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山文学网-原创小说-优秀文学
当前位置:江山文学网首页 >> 秋月菊韵 >> 短篇 >> 江山散文 >> 【菊韵】红尘如寄(外二篇)(散文)

编辑推荐 【菊韵】红尘如寄(外二篇)(散文)


作者:刘晓林 秀才,1642.40 游戏积分:0 防御:破坏: 阅读:3443发表时间:2018-10-15 12:29:28

【菊韵】红尘如寄(外二篇)(散文) 一、红尘如寄
  
   时空绵缈,茫无际涯。尔从何来?尔向何去?你我的人生则倏忽而至,倏忽而逝。只不过暂时将自己的皮囊寄栖于天地间而已!所谓的意义、价值多是美其名曰的称谓罢了!
   红尘如寄,芸芸对其任何怀疑都是徒劳。若大若小的居所,供你我一时之用。辉煌的殿堂,衰落的茅棚,它们在演绎着不同的人生。春风得意抑或秋风寂寥?人生如寄。
   人生由永不回头的分秒组成,悄无声息却自然而行。其间有着无奈、寂寥、纠缠、酸楚、欢喜、平淡……四时烟云无尽同。你我都在各自的通道中穿梭,日复一日。某一个瞬间,无上的光明出现,光阴凝固——你我从此定格在伟大的时空中。如上,既诠释了人生也验证了红尘如寄!
   “一池残荷战秋声”,也许正是这生而活之的追求使得人们自我给予了前行的动力。随之,欲望陡升、困惑陡增。系列的捍卫尊严之战,攫取财富之战,占有情感之战……无数的你我自造了争端,植下了祸根。人们在如寄的红尘中将人性展现的淋漓尽致、五彩斑斓。相互间,从陌生走向熟悉,从熟悉回到陌生。最后,发出了“天问”:我是谁?
   或许,只有到了暮年才会蓦发现居无半亩的事实——你我一生绝大多数的时间在呈现着荒唐,上演着自我麻醉的梦剧。人们不愿直视“儿女共沾襟”,不愿吟咏“念去去千里烟波”,不愿遇到“雪拥蓝关马不前”……不愿又怎样?这就是真实的人生如寄!真实的如寄人生!
   或许,有人做到了书逾万卷以致思通六合。于是,自己拥有了红尘之外的桃花园。这无疑延长了生命,凭添了值得深忆的流光。我常想:纵使韶华八千春,那又如何?振袖拂星的真才人,倚壁观海的伟丈夫,一切的一切都将烟消云散、隐于天际。谁能更改人生的终途?谁能推翻如寄的人生?  
   偶然来到,必然归去。红尘如寄,千古不易。
  
   二、君子之交的模样
  
   宋朝两大理学家陆九渊、朱熹论道,三天未决高下。
   后来陆九渊之父去逝,亲往请朱熹撰墓志铭。朱熹借机请陆九渊为门徒授课,陆九渊讲“君子喻于义”。闻之,朱熹行弟子礼。
   “读轼书,不觉汗出,快哉,快哉!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可喜,可喜!”北宋文坛盟主欧阳修在《与梅圣俞书》所记。他对苏轼赏之再三,大呼避路。
   欧阳修对其子欧阳裴说:“记住我的话,三十年后世人只知道苏轼,再也没人知道我的诗文了。”
   宋神宗熙宁五年(1072年),欧阳修在颍州(今属安徽省)的家中,留下一万卷藏书、一千卷集古录、一张琴、一局棋和一壶酒,溘然长逝了。得其成全的苏轼评价其文说:“论大道似韩愈,论事似陆贽,记事似司马迁,诗赋似李白。”
   1101年,苏轼从岭外回归。在南京,第二次与米芾相见。苏轼64岁,米芾50岁。游览金山时,有人请苏轼题词。苏轼说:“有元章在。”米芾说:“某尝北面端明,某不敢。”苏轼拍拍他的背:“今则青出于蓝矣。”然后米芾开始自语,缓缓道:“端明真知我者也”。端明是苏轼的官职,端明殿学士。
   这次会面后不久,苏轼开始闹肚子。米芾送药,并不见效。六月,在江苏仪征的东园,苏轼再见米芾。两人彻夜交谈,喝了过量冷饮。在一起呆了十天时间,聊得十分痛快。苏轼的肚痛始终不好,告别米芾后转往常州。一个月后,苏轼客死此地。
   米芾在苏轼落难之际探望,可谓多仁。苏轼在米芾崛起之时赞誉,可谓厚德。生命已近终点,苏轼仍与米芾推心畅谈……
   宋代孕育了中国文化的高峰,它为后世呈现了理性与感性双具的高士。以君为子,以子为君。这既是包容,也是换位。
   什么是君子之交的模样?陆九渊、朱熹、欧阳修、苏东坡、米芾,他们便是。灵魂与灵魂碰撞,尔后温情般大化无痕,尔后共同谱写了千古道真……
  
   三、生命在麻木中枯萎
  
   世间有一种死去叫做生命在麻木中枯萎!
   郑观应《盛世危言·医道》:“衰迈之人脑气不足,遂有麻木、昏瞶之病。”麻木原指身体某部分感觉发麻甚至丧失感觉,比喻对外界事物反应不灵敏。慢慢地,麻木特指某些经历丰富之人对外界发生所持的不以为然、习以为常的自我封闭状态。
   天地之间放眼望去,挤满了自以为是的聪明人。他们貌似对整个世界了然于胸,对身边之事与人时常发出不过尔尔之叹。日复一日,麻木笼罩了自我。
   一个人刚入社会对许多事物充满好奇,这是一种自然反应。入社会久了便城府在握,这是一种适者生存的无奈。
   “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换言:世界上不缺纯粹的懵懂,亦不乏世故的圆滑。一个人如果经历了酸甜苦辣还能不怨天尤人,一个人如果掌握了应变妙方还能保留朴实,一个人如果遭受了诸多不平还能笑对苍穹,一个人如果阅尽了四时春色还能无高无低,如是之俦才是人间极品。因为对这些人而言,聪明退隐于智慧之后,善良站立于名利之前。对复杂纷纭的世界始终抱有理解,对黑白难辩的人生始终不曾麻木。
   麻木有一个极其可怕的后果,那便是令人成为十足的怀疑主义者。遂之,一切都披上了伪装的外衣。从此,一切都是不真实的存在。亲情、友情、爱情、慈悲、仁义、孝道……诸如此类的美好统统成为了幻景!俯拾尽是冰冷!
   我始终认为人生过程的美妙要远胜于结局的绚烂——人生的主体应是自己的真切体验,绝非是成为别人眼中的自己。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人非神通,孰能全保?你我在社会上,谁能做到永远的胜者?你我或多或少都被他人伤害过,但这些都不能成为一个人麻木的理由!
   生命之火终将燃尽,如何能持续的时间长些?有帮助世人之力,施出即是。有关怀世人之心,施出即是。只有这样,我们在短暂的生涯中才会更加坦然,在进入天堂的瞬间依然会感受到来自别人的温暖。因为,我们最大限度地远离了麻木,灵魂深处驻扎了月白风清的澄澈。
   人生由永不回头的分秒组成,悄无声息却自然而行。其间有着无奈、寂寥、纠缠、酸楚、欢喜、平淡……四时云烟无尽同。你我都在各自的通道中穿梭,日复一日。某一个瞬间,无上的光明出现,光阴凝固——你我从此定格在伟大的时空中。行到水穷,未必坐看云起!这是九天居士的叩问。他们就是我们,惟愿生命不要在麻木中枯萎!

共 2476 字 1 页 首页1
转到
【编者按】刘晓林三篇散文,道出人生哲理。说理性强,采用了很多古诗词和古代名人的典故,易于接受。一、《红尘如寄》阐述了人生的实质,就是“倏忽而至,倏忽而逝”,“自己的皮囊寄栖于天地间”罢了。诗词里的悲凉,不愿发生,但已存在,那又怎样?人们从陌生走向熟悉,再由熟悉回到陌生。二、《君子之交的模样》俗话说;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常戚戚。那么,君子之交究竟什么样的呢?作者没有给出明确答案,却举了几个古人的例子。一个是陆九渊和朱熹之间的交往,一个是欧阳修和苏轼之间的提携和相互欣赏,一个是苏轼与米芾之间的挚诚。君子之交,由这几个例子可以看出:“灵魂与灵魂碰撞,尔后温情般大化无痕,尔后共同谱写了千古道真……”。三、《生命在麻木中枯萎》一个人步入社会,初时充满好奇,久了麻木不仁,也是一种正常状态。但“一个人如果经历了酸甜苦辣还能不怨天尤人,一个人如果掌握了应变妙方还能保留朴实,一个人如果遭受了诸多不平还能笑对苍穹,一个人如果阅尽了四时春色还能无高无低,如是之俦才是人间极品。”“你我或多或少都被他人伤害过,但这些都不能成为一个人麻木的理由!”作者积极的人生态度,令人感动,这是一股热流,在滚滚红尘中。芸芸众生里汩汩流淌,使生命不在麻木中枯萎!本组文章说理有据,议论符合逻辑,说服力强,推荐欣赏!【编辑 远近】

大家来说说

用户名:  密码:  
1 楼        文友:远近        2018-10-15 12:33:34
  纵使人生如寄,我们也要有君子相交的模样,积极进取,努力向上,不使生命在麻木中枯萎!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2 楼        文友:远近        2018-10-15 14:20:52
  说理散文和杂文界限比较模糊,归为散文亦无不可。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 楼        文友:乐歌        2018-10-15 14:31:16
  三篇散文都很美,尤其是第三篇,很有深度,赞一个!
人生不只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
共 3 条 1 页 首页1
转到
分享按钮