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丹枫诗雨 >> 短篇 >> 江山散文 >> 【丹枫】故乡新游记(散文)

编辑推荐 【丹枫】故乡新游记(散文)


作者: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童生,854.59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574发表时间:2018-09-05 16:04:37


   很长时期以来,我一直希望走遍本县本乡的村庄,但一直未能实现。除了在高中毕业后那个漫长的假期,我经由走村串屯卖雪糕,在柳家乡西部和南部的夏家岗子、卢家村、宇宙屯、尚驿站等地多次穿梭外,本乡东部和北部其他村庄却很少涉足。因此,从这个意义上看,我对自己故乡的熟悉,仅仅限于本村本屯罢了。
   为圆夙愿,2018年端午期间,我会同家兄二哥、三哥,驱车前往故乡柳家乡的东部边缘地带“两村一河”一游。所谓“两村一河”是指北镇、黑山、台安、盘山等四县交界处的柳家乡东青堆子村、双家村,以及穿越两村东侧田野的东沙河——我们家乡庞家河东侧三四公里的一条大河,也是辽河三大支流之一的绕阳河的支流。
  
   一、东青堆子村游记
  
   2018年6月16日,家兄二哥、三哥和我,顺着省道一路向东青堆子村开去,却突然找不到记忆中通往该村的土路了。原来大坑边上的道好象都已堵死。三哥找到导航指引,我们才知道往前走就可以,如向南走五大队劳改农场则太绕远了。我们认为,柳家乡通往东青堆子是不可能没路的。虽然这条道路好象与我们小时候中的印象相比,肯定是改动了一些,否则不会没有记忆。我们估计前边树林子那会有路。按导航往前走了二百多米,向右突然出现一条主路,貌似是一条新修的路。大家仔细观察方才恍然大悟,这道就是原来的老路,大概在九十年代末修省道以后,就从这条老路前边五十米绕过去了,修成了孤形,抄了近道,老路就掩映在树林这边了。
   找到了老路,就找了了路边的大水沟,应就是原来印象中的大坑。当然原来的大坑可比现在大许多。我们小时候去干农活的老家土地"大沟“地,就是从此路往前走,我们家在这足足有五六亩地,现在已承包给了别人。1989年,因为学潮,学校长期停课。我先在春天回乡再短暂返校,夏秋两季一直在家,直到10月中旬才正式回到学校开始上课。从4月到10月,半年的时间,我帮助身为村长的父亲,耕种了家里的15亩农田。其中,大沟地的农田,是最为辛苦的。因为距离家里最远,需要起早贪黑,需要在地里吃自带的盒饭,喝大塑料桶里的温吞吞的水,需要拿住一条看不到头的大垄,一干到底。那时,祖父已经过世两年了,父亲少了祖父的帮助,加之公务缠身,十分操劳。我逐渐能够充当了半个直到一个劳力,为父母做了一点分担。这是真正的务农,我真心地体验了春耕秋收,真心地感到了农民的不容易,农业的艰难困苦,庄稼的长势缓慢,农村的殚精竭虑和靠天吃饭。我们的亲人在大沟地干了多少年、多少农活,又是何其的辛劳!
   大沟地与四大队有个大壕沟分界,中间种植了大片的辣根菜,应是柳家乡山根辣根厂种植。当年我们干活都坐马车或驴车来,后来是骑自行车来。二哥和三哥都认为这里大片土地没有变化,还是原来的形状。这一带树很多,凡事有壕沟的地方必有茂盛的杨柳,“大沟”地两边都是劳改队的地。我们观察杨树应是后种的,树龄也就十年光景,但柳树明显是老树,枝干粗壮。这一带的许多树,都是劳改农场五大队所种。他们拥有辽阔的土地,也不把树木占地和遮挡庄稼当回事。大沟地的土与小赵家屯相比,虽都是黑土地,但明显更发黑。老百姓管这土叫漏风土,就是一刮,表面一层土面子,里面都是湿的。冬天伐子,就是从类似这种地里割出来的,小赵家屯也有这种,表面稀松,这种表面稀松的浮土,冬天下面硬得象冻砣,取土时只能用铁锹抢土面子。
   大概到了青堆子的位置,我们放眼寻找,却没有了任何古代留下来的大土堆子的痕迹。就在这一带,原来附近有个砖厂,可能就是农田南边的土坡。原来都挖秃了。三哥回忆,差不多是这个位置,他骑自行车载妈妈来过这里“寻仙讨药”,但当时附近没有房子和人家。我们发现这里都是黄土,我们估计青堆子应该就是这一带。
   我们把车停在路边一栋孤灵灵的红砖房子边上,正要下车问路,突然一条大狼狗冲了出来,赶紧招呼二哥上车,关上车门。主人紧忙从房前赶过来,大狼狗前爪直立趴到车窗上狂吠,那可真是条猛犬,可能在这荒郊野地里也是必须的吧。但怎么也得拴上为好。我们问住户打听个道,问他青堆子,原来的大土堆子土山还有没有啊?那个农人,严格说彵应是个养鱼的农民,他边招呼狗边说,土堆子已没了,就是前面那几棵树再向南一点。他告诉我们具体路线,可以开车到村里,看到一片树林子右拐再找路右拐到那片地里。可以看到青堆子砖窑,但土堆子是没有明显痕迹了。这期间,为了问话听话方便,三哥几次将车窗开大一点,大狼狗都试图扑进来,这种野性十足的狗,若我们下车,极可能咬伤人。我们分析这土堆肯定是那时留下的,因为四周都已挖完,就剩中间一个土帽了。类似于熊岳望儿山那种山包。在八十年代,已经挖得破破烂烂的。当时说有长虫出没,且有神性,所以剩下那快就不敢挖了。
   砖场就是专取这青堆子的土。那时取土,在我的这片洼地平原,要么是找土包,要么是挖坑。在小赵家屯西南角的柳家砖场,就是挖了一个又个深坑。之后,我们经过了养鱼塘,路一侧的庄稼长得低矮稀疏,杂草颇盛,可能是今春大旱的原因。而另一侧则长势良好,想必是紧挨着原青堆子现大水坑的缘故。我们看到一个五十多岁的妇女,坐在地头休息。在地头壕下停好车,向她打听,她指给我的看东南方一个小砖场,告诉我们还在开工,只是土越挖越少了。砖场从七五年开始取土,导致此地大土堆消失,代之而来的是十余个大深坑,成为了池塘和养鱼池。
   当年三哥曾在乡政府短暂上班,骑自行车下乡到东青堆子村,见到过遗迹尚存的大土堆子。当年青堆子是一个大村,地多粮足,很是富足。可以说,东青堆子村曾属于柳家乡里拔尖的大村,因为这里远离乡政府,类似独立王国似的。当年兴盛时,东青堆子的文国仲当了二十多年村支书,到九十年代被选下去,到2000年代又自己做工作选回来。当天摆宴欢庆,但乐极生悲,一顿大酒,第二天就过世了。
   我们经过一条臭气熏天的水沟,看样子是村子的总排水明干,没有经过治理,死猪死鸡乱扔,污染了整个村屯。有人说农村空气好,实际上到冬天还行,其他季节常常是猪粪鸡屎味。通过比对,感觉东青堆子成了柳家乡一个落后村,道路还是七八十年代的砂土路,粪便落在道路上。屯子空气恶劣,在这种环境里生活,十分影响健康。也许出生在农村的我们,童年和少年时期的空气也是如此,只是久而不闻其臭而已。据说现在治理臭水沟,村屯集资困难,有待政府拨款组织解决,或者责成造成主要污染的养猪场养鸡场解决。臭水坑填上不是办法,因为这是村里的总排水沟,如同小赵家屯西大坑和南甸子,是发水时间不可或缺的天然调节器。可以借鉴他乡经验,建沼气池之类。资金是困扰各级政府的最大困难。
   站在古代大土堆子的位置,我们想象当年唐皇大军攒土成山,寻找水源,而今水源就在地下。历史如此波谲云诡,令人一叹。可惜青堆子大土堆,曾是柳家乡标志性的考古记忆,曾在八十年代还有留存,可惜最终不保,当时留住一部分就好了,虽然那时四周都已经挖秃了。青堆子村一带,农田三十多年无甚变化,这里除了种地,没有别的资源。要经商建厂,谁也不愿来这种既无资源又偏僻的的地方,而如果古迹留存,就会有更好的发展契机。今后此地的发展,将来一定会走大农业大农场之路,大部分人进城或打工。估计整个青堆子村,有100人就够种地,其他2000来人都可以集中入城镇居住。
  
   二、东青堆子村的回忆
  
   田长兴老师回忆,民国时期,这地方不叫东青堆子,叫张家窝铺。没有多少户人家,大部分型的耕地都是军阀张作霖的,爬在这里盖了一栋茅草房,由大管家李老万和伙计等管理土地,所以人们都把这个地方叫张家窝铺。一九四九年解放后,张作霖的土地被分给当地农户,人们叫这个地名也逐渐少了。这屯西侧有一个象小土山似的大土堆子,据说唐朝皇帝李世民,派爱将薛里薛仁贵征东攻打高句丽王朝时,率领千军万马路过这里。当时遍地蒿草丛生,看不到边,千军万马饥渴难忍,由于蒿草遮目,看不到哪里有水源,薛里下令士兵乡人人捧一捧土放在一起,顷刻之间就堆起了像小山一样的大土堆子。先锋官站在堆子上四周瞭望,找到了水源。官兵喝了水大涨志气,继续上路奔辽东而去。为了不忘这段有趣的历史传说,人们就根据长满青草艾蒿的大土堆子,将这个地方取名为东青堆子了。一九七五年因在此地建窑取土烧砖,大土堆子逐渐被挖平。
   父亲讲述,柳家乡最东部的东青堆子村,就是民国时的张家窝棚。这个地名的由来与绿林出身的张作霖有关。张作霖统治了东北三省后,开始重视发展农业生产。他本人是农民出身,考虑到农业生产的重要性。他想要立足东北的统治地位,没有粮食是不行的。他本身出身低贱,没有文化,但他粗中有细。他首先号召农民开垦荒地,种植粮食,发展农业生产,而且自己出资办农场。当时盘锦和北镇交界处子周围是广阔无边的大草原,张作霖有一次来到这个地方一看,这里是一处好地方,可以开垦大面积土地。于是他就派自己的连襟李老万来这里管理,在老甘河两岸开垦了大片土地,种植的作物是高梁玉米大豆。由于有了大面积土地,就得雇用大批劳动力,盖了几十间的简易住房,安排些扛大活的劳动力。但有些劳动力是带着老婆孩子来到这里,就在周围搭些窝棚或马架子草房居住,所以这里开始就叫张家窝棚。
   张作霖不但在这里建立了农场,在黑山县大虎山的西南也建立个农场,也叫张家窝棚。出生在上世纪初期的人,大多数都在这两个农场扛过活。在张作霖统治时期,由于风调雨顺,农业生产连年丰收。那时的人民生活虽说还很困难,但在吃粮上还是基本够用的。听老年人讲,那时雇个临时小工就得用粮食交易,每天工钱用高梁交易。那时人民是缺钱不缺粮食。张家窝棚在李老万的几年管理下,粮食连年丰收,所以来了不少住户搭个窝棚居住,给张作霖扛活挣些粮食来维持生活。
   二哥和三哥还记得,东青堆子村还有个大兴屯,我们姥爷原来在大兴屯南边的免驮子居住。当时从我家到三棵树,抄近道都走大兴到免驮子这条路线。
   关于东青堆子,家兄三哥在《往事如烟之拜山讨药》一文中,有生动的描述:
   1978年春,一个神秘的传说,在家乡几十平方公里的土地上不胫而走。在黑山大虎山镇,傍晚,一个赶驴车拉脚的老汉从大虎山火车站返家途中,遇一白衣女子,容貌端庄,举止雍容,请求搭顺风车,老汉欣然同意。老汉家在火车站东面方向数里地远近,白衣女子上车后,老汉边赶车边搭讪,问去哪,女子说:去东青堆子。老汉觉得奇怪,东青堆子是北镇柳家乡地界,在此地东南二十里,天已渐黑,一个弱女子怎么赶路。老汉是个善良人,就说,我送你去吧,不要车脚钱。女子笑而不答。车近老汉的村落,白衣女子说,感谢你有此善念,就不劳远送了,我自去东青堆子土山,改日再见。言罢下车,行数步,飘然不见。
   东青堆子西南,的确有一土山,曾高数十丈,百草丛茂,卓然立于平原旷野之中。据传当年唐王李世民东征高丽,路过此地,值天大旱,三军断水,行军困难。李世民划定一块地方,命令几十万大军,每人捧一把土,路过此处,就把土抛在上面,大军一过,土山就形成了。李世民登山一望,只见东北方向隐隐有一湖泊。遂驱大军直奔此湖,几十万人马,于此痛饮。于是率兵东进,唐军大胜。该湖方圆只数十米,水面清澈如镜,因湖岸布满马莲花,当地名为马莲湖。唐王去后,当地人称:铜滨铁底马莲湖,千人万马喝不干。现马莲湖在黑山辖界,早在民国前就已干涸。而唐王留下的土山,却一直矗立了一千余年,东青堆子地名,也由此而来。到了上世纪七十年代,由于生产队积肥、社员盖房子,都去土山取土,把土山挖得越来越秃,越来越矮,最后只剩了些高低不齐、布满荆棘的乱土堆子。却说赶车老汉回到家中,将白衣女子搭车一事对家人一说,老伴信佛,当即认为是观音菩萨显灵,全家人向东南方向遥拜。第二天,老汉赶车,裁老伴到东青堆子土山进供上香。
   事情很快传开,使隐藏于偏僻荒野中的东青堆子土山一下子热闹起来。四面八方的百姓,纷纷进香祁福,互传灵验,前往朝拜的人越来越多。此事自然惊动了公社和生产大队,这不明摆着搞封建深信吗。
   于是就派人驱逐,并把进香用的罐头、蛋糕、水果等全部没收。这样,前往拜山祁福的人才逐渐转入地下,并明显减少。东青堆子土山在我家东南,有十二里地远近。这年秋天,在政府严厉禁止的情况下,朴实善良的母亲,竟然也大胆决定前往拜山讨药。外祖母的身体状况是母亲最为担忧的。近年来,外祖母的的健康每况愈下,严重的气管炎和肺气肿,致使老人家整夜整夜地咳嗽,白天略好,夜间则难以成眠;双眼也因患白内障而几近失明。各种疾病,多方求医,几经治疗均不见明显成效。

共 11399 字 3 页 首页123
转到
【编者按】这是作者离开家乡数十年后,于2018年端午期间,他会同家兄二哥、三哥,驱车前往故乡柳家乡的东部边缘地带“两村一河”一游。所谓“两村一河”是指北镇、黑山、台安、盘山等四县交界处的柳家乡东青堆子村、双家村,以及穿越两村东侧田野的东沙河——我们家乡庞家河东侧三四公里的一条大河,也是辽河三大支流之一的绕阳河的支流。这次游历作者作了如实记录,分东青堆子村游记、东青堆子村的回忆、东沙河(绕阳河)大坝行车记、东沙河考证、双家村游记、乡村建设的感悟等六个部分。初行故乡,让他们明白了一个道理,那就是为老百姓办实事解难题就是最大的民生。全篇文字精炼,游历印象深刻,考证详实,心有故乡,热爱故乡,字里行间流溢着热爱家乡的深情!力推佳作!【编辑:梦锁孤音】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梦锁孤音        2018-09-05 16:05:58
  全篇文字精炼,游历印象深刻,考证详实,心有故乡,热爱故乡,字里行间流溢着热爱家乡的深情!为你的佳作点赞!期待精彩继续!
梦锁孤音
回复1 楼        文友:春和景明波澜不惊        2018-09-05 16:49:36
  感谢荐评,祝好!
共 1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