的村子,洋溢着久违的喜庆。
   连续三年的丰收,让村民吃饱了肚子、兜里有了余钱。日子富足了,精神上有了新的追求,各家开始推人找指标,购买电视机。村民听说供销社进了一批黑白电视机,周边村民起大早,手里攥着钱,到供销社排长队的购买电视机的场面蔚为壮观。电视里的节目虽然很单调,但也足以拓宽了村民的视野,透过电视小小的视窗,知道了更广阔的世界,从电视里增长的见识,连村里最有文化、见过大世面的刘家爷爷也自叹不如。
   奶奶特别喜欢看电视,她总是趴在电视机前,看里边的人说话、做事就好奇:“你说,这些人怎么进去的呢?说话的声儿怎么就那么真真儿的?”她经常这么问爸爸和妈妈;她看电视剧,会问:“这个匣子里面的家长里短都是谁家的事,怎么跟咱们各家过日子似的?那些外国人也能钻到咱家的匣子里去?”奶奶看电视总有好多问题,其实她只是问,也不希望得到确切答案。
   又过了两年,家里置办了一台洗衣机,一个录音机,爸爸从城里一个朋友家拿回来几盘戏曲录音单。虽然奶奶识的字可以用两位数计量,但她还是可以学会这些电器的操作,她常常招几个村里的老姐妹坐在院子里边听戏、边洗衣服、做些针线活儿。洗衣机哗啦、哗啦地转动,录音机咿咿呀呀的唱,还有老姐妹们家长里短地闲聊,攒成一出别样的乡村大戏。
   和村里的乡亲们一样,家里的日子一天天地好过起来。奶奶总是乐得合不拢嘴,她每每和人聊天,开口就是“你瞧我是经过两个皇上的人,穷了一辈子,老了老了,还赶上了这么样的好时候,一天三顿白面馒头、净面饼的,不是年、不是节的也可以割肉吃,这可是做梦都没想到的,这才真是好世道呢!”每次说这话,都情不自禁地笑,直到九十二岁高龄,依然思路清晰。弥留之际,她还笑着对前来探望的老姐妹说:“好好地活着吧?我们赶上了好世道。我这辈子,就过了这么十来年的好日子!知足了!”然后,安详地闭上了眼睛。那年是一九八八年,正是改革开放十周年,她心里那个无虑“温饱”的梦算是圆了。
  
   二
   时间在悄无声息地流逝,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改革开放二十个年头后,脱贫的村民,对生活有了更高的追求,大家更加注重科学种田、注重环境的保护,村里首先进行了道路改善,柏油路通到各家门口,彻底告别了那种“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的日子;家家接通了自来水,村中央的那口“老井”上摇了几辈人的辘轳彻底失业了。
   在老家农村,祖辈们就有“养儿防老”的观念。靠着勤劳致富摆脱贫困的父亲,虽然每天在人前都是谈笑风生,乐观豁达,但是,他的内心深处还是暗藏着隐忧:那就是他的膝下,没有一个可以养老的儿子。尽管几个女儿都很优秀,在村里的街坊邻居眼里是最有福气的,可他的隐忧却如一个暗藏的小兽,时不时地在心里搅扰一下。
   进入了新世纪的第四个年头,与新年的喜庆结伴而来的,是一个更加受鼓舞的喜讯,那就是农民种地全面取消农业税,这个沿袭两千年之久的传统税收制度的宣告终结。当村长用广播喇叭宣布这一个消息时,全村像炸了锅似的:“祖祖辈辈信守的祖制,就这么说废就废了?”几个已是耄耋的老人以为自己耳朵不好,听错了,左询右问确认消息的准确性。当时村委会唯一的一份《参考消息》报,像个宝物似的,在村民中反复传看:从报纸白纸黑字的大字标题中,确认村长的消息是准确的,并非讹传,个个欢喜得什么似的。并且在今后的日子中,政策不断加大农业的补贴力度,村民们不但种地不纳粮,而且国家对于农业的补贴从暗补到明补:村民们买化肥、种子等农业资料都享受着补贴,享受着的拿着补贴去种地的优厚待遇。优越的农业政策,让爸爸这一辈的农民内心总有一种做梦的幻觉。
   在爸爸六十五岁生日那天,老人把我们几个姊妹召集起来,桌上摆着他的宝贝:老年卡、新农合医疗卡、新的土地承包证、养老金银行卡等,爸爸端坐在沙发上,忙不迭地向我们展示着宝贝。从他喜形于色的表情,透露出那种来自内心的兴奋:“有了这些宝贝,解决了我的后顾之忧。养儿防老的老话从此成为传说”。
   爸爸说他是幸福的,他见证了农民两千年“种地纳粮”的古制被“拿着补贴种田”所取代,“养儿防老”不再成为隐忧,在他的有生之年,实现了不养儿也可养老的梦想。
  
   三
   四十年前,在我们那个村子,虽然地处北京,但也算是偏僻的,对于村里的孩子,学校是四间简陋的平房。一至五年级的五个班级,只占了三间教室,一、四年级在一间教室,二、五年一间教室,三年级单独一小间教室,六年级要到三里外的另一所小学就读。一节课四十分钟,是要分“上、下半场”的。至于书,除了课本,就只有一个老师那里的一本《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这本书是不外借的,是要自习课由老师读给学生听。我是四年级时开始能够听懂小说内容,那时就在想,我什么时候可以独有这样一本书呢?拥有一本名著,是我孩提时朴素的梦想。
   上世纪八十年代,正是改革开放的起始时期,国门敞开,各行各业如春天般蓬勃,图书业在这蓬勃的行列,我拥有的第一本名著《老人与海》就是在那时候购得的。那是爸爸卖公粮回来,从一个路边书滩买的,品相虽不太好,也是让我们姊妹欣喜了好一阵。后来,又在邻居家的大嫂那里看到了《简•爱》和《飘》两本名著,这两本书是她上高中时从城里的书店买的,在我们乡下,是不大能看不大外国书的,我在百般央求下,用了家里的十个鸡蛋将《简•爱》收入囊中,而那本《飘》,邻家大嫂说不适合我这个年龄读,因此,没有得到手。
   在高中时期,在学校的图书馆读了巴金的《激流三部曲》;矛盾的《林家铺子》、《蚀》;也偷偷地读了琼瑶的《窗外》;读三毛的《撒哈拉的故事》,跟随着文字进行了一次撒哈拉之行。
   八十年代末,因为看了电视连续剧《围城》,就去书店购买了钱钟书先生的小说《围城》,在小说中体悟生活就如一座城,城外的想走进去,城里的想冲出来的深意。
   工作后,自己有了经济收入,买书成了平时的一大重要支出。先后购得了《四大名著》精装版,《三言两拍》,《古文观止》、《论语》、《诗经》等古典文学;因为喜欢格律诗,及去收藏各种版本的《唐诗三百首》,因为喜欢李清照,就去买《宋词三百首》、《宋词鉴赏辞典》。
   到了新世纪,一本余秋雨的《千禧之旅》,让我疯狂爱上散文,于是,把余秋雨的《千年一叹》、《文化苦旅》、《亚非之旅》等散文集摆上书架,王蒙的《半生多事》,又让我喜欢上了王蒙的作品。莫言获诺贝尔文学奖,就把市面上能够得的莫言的小说通通读了一遍。
   退休后,购书、淘书,成了生活中的一大乐趣,可以用大把的时间去逛书市、图书馆、书店、网上书店,就算是路边的旧书摊,也会让我逗留很久。面对琳琅满目的图书,只要想读,就可以买到,那种任性读书的梦想,在今天,真正得到了满足。
   透过一滴水,可以折射出太阳的光芒,透过我们家三代人的圆梦路,折射出的是国家的发展。改革开放四十年,是每个人的逐梦之路,也是每个国人的圆梦之旅。

共 5121 字 2 页 首页12
转到
【编者按】四十年是一幅画卷,巨大的时代变迁,要说的故事很多,作者以剪切画面的方式,恰当地选取了那些可以反映时代变化的镜头,从近距离回首那个时代的方方面面,写得真实可信,表达出很强的正能量,看了令人鼓舞。分田到户的场面,仿佛在眼前,村长的沉稳、威风和班子的分配方案,都得到了社员的认可。作者家里也搬来了牲口农具,奶奶呢,拿细粮喂鸡,前所未闻。秋收的喜悦换来了财富,买电视机掀起了热潮,看电视带来了那么多的千奇百怪的事情。减免农业税,告别了祖制,焕发了农民的积极性,而且还有种地拿补贴,闻所未闻。作者不满足那些物质生活的改变,走进了书的海洋世界。文章内容丰满,故事感人,场面描摹细腻真实撼动人心,叙述丰盈,不空洞抒情,给人跳入酒缸的感觉,浓浓的,散着香味。感情表达高昂,带着赞美的激情,只有先感动了自己,然后才能感动别人,作者深谙这个写作原则,所以笔下出来的文字就带着情愫了。“圆梦”这个题目与“中国梦”紧密联系,突出了时代的主题,唱响了主旋律。难得的佳作,倾情推荐共赏,感谢奉稿柳岸,问候作者!【编辑:怀才抱器】【江山编辑部•精品推荐F201809070003】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怀才抱器        2018-08-29 08:43:58
  打开这幅时代变迁的画卷吧,回首的不都是悲伤,更有喜悦。感谢作者丰笔纵情,问候秋爽!
怀才抱器
2 楼        文友:守山人        2018-08-30 16:14:26
  感谢抱器老师点评,问安,祝签约江山成功
共 2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